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次出行,一份美好。一段感悟,一种成长。2019年4月10-15日,在巴林左旗教育局和教研室的统一领导下,我们一行121人满怀期待南下来到美丽、繁荣,发展走在最前沿的经济特区-深圳,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学习之旅。</h3> <h3> 小学汉文音乐一行5人,带着徐国雁老师的深切期望和对深圳的美好向往,在学习组长晓燕老师和温国升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学习的征途~~~~</h3><h3> 特别要感谢温老师一路的照顾和帮助,感谢晓燕老师的关心和引领。</h3> <h3> 感谢教育局和教研室领导们的幕后准备和学习安排,并详细制订了学习要求和学习任务,让我们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不虚此行~~</h3> <h3> 感谢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和专家们的热情迎接,以及肖校长的精彩讲话。学习开始之前,巴林左旗教研室丁主任对本次外出学习提出高要求、严纪律,要求我们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提升学科认知高度。</h3> <h3> 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梁宏鑫老师的《最佳实践萃取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h3><h3> 梁老师从“如何让教师的经验增值?如何让优秀教师的经验推广传播?”展开交流。从结构化思维(思维导图)的重要作用到建立思维方式,再到如何进行结构化思考(分类~分解~排序~关联),最后告诉我们结构化思维工具软件的使用。每一个环节都生动,有趣。让我们了解了作为工作坊成员不仅要自己进步,还要学会带动全体教师一同进步,更要注重良好的方式方法,学会怎么将经验总结、提炼转化成概念,再将概念分解用案例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听了梁教授的讲座,感觉脑海中的问题更条理化,更清晰化了。</h3> <h3> 龙岭中学的杨云龙老师的《孤独之旅》让我们静静的品味了小说教学的独特风格,杨老师沉稳扎实的教态让我们感受到了做事要从容淡定。学生们的深情诵读,让我们聆听到了世界上最美的声音。</h3> <h3> 从学生的学对、学会、会学、乐学四个维度和教师的活动设计是否得以体现等当面进行评课议课,先由备课组评课议课,再由汲宏老师点评做微讲座,让我们学到了怎么关注课堂,怎么关注学生。</h3> <h3> 课余时间有幸遇见龙岭中学的校长,为我们介绍学校的构建和学科建设,他们的社团课都是每天的第八节课,每周要上两节课。我们看到学生在进行钢琴比赛,合唱班在进行节目筛选,从学生津津乐道的表情上看出他们在享受课堂带给他们的快乐~~~</h3><h3> 不禁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没有做到让学生乐学并爱上我们的课堂呢??</h3> <h3> 看到他们的操场空间,顿时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孩子拥有那么大的草坪可以肆意的跑来跑去是多么的幸福。从而又感受到什么样的人能这么机智,可以将操场设计在楼道长廊内,每个空间都被充分的利用。</h3> <h3> 有幸来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大运学校,一进校门就看到满校园的绿色植被,墙上满是各型各色学生社团展示的作品,文化气氛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人~~~</h3> <h3> 随着肖华老师那亲切柔和的话语我们开启了第二天的学习旅程。</h3><h3> 一节生动有趣的动物观察与表达的写作课(小学作文课例研修活动),深深的吸引了我们,肖老师通过教材整合将“大熊猫”变成孩子们身边常见到的“蜗牛”。通过猜想~怎么观察~观察体验(摸一摸)~联想;从收集信息~提炼关键词~连词成句~写作(联想)。每一个环节都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真实而形象的展现了一节看似像生物课,实则是写作课的课例展示活动。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能及时帮助调整思路,这是我收获最大的地方,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从外部到内部的顺序说的是吗?从上到下等)。教师亲切简练的引导话语和学生积极主动的活动参与,让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师的形象和高效课堂的样子。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音乐课中要怎样让学生即轻松自然,又有课堂生成呢?我们课堂活动的预设将决定活动结果~~~~~</h3> <h3> 随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并交流,用事实活动为我们呈现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跟着优秀的语文老师们有幸参加到其中,对整堂课的认识又提升了高度。</h3><h3></h3> <h3> 要求从三个问题展开讨论,1、教了什么?教学设计依据是什么?2、怎么教的?教学策略与方法。3、问题与建议。讨论要求,每个人的思考都写在即时贴上,一起贴到一张大白纸上,要求只写关键词。大家再统一整理、提炼重要信息,记录员记录到大白纸上。整个过程倒计时,场面紧张而激烈给我留在了深刻的印象。</h3><h3> 小组合作应该注意: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还要有限时策略(高效)。我又知道了学生要学会记录,学会用“关键词”记录信息。</h3> <h3> 雷斌老师的手机微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让我们开了眼界。以手机录微课的形式将课堂精彩点、难点、易错点等录下来,以简单实用的方式讲解呈现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了瞬课、乐秀视频剪辑器和蓝墨云班课的使用方法。简单、易懂、快捷,是培优补差的好方法。</h3><h3> 卓越型教师是作业少,成绩很好!