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昨天和同事又是洛阳二师校友的娜娜一块在国花园赏牡丹至中午,兴致饱满,腹中空空,娜娜忽然说:"这么多年了,我感觉洛阳最香的饭还是咱们二师上学时在治安南街吃的郭师傅米线!"英雄所见略同!她这句话也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眼前浮现的不仅仅是飘浮着嫩韭菜、酱香扑鼻、令人垂涎的郭师傅米线,而是在洛阳二师三年的点点滴滴!毕业二十年了,助力我们成长的母校如今怎么样了?急切的心情加快了我的脚步:步行、换乘、再步行,(说实话,洛阳发展之快、变化之大,让我们手持洛阳居民身份证的人都摸得迷三倒四)终于回到了母校面前!</h3><h3>门岗师傅一听我们是二十年前的老毕业生,二话不说,开门放行,并鼓励我们好好转转!!!感激不尽啊!</h3> <h3>贯穿大门与礼堂的主干道上,承载和包容过成千上万次来回穿梭的师生,今天依然平静如初。路边香气扑鼻的九里香清新淡雅的味道一下子把我的思绪拉回了师范三年的每一个春天,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到二师附小见习和到瀍河区实习,每天早出晚归,既紧张又兴奋地手持文件夹跟随同学和带队老师,往返于学校和实习基地,唯有这沁人心脾的九里香让我们回归宁静,虚心学习,不断成长,不至于浮躁和骄傲。</h3><h3>现在的九里香已经不是当年那般娇小,庞大的树干几乎遮挡了西边的三层简易办公楼房,楼上不时飘出断断续续的乐器声。这里曾有学校的医务室,我还和谷晓丽去看过一次感冒,好像药也不怎么管用,据说同学们有个头疼脑热都是到校外的诊所就医的。三楼曾有我们声乐老师办公室,好像舞蹈老师也在这栋楼上,搞不清是几楼了!要知道对于我这个不勤奋的学生来讲,二十年前,看见这栋楼是有点小紧张的!</h3> <h3>一直往北,是办公楼的东入口,门前的小型广场,是我们刚开学军训时偶尔改换站军姿的阴凉栖息地,更是我们训练广播操的专用基地,也是每天出早操时点名集合地。曾记得康教官(藏族名字:洛桑尼玛)在这里扯着沙哑的喉咙教我们唱进入二师以来的第一首歌《咱当兵的人》,还有《士兵小唱——十八岁》,第一次激起了我这个农村来的井底之蛙新鲜的奋斗情怀和爱国之心!!犹记得班主任李素云老师每天早上会在这里等着我们出操,我们即使迟到,她也不会怪罪,总是那么美丽端庄、温柔典雅、轻声细语,从不大声批评任何一个同学,她用自身的魅力感染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每一个细胞,让我们谦虚谨慎,处事冷静!</h3> <h3>这里是办公楼的北入口,开学第一天,美丽的班主任在这里接待了99音的新生。1996年9月1日天还没有亮,我披着初秋的寒露,穿着母亲亲自扯的花布做成的新衣,带着新奇和胆怯,怀揣父母的叮嘱和梦想,在父亲的带领下,几经周转来到洛阳老城青年宫。刚一下车,就有早早接待我们的师姐师哥,他们设着茶水摊,拉着横幅,扎着大旗,语气亲切、热情周到。让我来不及仔细仰望高楼林立,也来不及看清条幅所写何字?更来不及思考这群浑身散发着青春朝气的哥哥姐姐们谈吐为何这般好好听?(后来知道是高雅又潇洒的普通话),就有一个身穿"洛阳第二师范学校"的红蓝白校服、结实敦厚的师哥来到我们面前问:"有没有新安县来的学生?"父亲赶紧说:"有!"这个皮肤黝黑、满面红光的小伙子扛起我们带来的木头箱子和父亲讨论着,穿巷子、过胡同,汗流浃背也顾不上休息,一直把我们带到班主任李素云老师面前,李老师登记交代后,这位强壮的学哥未曾擦拭汗水再次扛起我笨重的木箱,一口气把我们带我的宿舍501,安顿好后,顾不上接受我们的感谢,就又去接待其他学生了!