走近张爱玲

隐者

<h3>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h3><h3> ——张爱玲</h3> <h3> 张爱玲是一位天才的女性,幼年时就能撰文写作,七岁就写小说,十二岁作品就发表在校报和刊物上。好像她的才华与生俱来,因此她的出名并不意外。</h3><h3> 我不得不说她的虚伪,(或者说虚荣)其实这虚伪每个人都有,她得意于更多人的喜爱,自喜于更多人的赞誉。她的《天才梦》,首先有消息说得了第一名,可是由于她的作品太另类了,出榜时仅为鼓励奖,排名第十三。以至于六十年后谈到此事,她仍然耿耿于怀,流露出对评委对出版者的愤愤不平。为了出书,她不厌其烦三番五次去印刷厂和印刷工人交涉。</h3><h3> 也是由于虚伪,沾沾自喜于大红大紫。她不惜挑战大名鼎鼎的傅雷,对于傅雷中肯的批评,她一一给予反驳或者解释,几十年后,她承认自己的幼稚莽撞,可她完全没有放弃自己的观点。</h3><h3> 为了引入注目,她穿奇装异服。她说我的长相并不出众,衣服穿出卓然超群才能吸引众人的眼球。无论在何种场合 ,她都不会让他人忽略她的存在。</h3><h3> 因此,张爱玲的一生应对了四季,那是她生命的春季,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朵奇葩绽放到了极致。有人总结她的一生“生前名噪孤岛,身后誉满华夏”。</h3> <h3>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一段艳遇被世人诟病,其实张爱玲并不在意。胡兰成是汪伪政府的成员,不折不扣的汉奸。他对张爱玲极尽赞美之能事,他的赞文华美但不着边际,可是张爱玲非常高兴,有人提醒,她说:人分好人坏人,好人是人,坏人也是人,我要的是聪明有情趣,我宁愿和聪明的坏人在一起,也不愿和木讷的好人纠缠在一起。这就是她的人生态度。</h3><h3> 与胡兰成的结局她似乎早有预感 ,但是当下的甜蜜喜悦使得她顾不了许多,她需要被人宠爱,胡兰成把她当仙女一样供奉 ,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她幼年父母离异,同父亲生活,可遗少式的父亲没有给她父爱,因此她也需要安全感,胡兰成官居要职,风度翩翩,还算文采风流,与张爱玲相识之前至少有两段婚姻,时常出入于风月场所,胡兰成的成熟老道当然能使她感到安全,至于政治,至于时局,至于胡的其它她一概不感兴趣。</h3><h3> 张爱玲不善交际,离群索居,性情<span style="line-height: 1.8;">孤傲,她超凡的才情使得她名声大振,她抛头露面之时常常在众人场合——众星捧月。她与胡兰成的第一次见面,也是她第一次面对一个不熟悉的男人,显得局促不安,不会应酬,就像一个念大学的学生,胡兰成感到意外。次数多了两人的话渐渐多了,后来两人双双出入,如胶似漆,她需要的就是欲仙欲死的感觉。同时张爱玲这时期的作品多产又高产,整个生命在快乐地飞扬。</span></h3><h3> 张爱玲虽说什么都不在乎,可是胡兰成是有妇之夫却是一个绕不开的心病,胡兰成的夫人沉不住气了,闹了几次和他断然离婚。胡兰成和张爱玲自然结为夫妇,这当然是张爱玲的一厢情愿,可这不是胡兰成的心意,他愿意保持原来的状态,于是婚后他们的关系产生了微妙的变化。</h3><h3> 张爱玲居住在上海,而胡兰成则到别处去搞政治,忙交际,很快他与别的女人(小周)有了关系。小周是一名护士,年方十七,乖巧可人,张爱玲千里寻夫,得到的结果使她心寒,她泪洒相思地,然后怀揣满腹惆怅回到上海。又有一次,胡兰成去看她,在张爱玲的住处大谈他与小周的事,还拿出他自己写的书让她看,他没有觉得羞耻反而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张爱玲大为光火,当夜两人分房而卧,第二天一早胡兰成厚着脸皮去亲她,张爱玲抱住他的头,一句“兰成……”泣不成声,泪如雨下,心里暗暗痛下决心与他断绝关系。她想到做到,可是在胡兰成落难之时,张爱玲常常寄钱接济他,帮他度过难关,不料他竟然还与逃亡时租居的房东的妻子(范太太)有染……直到胡兰成处境安全了,张爱玲才正式宣告:我已经不喜欢你了。这就是她的为人之道。</h3><h3> 她和胡兰成的悲剧不可避免,她的人生悲剧同样不可避免。</h3> <h3>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玲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她不关心政治,1951年她以笔名“梁京”发表了长篇小说《十八春》,1954年她发表了具有政治倾向的小说《秧歌》,《赤地之恋》,可是当时的政治形势使她感到恐慌。张爱玲曾经参加过一次文学聚会,虽然她坐在后排,可她的装束与清一色的灰布衣服格格不入,她的作品与当时标榜的英雄形象距离太远,自己在沦陷区的经历,尤其与胡兰成的婚恋是挥之不去的嫌疑,于是她做好了离开祖国的打算。她辗转香港、日本,1955年秋天离开香港前往无亲无故人地生疏的美国。</h3> <h3> 张爱玲刚到纽约,住在条件低劣的公寓里,值得一提的是她和胡适之前辈的交往。