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清明假期头一天,头脑里闪现一个念头,上一趟小嶝岛。有时候,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就是最好的选择。</b></h3><h3><b style=""> 小嶝岛,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一座蕞尔小岛,是大陆距离金门最近的地方之一。古时,由于地理方位的偏远而被人忽略,更因渺小而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原点,也许只有当地人对其略知一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两岸双方展开的那场特殊的炮战,才让小嶝岛进入了公众的视野。那些年,敌我对峙双方以炮弹为媒介,让炮弹飞,跨越各自的领空,落入对方的阵地“轰轰”爆炸,一来一去打打停停几十年,如同兄弟之间难以理清的矛盾纠葛,也让地处炮火最前沿的大嶝、小嶝、角屿三座岛屿成了全国甚至世界的焦点,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三岛”光荣称号,从此也让小嶝岛从此声名鹊起,一度成为全国的“网红”。</b></h3> <h3><b> 对于小嶝岛的最初印象,是从小嶝连队发生的重大事故开始的(称为6.17事件)。一九九五年,我是驻厦部队里一名新兵蛋子,下连后不久,在香山连队经过为期一周的新闻报道培训,就被“赶鸭子上轿”,抽调到警备区政治部宣传科,主要工作就是和公务员小余给机关干部们打打杂。突然有一天,政治部的气氛异常紧张起来,军线和外线都架到值班室,值班干部徒然增加了,都在上窜下跳的忙碌着。当时,也没敢多问,后来才知道小嶝岛连队出事了。原来,部队在大嶝岛迎接时任国家水利部某部长,因为水利部会同省水利厅解决了"英雄三岛"部队供水难题,部队非常重视部长视察,还特意抽调小嶝部队几十名官兵来助阵,给军地领导嘉宾表演军体拳。小嶝与大嶝两座岛屿之间横跨二千多米的海域,由于时间紧迫,只得急匆匆借用地方民船,官兵们分二批两艘船赶往大嶝岛。那天,正逢海上风大浪高,民船又超负荷运载,不幸事件发生了,船在大小嶝之间的海面上被大浪掀翻了,官兵共计十人(其中排长1人,班长和副班长各1人,7人为95年度兵),被大海吞噬了生命,真是惨不忍睹,令人痛惜不已。事后,我的同年兵老乡颜自清谈起此事,至今还心有余悸。当时,他就在被掀翻的船上,大浪把渡船掀翻后,凭借过硬的游泳技能,硬是游到了角屿岛。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个战友后来考上重庆通信学院当上了干部,如今转业在三明市某机关单位。</b></h3> <h3><b> 原先在部队时,只听说“英雄三岛”是驻厦部队中最苦,最偏僻的,其中角屿岛因“三无”(无水、无电、无居民)而闻名军内外。那时,从厦门岛内想要去小嶝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能路经厦门大桥到同安,再辗转到新店或者马巷,还要换乘中巴,或者乘坐摩托车到大嶝岛码头,最后渡船到小嶝岛。再之前,大嶝海堤还没修筑,还得到紧靠南安的莲河渡口乘坐渡船转换到大小嶝。当年,我很多战友在小嶝岛当兵三年,连厦门岛内都没到过,更别说鼓浪屿了。小岛上环境的异常艰苦,战友们的顺口溜很贴切:“三只老鼠一麻袋,几只苍蝇一盘菜”。正因为如此,哪些同年战友,但凡家境好一些都拒绝了考军校留部队,我想也许是偏僻打消了他们的念头,是艰苦摧毁了他们的理想。</b></h3> <h3><b> 此后十多年,我有去过大嶝,但始终未能上小嶝岛,期间道听途说关于小嶝岛上的一些风闻趣事,最多的还是关于小岛那片天然海域自然风光旖旎;还有“小岛隐大儒”的种种传说;还有口口相传的那些俚语:"碧海青天两茫茫,有女不嫁小嶝郎"、“小嶝岛好是好,姑娘像大嫂,厕所像碉堡,一双拖鞋拖到老。”等等!