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拖了近一年,总算是写完了。由于篇幅较长,涉及内容资料多,而自己的知识有限,所以制作过程引用的资料比较多,并且拖拖拉拉。</h3><h3> 作为老哈尔滨人,对于家乡的爱是真挚深沉的。看到家乡近年来的沉沦,心中有无限的遗憾和伤感。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的十几年里,哈尔滨是全国屈指可数的重要城市,现如今已经沦落到排名近30位的二线城市。如此巨大的差距,我想每一位老哈尔滨人都会有一丝凄凉之感吧。</h3><h3> 当年的哈尔滨繁荣兴旺,风光秀丽,充满了异国情调。素有东方莫斯科,远东小巴黎之称。大学有全国顶尖的哈军工,哈工大等十几个高等院校,教育事业发达。工厂有闻名全国的三大动力,有东安,伟建,哈一机,等十大军工企业,有亚麻,轴承,电表仪器厂,量具刃具厂等诸多大厂,工业实力雄厚。商业有秋林,哈百等知名商店,居民消费意识和水平国内领先。市民素质相当不错,受外国文化影响,穿着时髦,音乐欣赏水平国内一流……。作为一个老哈尔滨人有多骄傲啊。</h3><h3> 可是曾几何时,哈尔滨渐渐的落伍了。而且江河日下,一去不复返。究其主要原因是国家战略的改变,受此影响投资骤减,某些工厂转向三线。改革开放后,国家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政策使得哈尔滨工业集体坍塌。加上人才大量外流,体制僵化,不思进取。几十年时间,哈尔滨地位一落千丈,无可奈何花落去。尽管表面上依旧花红柳绿,歌舞升平,但是衰落确是不争的现实。年轻人大部分都或者出国,或者南下北上广深,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外来人口了。若继续下去绝无再次崛起的希望。</h3><h3> 目前国内外形势早已不似当年,中俄之间的关系比起六、七十年代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东北整体滑坡已经拖了国家的后腿。政府再不出手挽救东北的经济,恐怕会越来越难。</h3><h3> 2018年九月,习主席视察黑龙江,做了新的指示。但是起码目前还看不到崛起的信号。真的希望政府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尽快改善人才外流的现状。重振哈尔滨的雄风。但愿哈尔滨能尽快奋发图强,重新崛起,傲然屹立在发达城市之列。</h3><h3> 我收集了一些有关老哈尔滨的资料,有些东西你不一定都知道。希望能仔细看看,或许你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信息,或许会唤醒远方的游子们对家乡的思恋。</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还是回到正题吧,让我们从头说起:</h3><h3> 西流松花江(1938——1988年曾称为第二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麓,从天池瀑布飞流直下,一路曲折蜿蜒直奔西北。途中汇合了众多支流不断壮大,直到在三岔河与嫩江汇合后改称东流松花江(干流松花江)并转身流向东北,奔腾而去,浩浩荡荡直奔黑龙江并最终流入太平洋。</h3> <h3> 这就是长白山天池,西流松花江的发源地,一个令人心灵震撼的美丽的火山口湖泊。</h3><h3> 神秘的天池云雾缭绕,群峰环抱,湖水清澈碧透,一平如镜。周围奇异峻峭的山峰临池耸立,倒映湖中,波光峦影,蔚为壮观。天池上空流云急雾变幻莫测,时而云雾飘逸,细雨蒙蒙,“一片汪洋都不见”。时而云收雾敛,天朗气清,绘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绝妙天池景观。天池孤悬天际,没有入水口,只有出水口,湖水终年外流不息,使人倍感神秘。</h3><h3> 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的顶部,四季风光迷人,是来长白山旅游的必游之地。登上山顶可见群峰叠嶂,气势恢宏,十六座山峰簇拥着一潭平静的湖水,在蓝天的映照下,湖水深邃幽蓝,分外迷人。</h3> <h3> 松花江源头长白山天池,水面海拔高度为2189.1米,略呈椭圆形,南北长4.4千米,东西宽3.37千米。水面面积9.82㎞²,水面周长13.1千米。最深达373米,平均水深204米。总蓄水量20.4亿立方米。天池湖水湛蓝清沏,最大透明度5.2米,水质极佳。天池上空,气候多变,风狂、雨暴,多云、多雾、多雨、多雪。有时阴沉数日不晴,或乍阴乍晴,天池若隐若现,有时狂风呼啸,沙石飞扬,暴雨倾盆,冰雹骤落。七八月的天池畔,生长在有限范围内的茵茵芳草如长白杜鹃、高山罂粟、高山菊以及在第四纪大冰川时期由北极推移过来的长白樾桔、松毛翠等,都在疾风暴雨中争相开放。女真祭台西侧,距天池仅4米的一株高山桧,已傲然挺立池畔100多年,被称为“探池松”,也是天池一绝。</h3> <h3> 长白飞瀑</h3><h3> 天池之圣水由天豁峰与龙门峰间的缺口—闼门溢出,流经宽20.0-30.0米,穿流在悬崖峭壁之间的乘搓河向北流经1250米处的断崖飞流直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夹带着震天的吼声,跌向深深的谷底,形成落差68米高的瀑布,这就是蔚为壮观的长白飞瀑,它是长白山的第一名胜。夏日,晴空万里,远望瀑布,似锦缎从天抖落,在阳光照耀下非常耀眼。飞瀑下落,袅袅娜娜,飘逸曼妙;近临瀑布,则浪花翻腾,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折射和反射,水汽弥漫,横空出彩虹,绚丽夺目,似虹霓霞雾、珠垂玉坠,令人叹为观止;来到瀑布旁边,可以听到瀑布的巨大吼声,好似千鼓齐鸣,万雷争吼,又象金戈相击、铁马互奔的声音,飞瀑溅起的层层水雾,仿佛是两军拼搏扬起的阵阵烟尘。穿过缭绕的云雾,但见浪花翻滚,飞浪四溅,细雨蒙蒙,似雨雪交加;停立瀑边,白云从身边绕过,仿佛置身于云天之外。乘搓河水流不大,但水势湍急。</h3><h3> 由于落差大,在两条玉龙似的水柱猛烈冲击下,崖下形成20多米深的水潭。湍急的流水注入二道白河,即松花江正源(南源)。长白瀑布挂在群峰竞秀的半壁天堑上,景致极为壮观。</h3> <h3> 天池圣水经乘搓河,长白飞瀑,进入二道白河(网络照片)。</h3> <h3> 二道白河与其四个同名姐妹河先后汇合之后组成二道江。与同样发源于长白山的头道江汇流于白山市的两江口。自此之后始称作松花江。松花江顺着山势一路向西北,流经白山水库(电站),红石水库(电站)之后来到丰满水库(电站)。这里就是闻名全国的美丽的松花湖风景区。</h3><h3> </h3><h3> 这张照片就是丰满水库全景(网络照片)</h3> <h3><font color="#010101"> 松花江水从丰满出发继续朝西北方向奔去,穿越了丘陵地带后,来到了松嫩平原。在松原市一个叫三岔河(也叫三江口)的地方,遇到了发源于大兴安岭,一路吸收了不少源于小兴安岭的支流 的嫩江。两江在此处凯旋会师,队伍顿时壮大。然后转身朝着东北方向,一路欢声笑语,轻歌曼舞,头也不回的奔向遥远的大海。</font></h3> <h3> 松花江水奔腾咆哮,日夜兼程,自三江口出发,不久就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这是松花江流域最大的城市(也是黑龙江流域最大的城市)。</h3><h3> 黑龙江省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北、东部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居全国第6位,边境线长2981.26千米。</h3><h3> 黑龙江省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地势大致是西北、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台地、平原和水面构成。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绥芬河等多条河流;有兴凯湖、镜泊湖、五大连池等众多湖泊。</h3><h3> </h3><h3> 黑龙江省政府大楼</h3> <p> 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东北北部交通、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也是中国省辖市中陆地管辖面积最大、户籍人口居第三位的特大城市,曾经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哈尔滨制造业日渐凋零,企业大批倒闭,仅剩三大动力和平房原来的几家特大型国企还能维持。</p><p> 截至2015年,哈尔滨总面积5.31万平方公里,市辖区面积10198平方公里,辖9个市辖区、7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常住人口1066.5万人。不要小瞧这个数据,无论是海南省,还是台湾省,面积都不过是区区三万多平方公里而已,仅仅相当于哈尔滨一半多一点。</p><p> 哈尔滨位于松嫩平原。土地肥沃,矿产丰富。人民勤劳朴实,豪爽热情,为人侠肝义胆。市区的哈尔滨人说一口最接近普通话的东北方言,因此也向全国输出了不少播音员。哈尔滨是著名的美女盛产地,走在街上身材高挑,面容姣好的女孩随处可见。</p><p> 哈尔滨市依松花江水,依中东铁路而建,所以路不分东西,道无论南北,通行便利,上世纪20年代初已闻达于世。近百年来,这座依水依路而建的省会城市,也正是因为这条水路,这条铁道,哈尔滨才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p><p> 哈尔滨地名的由来,据有关资料记载,有如下几种说法。《哈尔滨考》考证:“哈尔滨”是女真语“阿勒锦”一词的译转,是“荣誉”的意思;《满州地名考》记载:据说沙俄设置哈尔滨市街建设局时,曾经对地名的设置花费了很多的脑筋,巡视了松花江沿岸的一些小村落,,并向当地人寻问了地名,当地人称此地为哈欧滨。同时沙俄也曾设想了许多名称,但都未采用。最后取名为哈鲁滨。一九0O年制作的地图上就出现了“哈鲁滨市街”的名称。“哈鲁滨”系满语“鱼网”的意思。据说很早以前这一带是满人的一个较大的捕鱼区,汉人称之为晒网场。后哈鲁滨音讹为哈尔滨;又有些资料记载:昔日此地是松花江岸的一片草原地带,蒙人以此地草甸平坦,遥望如哈喇,故称哈喇滨,后音讹哈尔滨。</p><p> 早在西周时期此地归属肃慎地;公元三世纪为挹娄属地;南北朝时为勿吉地;隋唐时期归靺鞨;宋代这里是满族祖先女真族完颜部的属地,当时将这里命名为阿勒锦村。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建立了清王朝的统治,哈尔滨地区属阿拉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有许多满汉农民在此耕作,清代中后期,自嘉庆以后,随着“京旗移垦”以及此后的开禁放垦政策的实行,到了十八世纪末,在哈尔滨地区已建立了更多的满族移民和汉族垦民的村落,有许多满、汉族人民在这里从事耕种和渔业,故此地曾有“鱼村”之称。光绪二十二年(1897年)六月三日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密约》,使沙俄获得了东清铁路的修筑权。光绪二十三年(1896年)八月在东清铁路修筑的同时,于旧哈尔滨(土名香房,当时主要是俄国人居住的地方)设置了监督所。翌年五月沙俄最后确定以哈尔滨为东清铁路的修筑中心,于是开始了都市的建设。一九00年开始在新市街(当时土名秦家岗)进行施工建筑,之后,将沙俄设置的各种行政机构迁移此处。