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节假 走读台湾》书店带路,带你探索你沒見过的阿里山

台湾赏茶

<h3>《五一节假 走读台湾》书店带路,带你探索你沒見过的阿里山</h3> <h3></h3><h3><br></h3><h3>小编 : Kuro sun 2019.04.15</h3><h3>图片出处 : 网络 &amp; 个人拍摄</h3><h3>文章出处 : 嘉义书式生活 主笔 : 陈秀兰</h3><h3><h3>※ 本文分享至网络文章,文字&amp;图片若有侵犯原着,请联系本文小编,立即撤换。</h3><h3>谢谢</h3></h3> <h5>阿里山森林火車是日治時期至今唯一仍在營運的林業鐵路系統。(以下圖片由書式生活提供)</h5> <h3>「嘉義書式生活」是由嘉義5家獨立書店串連而成的聯盟。在閱讀人口逐年下降,書業已然式微的年代,每一家實體書店的存在,背後都是一個故事,更少不了帶著理想和勇氣做支撐。與其被動等待黑暗的降臨,不如積極尋找通-往光的幽徑。「嘉義書式生活」團隊響應文化部推廣的「世界閱讀日」活動,策劃了一場既能貼近民眾、又別具意義的閱讀活動:「詩路思路——走讀阿里山文學地景」。</h3><h3>我們希望閱讀不只是紙上談兵,亦能與嘉義市民的生活經驗連結,產生共鳴。而談到嘉義,你很難不聯想到阿里山;身為嘉義人,更不能不識阿里山。於是,百萬年以來巍峨矗立在嘉義東邊的阿里山山脈,成了這次文學走讀的主題。</h3> <h3></h3><h5>「書式生活」是嘉義在地的獨立書店聯盟</h5> <h3>出發:阿里山森林火車,歷史的十字路</h3><h3>這次書式團隊策畫的阿里山地景走讀,首先是搭乘阿里山森林火車,起點是海拔30公尺的嘉義車站,途經竹崎、樟腦寮、獨立山、奮起湖等地,抵達十字路站。</h3><h3>阿里山海拔高差一千五百多公尺,可以觀察到林相從熱帶、亞熱帶,一路爬升到溫帶的植生變化,以及山脈、溪谷的美麗景觀。阿里山森林鐵路目前只能行駛至「十字路車站」,我們順勢就在這裡停歇,品嚐當地特色餐,也為此次走讀揭開序幕。</h3> <h3>十字路海拔一千五百三十四公尺,冬暖夏涼。地名來源,是因為森林鐵路這裡,剛好與鄒族的特富野、來吉兩部落路徑成十字交叉。日治時代,日本人叫鄒族為曹族,叫鄒族人為阿里山蕃。十字路是阿里山與阿里山蕃距離最近的地區,同時也是阿里蕃前往阿里山或下嘉義的中樞站。一些阿里山蕃會擔運李仔、筍仔到十字路,將農產放置鐵路邊,以物易物,主要是換酒,也有一些用賣的。他們通常零散幾個,等待交易當中,女的會在那唱歌,男的飲酒,由於他們都不穿內褲,只用一塊獸皮遮掩,惹來童年母親與鄰家囝仔好奇窺覬。</h3><h3>——陳月霞,《阿里山物語》</h3><h3>在《阿里山物語》一書中,彼時宛如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如今則是阿里山森鐵與阿里山公路最靠近的地方,十字路這個名字更為貼切了。</h3> <h3></h3><h5>十字村平日是個靜謐的聚落</h5> <h5><h5>早期在鐵道邊交易的景象已改為特色攤。</h5></h5> <h3>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台灣,同時造成阿里山小火車中斷8年,直到兩年前才從奮起湖復駛至十字路站,十字村也因此帶回久違的人潮。青年人返鄉創業,和社區人士重新整修木馬道古道,整個十字社區活絡了起來。我們到此將為學員介紹位於十字路的重要地景以及當地特色農產,之後再轉乘小巴,朝向海拔2,484公尺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邁進。