越是这样,心里越发惦记着,期待能够身临其境,一探究竟。</b></h3> <h3><b> 没想到第一次上小嶝,那是到厦门近二十年后的事,转业在翔安区,缘于工作上与小嶝社区的交集,便同大嶝街道干部约定一起上岛。在大嶝码头,乘坐街道专用的轮渡,踏浪飞舟,心中难以掩饰那份初次邂逅的激动。那次小嶝之行,未能走透踏遍整个岛屿的角角落落,有种浅尝辄止的感觉,就象认识一个人,偶遇的一面之缘,还未细致入微的感受其形,深知其性。然而小嶝岛上古厝宅的雕梁画栋,岛屿居民的质朴,沿线海滩的柔美,海鲜佳肴的美味还是了然于心,令我回味无穷。</b></h3> <h3><b> 从那以后,随着翔安国际机场各项工程建设的高歌猛进,不断向海洋扩展空间。于是,填海造地的工地上车流如织,如火如荼,热火朝天,也给大嶝周边这片寂静的海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喧嚣。昔日偏安一隅的小嶝岛,身在其中,与大时代同频共拍,无论是人还是事,都在这种大开发大建设的格局中悄然地变化着。不久,又听说大小嶝之间架起了一座钢板结构的桥梁,彻底告别了船舶摆渡的历史,就连小汽车都可以直接开上小岛了。也许这就是潮流与发展的趋势,让更多的不可能变得可能,也让更多地居民尽享发展的福利。</b></h3> <h3><b style=""> 今年的清明天,已不再是杜牧笔下的阴雨缠绵,略带寒气。尤其在厦门,地处亚热带海洋气候包围之中,呈现的是艳阳当照,春暖花开的气息。大小嶝之间大约有五公里左右的行程,我选择了徙步方式靠近,车停放在大嶝旧码头旁边宫庙的空地上,沿着填埋堆积成狭长的海岸线,朝小嶝的方向轻装上阵。</b></h3> <h3><b> 侧畔而过的大嶝码头,据说最近一次修建提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如今随着小嶝岛大桥的搭建,这里也逐渐地全面停用。谁人不知,这里曾经与莲河渡口进行人员货物、战备军需物资的重要转接点,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记忆。后来,随着大嶝海堤,大嶝大桥先后修建,大嶝码头的地位越来越削弱。直至近年,与小嶝岛之间的通航全面停用,大嶝渡口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象一名站岗放哨的士兵,换岗下哨了。</b></h3> <h3><b> 行走于阳光下,一边是填海造地而成的大片沙地,远远望去,有点沙天相接,近处偶尔看到沙地里钻出的野草乱花,荒芜中略显一丝生机,如果没有注解说明,落入镜头还以为是误入北方哪片广袤无边的沙漠中。一边是退潮后海岸祼露的海滩,不远处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早起的渔民,大都在收集海蛎成担挑上岸边。在小嶝渡口前方海域,遇见三五成群的女渔民,头扎红围巾,身着防水服,肩挑沉重的担子,正在接连不断地向码头渡口转运海蛎,又在装车拉到市场。这些人被称为“讨海人”,靠着艰辛的劳作换取生活的所需,是啊,有的人劳作纯粹为了生存而已。正如她头上艳红的头巾,在游人眼里是一道炫眼的风景,可对于这些讨海人来说可,就是为了遮阳。于她们,生活还在艰难地苟且,哪还有诗和远方的惬意。路步一步一步向前进,离大嶝越来越远了,意味着离小嶝岛就更近了。步入钢桥,那些小汽车、载客电瓶车从旁而过,压在钢板桥上“轰轰”作响,让我一下子似乎进入那个炮声纷飞的炮战年代。</b></h3> <h3><b> 小嶝岛面积仅为0.88平方公里,历史上小嶝岛属于金门县管辖,而金门县历代属于同安县管辖,一度也曾隶属于泉州南安县,一九七一年又划归同安县,二00四年翔安新区成立,小嶝岛属于翔安区大嶝街道下辖小嶝居委会。隶属可以几经更迭,但岛依然还是那个岛,不会因为这些而改变什么。</b></h3> <h3><b> 在小嶝岛行走,发现整个小岛屿是一个社区,下辖前堡、后堡两个自然村,以邱、洪两大姓名分别居其中的大姓,还夹杂苏、陈等二十个姓氏,人口共计三千多人。让人无法绕开的,就是隐居于此的“大儒”邱葵。