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钟灵毓秀,千年横坑。</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祖上荣光,福泽后世。</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村有劳模,民有标杆。</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谨以此篇,纪念德公。</b></h3> <h3> 潘德仁,男,谱名潘世鎬,又名德银,民国时期民众学毕业,横坑潘氏第22世孙,清光绪戊申年三月十七日卯时(即公元1908年3月17日)出生,公元1985年9月11日去世,是一位经历三个朝代的普通百姓,1952年2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业丰产模范”,时年43岁。<font color="#ed2308">为建国后遂昌县第一个省级劳动模范</font>。省政府的奖品是大黄牛一头,头带大红花,全村人知道这个消息,大家在祠堂外列队欢迎,敲锣打鼓迎接。事情的起因是潘德仁当年在横坑岗头土名叫“大坪头”的山垄田地方种植水稻,因人勤劳、善耕作,当年取得大丰收,水稻亩产量达到一千斤以上,俗称“千斤亩”,一时名声大噪,引起各方关注,方圆百里的农民都来参观学习取经。大竹乡政府直接将情况上报城关区政府,经城关区上报遂昌县,然后层层上报至浙江省人民政府,最终获此殊荣。</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96版遂昌县志第七卷内容显示</b></h3> <h3> 通过遂昌档案馆的历史资料查询,有关劳动模范潘德仁的事迹有以下记载:1950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毛泽东主席向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潘德仁政治觉悟高,不但带头送儿子潘远祥参军,同时自己还订立爱国增产计划,参加爱国增产竞赛,1951年在横坑村的一坵山垄田种植水稻,这坵山垅田八九年前土层厚度只有四寸的黄泥,日本军队入侵横坑后曾荒芜一年多,自潘德仁种植后,连年精耕细作,加盖生泥改良土壤,土层由原来的四寸瘦黄泥变为八寸深的香灰肥土,产量也逐年提高,1951年获得了空前的丰产,这坵七分一厘山垅田中收获稻谷733斤,一并种植的九分三厘山垅田产量达到960斤,按此计算,一亩田的产量应该是一千多斤,所以被大家称为“千斤亩”。在当时全县的生产水平还维持在每亩产量三四百斤的情况下,千斤亩的出现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震惊各地,让人眼界一开。</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沙腰区洞福乡五村王坛庆挑战书</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沙腰区湖山乡曾光耀互助组挑战书</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黄沙腰区梭溪乡唐炳生互助组挑战书</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横坑村潘德仁农业生产互助组应战书</b></h3> <h3> 潘德仁获得省级丰产模范的消息在衢州大众报上报道后,遂昌黄沙腰、大洞源、湖山、金竹、梭溪等全县各地农业生产互助组都向潘德仁发出挑战书,潘德仁及横坑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积极应战,并给自己订立更高的目标,计划1952年亩产达到1200斤,但是在1952年的生产中不但没有增产,反而比原来有所减产。针对潘德仁的丰产经验与减产教训,1953年3月20日中共遂昌县委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了总结,并以遂委字第32号文件的形式进行了签发,时任衢州地委副专员殷铁飞进行总结讲话,他将潘德仁丰产经验总结为六条,即:参加爱国增产竞赛,加盖生土、改良土壤,精耕细作,培育壮苗、小珠密植,多施肥、巧施肥,合理灌溉。减产教训总结为两点,即:播种太宽、秧苗细弱,施肥不合理、遭到了稻热病。</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大柘区25个互助组向潘德仁的挑战书</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遂委字第32号座谈会纪要</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传统村落~横坑村</b></h3> <h3><b>后记:</b></h3><h3><b> 潘德仁在当时的条件下取得“浙江省农业丰产模范”的崇高荣誉,既是潘德仁个人的光荣,也是全体横坑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光荣,更是遂昌全县人民的光荣,谨以此篇纪念我的老邻居潘德仁太公诞辰111周年。</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