</h3><h3>▉文學走讀:從在地角度看阿里山</h3><h3>若以觀光客之姿,遊覽阿里山,那麼春天賞花、夏天避暑、秋天攬楓、冬天觀雲,再加上名揚世界的「阿里山五奇」:日出、雲海、晚霞、森林、鐵道,就絕對是一處讓台灣人引以為傲的世界級國家森林遊樂區。</h3><h3>但只著重景點觀光,不免流於表面,倘若能藉由文學的走讀引領,試著由當地人的角度、從文學的面向來看待阿里山的歷史和地貌,必能讓難得的旅行更添深度與廣度。</h3> <h5>日人遠望檜木山林宛如黑金,興建鐵路後開啟了長達63年的伐木時代。</h5> <h3>將阿里山的歷史追溯到日治時期,日人無意間看見阿里山鬱鬱蒼蒼的原始檜木林和參天挺拔的巨木群,宛如發現「黑金」,經日本政府派員調查確證後,遂開始興建森林鐵路。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遭到慘烈的劫掠,也展開阿里山區為期63年的伐木時代。</h3><h3>從千年或百年阿里山史,足以明瞭,為什麼檜木是阿里山的原住民,是阿里山的風景,是阿里山的精髓,是阿里山的原貌,是阿里山的歷史源頭,是阿里山人生根立命的根基。</h3><h3>——陳月霞,《阿里山物語》</h3><h3>當時,隨著日本政府的徵召,除了日人從「內地」大量移入之外,前往阿里山區討生活的台灣人也來自四面八方,有的伐木、有的運輸,有的成為鐵路工班,這些人是阿里山第一代移民。他們接著娶妻生子、落地生根,才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的「阿里山人」。</h3><h3>▉阿里山詩路:看詩人如何頌讚美景</h3><h3>成為本次特色的阿里山文學走讀,至此將分為兩階段進行。</h3><h3>第一階段,由書式團隊引導學員們,沿著沼平車站、公園周邊及姐妹潭等地緩慢步行,享受森林浴的洗禮。途中必經的「阿里山詩路」,是我們預計停留的景點。</h3><h3>2014年,嘉義林區管理處邀請眾多知名的當代詩人,包括余光中、向明、鄭愁予、隱地、李魁賢、林煥彰、陳填、蕭蕭、白靈、渡也、路寒袖等,從不同視角書寫阿里山的歷史、山水、風雲、花草、美景、生態,並將他們的詩打造成詩碑,座落於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沼平公園中。</h3> <h5>阿里山櫻花。(圖片來源:嘉義林區管理處)</h5> <h3>只要一走進沼平公園,從入口處便可以看見龐大詩碑上的詩文,是由詩人余光中所寫〈阿里山讚〉:</h3><h3>春季為何總如此年輕 山雀和蜜蜂究竟 對櫻花說了些什麼</h3><h3>秋季為何總如此清醒 銀杏和青楓究竟 對風霜說了些什麼</h3><h3>神木為何總如此沈靜 古老的回憶究竟 內心轉多少層年輪</h3><h3>高山為何總如此鎮定 斜坡和絕壁究竟 是怎樣的去脈來龍</h3><h3>這一切,只有太陽知道 這一切造化之功 連史前的造山運動</h3><h3>只有牠,如此年輕 每天把台灣喚醒 為阿里山加上金冠</h3><h3>一頂金冠尊貴而燦爛 用霞火煉丹而成 全世界共仰的壯觀</h3><h3>我們希望學員們能在此稍作佇足,在腳下這片百萬年生成的土地上,試著回應這段文學與地景的對話,潛沉、醞釀,然後再繼續邁開步伐,一邊咀嚼著文學之美,一邊行走在如詩如畫的阿里山森林步道中。</h3><h3>晚上,我們會邀請學員針對「上山時,你帶的那一本書」進行分享,讓文學在這海拔二千多公尺的高山上,也能透過人與人的交流而熠熠生輝,引發共鳴。並為第一天的走讀行程暫時劃下句號。