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位有20年军龄正团级的干部名叫 何苦 转业后自谋职业 干了一件他喜欢干的事 2015年3月 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最后的棒棒》 记载了即将消失的棒棒军 束一德导演1997年拍了29集的《山城棒棒军》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h3><h3>今年4月路过重庆 专程去《朝天门码头》探访了那些棒棒师傅们 给我的感觉是尽管由于搬家公司 快递公司遍地开花 压缩了棒棒的生存空间 但是因为山城特殊的地形和港口经济的特色 日益增加的旅游人群 出门爬坡 下船上坎 临时搬运行李仍是一件困难的事 市场有需要 棒棒们就不会即刻消失 而是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棒棒师傅们将继续存在 尽管棒棒军的人数在减少 </h3><h3> 因只有半天时间 没法细致采访 只记录下了他们辛苦劳作的身影</h3> <h3> 山城特殊的地理环境 坡徒台阶多 给人们行路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困难 也给短途运输造成了障碍 捧捧师傅们背扛肩挑成了邦助人们克服这些困难的最好选择-</h3> <h3>尽管身处社会的底层 棒棒们也能用自己的双手奉献点滴人生价值</h3> <h3>听口音 棒棒师傅们多是重庆郊县的农村人 (何苦的纪录片中还有来讨生活的河南人)年龄多在40 ~60岁 没有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h3> <h3>这位师傅年令应在60岁以上 看着不太强壮的体格担的行李不比别人少些</h3> <h3>在这短暂的时间里 还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棒棒l 显然家庭里的生活担子落在了她的肩上 没有特殊生话技能的她 凭着身体尚能适应这种劳动的条件 无需要“上岗证” 办任何手续 拿起不长的棒棒 即可加入到了这个行列</h3> <h3>历来有“妇女能顶半个天” “谁说女儿不如男” 这是最好的印证</h3> <h3>为了挣更多的钱 也如其它任何行业一样 存在着“竞争” 师傅们偶尔也会因揽活发生些争执 这也是生活中的常态</h3> <h3>行人中请棒棒师傅们邦助的多是些年纪大 体弱的中老年人 行李多 走路困难者 </h3> <h3>这位请棒棒师傅挑行李的 看模样应该也是个摄影人</h3> <h3>把行李送到顧客的船上 这单生意才算结束</h3> <h3>正常情况下 我带一个拉杆箱都会觉得挺费力的 看看这些棒棒师傅们每人都是挑着四个箱子 要上下坡 少则百十米 多则需几百米 劳动强度可想而知</h3> <h3> 看着这群顽强和生活拼搏的棒棒师傅们 我想起了电视剧《山城棒棒军》的主题歌</h3> <h3> 高高的朝天门 挂着棒棒的梦哦</h3> <h3> 长长的十八梯 留下棒棒的歌</h3> <h3> 爬坡上坎脚下的路 一根棒棒求生活</h3> <h3> 这首歌 这是一首发自棒棒心底的歌 唱遍了山城的宽宽的大街 窄窄的小巷</h3> <h3> 棒棒军的事传到了西方 美国记者卡尔 为捧捧们拍摄了一组让人记忆深刻的照片 烈日下 棒棒们扛着沉重的货物… 汗水打湿了背心 草鞋早已磨破… 他们的笑容是夏日最好的解渴饮料</h3><h3>註 图片摘自网络</h3> <h3> 2014年李克强总理到渝考查 在万州港码头偶遇一群棒棒 主动与他们握手攀谈 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那位棒棒相中了一套房子 他准备再干上几年 像城里人一样安享晚年<br></h3><h3>註 图片摘自网络</h3> <h3> 这张拍于2O1O年的图片 当年传遍了网络 一位父亲肩上扛着两百多斤的货物 一只手抓住货物 一只手牵着自己的儿子 去年已经买了新房 安家落户 靠诚实劳动 就能过上幸福生活</h3><h3>註 图片来摘自网络</h3> <h3> 山城棒棒军诞生在开革开放时期 自谋职业 充许农民进城务工 棒棒师傅们凭着自己的诚实辛苦的劳动 在作着“中国梦” 他们将继续为城市的建设和人们的生活方便作出自己的贡献 也为“奔小康”的目标努力奋斗</h3> <h3>摄 影 2019年4月12日</h3><h3>编 辑 2019年4月16日</h3><h3>王 玲 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