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一年一度清明节又要到了,我不由地想起妈妈,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妈妈已逝去十八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脑海,久久不能忘怀。特别是看到她老人家留下的一双银手镯,更是思绪万千,勾起我对妈妈的思念和追忆。</p><p> 回想起妈妈一生所走过的路,真是充满艰辛和坎坷,认识她的人们都说她一生命太苦,没享过福就走了。</p><p> 妈妈生于1926年,十二岁时父亲早逝,上有一个十四岁哥哥,下有不懂事的一弟一妹,靠不到四十岁的姥姥维持一家人生活。姥姥是小脚,并且个子瘦小,还体弱多病,一家人的缝衣做饭等家务活就落在妈妈肩上。她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但她心灵手巧,一看就会,剪纸、绘画、刺绣、裁衣、做衣服,样样精通,并追求新样式,又做一手好菜饭。从小就养成勤劳、忠厚、友善、吃苦耐劳的品质。</p><p> 50、60年代的农村,家家日子都很穷,我家更穷。我家姊妹五个,我是老大,父亲体弱多病,干不了重活,家里的日子全靠妈妈一人承担。她白天到生产队下地干一天农活,晚上还要坐在灯下做六、七口人的针线活。她总想让我和弟弟妹妹们穿得干净整齐得体,破了的衣服补上,脏了的棉衣拆洗又做上,千层底鞋这双没破,又做下一双,一做就得晚上十一、二点。她心脏不好,一天的劳累疲惫,晚上躺下后睡不着,时常发出哼哼声,经常把睡在身旁的子女惊醒,但第二天,妈妈照常到生产队下地干农活。妈妈把毕生的精力给了我们,奉献了这个家庭。家里家外,累活苦活都她干,从不考虑自己。为多争几个工分,妈妈还承担起为生产队五保户每天做三顿饭的工作。她每天到生产队下地干活回来,先到家做好六、七口人饭,又跑到盲人五保户老奶奶家做饭,一干就是七年,直到老奶奶去世。即使妈妈这样忙活一年,我家从生产队也分不到钱。</p><p> 妈妈不仅勤劳,还善良。她经常教育我们姊妹几个,人要善良,互相帮助,不忘滴水之恩等做人的道理,她并以实际行为潜移默化影响我们。那个年代,家的生活别看很穷,但妈妈总是从拮据的生活挤出一升半升粗粮,接济一时揭不开锅的人,邻里邻居都高度赞扬她是既能干,又善良的人。</p><p> 记忆中,妈妈是个非常孝敬、传统的农村妇女。她善良、贤惠、忍让,逆来顺受。在我看来,当时,奶奶专门找她的茬,欺负她,谩骂她,她从不解释什么,只是在背后偷偷地落泪。我家六、七口人住在奶奶对面屋的两间房里,奶奶一次生气,不让住了,妈妈只好带着一家人搬出来,找别人家闲房住。连续串了六年多房沿,才搬回自己那两间房。回来后,妈妈照样孝敬奶奶,从不责怪。</p><p> 还记得,1964年8月,我接到香河中学初中录取通知书,妈妈既高兴又犯愁,家里日子很拮据,拿不出报名的学费。妈妈了解我想读书的愿望,也期盼我读书有出息,她跟别人说:‘孩子考上了,没有理由不让上’。她去了几家,借来10元钱,求一有自行车的年轻人,把我送到香河中学报到入了学。每当星期六,我从学校回家拿生活费,是妈妈最头疼的时候,她只能宁着头皮去借。特别是每个学期缴学费的时候,她都要去借。1965年秋季开学,又要缴学费了,她去了几家没借来,回家后她打开箱子,拿出一个蓝布小包,看得出她心情十分沉重,一层层打开,拿出一双银手镯,放在我手上,说‘到银行卖了,缴学费吧!’这双银手镯是姥姥送给妈妈的陪嫁,是妈妈心爱的首饰,也是妈妈唯一保留的纪念品。当时,不懂事的我,卖掉妈妈有纪念意义的珍爱,我才能坐在课堂继续读书,使我终生难忘,这也成了我一生努力学习工作的动力。</p><p> 1976年,我中师毕业参加工作后,用自己积攒的工资,又为妈妈购置一双新的银手镯及耳坠、戒指,亲自给妈妈戴上后,紧紧把妈妈搂抱在怀里,含泪对妈妈说:‘是您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才有今天,该让您享福了!’可妈妈却因积劳成疾,于2002年腊月初九,因脑血栓离开了她时时牵挂的儿女,享年75岁。</p><p> 妈妈为我们姊妹操劳一辈子,愿远在天堂的妈妈有一个安宁、舒适的生活,更愿妈妈在极乐世界幸福、快乐!</p><p> </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