同年,我国人民为了反抗沙俄的侵略,摧毁了沙俄的铁路以及建筑,使沙俄苦心经营的成就与建筑化为无有。一九0一年沙俄要求清政府进行赔偿,重新复兴原状、一九0三年松花江岸的部分地方也被沙俄侵占,变成沙俄铁道的附属地,属东支铁道长官所管辖。一九一八年十月革命以后,沙皇俄国的努力逐渐消退,虽然这一时期的哈尔滨仍为沙俄残余势力蹂躏时期,但此时中国已经开始陆续收回了沙俄时期一些特权。遂后,于一九二0年又收回了铁路界内的司法权,同时由司法部将中东铁路用地划作了东省的特别区(包括哈尔滨东至绥芬河,西至满州里、南至长春宽城子)。全区域共分五个区,每区各设总署分署及派公所分驻所,哈尔滨为第一区。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八日,北京政府公布“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办事条例大纲”,于哈尔滨设行政长官公署。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下令解散白俄霸占的市公议会及董事会,所有卷宗、票照及市有财产由市政管理局接收。至此,被沙俄及其残余侵占达二十八年之久的哈尔滨行政权全部收回。一九三二年三月伪满洲国成立,同年七月十一日便成立了“哈尔滨市政筹备所”。一九三三年七月一日,成立哈尔滨特别市,属于伪中央直辖市。一九三七年七月一日,伪市制改革废除了特别市。变哈尔滨为伪滨江省的直辖市,并为滨江省公署所在地,全国解放后,划东北为三省,哈尔滨又划归黑龙江省,为省会所在地。</p><p>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成立哈尔滨特别市政府。1948年4月21日,哈尔滨市改为省辖市,为松江省省会。1952年7月18日,哈尔滨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人民政府代管)[一说:1953年哈尔滨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p><p> 1954年6月19日,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哈尔滨市改为黑龙江省省辖市,为黑龙江省省会。</p><p><br></p><p> </p><p> 哈尔滨市政府大楼,坐落在松花江北岸,耗资十八亿,豪华排场,气派程度网络排名全国名列前茅。本想详细介绍一下大楼,可惜的是,根本查不到相关数据,估计这也是和官员资产一样属于国家机密。</p> <p> 1956年10月,将东、西傅家区合并为道外区;撤销天恒区,并入朝阳区;撤销顾乡区,并入道里区;平房区改为城区;全市共划为道外、道里、南岗、香坊、太平、平房6个市区和朝阳、王岗、松浦3个郊区。</p><p> 1958年,哈尔滨市市郊属的14个乡改为农村人民公社。8月25日,原由省直辖的宾县(驻宾州镇)、阿城、肇东3县及原绥化专区所属呼兰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9月27日,建立了城市区级香坊人民公社、机电人民公社。</p><p> 1960年5月12日,原属松花江专区的五常、双城、巴彦、木兰、通河5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肇东县划出,由松花江专署管辖;哈尔滨市共辖阿城、宾县、呼兰、双城、五常、巴彦、木兰、通河8个县。1965年10月14日,阿城、宾县、呼兰、双城、五常、巴彦、木兰、通河8个县划归松花江专署管辖。“文化大革命”时期,“哈尔滨市人民公社”取代了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1967年4月,撤销哈尔滨市人民公社,成立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平房区改为“新曙光”(区)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接着,各区相继成立区级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9月-11月,市革命委员会先后撤销区革命委员会名称,恢复了各区人民政府称谓。</p><p> 1980年1月5日-11日,召开哈尔滨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哈尔滨市革命委员会改称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并先后撤销市区各城市人民公社分社名称,恢复街道办事处称谓。</p><p> 1983年9月3日,国务院批准将松花江地区呼兰、阿城二县划归哈尔滨市管辖。10月18日,正式实施。</p><p> 1984年1月20日,除太平区团结公社外,郊区21个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撤销人民公社,建立21个乡政府。</p><p> 1985年10月5日,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计划单列,并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p><p> 1987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87]85号)撤销阿城县,设立阿城市(县级)。以原阿城县的行政区域为阿城市的行政区域。</p><p> 1987年5月,市区88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83个,辖区人口在两万人以上的62个街道办事处晋升为处级建制。</p><p> 1991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将佳木斯市和松花江地区所属依兰、宾县、方正3县划归哈尔滨市领导。至此,哈尔滨市共辖道里、道外、南岗、太平、香坊、动力、平房7个市辖区和呼兰、宾县、方正、依兰4个县,代管阿城市。</p><p> 1996年,国务院批准松花江地区与哈尔滨市合并组成新的哈尔滨市。哈尔滨市辖七区十二县(市),行政区划面积5.3万平方公里。</p><p>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哈尔滨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太平区,行政区域划归到道外区。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动力、平房、松北和呼兰8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代管五常、双城、阿城、尚志等4个县级市。</p><p> 2006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即:撤销动力区、香坊区,组建新的香坊区;撤销阿城市,设立阿城区;将阿城市永源镇、巨源镇划归道外区管辖。调整后的哈尔滨市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8个区和宾县、巴彦、依兰、延寿、木兰、通河、方正7个县,五常、双城、尚志3个县级市。</p><p> 2013年9月,哈尔滨成为国务院发改委《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国家战略定位的沿边开发开放中心城市,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p><p> 2014年5月,国务院批准哈尔滨市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即:撤销县级双城市,设立双城区。 </p><p><br></p><p> 市政府大楼俯瞰(网络照片)</p> <h3> 截止2015年年底,哈尔滨行政区划图</h3> <p> 来自非官方的哈尔滨历史(网络信息):</p><p> 哈尔滨的历史在20世纪是非常辉煌的,多少年来,提到旧中国的城市繁华时,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说起上海滩,并称上海为远东第一大城市,等等。其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地处东北腹地的哈尔滨,早已成为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了。有资料记载,1927年时,北平、上海、广州拍发到欧美各国的电报竟然须转经哈尔滨才可发离中国本土。上世纪20年代末,哈尔滨依托黑龙江省内产粮区的优势,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面包、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由此使哈尔滨的滨江海关位居全国六大海关之首。同时,全球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全市各类金融营业网店1280余家,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以左右全中国和远东的金融形势。与此同时,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多达1809个。当时,连通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国内各线铁路的哈尔滨火车站,也成了当时亚洲最繁忙的客货火车站,包括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旅客乘火车前往欧陆各个城市都需要转道哈尔滨。1926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并开播。1928年5月,哈尔滨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 1902年进入中国的外国资本,有27.4%投向哈尔滨,上海仅占到14%。到1903年,一座近现代城市的雏形已在哈尔滨形成,哈尔滨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汇集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经过3次不同程度的移民,到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会聚了56个国家的10万余登记长住的侨民,22个国家在此设立了领事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哈尔滨首座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故址在今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拐角处。创建人是俄国摄影技术师考布切夫。这家电影院的历史,在中国比北京、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分别早四至六年,比光绪年西太后七十大寿第一次看电影还早两年。当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建成时,哈尔滨已经有了五家电影院了。