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北京植物园是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中国林业科普基地、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首批精品公园。</h3> <h3> 而植物园中最具代教育意义的非曹雪芹故居莫属,在民间传说中,小道上的很多景物,如石上松、元宝石、黛石、灵芝草等都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原型。看一下曹雪芹小道及曹雪芹纪念馆在地图上的位置</h3> <h3>红学家大都认为曹雪芹晚年著书的地方,就在西郊一带的“黄叶村”。曹雪芹的好友敦诚赠曹雪芹的诗中,有“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的句子。根据'著书西山黄叶村'以及其他描述,特于北京植物园(原正白旗所在地)中辟地8公顷,建成曹雪芹纪念馆,借名'黄叶</h3> <h3><br>曹雪芹故居门前屹立着三棵古槐,这三棵古槐为京城名槐。据这三棵古槐的干粗看,它们应为元槐。过去在香山一带流传着有关曹公故居的小曲之一是这样唱的:“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流水野芹麻”。而现在的纪念馆门前就屹立着三棵古槐。</h3> <h3>曹雪芹纪念馆,新中国为纪念清代文学家、《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而兴建的主题纪念馆。全国共有三处:<br>北京曹雪芹纪念馆位于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1983年4月22日开馆,傅杰题写匾额“曹雪芹纪念馆”;<br>南京曹雪芹纪念馆位于南京市乌龙潭公园内;辽阳曹雪芹纪念馆位于辽阳老城西小什字街口路东吴公馆院内,即吴恩培宅第。</h3> <h3>红学家周汝昌书写的曹雪芹好友敦诚赠曹雪芹诗刻石。</h3> <h3>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h3> <h3>正是他晚年移居西山,在这里开始了他的创作。曹雪芹花费10年功夫写成 《红楼梦》80回,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1764)逝世。</h3> <h3>自18世纪60年代《红楼梦》问世以来,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他“著书黄叶村”的村址、居所,一直是红学家和红学爱好者探索的课题。</h3> <h3>纪念馆石刻的后面就是曹雪芹先生的塑像。<br></h3> <h3>最有名的是1963年的传说,传说中说,当年曹雪芹的友人送给曹雪芹一个对联:<br>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br> 疏亲漫友,因财绝义世间多。<br> 不料,在1971年,这幅对联竟被发现在正白旗39号老屋第4间房的西墙壁上。<br> 当时,这老屋内居住的是北京二十七中退休语文教师舒成勋夫妇。1971年4月4日,舒成勋的夫人陈燕秀在挪动靠墙的木床时,将墙上的白灰刮下一块来,后发现脱落墙皮内另有一层墙皮,而且,内侧墙皮上似乎还有着斑斑的墨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慢慢将外层的墙皮揭了下来。竟然发现 60%的墙面上都写满了墨字,还有一些兰花。<br></h3> <h3>一些专家认为,此处应为曹雪芹曾经居住过的居所,其理由是:<br> (一) 正白旗39号老屋位于曹雪芹正白旗故居范围内;<br> (二)在正白旗39号老屋西墙壁上发现了曹雪芹的友人送给曹雪芹的对联;<br> (三)这些题壁诗书写于乾隆年代,而墙壁上的“岁在丙寅”告诉我们,这题壁诗书于乾隆十一年(1746)。<br> 结论是:正白旗39号是曹雪芹的故居一处。</h3> <h3>1983年4月22日, 中国曹雪芹研究会在此建立曹雪芹纪念馆。</h3> <h3>曹雪芹纪念馆在海淀区四季青乡正白旗村(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植物园内)。<br> 纪念馆门口现有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的题匾。<br> 这是一组低矮院墙环绕着的长方形院落,两进院落前后共18间房舍,仿清代建筑。</h3> <h3>现在的纪念馆,将黄叶村艺术地再现,供游人参观游览。黄叶村占地1.8公顷,矮篱环护,石径蜿蜒,小巷幽深,别具风韵。</h3> <h3>设有“河墙烟柳”、“薜萝门巷”、“竹蓠茅肆”、“柴扉晚烟”等景点。</h3> <h3>村内辟菜园、药圃、瓜棚,设石碾、石磨、辘轳、箭场、古墩……,对于如此之美景,非常期待这次故居之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