后来我才慢得知,这个接待我的师哥叫裴鹏,家住新安县北冶乡。</h3><h3>我们的教室就在我身后这栋楼的第五层,是我们音乐启蒙的地方。每天楼道里总飘扬着98音的师姐师哥们那令人着迷的"咪~嘛~咪"、和令我们无限神往的钢琴名曲、幽怨的二胡声、同时夹杂着手风琴的开合声。最让我们心旷神怡并心驰神往的依然是婉转悠扬的歌声,特别值得提起的是俺新安老乡、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邱振义演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张丽的《妹妹找哥泪花流》,还有我忘记名字的师姐在楼道里放着录音机,跟着伴奏演唱的《敖包相会》等等……每天听着这些优美的雅乐,无形地熏陶、不刻意地模仿,加上对98音的崇拜极大地加速了自己的成长。</h3> <h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第二师范的校训,陶行知老先生的这句话最初是刻在礼堂南墙上的,我们一进大门都映入眼帘,激励着每一个同学将为人师的自律。现在改在了办公楼的东门,还竖起了陶行知老先生的雕像,让学校的文化更加厚重又充满质感。20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对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教育家的精神更加感动,看着雕像,内心充满崇敬和感激。</h3> <h3>这里绝对是摄影最佳基地,我可以百分之一百地说,任何一个洛阳二师毕业的同学都站在这个雕塑前照过相!同意的举手?现在雕塑的内容和二十年前不同了,当年是书本,现在变成了钥匙,赋予的意义更加多元化了。毕竟,学校已经更名为"幼儿师范了"。心中虽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理解。</h3> <h3>与办公楼对应的普师班的教学楼,接触最多的是每年期末考试,心理、哲学等文化课是在这栋楼上考试的。我的很多新安老乡都在这栋楼上学习,好像还有计算机班,大部分是山西学生,这座楼给我留下印象是每周参与最集会升国旗,领导讲话都模糊了,最为清晰的是赵卓能的演讲和何亚丽的指挥,干脆利落、时尚大气;还有就是范老师指导的西洋乐队现场伴奏着《国歌》,庄严肃穆又不失恢宏气势。现在我站在楼前,耳膜好像还有小号声的充斥,因为当年一度为乐队里边有我们新安老乡陈利民而感到荣幸了很长时间。</h3> <h3>女生公寓</h3><h3>多么温暖的名字!记得刚搬到新楼上,晚上总是睡不着,新刷的乳胶漆的味道让我敏感头晕、水房里冲厕所的流水声吓人一跳!最悦耳的声音是学生科科长田建国老师的老父亲扯着脖子在楼下喊:"某某,下来接电话!"还有楼下不知名的雷锋支了一个半旧洗衣机,尤其是女生们端着大堆洗好的衣服排着队等着脱水,给我们冬天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h3><h3>记得在老公寓楼上时,晚上下自习,总会在一楼买一个夹馍,卤豆腐皮、豆芽,撒上孜然,绝味儿!!!还有大包的花生豆,睡觉前不吃个憋饱愣蹭是睡不安稳的。</h3><h3>特别是寝室大检查的时候,寝室长杨静丽费尽心机思想发动,兑钱买桌套、假花、日历等,生活委员徐珺跑前跑后地发补贴,每个同学还整的整,该藏的藏,都出一份力让99音的每个寝室都能榜上有名。</h3> <h3>我们的老琴房很早就拆掉了,还有走着"咚咚"响的俄罗斯木楼也早已经不复存在。