</h3><h3>▉登小笠原山:朝觀日出,暮賞夕陽</h3><h3>第二階段,在天空未明之際,我們便起身準備搭乘森林小火車前往祝山,接著徒步前往小笠原山,觀看「阿里山五奇」之一的日出。</h3><h3>小笠原山海拔2,488公尺,是為紀念1904年首度踏勘至此地的日籍技師小笠原富二郎而命名。小笠原山與中央山脈、玉山群峰對峙,近處可觀塔山、對高岳、萬歲山,遠處甚至可眺望嘉南平原。朝觀日出,暮賞夕陽,不時還見雲海翻騰,360度環繞山景令人嘆為觀止。</h3> <h5>阿里山朝觀日出,暮賞夕陽,不時還見雲海翻騰。(圖片來源:嘉義林區管理處)</h5> <h3>詩人路寒袖以詩作〈日之出——阿里山清晨〉這樣形容:</h3><h3>每天清晨,</h3><h3>我蹲踞山下</h3><h3>以熾烈的熱情醞釀出場</h3><h3>然後,</h3><h3>在驚歎聲中一躍而上</h3><h3>而對面山脊</h3><h3>那無數期待的眼光</h3><h3>成了最敏銳的鏡頭</h3><h3>將我拍成他們一輩子的回憶</h3><h3>▉阿里山物語,見證阿里山的繁華變遷</h3><h3>觀賞完日出,我們浸淫在芬多精裡,循著森林步道而下,至沼平公園,準備迎接「阿里山人」陳月霞。此次走讀的重心,將交由真正的阿里山人來導覽,以她在地人的視角,親自帶領我們,進入阿里山的歷史脈絡中。</h3><h3></h3><h3>陳月霞於1955年出生於阿里山沼平,是第三代阿里山人。所著的《阿里山物語》,以其父母為主軸,歷經22年的資料收集及撰寫,全文超過38萬字。全書貫穿阿里山三代人的草根素民史,也見證阿里山的繁盛與隕落,堪稱是一部空前絕後的阿里山自然史與拓墾史。</h3> <h3>陳月霞以當地人視角書寫的阿里山,自然別於詩人有感而發、以詩讚頌的阿里山之美。尤其沼平公園對於阿里山人而言,是心中永遠的痛,這是不爭的事實。</h3><h3>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九日,我出生成長的家園,一夜之間成為灰燼。這地方,日治時期叫「沼之平」,國府之後叫「中正村」,火災之後叫「沼平公園」。</h3><h3>陳月霞在《阿里山物語》寫到,1976年深夜的一場無名大火,燒掉阿里山人的家園。而當初被迫離開的故土,如今卻成了佈滿詩人頌讚的「阿里山詩路」,三代阿里山人曾在這片夢土上努力過的身影,如今已完全無跡可尋。</h3><h3>阿里山人第四代,幾乎已不在阿里山出生。自從阿里山變成觀光叢林,阿里山第四代,即便在阿里山成長,也難有山林情誼;土地情感亦趨淡泊。從早期逐木而居,到現今逐土而安,許多阿里山人在全球各地落籍,依著土地認同與社會認同,悠遊全世界。台灣數百年史,多少人恆常有鄉無土,或有土無鄉。阿里山人以土地為依歸,擁有寬闊世界視野,登高飛遠,落葉歸土,落實有鄉有土的土地倫理,這是阿里山人,特殊的土地情懷與高遠的生命境界。</h3><h3>——陳月霞,《阿里山物語》</h3><h3>我們由此發現,阿里山的開拓史與殖民史息息相關,從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各景點的命名,處處可見日本殖民的痕跡,但無論今昔,對曾在阿里山上生根立命的阿里山人而言,似乎同樣不被見待。</h3><h3>阿里山詩路入口石碑上記載的沼平公園,原是阿里山人被火焚燒的家園。</h3><h3>▇讓文學引領,使混沌的阿里山史更加明朗</h3><h3>走讀來到尾聲,相信參與的學員,看待這聞名遐邇的阿里山,已有了別於以往的觀察與心境,視角延伸了,不再只停留在看山是山的表面層次,這正是文學的迷人之處。