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清明节前夕,有幸参观了一下坐落在迁西的中国板栗博物馆,在二楼展厅的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座昌黎果树研究所老科研人员王福堂先生的半身雕像。</b></h1> <h1><b>迁西政府办张主任是这样介绍老先生的。</b></h1> <h3><b> 王福堂(1924∼2011),原籍辽宁省海城,早年毕业于黄村农校。1949年,昌黎刚刚解放,他就来到当时的昌黎果树园艺试验场(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昌黎果树研究站的前身)工作,从技术员起步,直至当上高级农艺师和研究员。期间,他相继肩负试验研究课题主持人、研究室组长、副主任和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5年退休。</b></h3><h3><b> 蜜梨是昌黎的名产,但由于多年疏于管理,没有科学修剪的习惯,病虫滋生严重,产量极低。新中国成立之初,王福堂接受到昌黎蜜梨产区推广新的剪枝技术的任务。他选择后两山村建立试验示范园,使群众看到实验增产的效果,也使示范园主孙凤柱的父亲从不接受到欢迎,到处宣传实行修剪的好处。很快,全村的蜜梨总产量从4万斤提高到26万斤;1953年,后两山村的蜜梨被送到全国第一次农展会展出。</b></h3><h3><b> 现代广泛栽培的所谓“洋苹果”,大部分是在上世纪前期传入我国的。为了填补中国苹果新品种的空白,昌黎果树园艺试验场在新中国刚刚成立时,就与华北农科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前身)园艺系合作,大胆地开始了杂交育种工作。当时,王福堂与华北农科院的崔致学负责这项工作。后来,华北站园艺系因故声明退出,场长宋谦和、于用中等人研究决定,由王福堂继续进行,保留了一批杂交后代苗,并克服重重阻力,建立了育种田。期间,王福堂还带领我们一群年青人到品种繁多的昌黎铁路农场(果研所南场的前身)进行杂交授粉。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感到那里有品种多的优势,便提出铁路农场应改由农业部门领导的建议。建议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农业部和铁道部研究决定,昌黎铁路农场并入昌黎果树园艺试验场。这是1953年的事情。1954年,王福堂另有重任,不再负责苹果育种工作,由孙恩晋继任主持。这批杂交种苗按照育种程序,经过前后将近20年的选择和培育,并通过嫁接结实以对果实的品尝对比,及产量抗逆性的测定,到1969年选出鉴定10个新品种,其中以胜利、葵花两品种的质量优秀,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荣誉奖,1984年获国家发明奖,从而填补了中国苹果新品种的空白。 深州蜜桃是河北省的名产水果,在清朝时曾为皇家贡品。但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几乎再无成片的桃园。为了恢复和发展深州蜜桃生产,王福堂临危受命,担起调查研究深州蜜桃的任务。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现状的深入调查,他基本摸清深州蜜桃生产衰落的原因,倡导建立蜜桃生产示范园,制订综合科学管理增产技术措施,很快就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使深州蜜桃生产由衰落走向新的发展。</b></h3><h3><b> 王福堂在对葡萄的研究中,付出了更大的力量。他先在张家口专区涿鹿县外虎沟村设点研究旱地葡萄栽培,后到昌黎县五里营村蹲点研究山地葡萄的增产途径,使两地的葡萄培植均普遍取得明显的增产效果。</b></h3><h3><b> 到上世纪60年代后期,王福堂开始研究板栗栽培技术。“京东板栗”的集中产地迁西、遵化等县,在板栗生产中一向实行播种繁殖,种性非常混杂,修剪方法不合理,大冠稀植,障碍板栗产量的提高。王福堂带领一些科技人员,以迁西县杨家峪村为示范基点,登山爬坡,风餐露宿,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克服重重保守思想障碍,帮助当地终于实现板栗优种化、嫁接化、低干密植化、稀田化,改变了落后的生产面貌,达到抗旱结果和高产的目的,开创了板栗栽培技术的新途径,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b></h3><h3><b> 多年间,王福堂常年吃住在农村基点,和果农打成一片,奔波在生产第一线,尽管曾经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但他忍辱负重,无怨无悔。他这种敬业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受到广大果农的赞赏,给予他“荣誉村民”的称号。在庆贺他六十寿辰时,迁西县的领导为表彰他的业绩,在贺幛中称道他“博学长岁月,深谷写春秋”。</b></h3> <h3> 王老退休之后,他仍不辞劳苦地到一些板栗产地进行指导和传授科学技术。</h3> <h3>拍摄 编辑~张克凡</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