那时有一部分老乡的宿舍也是木楼,我们音乐班也有两年的木楼学习生活,最难忘的是舞蹈房,门是用皮条拉着的,进门"吱呀"一声开了,又"吱呀"一声关住了,很有外国经典老电影的感觉。眼前崭新的艺术楼并不怎么吸引我,我更关心的是老琴房——学校南边两排两对应的铁皮房子。第一次去上声乐课,范老师的琴房可谓雅诗兰趣,(后来才知道是空气清新剂第一次听说这种神器)一下子缓解了我对这个留着长发、身材高大、操着外地口音的男声乐老师的恐惧。第一次上课范老师的表扬让我信心百倍,永远铭记他送给每一个同学的话:谦虚本分,老实做人!虽然由于自身原因,我各项技能都学得半瓶子晃荡,但我一直感激恩师!!!在这个老式琴房里,我们在学习和交流中认识了很多同学和老乡,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如常小乐、张聪丽、李焕烟、梁飞等。</h3><h3><br></h3> <h3>这里是我们上钢琴课的地方,相信大家见到教钢琴的王延如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胖版林子祥!但弹起钢琴来犹如行云流水。第一次上钢琴课他的手里拿着一根织毛衣的竹签子,虽然没有扎我们的手,但这个威严的教鞭确实矫正了我们弹琴时不良的坐姿和手型陋习。这里好像还有练习用的三架钢琴,我最初的琴点留在这里。有一次周六我起的很早,这里没有开门,我不知哪里来的勇气,从窗户里翻了进去,正弹着琴,王老师来了,吓了一跳,到最后还是表扬我弹琴努力,还在其他学生到来之后再次提名,王老师的激励让我始终对谈钢琴怀着深深的自信。</h3><h3><br></h3><h3>左手边是个多功能厅,一楼是餐厅,一个农村来的、未曾见过世面、又怯弱并严重营养不良的小女孩,第一次走近二师餐厅就被五花八门的饭菜弄得眼花缭乱,无论买哪一样饭都觉得可口无比,端着99-240的搪瓷缸子,穿梭各个取饭窗口,第一次品尝胡辣汤、水煎包、牛肉烩面、麻辣面、蛋炒米、饼卷菜、鸡蛋夹馍,好像永远都吃不厌,两年师范生活下来,专业不见长进,体重飙升至120斤,还记得第二年夏天和丁延娟还到大药房买减肥药,自己吃没吃不记得了,庆幸的是第三年体重逐渐平稳,不至于临近毕业面试时没有给评委留下太坏的印象。</h3><h3>二楼的展示自我的大舞台,现在想来如今的我之所以能在文艺活动中初显创编能力,离不开舞台上表演的三个节目,和王晓莹、仝鹏飞,陈巧兴一块演的《夸教师》、和陈巧兴、武艳丽一块唱的豫剧选段《亲家母对唱》,还有和李亮一块说的相声《新地理图》,这三个节目让我逐渐自信,心智日趋成熟。在多年后的教学中,无论是创编还是戏曲辅导,这都是我思想的源泉。真心感谢口语老师刘松林女士,是她的引领让我从一个自卑的丑小鸭逐渐可以抬头仰望蓝天,即使不能成为白天鹅,至少敢于在空中试飞。</h3><h3><br></h3><h3>在这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上,99音乐班的才子佳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难忘路统洁的《岩口滴水》、陈巧兴的《小背篓》、乔静的《好一朵茉莉花》、贾旭阳的《送战友》、刘平的舞蹈《野花》(钢伴李百鸟)、五个男生的小合唱;王丹王利兰四手联弹《快乐的女战士》、李慧王丹的手风琴《小放牛》、《花儿与少年》……(太多太多,恕我不能一一罗列)</h3><h3>更难忘的是李长海老师为我们辅导的手风琴合奏《金蛇狂舞》,李老师一直告诫我们低调做人:我是学音乐的,不是搞音乐的!</h3><h3>最扣人心弦的压轴大戏是班主任李素云老师辅导的99音必备合唱曲目《掀起你的盖头来来》和《读书郎》,每一次排练我们美妙的和声都会把98音的同学和老师吸引过来,扒着我们班的窗台翘首企盼,再来一遍!