</h3><h3>文學不該有對錯之分,但卻會因執政者立場的不同、時空背景的迥異,而有不同角度的呈現。當歷史沒了紀錄,我們就會喪失根源。</h3><h3>嘉義的書式生活,希望藉由這場文學走讀的過程,讓一些渾沌不明的事物,抑或過於粉飾的事物,得以透過文學的引領,逐漸清晰明朗。文學可以是幽微的引領,但會讓我們的雙眼,看向那更深、更遠的光。</h3> <h5>阿里山高山森林小火车</h5> <h5>观光蒸汽火车头经过樱花树下</h5><h3></h3> <h5>观光蒸汽火车经过林班地</h5> <h5>观光蒸汽火车经过旧神木区樱花树下</h5> <h5>观光蒸汽火车经过樱花树下</h5> <h5>观光蒸汽火车行进中</h5> <h5>观光蒸汽火车经过旧神木区</h5> <h5>神木</h5> <h5>神木</h5> <h5>阿里山邹族姑娘出嫁</h5> <h5>阿里山邹族姑娘出嫁</h5> <h5>阿里山漂亮的邹族姑娘</h5><h5>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h5> <h5>阿里山高山森林火车-阿里山站</h5><h3></h3> <h5>阿里山高山森林火车经过林班地</h5> <h3>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h3> <h5>阿里山邹族部落</h5> <h5>阿里山邹族部落祭典(庆典)</h5> <h5>阿里山邹族部落祭典(庆典)表演</h5> <h5>阿里山邹族部落祭典(庆典)</h5> <h5>阿里山邹族部落祭典(庆典)</h5> <h5>阿里山邹族部落祭典(庆典)</h5> <h5>阿里山站夜色迷濛的景色</h5> <h5>蜿蜒的铁道经过林班地</h5> <h5>阿里山樱花季</h5> <h5>阿里山樱花季</h5> <h5>阿里山蒸汽机车头</h5> <h3></h3><h5>阿里山森林火车经过原始林</h5> <h5>阿里山高山森林铁路铁道维护班</h5> <h5>阿里山派出所前开满樱花</h5> <h5>阿里山派出所前开满樱花(吉野樱)</h5> <h5>迷雾森林中</h5> <h5>隙顶-帅哥一枚</h5><h3></h3> <h5>阿里山天长地久桥</h5> <h5>阿里山高山茶产区风景</h5> <h5>阿里山高山茶产区风景</h5> <h3></h3><h5>阿里山高山茶产区风景</h5> <h5>阿里山高山茶产区风景</h5> <h5>高山茶生长状态优质的新茶芽</h5> <h5>高山茶生长的状态优质的新茶芽</h5> <h5>产制季节</h5><h3></h3> <h5>茶山开满鲜花</h5> <h5>阿里山高山茶产区风景</h5> <h5>阿里山高山茶产区风景</h5> <h5>好茶出处</h5> <h5>好茶出处</h5> <h5>阿里山高山茶产区风景</h5> <h5>阿里山森林铁道奋起湖站</h5><h3></h3> <h5>阿里山森林铁道奋起湖站</h5> <h5>阿里山森林铁道奋起湖站</h5> <h5>阿里山森林铁道奋起湖站-铁路便当</h5> <h5>阿里山森林铁道奋起湖站-铁路便当</h5> <h5>阿里山公路段樟树湖社区樱王开花</h5> <h5>阿里山公路段樟树湖社区樱王开花</h5> <h5>阿里山公路段樟树湖社区樱王开花</h5> <h3>地方农特产 : 高山茶、爱玉籽、山葵、山猪肉烧烤、生鲜蔬果(季节限定)……</h3> <h3>台湾高山茶欢迎洽询 :</h3><h3>台湾赏茶 微信号 : 152896040 或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