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素材提供:甘肃庆阳市镇原县祁庄村祁学忠</p><p> 加工编辑:甘肃金昌市永昌县河西堡祁加兴</p><p> </p><p> 镇原县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环县,距庆阳机场60公里,距平凉火车站70公里。南北长91.2公里,东西宽78.3公里,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镇原县辖10镇9乡,共有215个行政村、1991个自然村,总人口52万,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6个,包括回族、维族、蒙古族、撒拉族、藏族、赫哲族。</p> <h3> 镇原县的名胜古迹很多,有天恩寺、石崆寺、潜夫山、鸡头山、白马池、太阳池、翟池、五指原等。</h3><h3> 镇原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书法之乡,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自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入清华北大学生达60多人。</h3> <h3> 在镇原,祁姓家族属大姓,目前有人口476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92%。分布在8个乡镇、27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仅地名就有祁川、祁庙、祁庄、祁山、祁沟、祁大湾、祁塬头等。</h3> <h3> 据祖辈代代口传,镇原祁氏先祖是明宪宗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从山西搬迁到镇原祁川村的。祁川村之前不叫祁川,叫赫连古城,祁氏先祖落户以后才叫祁川。</h3><h3> 据说先祖后裔有四个儿子,即二世祖大能、二能、三能、四能。为了创家立业、发展生产,大能搬到了祁庄,二能留在了祁川,三能搬到了祁庙,四能搬到了彭阳的祁洼。先祖的老坟在祁川村南面页山。</h3><h3> 在祁庄村,最吸引人的就是位于村中心的“祁庄堡子庙遗址”,建于明朝末年(1600年始),清同治七年(1868年),陕甘回民叛军进攻祁庄,祁攀顺(祁庄祁美生世系四世)带头守卫城门、坚守多日不支,堡子失陷,祁攀顺被回军杀害,葬于杨庄峡地。1920年,祁庄族人捐资、捐料、投工,祁好贤(祁孔修父)在祁庄堡子城头下修建土木结构庙字,雕粱画栋,泥塑关公圣像,文革前后拆毁。祁庄秀才祁维世(1870年--1948年)曾在堡子窑洞设馆授徒。1988年,祁庄全村老幼勇跃捐款献力,重建关公庙、砖木结构,背靠平原,下临秀美的水沟,左右人家,两侧柏树伫立、竣工后,成为全村人敬仰忠君爱国信义的寄托和祈福场所。</h3> <h3> 祁庄村还有一处遗址,即“祁庄老墩墩遗址”。位于祁庄正北东侧,是祁庄祁氏祖先祁大能(1618-1688年)墓塚所在地。墓塚南北向,硷地塬边(人称“百硷头”),因墓塚主体土墩状,裔孙尊称老墩墩,距今约四百年。</h3><h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每年清明节,祁庄族人都要到老墩墩坟院扫墓祭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祁庄老墩墩遗址周围修建饲养场、菌肥厂、养猪场等,老墩墩遗址被逐渐挖掘缩小,只留墩身及墩裙,后来墩裙亦无。</h3><h3> 2016年,祁庄族人祁小平出资维修,墩高5米,墩顶边长2.2米,座基边长3.8米,外围砖包,上小下大,四棱方柱,墩芯黄土,墩顶蓆芨草。塔基东南方设有拱行内嵌式祭祀神台。</h3><h3><br></h3> <h3> 说起镇原祁氏,从始祖到现在,经历了太多的艰辛与苦难。据历史资料和家族谱牒记载:清同治5年(1868年),回民叛乱,到处开城破堡,残忍杀戮无辜百姓,造成尸横遍野。甘肃被杀人口达1455万,占总人口的74.5%。仅镇原县就被杀人口达87%,而祁庄一个不足百口人的村庄,就有72人被杀害。</h3><h3> 民国9年(1920年),宁夏海源发生8.5级大地震,史称“环球大地震”,震源波及陇东地区。因这里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人们祖祖辈辈挖窑洞而居,在这次天摇地动的大地震中,人们遭受了灭顶之灾,不少村庄绝门消户。</h3><h3> 民国18年 (1929年),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大旱灾引发大饥荒,饿死人无数。当时有资料把此情此景形容为:“人吃人、狗吃狗、鹰鹊老鸦吃石头,老鼠饿的不会走。” 在这场灾难中,陇东地区饿殍遍野、横尸村巷。</h3><h3> 20世纪60年代初的3年大饥荒,又造成了人口的大幅度锐减。</h3> <h3> 经过多次的天灾人祸,镇原祁氏家族也像其他姓氏家族一样,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劫后重生的先祖们,在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生活环境中,淬炼出了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性格,敦厚善良、友亲睦邻的美德,耕读传家、尊老爱幼的家风,培育出了良好的“基因”,也创造出了光辉的业绩,使祁氏家族达到了今天的繁荣复兴。</h3> <h3> 如今,镇原祁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有抗战和革命战争年代做出突出贡献的祁三益、镇原民盟创始人祁芝龄、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农民企业家甘肃省新一代食品有限公司经理祁天平、画家祁恩富、书法家、民间音乐艺术传承人祁世权、雕塑家祁森林、从事氏族文化研究,整理村史资料并完成《祁庄传略》的祁世文等,他们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甘肃祁氏家族的骄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