当时胡适同样落寞,在美国相遇乃同病相怜,胡对爱玲非常爱护,读了两遍张爱玲的《秧歌》,浓圈密点,并写信大加赞赏,说作品接近平淡自然,接到胡适之的来信张爱玲非常高兴,并与胡适见了一面,不料竟是永别。不久胡适之返回台湾,后来便得到他去世的噩耗。</h3> <h3>  1956年,张爱玲与美国剧作家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1967年赖雅去世。</h3><h3> 赖雅1891年生于费城,30年代信仰马克思主义,他在好莱坞任编剧10多年。赖雅是张爱玲走人美国社会的向导,和赖雅在一起,张爱玲真正得到了安全感,赖雅对她百般爱护,自己亲自下厨做饭给她吃,他们二人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出于好奇观看脱衣舞,交结了一位女画家,并成为好朋友。</h3><h3> 然而,轻松愉快的时光非常短暂。赖雅年事已高,还是一位病人,几度中风,靠少量的养老金和少得可怜的版税度日,没有经济来源,可以说一贫如洗。他们这个家由张爱玲独立支撑,而她拥有的只有一支笔,可是想在美国文坛闯出一片天地谈何容易,她的英文作品美国出版商并不买帐。</h3><h3> 好在有香港朋友的帮助,再就是母亲留下的遗产(张爱玲的妈妈1957年去世,给她留下一箱古董)使得他们勉强度日。</h3><h3> 张爱玲与赖雅性格上的差异较大也产生了许多尴尬。张爱玲不爱交往应酬,不愿参加各种聚会,客人来了也设法回避,赖雅因此常与她争吵,认为张爱玲怪癖。而赖雅善交往爱群聚,时常带朋友到家里来,张爱玲认为他太过分。同时也影响到与赖雅家人的关系,赖雅的女儿芬斯与张爱玲的年龄相仿,张爱玲不能与她良好相处,设法推脱芬斯夫妇的聚餐,赖雅也无法理解。</h3><h3> 写作是张爱玲生命的一部分,她没有停止写作。她认为赖雅作为好莱坞电影编剧,那些技巧攻略是他无法成名的羁绊。张爱玲将《赤地之恋》译成英文,还创作了许多英文作品,努力6年处处碰壁,这在香港大陆台湾根本不会发生,对她的打击太大了,至于病倒,情绪非常低落。</h3><h3> 1961年夏,她考虑再三向赖雅提出远东之行的打算。赖雅颇感意外,并且深感不快,可也无法阻拦。张爱玲的理由是打算写以张学良为原型的作品,需要到东方收集张学良的资料,希望与他本人见上一面。同时到香港把《红楼梦》改编为电影剧本,多赚点钱贴补家用。赖雅担心她一去不归,因为张爱玲40多岁,正当盛年,而他已风烛残年。张爱玲刚到美国举目无亲,她需要建立一个家安顿下来,适应环境,她与赖雅的结合张爱玲是主动的,如今6年过去,做了5年赖雅夫人,亦可独当一面,没有太大的依赖感。而赖雅正好相反,他自知江郎才尽,身体欠佳,虽说能够自理,可得需要有人照顾,她离不开张爱玲。爱玲安顿好丈夫,就开始了远东之行。</h3><h3> 满含希望的远东之行,却沦为伤心之旅。在台湾与少帅的相遇落空,不过受到了台湾各界人士地热烈欢迎。而在香港极不顺利,电影《红楼梦》改写了多次,都不和编导的意图一致,编导是没有读过《红楼梦》的人,他希望写少男少女的故事,可要把自己钟爱的《红楼梦》改的面目全非,她真不肯下手。赖雅得病住院的消息传来,她立即回信,可是不知为什么赖雅没有收到,张爱玲失望而归。</h3><h3> 张爱玲一方面写作赚钱糊口度日,另一方面悉心照顾丈夫,赖雅一次次犯病,一次次加重,为了写作她试图想把丈夫拖赖雅的女儿护理,可女儿一家也不宽裕;她掏钱雇黑人护理,毕竟没有那么尽心尽力,她尝试了许多照顾丈夫的方法,都不凑效,还得到赖雅女儿的误会和不满,认为张爱玲忘恩负义,张爱玲幼年时被后妈虐待,而今也尝到作继母的滋味,她知道丈夫大去之日不久,于是她只好把丈夫带在身边照看,直到1967年赖雅离开人世。</h3><h3><br></h3> <h3>  赖雅去世时,张爱玲47岁,本可以再度成家,可她早已心灰意冷,此后她一直孤身一人,直到1995年终了。</h3><h3> 张爱玲没有孩子,尽管她怀上过赖雅的孩子,由于生活和写作的压力,还是把孩子打掉了。赖雅去世后张爱玲的生活更加孤苦荒凉,1995年9月8日,中秋节的前一天,她被人发现在美国的家中死去。据警方调查,那时她已去世七八天了。一代奇女,天才女作家走完了凄苦多于欢乐的一生。</h3><h3> 张爱玲在75年的人生旅途中,早年虽说出身于富贵之家,可父母离异,她随父亲生活,可清末遗少式的父亲爱赌如命,毫不关心她,继母虐待使她急于逃脱父亲的家庭。青年时期与胡兰成的婚恋,可以说是人祸,中年与赖雅的结合则为天灾。晚年生活在凄苦孤独的深渊里。好在手中的笔一直没有停息,去国之前她的作品在华人世界里影响很大,很受热捧,因而衣食无忧;去国以后,写了许多作品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生活困顿窘迫。</h3><h3> 80年代,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大陆再次引发热议,引起人们重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张爱玲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审视女性命运,她的文学天才地位不会轻易动摇,她苍凉的命运还会引起更多人的深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