</p><p> 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大规模建设西伯利亚铁路,这条铁路应该连接俄罗斯的中心和远东地区。铁路方案原本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但是随着国际形势发生的变化,铁路具有了战略意义。那个时候,路基已经铺到了贝加尔湖,为了使这条线路经过蒙古和满洲里走直线,需要中国的同意。很快就得到了同意,而且同中国政府签订的合同的条件对俄罗斯来讲简直是“金色”的。中东铁路公司(实际上就是俄罗斯政府)获得了条形土地的征用权利,为了保护这块土地还设立了警察部队。公司有权“无条件和绝对地管理自己的土地和建在这块土地上任何形式的设施”。经营权为80年,从开始使用算起,80年后铁路连同所有的财产归中国政府所有。过了两年,在未来的中东铁路和松花江的交汇处,出现了哈尔滨市。哈尔滨是未来铁路干线的行政管理中心。1898年从哈巴罗夫斯克来了中东铁路建设局-这个日期成为了哈尔滨的诞生日。现在中国政府拒绝承认这个日期,坚持认为,在俄罗斯人到来之前哈尔滨就已经存在了。他们的理由是,哈尔滨是中国的城市,而它在俄罗斯历史中的一部分毋庸置疑是哈尔滨历史上很重要的一笔,但它只是一部分而已。他们拒绝接受俄罗斯研究人员提供的很多的文献证据。渐渐地城市的诞生日成了一个大的政治问题,这样,也许哈尔滨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正式生日的城市。事实上,在哈尔滨未出现之前,那个地方的确散落着几个贫困的村庄,而且整体上没有一点美感可言。与这些事件同年代的人这样描述这个地方“一个接一个的粘土坑,长满苔草和芦苇,那里可以看见很多鸭子、鹞、沙骓鸟,春天和秋天当地的猎人经常猎捕他们”,松花江边上唯一的建筑是已经荒废的生产地方酒的酒厂,离废墟不远的地方为建设者筑起了第一批板棚。城市建设的速度可以和共青团建设突击队相比。城市建设的方案在圣彼得堡获得通过——在哈尔滨甚至设计了宽敞的大街和中心广场。在屈指可数的几年里就建成了庞大的铁路管理综合楼,铺设了远东地区最宽敞、最长的大街,又为中东铁路的服务和工作者建设了医院、学校和住宅楼,有中央供热和排水管道-这对那个时代的欧洲文明来说都是没听说过的事情。</p><p><br></p><p> 圣,尼古拉耶夫大教堂(网络照片)</p> <h3> 第一批哈尔滨的名胜之一是由实木建造的圣-尼古拉耶夫大教堂。老居民见证“它是俄罗斯师父在沃拉格齐内完成,然后在哈尔滨重新组装”。但是这个观点没有文献来证实。不过可以准确地知道,教堂于1899年建成,1900年12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圣-尼库拉耶夫大教堂矗立了半个世纪,在1966年,被红卫兵烧成了灰烬,这让俄罗斯人非常的气愤。在它的位置——教堂广场中心很快建造了“文革英雄纪念碑”。文革后,又将纪念碑拆掉,修了一个很不起眼的东西。</h3><h3> 哈尔滨很快住进了很多来寻找高工资的工作的工人;管理铁路建设的工程师;被招来进行培训、治病的知识分子;当然还有被招来的文化和艺术人员。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哈尔滨人就看过芭蕾“好弹指作响的人”、“天鹅湖”,听过交响音乐会,听过威尔金斯基和沙里亚宾的演出,看过歌剧演出。在尼古拉耶夫大教堂里演出过德·波尔特尼亚斯基和波·切斯科夫的唱诗班作品。此外,科学思想也有所发展,到30年代的中期哈尔滨就有人研究方志学、考古学、东方学和民族学。 似乎这样的生活会永远下去。甚至俄罗斯的革命浪潮也没有波及到哈尔滨,他们悄悄地隐没在广阔的西伯利亚。留下了一些书面的来源,里面注明了中东铁路的员工没有感觉到政治上的变化。证据之一:“1917年在俄罗斯发生的事情到了这里得到了非常微弱的相应”。唯一明显变化的是新人的涌入。革命以后从俄罗斯跑到哈尔滨近20万人。所有的研究人员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哈尔滨形成了独特的情形,那时不是国家改变侨民,而是侨民改变国家。到了20世纪中期,这里事实上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着老俄罗斯文化的城市,而不像在苏联那样被毁灭,和像在巴黎和纽约那样几乎失真到了荒谬的程度。这是俄罗斯革命之前一座神奇的小岛,一切保留了原来的模样:东正教堂、老式中学、报纸、剧院。在城市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俄罗斯式的——“现代”宾馆、庞大秋林的商贸中心(到今天仍旧存在)和挂着俄罗斯牌匾的私人小商店。马车夫赶着他们的四轮马车,冰冻的松花江上孩子们滑着冰刀,圣诞节和主显节在冰窟窿里举行传统的集会。在报摊上照旧摆着地方报“曙光”和哈尔滨时光”,可以买到俄文版的报纸“真理报”、“新闻”、“鳄鱼”。从苏联时期来的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不仅仅是期待着工作和栖身之处,还有业已习惯的俄罗斯生活方式。和那些去往欧洲和美洲的逃亡者不同,侨民-哈尔滨人没有自己被遗弃的感觉。<br></h3><h3> 1930年哈尔滨生活着差不多50万俄罗斯移民和总共50万中国人。中国代表虽然领导当地的行政管理,但在城市里没有真正的权利。这个时期的前苏联正在进行集体化、没收生产工具和土地、公审和镇压,而在哈尔滨秋林百货商场里甚至冬天还卖着草莓。但这是哈尔滨的俄罗斯人最后的幸福和无忧无虑的生活。1932年日本人占领了满洲里,并建立了傀儡政府——满洲国,开始从中东铁路中排挤苏联人。占领军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俄罗斯移民生活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哈尔滨的记者这样描述这个事件:“俄罗斯人对于新的主人是个包袱和障碍,越早摆脱他们就越好”。这些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被剥夺,1935年3月23日苏联方面被迫卖出自己经营中东铁路的权利之后,日本人加强了对俄罗斯移民的压力,并驱使俄罗斯人大量迁移到上海、天津和中国的南方。一些人奔向了南美或者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其他人则很不幸,决定回苏联。那些留下来的人开始密切与日本政权合作。这样一直到1945年9月2日发生了两件具有世界和地方意义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日本签署了投降书;第二件事情是悲剧性的——苏联代表在哈尔滨举行了为庆祝战胜日本人的招待会。仪式上召集了城市里所有的知识分子——学者、工程师、音乐家。这些人直接从这个隆重的晚宴上在护卫队的押送下到了火车站,压上火车被带走了。到目前为止,谁也不知道,这辆火车开到了什么地方,这些人究竟怎么样。老哈尔滨人还记得,1945年的晚秋时节,苏联的军队离开了哈尔滨,当时哈尔滨的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人。俄罗斯的移民城市哈尔滨已经死掉,尽管这种垂死的状态还持续了10年——到斯大林的死和“文化大革命”开始。50年代的中期最后一批俄罗斯人离开。但是有900人没有离开满洲里,他们是在哈尔滨出生的,不知道有另外的家园,移居到其他国家对他们来说是可怕的。这些人经历了最后的噩梦:饥饿、“文革”和中苏珍宝岛冲突。到了21世纪在600万人口的城市中仅生活了10个俄罗斯人,大部分已近暮年——最年轻的也已经70多岁了。现在的哈尔滨——由玻璃和混凝土构成的城市,宽广的街道,这里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俄罗斯人了,但俄罗斯的话题对于旅游业来说仍是有利的。中国人会很高兴地给旅游者展示“俄罗斯市场”——一条有很多家商店组成的街道,那里卖俄罗斯的巧克力和白酒、苏联的纪念币和巴拉菜卡琴。而俄罗斯的旅游者和“倒爷”这样描述城市:“……当你在哈尔滨中心漫步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感觉,你是在特韦尔斯基或者阿尔巴特大街,只是那些爱开玩笑人到处挂上了中国字”,“很多房子带有圆顶和男像柱”,“漂亮的楼房的外立面,大概是过去的贵族的独家住宅,透过涂料伸出带有皇冠的双头鹰。此外,到过哈尔滨的人一定带回用革命以前样式的瓶子装的“哈尔滨”牌啤酒。那个时候,建立啤酒厂的商人赫林尼科夫,曾因这种琥珀色的饮料在巴巴林和比利时获得两块金奖。对于那些想到哈尔滨寻找异国情调的俄罗斯人最好选择别的城市。因为这里没有中式传统建筑。</h3><h3><br></h3><h3> 圣,尼古拉耶夫大教堂(网络照片)</h3> <h3> 1966年8月23日,圣.尼古拉耶夫教堂(即喇嘛台)被红卫兵作为四旧拆除。同年12月在喇嘛台旧址修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纪念塔"。1968年在原址竖立起来一座细而高的长方形纪念碑,四面刻着林彪元帅手书的四个"念念不忘",碑顶是四面红旗。这一阶段,政治(以文化大革命纪念塔为象征)取代了宗教成为一个国家的狂热所在。随着蒙古大漠的折戟沉沙,这座纪念碑也被迅速拆掉。1972年春,这里又为了欢迎柬埔寨西哈努克国王来访建成一个大花园。 而现在的红博广场(圣尼古拉耶夫教堂原址)。是1998年由工大集团承包修建。为了迎接新世纪,在地标处建地标建筑。那地面上的圆包是阳光城,市民戏称"坟包";地下是商业设施,摊铺林总,比肩接踵,商业气息浓烈。<br></h3><h3> 文化荡涤、历史湮灭、坐标扭曲。这是老哈尔滨人记忆中的伤痛。
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被毁灭了:文革是罪魁,商业利益是祸首,为官者的官僚、急功近利是帮凶!圣.尼古拉耶夫教堂倒下了,昙花一现的是为"副统帅"立的碑,是为一位"流浪的国王"摆设的花坛,是为了迎接新世纪而搞得形象工程。副统帅的碑倒下了,花坛荒芜了,迎接新世纪的"阳光房"会永久的阳光吗?!历史不仅在记忆中永生,也会在现实中重生!让我们拭目以待。</h3><h3> 拆除圣,尼古拉耶夫教堂的红卫兵当年凭着彻底砸烂旧世界,誓死捍卫毛主席的满腔热血,拆掉了象征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封建迷信的教堂。在度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以后,如今这些人也已经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不知道今天这些人是否懂得了是与非,不知道心中是否有悔过之意?是否良心上谴责自己当年鬼迷心窍的暴徒行径。</h3> <h3> 哈尔滨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红军街50号,为省级综合性博物馆。
该博物馆为俄式建筑,原是1904年俄国人所建的莫斯科商场。1922年由俄国人发起建立东省文物研究会,并于该处筹备成立了博物馆。该馆曾先后由俄国人、日本人经办管理,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松江省科学博物馆,1954年松江省同黑龙江省合并,该馆始用现名。在整整90年前,继南岗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之后,在广场西侧建起了第二座建筑物——莫斯科商场。将商场与神圣的大教堂毗邻而建,似乎是为做弥撒归来的人们提供一个休闲购物场所,集精神与物质需求于一体。
