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城垣,厚重的文化,不朽的丰碑

东篱下

<h3>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广义的西安城墙包括西安唐城墙和西安明城墙,但一般特指狭义上的西安明城墙。</h3> <h3>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br></h3> <h3>西安城墙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这四座城门也是古城墙的原有城门。从民国开始为方便出入古城区,先后新辟了多座城门,至今西安城墙已有城门18座。<br></h3><h3><br></h3> <h3>1961年3月4日,西安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西安城墙始建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最初居于汉长安城。但当时的汉长安城破败狭小,水污染严重,于是决定在东南方向的龙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h3> <h3>开皇二年(582年),大兴宫的修建拉开了大兴城修建的序幕,在宇文恺的主持下,仅用9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建成了宫城和皇城。<br></h3> <h3>开皇三年(583年),隋帝国迁至新京,因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为大兴公,因此便以"大兴"命名此城,即"大兴城",宫城命名为"大兴宫"。<br></h3> <h3>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动用10余万人在宫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总体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并为后来的唐帝国所继承沿用。<br></h3> <h3>隋大兴、唐长安城东西宽9721米,南北长8652米,周长36.74千米,总面积84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面积最大的都城。<br></h3> <h3>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h3> <h3>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的。</h3> <h3>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城墙开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h3> <h3>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br></h3> <h3>西安城墙在近代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战火。第一次是辛亥革命。</h3><h3>1911年,清兵龟缩城内抵抗新军的进攻,当时安远门(北门)的城楼是清朝的弹药库,驻守清兵负隅顽抗,新军集中火力轰击弹药库致使清兵受到致命打击全线溃败,至此统治西安265年的满清政府被推翻了。遗憾的是雄伟壮美的安远门城楼也在战火中被毁。</h3> <h3>第二次是发生在1926年的著名的"二虎守长安"是一次攻守战斗激烈、持续八个月之久的艰苦战役。这次战事充分显示了西安城墙"深沟高垒"的防守优势。</h3> <h3>1926年春,北洋军阀吴佩孚的走狗河南军阀刘镇华率所部"镇嵩军"12万人马由河南入陕,围攻由陕西国民军队控制的西安城。城内督办李虎臣和二师师长杨虎城的部队总数不足3万人,全城40万人被围困长达八个月之久。</h3> <h3>"二虎"一方面动员全体士兵和全城百姓以城墙为屏障顽强抵抗,直到10月受广州国民政府编制的冯玉祥部队奉命援陕,星夜兼程出奇制胜连打四仗使刘军全线溃退,狼狈逃出潼关,西安之围遂解。在这次战斗中炸毁了永宁门(南门)箭楼。</h3> <h3>第三次是抗日战争中,西安人在城墙里挖了无数个防空洞,防空警报响起时,西安城墙成为西安人躲避日本轰炸的堡垒,它保护了成千上万的西安人,西安人对西安城墙有着更深的感情和情怀。</h3> <h3>1983年西安市长张铁民,组织全市人民义务劳动,开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复工程,墙体维修加固工程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按照清乾隆年间的墙体结构规格修复。到1990年底基本完工。</h3><h3> 古老的城垣,厚重的文化,不朽的丰碑。愿西安人民平安,愿和平之城永存。<br></h3> <h3>策划:麦客 专家祖先</h3><h3>指导:刀客</h3><h3>模特:小沐</h3><h3>摄影:东篱下等</h3><h3>文字:东篱下</h3><h3>音乐:马迪笛子独奏《秦川抒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