有撰文称,宋明两朝金厦出现“四杰”,即大嶝的张廷拱,金门的许钟斗、黄逸叟,小嶝的邱葵,民间还有俚语相传:“节气邱钓几,人品黄逸叟,文章许钟斗,武功张廷拱”。邱葵让后人最敬仰的是他高贵冰洁的品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然而邱葵面对朝廷及地方官员多次登岛上门,以高官厚禄相许请其出仕,他终不为所动。邱葵的一首《却聘诗》,从中足以窥见其心迹,“天子来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商山肯为秦婴出?黄石终从孺子来。太守免劳堂下拜,使臣且向日边回。袖中一卷千秋笔,不为旁人取次裁”。邱葵可以说是古同安的“陶渊明”,也是小嶝岛人文底蕴的脉络,让这个小岛屿更具深厚的人文积淀。在美人古井旁有一块新制做的十八景石壁墙,对邱葵在小嶝的行踪进行了简要梳理。那天,恰逢一位前堡邱姓长者,得知我的来意,便十分中肯的给我讲解上面文字上的“字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让我对邱葵的过往有了更加细微的知悉。比如口口相传所谓的邱葵故居,其实是不太准确的定位,这里充其量只是邱氏的家族宗祠,最多是邱葵曾经的旧居。细细想来,邱葵来到小嶝岛时,已是三十多岁了,即便居住于此,称为旧居更为贴切,其真正的故居应该是晋江城西南临漳门内植福里(今龙头山一带)。另外,上面描述邱葵墓地为“学士墓”的说法也欠妥当,古时学士代表是一种官职,而邱葵最高的文凭就是秀才,因此“十八景”介绍的“学士墓”应该称“隐士墓”更为合适。在如今认定为所谓邱葵故居的邱氏宗祠里,同样发现几处不够严谨的瑕疵,比如门头上的一幅对联中就有“节”“聘”两个字的繁体字雕刻中出现笔误。这些细节上的差错,虽无伤大雅,但对于实事求是宣扬邱葵还是有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b></h3> <h3><b> 本想一一领略小嶝的十八景,但又无意去刻意苦寻打探,全凭自己的脚力左右视野的广度。其实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眼界所至皆风景,所遇之人皆朋友,在小嶝岛所见所闻也是如此。在岛屿中部,一座废弃的军营里,那野草滋长的训练场,青苔斑驳的炮阵地,人去楼空的营房,模糊淡去的标语。谁人不知,这里的驻军曾是小岛屿安全的标志,尤其在那个炮火横飞的年代,驻地百姓可以转移到南安等地的转移安置点,但驻军始终寸步不离,寸土不让,象钉子一样坚守在这里看家护岛。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获,不是所有的壮举都有被记载,也不是所有的作为都会得到社会认可。在岛上路遇一位97岁的老人,满脸饱经风霜,刚刚扛起锄头劳动归来。如果不说,谁又能知道他身附的往事,就是他曾经带领地下党偷袭驻金门日军的仓库,也专门为解放军运输过军用物质……仅仅小嶝岛,曾经就有28名船工自愿加入金门战役中,运输大部队渡海登岛作战,其中8人牺牲,其他都是客死他乡。据岛上的老人讲,小嶝岛的发展几经沧桑,几经起落。在倭寇横行四起的明清年间,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乱,海盗的掠夺,岛上的居民被迫迁徙内地。比如岛上邱氏宗族,曾经内迁到同安吾峰等地避乱达一百多年,此后又慢慢地回迁小嶝岛屿。岛上老人告诉我,解放初期,“大嶝人口不过万,小嶝人口不过千”。时移事易,如今小嶝岛已焕发全新的活力,如同一位俊郎少年,满满的朝气,远行归来仍少年。</b></h3><h3></h3><h3><b> 在最好的时光,去想去的地方,做想做的事。小嶝岛,我也是这样就来了。</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多内容,请关注“浏下足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