随着秋林商行(1904年始建1908建成)、秋林公司中山商场等商行的陆续建成,南岗区中心广场周围成为名副其实的气息浓郁的文化、商业中心。而莫斯科商场因绝佳而重要的地理位置、优雅的形象成为广场的重要界面。舒展的莫斯科商场似一条红黄相间的彩色飘带,精心修饰着广场的裙裾。每当阳光照耀着建筑的背面,广场上便投下生动的阴影——尖尖的穹顶、错落有致的轮廓线,犹如梦幻中的城堡倒影,为广场增添一份浪漫情调。
由于建筑位于广场西侧一隅,左侧为今满洲里街,右侧为今红军街,要考虑两条街上的景观效果,因而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立面处理都经过精心设计。1923年6月,东省文物研究会附属博物馆占用莫斯科商场的一部分作为展厅;1923年10月,中东铁路普育中学校在莫斯科商场内创办(今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前身),1924年新校舍竣工旋即迁出。解放后,莫斯科商场作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沿用至今,历经九十余载,昔日的商场成为今天的博物馆,尽管使用功能已然不同,但是建筑却风采依然。<br></h3> <h3>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博物馆广场的北方剧场门前,耸立着一青铜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是苏联红军指挥部于1945年为纪念在对日本侵略者作战中阵亡的苏军战士修建的。1945年8月动工修建,同年11月竣工。
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塔高约18米,分为基座、底座、主塔、塔身、铜像五部分。铜像高3.5米,宽约2米,由前苏联红军水兵和陆军战士两个塑像组成。塔身正面和背面分别镶着铜铸的四面红旗和镰刀斧头麦穗的党徽。主塔呈锥台型,四面镶嵌铜质前苏联国徽,下方镶嵌铜铸的俄文碑文写着:“为了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自由和独立在战斗中牺牲的英雄永垂不朽”。宽厚的底座上部白色大理石板上中文碑文为:“为中国的自由与独立,在解放东北作战中牺牲的苏军英雄们永垂不朽”
1997年11月11日,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哈尔滨之时,曾在苏军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敬上花圈,悼念俄国烈士。
2010年11月被列为哈尔滨市第四批历史一类建筑。
</h3><h3><br></h3> <h3> 2018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七十三年前,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h3><h3> 我偶然到博物馆附近,发现了一个俄罗斯代表团,举着旗子,举着亲人的照片,在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前,祭奠逝去的亲人,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场面挺感人的,抢拍了这张照片。</h3> <h3> 曾几何时,秋林就是哈尔滨的名片,是美味,奢华的象征,是信誉、品牌的代名词。几乎所有来到哈尔滨的人都知道哈尔滨有个大名鼎鼎的秋林,都要到大直街上的秋林公司转一转。而每一个老哈尔滨人的心中也都有着浓浓的秋林情结。<br></h3><h3> 秋林公司原名秋林商行,由俄国商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于1867年在俄国创建。到19世纪末,秋林商行已经遍布俄国远东地区的大小城镇。控制着那里居民日用品的零售和批发,被沙俄誉为“远东事业的先锋”。<br></h3><h3> 1900年5月秋林洋行在哈尔滨香坊军政街与草料街拐角处(现香政街与香坊大街)设立分行。它不仅成为哈尔滨最早的商行,也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家百货商店。1902年为扩大经营,秋林洋行由香坊迁至秦家岗新商务街(现南岗果戈里大街)的临时房。两年后,秋林洋行在南岗大直街修建新的营业楼,并于1908年竣工投入使用,这就是现在的南岗秋林。这是一座两层欧式楼房,有着优美的穹顶、明亮宽大的橱窗、完善的上下水和取暖设备。当时的哈尔滨还没有发电厂,秋林洋行却已自备发电机。傍晚时分,秋林洋行彩灯闪烁、剔透通明,在一片煤油灯照明的城邦里,成为引人向往的一大奇观。</h3><h3> 1910至1927年间,秋林洋行又先后三次扩建,终于建成环绕大直街、果戈里大街及阿什河街长达173米的大型商场。地上两层为营业厅,地下室用作食品储藏库及葡萄酒的酿造和储存。大直街与果戈里大街的转角处为主入口,其上方是造型饱满精美的穹顶。覆盖着雕凿精细的鱼鳞状铅皮,底部饰以花叶状纹饰,精致细腻,仿佛闪耀着银色光芒的罗马战盔。建筑立面造型简洁,窄长的双窗之间以科林斯式雕花壁柱间隔,打造出均衡的节奏。檐口装饰丰富,布满花叶状浮雕的托檐石两两成组,每组之间装饰精美的雕刻。出挑的屋檐上是丰富而优美的女儿墙,柱瓶与花饰构成迷人的光影效果。环绕商场周围的是一片绿荫和休闲的长椅。人们喜欢在温暖的天气里坐在这里休息和聊天。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家货品精良的高档百货商场。<br></h3><h3> 事实也确实如此,秋林洋行一直侧重于经营高档商品:英国的毛呢轻纺、美国的食品罐头、德国的五金器皿、法国的化妆品和红酒等名贵百货皆与欧美市场同步,素有百货之王的美誉。而且早在1900年,秋林就在哈尔滨建立了茶叶分包车间,用中国南方、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地的原茶加工制成“秋林红茶”。1909年,设立了秋林灌肠厂,生产包括红肠、茶肠、牛舌肠等15种产品,为哈埠规模第一的肉灌制品厂。 1911年在哈修建秋林卷烟厂,此外还开设了葡萄酒酿造厂、服装、油漆、燃料等工厂。这种工商并重的形式保证了秋林商品独具特色且质量优良。其资本总额达2100万卢布,成为我国东北地区早期一家实力雄厚的外国工商企业。 <br></h3><h3> 值得一提的是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本人并未来过哈尔滨,进驻哈尔滨是他的接班人阿·沃·卡西雅诺夫的决定。而这个决策在后来的历史风云中显得愈加英明。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把俄国境内的秋林公司全部收归国有。秋林公司董事长卡西雅诺夫等核心管理人员从莫斯科逃到哈尔滨,哈尔滨就成了秋林公司的总部。</h3><h3> 与卡西雅诺夫他们差不多同期来到哈尔滨的,还有逃离苏维埃政权的大约10万白俄侨民,这给哈尔滨的秋林公司带来巨大的商机。1919年道里秋林从中央大街与西头道街拐角处(现江沿小学肯德基楼)搬入了中央大街与六道街交口处的三层楼房,营业面积大幅增加。同时,卡西雅诺夫从美、德等国大量进口基建器材和五金商品,原来西头道街口的道里秋林开设了哈尔滨首家五金商店,还组建了工业技术部、汽车部和农具部,经销机器设备、汽车、拖拉机、除雪机,并建立了农机试验场。秋林公司在沈阳、长春、齐齐哈尔、满洲里等地陆续增设百货商店,在上海和日本神户设了采购办事处,在大连设了托运事务所,多管齐下,财力雄厚,一时风头无两。</h3><h3> 秋林的经营范围在急速的扩张,秋林的管理却依然一丝不苟。秋林洋行设有专门的付货处,收银、出纳、会计层层制约,环环相扣防止舞弊。 商品管理,从检验员到各部门负责人层层把关,保证商品品质的精良坚固、持久耐用。食品坚持抽样化验,肉食、糕点不卖隔日产品,如有问题,所有商品全都退货。营业员有销售指标并被要求穿戴整齐干净、举止彬彬有礼,热情周到,站姿优雅..而在秋林公司商店和企业工作,也被视为有保障、有前途的。很多俄侨一生都在为秋林工作。严格的管理,形成优良的传统,带来一流的商誉,成为秋林屹立百年的秘密。逐渐以秋林为核心,发展成可以和中央大街相媲美的南岗商圈。秋林的荣光,铭刻在那些陈旧的老照片中,铭刻在1931年朱自清的信中,铭刻在每个到过哈尔滨的人的记忆中。</h3> <h3> 1932年2月,日本占领哈尔滨,大量倾销日货,经济紧缩。秋林洋行的经营开始日趋衰落,不得不向银行借贷维持生存。1937年,英国汇丰银行以秋林洋行无力偿还贷款为由,接收其经营权,秋林洋行成为英商资产。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英、日成为交战国。秋林洋行做为英商资产,被伪满洲国中央银行接管,易名为秋林株式会社。其后,外埠的秋林分支机构因经营不善先后倒闭,只剩下哈尔滨的秋林公司还能勉力支撑。<br></h3><h3> 1945年,日本投降后苏联外贸部接收了秋林,成为苏联在中国领土上的一家国有企业。苏联从莫斯科派来了新管理者,续用了老职员,还在满洲里、海拉尔、绥芬河、齐齐哈尔、佳木斯、长春、大连、营口等地恢复和重建秋林公司分支机构。1953年,苏联把秋林股份有限公司有偿地移交中国,秋林公司进入国营时代,隶属于哈尔滨市商业局。</h3><h3> 老一辈的哈尔滨人时常回忆起那栋二层楼里不同凡响的商业气派。店员在付货处长长的柜台前将打好包装的商品交付客人。那些漂亮的苏联女营业员,统一穿着深蓝色的制服,雪白的带着精致透空绣花的衣领翻在外面,格外漂亮。临果戈里大街一侧的食品部有一个大台子,很多人站在那里喝着大杯啤酒,吃着油炸包。女营业员头上扎着三角巾,结要系在耳后。这种头巾的系法据说源于秋林起家的伊尔库次克,后来成了秋林的一个传统,哪怕制服变成蓝大褂白大褂,食品部女营业员头上的三角巾却一直保留下来了。</h3><h3> 在那些物质匮乏年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的记忆中,头戴三角巾的秋林营业员阿姨大概都是仙女吧,她们的手中有那么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那些泛着油光的粗大喷香的茶肠;枣红色带着雪白肥肉块,有着浓郁熏烤蒜香的红肠;酥脆糊香的苏合力(烤面包片);纸绳穿起的带着甜味口感扎实的列巴圈(烤面包圈);黄色糖纸卷起来的大虾酥;甜蜜粘稠的黑加仑子果酱......银亮糖纸包裹的酒心巧克力让多少孩子担心吃多了真的会醉;硬硬的塞依克(一种面包)外壳能敲出脆响,奇怪的形状好像咧着大嘴的橄榄,又像一艘小船;而秋林水点心,松软的蛋糕上用打发的乳黄色动物奶油装点出花朵和图案,那个年代纯天然的奶油蛋糕看起来就是梦一般美妙的奢侈品。还有黑豆蜜酒,每到春节前,人们会拿着塑料桶去秋林后身的食品厂凭卷购买秋林的黑豆蜜(一种果酒),黑豆蜜酒倒在透亮的玻璃杯里对着光一晃,浓稠挂杯甘醇香浓。</h3><h3> 被称为“哈尔滨一大怪,面包像锅盖”的就是秋林的大列巴(俄式面包)。那么多年来,哈尔滨的大列巴就像北京烤鸭、天津麻花一样,成了地域性特色饮食。外地人到哈尔滨,大列巴和红肠是必须带回家的。说它像锅盖真是一点也不夸张,现在的大列巴每个净重两公斤,这还比以前少了一斤半的分量。制作它需要采用秋林自制的液体啤酒花酵母,经过三次发酵,纯手工没有任何添加剂。烘烤要用到硬杂木,最好是果木。刚出炉的大列巴摁压下去会发出轻微的脆响,硬硬的外皮会出现细微裂痕,闻起来有淡淡的酒花与硬杂木的香气。有些人吃不惯微酸又有嚼劲的大列巴,其实是没掌握秘诀,吃大列巴要把它切成片抹上奶油,用烤箱加热后奶油融化渗入面包,然后配着加热后的带胡椒粒的大茶肠或者苏泊汤才更有味道。大列巴的烘焙至今仍坚守着百年传统,工艺复杂产量不高,每天限量供应,所以秋林公司面包柜台外几十年不变的排着大长队。</h3><h3> 当秋林的大列巴超越传统食品成为一种文化和历史象征的时候,秋林也曾一度成为哈尔滨的代表。