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要对知识精加工。雷老师告诉我们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段不如句,句不如词,词不如字,字不如表,表不如图”。知识要图形化,图形要色彩画。</h3> <h3> 王娜娜老师从基于目标导向的观课议课入手,从观课的维度焦点,学习目标的定位,定位学习目标的四个维度,学习目标的表述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怎么观课。说到学习目标的表述技术中说课的维度: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通过哪些活动达成的。“ABCD”学习目标表述法:对象、行为、条件、结果。</h3><h3> 议课中通过议课对象、议课目的、议课技术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议课要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具有常态性,还要有待完善。她认为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学习目标的定位、落实与达成。其次,我们要知道如何议课,就是如何发问。提问:反思教学设计;追问:深思教学问题;设问:再思教学假设。最后,我们要及时修正设计,进行二次教学,再进行前后对比反思,呈现一堂完美的课。</h3> <h3> 风趣幽默的刘静波校长对核心素养给予更深刻的讲解与剖析,让我们在明确核心素养的同时,更知道育人的导向,双基为本,三维目标辅助,向核心素养靠拢,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的人。品格+能力=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核心素养。</h3> <h3> 荷兰老师:一节好课的标准。</h3><h3> 李镇西:有趣+有效。他眼中的好课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思考、质疑、激情、欣赏~~~~。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就是好课。</h3> <h3> 易力老师的:教育者惯性思维的反省~~思维的变与不变。</h3><h3> 惯性思维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易力老师从“教”如何思,“知”如何思中思考理念是否偏差?效果是否短视?动力是否持久?从“行”如何思中思考成就感表现在哪里?获取成绩表现在哪里?动力在哪里?引发思考。</h3><h3> 思维与教育中说到,1983年加德纳提出MQ(多元智慧)包括:音乐智慧,身体运动智慧,数字逻辑智慧,言语智慧,反省智慧,人际交往智慧。</h3><h3> 最后推荐两本书对我印象深刻,《快思慢想》康纳曼;《我们如何思维》杜威。</h3> <h3> 胡老师的《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变革~~~教研与教学从此不同》</h3><h3> 胡老师从信息技术催化教育变革,信息技术助力教育变革,到如何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三个维度详细讲解。主要介绍云班课(手机操作)进课堂。优点:信息量大,速度快,效率高,当堂检测及时捕捉、评价、反馈。缺点: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变少了,手机可能占用学生大部分时间等。</h3><h3> 云班课助力教学改革,信息收集自动化,信息处理协作化,监控评价数据化,成果提炼显性化。最后总结核心素养:学习情境~自主学习、问题反馈~交流分享、合作探究~巩固升华、拓展应用~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工具、方法。</h3> <h3> 倪胜军老师的《继续学习科学的设计原理》讲座,生动有趣,收获颇多。</h3><h3> 倪老师从对大脑的分析引起大家注意,三位一体的大脑:理智脑,情绪脑,本能脑。好奇心是怎么没的,好奇心~尝试~经验~能力~肯定~自信~自爱~自尊。告诉我们逻辑推演类知识边写边画比PPT效果更好。美国学生感官偏好调查数据展示:听觉偏好占15%,视觉偏好占46%,外界偏好占39%,证明了视觉偏好远远高于听觉偏好,要以图像等形式呈现效果更好。 </h3><h3> 成长与成绩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意义比理解更重要!提取比重复更重要!坐在副驾驶永远学不会开车~~~~</h3> <h3> 刘宪华校长的《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与学科整合》 </h3><h3> 品牌与智慧校园的建设:看似杂乱无章的事情,可以用课程整合的思想,让这些事变成一个有序的系统,使之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土壤、雨露、阳光”,从而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物质。刘校长用培育烂漫生命为例,道出“爱”的教育。百花百养百花齐放,千人千育千人烂漫。</h3> <h3> 培训学习接近尾声,丁主任激情澎湃的做出总结。告诉我们培训的意义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寻找方向;培训不在于更新知识,在于更新思维方式。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主义在于求真,教学悟本,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是个过程。大脑的发展史就是教育的发展史,从学习中不断强化认知,明确方向,从而完善自己。</h3> <h3> 学习中的我们认真、钻研,生活中的我们团结友爱,我们是学习中的好伙伴,生活中的好朋友,我们会团结奋进,一往无前!加油!</h3> <h3> 我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此次深圳的学习旅程给了我们目标和方向,让我们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大胆的实践,去检验吧。最后送给一直奋斗在路上的人们一句话,学习永无止境,但努力拼搏的自己是最“美”的!!</h3> <h3> 编辑人:杭萨如拉</h3><h3> 审核人:晓燕 徐国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