</h3><h3>此时,多功能厅大门紧闭,可我仿佛闻到了当年的美味的菜香,又仿佛听到了余音绕梁的歌声,久久不绝……</h3> <h3>再次回到纵贯南北的水泥路上,三年的一幕幕逐渐清晰起来:军训会操,我是第一个报数的,头摇的像闪电一样;参加老乡会,认识能力和气质爆棚的主席杨贞玉和众多才华洋溢的老乡;曾到普师班教室听课(好像是配合王静老师讲公开课),见识了曹红森、梁亚军、崔晓的书法;第一次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第一次参加运动会,认识跑鞋和接力棒;第一次弄丢图书馆的好像叫《渔》的图书;第一次到口语老师刘松林家,看她年轻时的剧照。学校组织到图书馆街看电影《周恩来》、《刘胡兰》、《泰坦尼克号》,后来学校的礼堂也是每周一部电影,我好像从那时开始确定了心中的偶像——李连杰。<br></h3><h3>太多的经历,让我日趋沉稳,更加丰富内心,从一个无知的农村小山妞成长为基本功还行的新教师。</h3> <h3>走出校门,沿治安南街一直朝西,两边的门面和招牌都与时俱进,焕然几新。每天早操,我们从治安南街出发,顺时针饶过北大街、小北门从体校的操场外围又跑回校园;治安南街,我们同学三五成群逛夜市的必经之路,更是吃"郭师傅米线"的必经之路。逛街回来,饥肠辘辘,经不住郭师傅米线店飘出的酱牛肉香的引诱,跨进小店中,点一碗米线,三下五除二吃个精光,味道太好了,我总把汤喝的底朝天,吃干净每一片韭菜。味道确实特别,当时学校门口小吃摊上的虾皮紫菜米线、四川的麻辣米线、鸡块米线味道超出太多。所有在二师上学的人都吃过"郭师傅米线","郭师傅米线"成了洛阳二师的名片(虽然两者没有半毛钱关系),凡二师的友相聚,验明正身的暗号就是:"你去吃过郭师傅米线没有?"不用怀疑答案,绝对都是从二师这个战壕出来的。</h3> <h3>今天,米线一上桌,我和20年前一样胃口大开,百年老字号的味道,配上白马寺老酸奶,感觉还不实罗,又来一碗二合一(米皮擀面皮组合),我俩共同解决。当年的那个系着黑篮粗布大遮襟,在大肉汤锅前忙碌的老郭师傅已经</h3><h3>退居幕后,现在他的儿子儿媳张罗着,生意还如以前火爆,真是"人面不知何处去,酱香依旧迎宾朋"。</h3> <h3>坐在饭桌前,我和娜娜有太多的感叹,提起我们共同的高数老师上官光明、文选老师韩玉卿、书法老师王可坤……我们心中唯有感恩,还有我们的校长吉瑞林、学生科的何宗元、心理老师李玉彬……可敬的恩师们如今怎么样了???</h3> <h3>和我们一同度过芳华的同学们,你们都如何了呢?虽然我们每天都会在班级群里发声,但轻易不见真面目,什么时候我们能相聚,一起再走走来时的路呢?有位忘记名字的作家说:人生最大的属于自己的财富是回忆。反复咀嚼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当我们一天天老去,身体各种机能逐步老化,如果不得老年痴呆,我们剩下的财富不就成了回忆了吗?如花般的青春岁月、那不掺合任何杂质的同学情、师生意不是时常重现梦中吗?捋平了思绪后,我想说:老师们!同学们!我想见见你们,你们想见我吗?</h3><h3>忽然有种冲动,统计了一下我目前工作的学校二师毕业生,没有想到,占比例还挺大:</h3><h3>韩鸽子,刘冬花,张春玲,裴丽娜,</h3><h3>白晓燕,胡欢欢,王玲玲,刘芳,</h3><h3>陈亚琼,张若霞,陈秋红,邵艳丽,</h3><h3>郭彼得,张聪丽,李金凤</h3><h3>我们已经约好,趁着春光,趁着年轻,一起重温花季的路,一起品尝当年的味道,谁加入?走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