虽然它也曾几度易名:从1966年开始秋林曾被更名为东方红百货商店、哈尔滨松花江百货商店、哈尔滨松花江百货大楼,但无论怎么改名人们仍会习惯的称呼他秋林。1984年这里又恢复了"秋林公司"的老字号。南岗秋林公司的建筑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78年,由二层扩建为四层,1984年、1995年秋林公司又再次进行纵深扩建。扩建保留了原来建筑的特色,但是加高后的二、三层建筑立面并没有做出更好演绎,好像是对原建筑精髓的稀释,显得寡淡而贫乏,远不如二层时精彩凝练。但是重要的是营业面积大幅度增加了。秋林就像北京的王府井、天津的劝业场一样成为哈尔滨人文标致与信誉品牌的象征,其各项经济指标都位居全国同行业的前列。九十年代,秋林成为了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商业上市公司。</h3><h3> 计划经济时代专门供应国际友人和旅游外宾的友谊商店,也隶属于秋林公司。1982年底友谊商店设在南岗秋林扩建后的奋斗路一侧。为外宾供应中式工艺品、文房四宝、碑帖字画、人参鹿茸、高档裘皮、呢绒丝绸、烟酒咖啡以及秋林公司生产的糖果。1989年友谊商店升级为华侨友谊公司,在南岗秋林大直街一侧的阿什河街口隆重开业,一时道路塞途。那时行人走到那附近总有人凑过来低声问“有没有(要不要)外汇券?”友谊商店里那些珍贵的商品对于没有外汇券的普通百姓来说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及。随着商品时代的来临,外汇券消失了,华侨友谊公司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h3><h3> 繁盛与衰落似乎只在一转身的距离。1997年底,秋林投资兴建的秋林商厦在南岗老秋林对面开业了。然而这个新建的秋林商厦,非但没有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反倒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秋林开始连年亏损,2003年甚至成了ST公司。2004年哈尔滨市国资委将所持的国家股权转让给温州商人创办的黑龙江奔马集团,这部分股本占总股本的24.6%。一时间,老哈尔滨人痛心疾首:哈尔滨最引以为傲的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卖给了温州人。在世纪之交,哈尔滨三大商业——秋林、同记、哈一百的衰落似乎都始于新商厦的兴建,那些巨额投资造成了巨额负债,而当时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国营商业的种种弊端暴露无遗,又适逢东北老工业基地改制大量人员下岗导致购买力急剧下滑。种种因素叠加,哈尔滨的零售业巨头们遭遇了沉重打击。</h3><h3> 温州资本入主后,经过新的改制与装修,南岗秋林公司在哈尔滨市民的密切关注下于2004年11月重新开业了。在装修改造的过程中,因为严重破坏二类保护建筑,秋林公司的装修改造曾被叫停。重做设计方案后,恢复了老秋林的立面颜色和造型,秋林老店徽放置于转角处的正门上方。但是被拆除的一层环形雨搭没有再恢复。秋林的内部也被大手笔的改动了,主入口处甚至凿开了一个共享空间,然而这个不大的共享空间成了鸡肋一般的存在,放在共享空间中的秋林雕像经常被贱价甩卖的摊床围困。温州模式在秋林的商业文化中明显水土不服,而秋林原有的商业精髓却被消磨殆尽。曾经全国首屈一指的高端百货店沦为了百姓口中大卖场 。就连曾多次获得全国大奖的秋林橱窗设计都黯然失色了。曾经的秋林橱窗堪称艺术品,构思精巧意蕴悠长与秋林的历史底蕴和城市的异域风情相得益彰,如同一幅幅连续的立体画形成都市里别致的风景。许多媒体刊物曾多次对秋林的橱窗设计做过专题报道,其水平甚至可与国外一流橱窗相媲美。然而现在的秋林橱窗却已经毫无艺术成分可言了。</h3><h3> 商业与工业并重的模式一直是秋林公司的经营特色。解放前,工业生产长期以来占有秋林公司交易额中的主要地位,这使秋林即赢得了广阔市场,又攫取了可观利润。可是现在秋林百货的商品已经乏善可陈,秋林的工业保留下来的也只有食品了。秋林食品是哈尔滨为数不多的依然保持传统技术、工艺的风味产品,并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在哈尔滨人的乡愁里,秋林食品就是舌尖上家乡的味道。然而就是这硕果仅存的一份情怀也被同室操戈的两兄弟给搅扰了。2004年,奔马实业控股改制运营秋林商场之时,原秋林集团下属的秋林食品厂更名为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秋林糖果厂则成为哈尔滨秋林里道斯食品有限公司,三家企业都成为了独立公司却又都冠以秋林的名头。从此,秋林里道斯和秋林食品就开始了纠缠不清的直接竞争关系。别说外地游客就是本市人都搞不清两者间谁的红肠更正宗。2011年,天津颐和黄金正式入主秋林,紧接着又收购了秋林食品。此后,秋林公司以租柜协议到期为由要求里道斯撤柜,双方竟因此在秋林公司内发生了暴力冲突。里道斯的数家店面几年来日复一日的对外大喇叭广播“百年老店被迫撤出秋林...”外地游客对此一头雾水,老哈尔滨人则不胜唏嘘。</h3><h3> 往事如烟,老秋林始终是哈尔滨人萦绕在心头的眷恋,是挥之不去的情怀。在满大街电烤的大列巴、软踏踏的塞依克、走味儿的红肠和勾兑的格瓦斯(俄式面包干发酵饮料)面前,我们还是怀念秋林食品特有的芳香。在高楼林立摩肩接踵的东大直街上,秋林公司优雅端庄的灰绿色墙体和精美的银色穹顶依然清新明朗。再走进秋林去吧,走一走那室内唯一保留下来的大楼梯,抚摸着带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铸铁栏杆;屏蔽掉喧闹的卖场噪声,在墙上的老照片里回忆逝去的高贵和优雅;跟着天南海北的游客们排队买上一个大列巴、一段茶肠、几颗酒心巧克力、一罐果酱、一瓶黑豆蜜...……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舌尖上品味着昨天的美餐,在脑海中思恋着从前的辉煌。</h3><h3> 啊!这时间过得真快,这世界变化太大。随着时间逝去的还有青春和风华。盛极一时的秋林也走上了衰老的不归路。这个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美女韶华已逝与英雄穷途末路——即便是秋林也无法幸免。</h3><h3><br></h3><h3> 老照片秋林公司(网络照片)</h3> <h3> 哈尔滨铁路局建筑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51号,俗称大石头房子,是原中东铁路管理局所在地,是唯一保存完好,至今仍在正常使用的中东铁路的活化石!</h3><h3> 当时是哈尔滨最大的一栋公共建筑,属新艺术砖石混合结构建筑的典范。建筑面积2.33万平方米。建于1902年,于1904年建成,而1905年前后3次被义和团运动的大火焚烧,1906年重修,为俄罗斯新艺术建筑风格。由6栋相对独立的楼房,通过过街楼组成日字形群体。正楼3层,配楼2层,墙面用不规则的青石板饰面,工艺精湛。<br></h3><h3> 哈尔滨铁路局位于全国路网的东北端。管辖范围地理坐标北纬43°53′(斗沟子站外)至北纬52°58′(漠河县站,全路最北的车站),东经117°40′(满洲里站外国境线)至东经133°6′(前进镇站,全路最东端的车站)。全年管内最高气温37.4℃(齐齐哈尔),最低气温-40.7℃(北极村),年均气温3.81℃,年均降水447.1毫米。
全局管辖线路覆盖黑龙江省全境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营业里程6854公里。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和位居第三位的绥芬河口岸,分别与俄罗斯后贝加尔铁路、远东铁路接轨。全局年货物发送量超2亿吨,以煤炭、粮食、石油、木材、矿建五大品类为主;年旅客发送量超1亿人。
</h3> <h3>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大楼,始建于1911年,整体设计舒展威严,构思典雅精美,尽显欧洲古典建筑的豪华气派,是20世纪初折衷主义风格的代表作。特殊的建筑,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可以打开哈尔滨铁路和哈尔滨这座城市历史隧道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特殊优势。<br></h3><h3>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86号。就里原来是铁路工人文化宫,而最早是中东铁路俱乐部,自1911年12月建成至今,已经走过了106年的沧桑岁月。去年年底,在哈尔滨铁路局成立70周年之际,经市政府审批后被改造为铁路博物馆了。
哈尔滨铁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7800平方米,室内展示面积约5000平方米,室外詹天佑广场约2800平方米。博物馆由室内的历程馆、专题馆、特色馆以及室外的詹天佑广场四部分组成。
一条铁路,一座博物馆,一部厚重的史书。
铁路博物馆,为人们开启了一扇了解铁路发展史和了解哈尔滨这座城市发展史的窗口。从中,我们知道了曾经发生在这座城市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故事。铁路的兴建与发展,不仅造就了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也记录了这座城市历史进程中的铁路情缘。凝视,是对历史的守望。也许,在这飞速发展的城市里,我们都该停一停匆忙的脚步,在一幢有故事的建筑中静静地品味昨天、畅想未来。<br></h3> <h3> 这座文化宫建于1957年11月5日。建筑面积为16600平方米。设有剧场、文化厅、音乐厅、讲演厅、舞厅、退休职工文化休息室、文化餐厅等,是哈尔滨市职工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
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坐落在南岗区中山路的西侧,是一座淡黄色的欧式建筑。<br></h3><h3> 1955年在一次人代会上老劳模苏广铭提出来哈尔滨应该建一所工人文化宫的建议,得到当时的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快决定由市政府和总工会负责建设。</h3><h3> 1956年全国著名设计师李光耀接过了设计任务,组织成立包括前苏联专家巴吉赤在内的设计组,很快拿出一套独特的设计方案,大剧场参照了莫斯科大剧院的古希腊风格,与哈尔滨的欧陆风情十分契合,至今仍被视为50年代哈尔滨三大精品建筑之一</h3> <h3> 索菲亚教堂坐落在哈尔滨市道里中心地带,始建于1907年3月,该教堂是由俄国建筑师克亚西科夫主持设计。是典型的拜占庭风格建筑,主穹顶、钟楼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的造型。</h3><h3> 索菲亚教堂以它恢宏气势屹立于哈尔滨,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如今它作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已成为哈尔滨一处独特的景观,成为市民和国内外游人欣赏建筑艺术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h3><h3> 1911年,在木墙外砌了一层砖墙,成为砖木结构式教堂。</h3><h3> 1923年9月27日,圣索非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h3><h3> 1932年11月25日落成,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以其精美的建筑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享誉中外。 </h3><h3> 哈尔滨解放后,苏联政府将索菲亚教堂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政府。1960年教堂关闭后,曾作为哈一百的仓库、话剧院的练功房等。文革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建筑主体破损,教堂内壁画、乐钟、十字架丢失。
1986年,教堂被哈尔滨市政府列为市级一类保护建筑。
1996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6月2日,哈尔滨市政府对教堂进行保护性修复,并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历时80余天,后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艺术馆以对外宣传、弘扬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为主,教堂巍峨壮美,具有浓郁的异国情调,成为哈尔滨市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线;她历尽风雨,饱经风霜,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但修复后的建筑内部,教堂功能已不复存在。索菲亚教堂内部作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主要展示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艺术,举办了《哈尔滨保护建筑展》等大型展览。展厅内举办的是《哈尔滨老照片展》,共分“城市童年”、“旧时风貌”、“社会掠影”三个部分,以城市发展历程为主线索,系统地展示1946年哈尔滨解放以前城市发展沿革、街道建筑景观、风俗民情及相关的背景内容。展览以图片为主,总计近400张老照片,是从搜集到的1500余幅历史珍贵照片中精选而出的,其中清朝及民国时期照片200余幅,介绍了哈尔滨城市早期从小渔村嬗变发展成城市雏形的过程。</h3><h3> 2000年,市政府组织了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扩建、中心休闲广场建设及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建筑艺术广场扩建和中心休闲广场建设工程于2000年10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扩建后的建筑艺术广场面积由6000平方米增至10000平方米,中心广场面积36154平方米。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于2001年7月1日竣工对外开放,地下展馆总建筑面积3972平方,是哈市首次建设的现代化展馆。<br></h3><h3> 建成后的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廷式建筑内格影响,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它的建筑平面为东西向拉丁十字,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通高53.3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 。
圣索菲亚是沙俄入侵东北的历史见证和研究哈尔滨市近代历史的重要珍迹。</h3><h3> 修复后的圣索菲亚教堂,高耸入云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绿顶相辉映,显示出教堂主体巍峨壮美的气势,休闲椅、绿地环绕。衬托出教堂广场的表静谧安详;每到夜晚,欧式庭院灯放出淡淡柔光宛若一笼轻纱。</h3><h3> 索菲亚教堂现在是外地游人必到的旅游景点,是哈尔滨人心中的骄傲</h3> <h3> 索菲娅教堂旁边的建筑</h3> <h3> 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日俄战争时期的产物,<br></h3><h3>原为公主岭随军教堂,1907年随俄军调防至哈尔滨懒汉屯落户,后又迁至阿列克谢耶夫卡村(东香坊)重建。随着松花江东大桥建成和码头形成,城区旧城(香坊)居民大批转移至马家沟,教堂也随之迁至教堂街(革新街)44号。1912—1913年建木结构教堂,1935—1936年又改建成砖石结构新教堂,形成两堂并立又浑然一体的特殊格局。砖石教堂由建筑师斯米尔诺夫、陶斯他诺夫斯基设计,高大雄伟,引人注目。</h3><h3> 二十世纪初的哈尔滨已经是一座沉浸在教堂钟声里的城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建造在当时哈尔滨教堂兴建的盛期,宏大的规模、瑰丽的造型,散发着温情的宗教气息使其在成为一座杰出宗教建筑的同时,也成为了拜占庭艺术在哈尔滨城市的一处不可或缺的风景和记忆,成为哈尔滨的文化地标之一。
哈尔滨的品格与气质很别致,是一座洋味颇足的浪漫都市。早在20世纪初,欧美人就称哈尔滨为“东方的莫斯科”、“远东的小巴黎”。今天深入其中,也不难发现如此文化背景的渊源:百年前的那些躲避战乱的中外流亡者错将它乡当故乡,按照故国的面貌来营造哈尔滨,使得哈尔滨成为了一座被外来文化“异化”了的城市。
哈尔滨因为它的独特建筑而闻名,教堂宛如建筑群中的珍珠点缀其间。教堂特有的文化,发散教堂特有魅力,打造了哈尔滨这座旅游名城特有的魅力景观。成为诸多游客观光旅游的必游之地。</h3> <h3> 哈尔滨市少年宫成立于1955年7月1日,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少年宫之一。宫名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委员长题写的。<br></h3><h3> 最初的地址是在道外南极街八区体育场对面,后来迁往南岗中山路,建了一座新的少年宫。中山路的少年宫拆迁之后,梅耶洛维奇大楼拨给了少年宫。</h3><h3> 哈尔滨市少年宫为国家、省、市输送了近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包括表演艺术家黄宏、相声演员师胜杰、作曲家刘锡津等。这里尤其以培养出不少乒乓球运动苗子而著名,韩玉珍、孔令辉等都是从这里走出的乒乓国手。</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这座楼房的设计师是著名的日丹诺夫。建于1921年。房主梅耶诺维奇是犹太畜牧业主,他还在哈埠开办经销牛肉的商店,名气很大。因此,老哈尔滨人把这座楼房叫做梅耶洛维奇宫。
日丹诺夫对哈尔滨建筑基调定位功不可没,这位俄罗斯籍犹太裔人,凭借精明与开放式的设计风格,为哈尔滨设计出大量精美的楼房。他擅长灵活运用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元素进行设计,冰城现存的近代欧式文物建筑和保护建筑中,他设计的建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少年宫是哈尔滨现存的保存较好的砖木结构建筑,属于文艺复兴建筑风格。设计这栋房子时,日丹诺夫兼顾了大楼的位置、空间以及视觉效果。横向五段竖向三层的严谨结构,以古典柱式为建筑主题,半圆形券、厚重墙、圆形穹顶、水平向的厚檐,给人一种统一和条理性。透空的女儿墙、墙体的砌块划分以及面向广场的转角处理,突出了大楼巍峨典雅的风格。除了外表面外,建筑依然保留了米黄色的墙体,让人想象到过去老街区的模样。</span><h3> 据说,梅耶洛维奇是一个风流成性的人。生意失败后,他曾和俄罗斯一名贵族寡妇相好,并谎称到哈尔滨投资,从寡妇处"借"了巨款,盖了这栋楼出租,换取租金维持生计。后来这位寡妇来哈尔滨找他,梅耶洛维奇却把她赶了出去。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刺激了她,逢人便说梅耶洛维奇欺骗她的经过,让梅耶洛维奇名誉扫地。梅耶洛维奇大楼在哈尔滨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开办了"荷花艺术学校"。1925年《哈尔滨傅家甸商工与铁路指南》曾刊登过一则广告"荷花艺术学校招生,开设素描和写生、钢琴、小提琴、朗诵和哑剧表演、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艺术史班等",联系地点就是"梅耶洛维奇大楼三楼"。荷花艺术学校的创办者是从前苏联逃出的知识分子,大多是从事艺术教育多年并颇有影响的艺术家,他们来哈尔滨只是躲避国内战乱。哈尔滨是音乐之城,梅耶洛维奇大楼的天生丽质,也给这些从事艺术的人生活勇气,让他们忘掉了生活在贫困时代的艰辛,在这里找到了充满艺术灵感的"天堂"。许多画家不仅自己进行创作,还教授学生学习绘画和雕塑。这座艺术工作室外延很宽泛,也招收声乐器乐、话剧、朗诵的荷花艺术学校曾是相当有影响的哈尔滨艺术家, 特别是美术家的苗圃,它培养的大批人才,后来活跃于世界各地,成为杰出艺术人才,很多人还终身从事艺术活动。有人说,是这栋造型典雅的大楼造就了大家的艺术灵感和梦想。</h3><h3> 后来,梅耶洛维奇大楼被当过医院、药房、秋林公司俱乐部、秋林公司中山商场、大明钟表眼镜商店等,紫罗兰摄影社。使用功能不断转换。在街头熙熙攘攘人群中,这座大楼逐渐失掉了原有的艺术气质,但是它的建筑艺术风格始终不曾改变。</h3><h3> 如今,楼内的细部装饰虽已不见,但格局上仍旧保留着当年的制式,部分当年的楼梯和门窗也有所保留。这在它周围的老房子相继消失的今天,愈发显得弥足珍贵。透过厚重的木窗,隐约看到街上人流匆匆,但视线延伸不了多远,就会被刚筋混凝土林立的楼宇所遮挡,而在百余年前这里可是这一带最高的建筑。</h3><h3><br></h3><h3><br></h3> <h3> 坐落在南岗区海关街2号的哈尔滨花园邨宾馆,是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国宾馆,只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和重要外宾,建于1959年,占地8万平方米,十几栋建筑各异的俄式别墅非常有特点,在拥挤喧嚣的都市,闹中取静,有这么一处大气的庭院,十分难得。四周高高的围墙,门卫戒备森严。周围也不许盖高大的建筑。在普通百姓们的眼中这里是豪华而又神秘的地方。
<br></h3> <h3> 东北烈士纪念馆成立于1948年10月10日,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1号,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城市建立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永久性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br></h3><h3> 东北烈士纪念馆拥有一批独具个性和特色的馆藏资源,现有馆藏文物1.1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2件,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7000余件。藏品范围是东北近现代文物,其中以东北抗日时期、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文物、史料为主。包括反映中国抗日战争第一次战役——江桥之战的珍贵文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及反映二战最后一役的文物和珍贵影像资料;反映东北抗联斗争生活——军事斗争、密营生活、文化学习、群众支援等的实物资料;侵华日军的罪证实物等。最具代表性的有杨靖宇穿过的大衫、赵尚志用过的手枪、赵一曼写给宁儿的信、李兆麟牺牲时穿过的血衣等珍贵文物。</h3><h3> 东北烈士纪念馆这座大楼最初是作为东省特别区图书馆而修建,1928年6月1日动工修建,1931年上半年竣工。建筑面积5040平方米,整体建筑由俄国建筑师日丹诺夫设计,为西欧古典主义为主的折中主义建筑风格。</h3><h3> 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东北后,1933年被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占用。成为日本侵略者残酷镇压中国人民的罪恶场所。</h3><h3>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为缅怀和纪念在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牺牲的革命先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在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旧址基础上辟建东北烈士纪念馆。</h3> <h3> 哈尔滨市图书馆旧址</h3><h3> 坐落于一曼街北端,与三中隔道相望的哈尔滨市图书馆旧址也是一座欧式建筑。</h3> <h3> 哈尔滨极乐寺坐落在南岗东大直街,始建于1923年,占地约五万多平方米。是东北三省四大佛教寺院(长春般若寺,沈阳慈恩寺,营口楞严寺,哈尔滨极乐寺)之一,是北方的佛教圣地。</h3><h3> 传说哈尔滨是龙脉所在地,盘了两条龙,一条水龙在松花江内,一条土龙盘在现在的东大直街.</h3><h3> 中东铁路修建之后,大量侨民涌入哈尔滨,所以当时建了很多的洋人的教堂,在大直街上先后修建了三座东正教堂和一座天主教堂还有一座基督教堂。其中有一座教堂正盖在龙背之上,</h3><h3> 当时的佛教信徒和百姓怕被洋人破坏了哈尔滨的风水,呼吁建一座佛教寺庙,用来震慑洋教堂。所以在民国12年(1923年),在龙头之上盖起一座寺庙,就是现在有名的极乐寺。</h3><h3> 关于极乐寺还有一个传说,就是极乐寺前的两个大石狮子,传说这两个大石狮子是唐代流传下来的,清末被置于北京一家亲王府内,日积月累修炼成精,经常在夜间跑出来到油坊偷吃,一次被油坊伙计发现,用枪打伤了雄狮子的背部,至今仍有痕迹,为了镇住这对成精的石狮子,亲王府决定把他们捐到佛门看守大门,又怕把他们放到门口再跑出去偷油,所以把他们放在大雄宝殿前面。</h3><h3> 这些都是传说,信不信由你。我告诉你一个实实在在的消息,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就是从极乐寺诞生的。</h3><h3> 1948年7月5日,时任东北军区副政委罗荣恒元帅在哈尔滨极乐寺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后更名为铁道兵团。为解放全中国的三大战役提供有力的铁路运输后勤保障。和平年代,再次更名铁道兵。1984年集体转业,现名为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如果你不信可以去看看。</h3> <h3> 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文庙街25号,哈尔滨工程大学院内的哈尔滨文庙,是为祭祀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而建筑的。它始建于1926年,建成于1929年。原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但由于它是11开间的,等级确是全国之最。山东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为9开间的,小的还有5开间、3开间的。由于哈尔滨文庙建筑雄伟壮观、金碧辉煌,因此被称为哈尔滨的“故宫”。</h3> <h3>
龙塔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塔高336米,是一座集广播电视信号发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广告传播、环境气象监测、微波通讯、无线通讯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塔。
自2000年对外开放以来,龙塔已成为哈尔滨十佳景区、黑龙江省标志性景观、黑龙江省最值得去的旅游景点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点。
2008年,龙塔正式加入世界高塔协会。
龙塔总面积为15991平方米,其中塔座为12951平方米,塔楼为3040平方米,塔座由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组成球冠形。塔身正八面型,塔体为抛物线形,中间是圆柱形井道,由七条银白色的铝合金板和九条深蓝色镀膜玻璃围护其中设有每秒运行2.5米的观光电梯。塔楼设在181米至206米处,由飞碟状的下塔楼和圆形的上塔楼组成。天线设在220.5米至336米。<br></h3> <h3>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坐落在风景如画的松花江南岸,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江畔广场。松花江水映衬着这座别具一格的防洪纪念塔,与江北太阳岛公园,江南斯大林公园构成 了一道闻名全国的美丽景区。吸引了无数游人在此流连忘返。<br></h3><h3> 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1958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h3><h3> 1997年11月11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哈尔滨,当得知当时也有上万侨居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参加了抗洪,特意前来参观了巍然屹立在松花江畔的哈尔滨军民防洪纪念塔,并深深地致了三鞠躬。</h3> <h3> 中央大街地处哈尔滨道里区黄金地段,北起防洪纪念塔,南接新阳广场,全长1450米,宽21.34米,是繁华的商业步行街。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这条大街的形成 要追溯到1898年。当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划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居住,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思为中国人住的大街。</h3><h3> 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进展,中国大街显露出巨大的商机。中国大街开始重新改造,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在1924年5月设计、监工,为中央大街铺上了方石。铺路用的方块石为花岗岩精制而成,长18厘米宽10厘米。</h3><h3>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从它诞生不久,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 。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刺激了这些商人在此大兴土木。</h3><h3>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并且在当时被称为“亚洲第一街”。</h3> <h3> 中央大街的建筑汇集了欧洲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风格,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18世纪的折衷主义风格和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这些流派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h3><h3> 著名的马迭尔西餐厅,华梅西餐厅,历经百年至今依旧生意兴隆。</h3> <h3> 哈军工,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大学。这是当年哈尔滨最牛的名片。哈尔滨也因为哈军工在全国更闻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军工在国内名声显赫,在国内被誉为“军中清华”,在国外被誉为“东方西点”。新中国刚刚建国,倾全国之力精心打造的哈军工是象牙塔上的一颗珍珠,其名声和实力绝对盖过清华,北大。如果你不相信,听我给你娓娓道来:</h3><h3> 始建于1952年的哈军工当时是中国的顶尖学府,是亚洲最大的军事工程学院,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所集合各军兵种的综合性军事技术学院。</h3><h3> 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怀仁堂小会议室接见陈赓(当时韩战尚未结束,陈是志愿军副司令员,奉旨从朝鲜回国),授命陈赓创建哈军工,以解放军第二高级步兵学校、华东军区科学研究室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的部分干部为基础,在哈尔滨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h3><h3> 1953年9月1日,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h3><h3> 1961年,军事工程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h3><h3> 首任院长就是救过蒋介石性命的大名鼎鼎的陈赓大将。</h3><h3> 要知道,哈军工是正大军区级(正部级)高校,与教育部是平级的。是唯一举全党,全军,全国之力重点建设的大学。没有任何一个大学能与之相比。50~60年代,哈军工是公认的远东第一高校。</h3><h3> 毛主席曾为军工题过词,周总理两次亲临视察,朱老总,邓小平都来过这里,彭老总曾三次深入校园。十大元帅中有八位来过此地。</h3><h3> 聚天下英才,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当时哈军工录取学生十分严格,尤其是严格的政审,使无数优秀学子无缘这所众人仰慕的高等学府,学校里各班中的同学都是全国赫赫有名的重点中学毕业的:</h3><h3>格致中学、复兴中学、复旦中学、向明中学,北京男四中、101中学,南京师院附中,苏州高级中学,镇江中学......,人才济济,精英荟萃。</h3><h3> 在当时,十大元帅中有七位元帅的子女,十大将有六位大将的子女、亲属就读“哈军工”,</h3><h3> 中国十大元帅中有朱德元帅的两个孙子,</h3><h3> 彭德怀元帅的养女即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烈士的女儿,左太北;</h3><h3> 林彪元帅的女儿,林晓霖;</h3><h3> 陈毅元帅的儿子,陈丹淮;</h3><h3> 罗荣桓元帅的儿子,罗东进;</h3><h3> 刘伯承元帅的儿子,刘太行;</h3><h3> 叶剑英元帅的孩子,叶选宁。</h3><h3> 中国十位大将中有七个人孩子在这里读书</h3><h3> 粟裕大将之子,粟戎生;</h3><h3> 陈赓大将之子,陈知建;</h3><h3> 罗瑞卿大将之子,罗健;</h3><h3> 肖劲光大将之子,肖光明;</h3><h3> 张云逸大将之子,张光中;</h3><h3> 许光达大将之子,许燕兵。</h3><h3> 中央领导之中,还有五位老前辈革命家中的“三老”的子女在哈军工读书,</h3><h3> 董必武的孩子,董良玉;</h3><h3> 林伯渠的孩子,林东山;</h3><h3> 谢觉哉的孩子,谢开飘(后改名谢飘)。</h3><h3> 国家公检法最高领导人子女入学哈军工的,</h3><h3> 公安部长谢富治上将的孩子、</h3><h3> 最高法院院长张鼎臣的女儿, </h3><h3> 中国四大烈士,有三位烈士的后裔进入哈军工,</h3><h3> 王若飞、叶挺、左权的子女。</h3><h3> 另外贺龙,谭政,杨尚昆,彭真也有子女或亲属在军工读书。</h3><h3> 上将一级有王震,苏振华、陈再道、张爱萍、杨成武等21位领导的子女或亲属入哈军工读书。</h3><h3> 王恩茂等46位中将,马文波等49位少将的140多位子女或亲属在哈军工求学。其他省部级领导的子女在哈军工上学的就更多了。田汉,叶圣陶等名家的子女也进入哈军工深造。这在全国是史无前例的。</h3><h3> 最后告诉你,其中 学生中最最出名的就是毛主席的侄子毛远新。当时的哈军工几乎成了新中国帝王将相孩子的最高学府。</h3><h3> 这样的阵容,你没想到过吧?如此豪华的阵容有哪个大学还敢与之争锋?</h3><h3> 据说毛主席曾想把哈军工办成新中国的黄埔军校,毛泽东曾对朱德说过:“我让陈赓把‘哈军工’建设成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看来他的野心不小呢,要超过他的校长蒋中正先生呢。”</h3><h3> 毛主席也曾和陈赓说过“陈赓同志,要把军工建设好哟,让她成为中国的第二个黄埔军校。”</h3><h3> 有了圣旨和尚方宝剑,陈庚将军率领部下快马加鞭全国收集人才,加大健设速度 当时的财政部长薄一波鼎力相助,保证资金供应。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遇到困难还有周总理,毛主席后台坐镇,特事特办。所以哈军工的建设顺风顺水,很快使学校在极短的时间内聚集了足够的全国的优秀军事技术教育资源。</h3><h3> 在学院筹建、发展阶段,国家为其输送了一大批知名的专家、教授,成为学院迅速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h3><h3> 超常规的建设和发展速度使哈军工一建立就处在很高的起点,因而使军工建院后很快就处于良性发展的十分主动的位置。</h3><h3> 苏联专家顾问团协助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成为创办学院的重要支撑力量。先后到军工工作的苏联顾问、专家累计近160名,他们为学院的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h3><h3> 学员的待遇也可圈可点,每月有津贴费:一年级每月7元,二年级8元,三年级12元,四年级16元,五年级20元-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食堂伙食也是供给制,全部免费,享受陆军二等灶-坦克灶,即每人每月18元,每顿饭四菜一汤,两荤两素,主食敞开供应。要知道那时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城市居民一般只有每月28斤到30斤的定量。</h3><h3> 共和国倾全国之力打造的最好的军事学院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仅有的十几届毕业学生中涌现出100多位将军,100多位省部级领导,1000多位科研所领导,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其余厅局级领导,大校上校更是不计其数。</h3><h3> 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学校也无法望其项背的成就,所以我说当年的哈军工绝对超过清华,北大。</h3><h3>说到这里,你该相信了吧!</h3><h3> </h3><h3> </h3> <h3>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仅仅十几年过去,就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发生了。1966年4月1日,对哈军工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br></h3><h3> 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全体军人集体转业,学院改变体制,退出部队序列。</h3><h3> 在这一天,所有哈军工的干部、教员、学生,在校园里默默地摘下了代表着军人身份的领章和帽徽。</h3><h3> 从此,原来意义上的哈军工已经不复存在了。解放后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军校也随之消失了。</h3><h3> 这件事真的有点匪夷所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哈军工被撤销,后来又分拆成数个大学呢?仔细查过并没有权威的解释,民间说法很多,最被认同的两个说法如下:</h3><h3> 1、中苏关系交恶,赫鲁晓夫上台后,中共和苏共之间矛盾恶化,两国关系到了兵戎相见的地步。 苏联陈兵百万在中苏边界,苏联的坦克装甲洪流时刻威胁着中国东北的战略要地,哈尔滨因为地理位置,一下子成为最前线。1969年中苏发生珍宝岛事件,林副统帅下达了“1号命令”东北成了对苏前线。根据由林彪下令成立的“军委办事组”的指示,国防科委命令“哈军工”分散南迁。</h3><h3> “军工大院”是军产划归黑龙江省军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海军工程系留在了哈尔滨,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后来发展成为现在的“哈尔滨工程大学”。</h3><h3> 仔细想想这个理由似乎略有牵强,毕竟是66年撤销,69年才南迁,有时间差,苏联的威胁只能算是一个南迁分拆的理由。而撤销军队编制则无法令人信服了。</h3><h3> 2、另外一个说法,就是“陈东平案件”的影响</h3><h3>哈军工在1954年-1957年招生是通过全国高考招生。把控极严格。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哈军工开始扩招,并改为组织保送,家庭出身成了主要标准,这就导致一些“关系户”进入,综合质量明显下降。</h3><h3> 1961年招生,走后门的干部子弟如大潮一般涌来,校长刘居英焦头烂额,上报给总参谋长罗瑞卿,罗又呈报给周恩来。两人对此事均做了批示,向全军下发文件,要求杜绝这种行为,这场风波震动全国。</h3><h3> 为此,刘居英院长(少将军衔)得罪了不少首长。</h3><h3> 1962年12月1日,湖北省公安厅查获一封用化名同泰国曼谷的美蒋特务机关联络的信件,经过湖北省公安厅和公安部反复调查和鉴定,最后的目标锁定在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学员陈东平的身上。</h3><h3> 陈东平是当时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上将的儿子,1960年7月进入“哈军工”导弹工程系学习,平时表现极差。在1962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叫嚣反攻大陆的形势下,陈东平主动与敌特机关通信联络,情节严重,案件已经查实。1963年3月18日,总政治部保卫部部长蔡顺礼中将到“哈军工”向该院党委通报了有关情况,并与陈东平亲自谈了话,又顺便了解了一些“哈军工”高干子女的情况。院党委一致同意总政副主任萧华对陈东平的处理意见:开除学籍、团籍、军籍,实行劳动教养二年。</h3><h3> 事情闹大了,萧华批示上报总理,小平,中央书记处书记,军委委员,军委办公会议。后来也发给军内各大单位党委和公安部。</h3><h3> 毛主席仔细阅读后责令哈军工为此写了一份更详细的“高干子女情况调查”,并且要把学员家长是谁也写清楚。</h3><h3> 结果出来了,9名“落后”学生的家长,有3位上将、一位中将、一位少将、两位省委书记、一位省长。那位省长比较突出,他的一儿一女都榜上有名。为此,一些被点名的高级干部大动肝火,</h3><h3> 一位大军种上将司令员指着哈军工校长刘居英的鼻子破口大骂。…………</h3><h3> 后来哈军工于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撤销军队编制,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直至最后被拆分,也与此事件有一定关系。</h3><h3> 如日中天,牛极一时的哈军工最终没有逃脱被肢解的命运,值得庆幸和骄傲的是,它的衍生学校都发展壮大,诞生了所谓的国防七子。</h3><h3>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70年,原军事工程学院主体(院直领导机关、4个系及基层单位,“合法取得最多军工院系完整建制”)南迁到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习惯简称为“国防科技大学”或“国防科大”,也称“长沙国防科大”。1999年4月,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升格为大军区级单位,直属中央军委管辖。国防科大继承了“哈军工”精华加之其强大的学术科研实力,堪称“真正的哈军工”;</h3><h3> 南京理工大学:1960年,由原军事工程学院炮兵工程系(二系)迁到武汉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1962年迁至南京,1966年退出部队建制,改名为华东工程学院。1984年改名为华东工学院。1993年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现隶属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h3><h3> 装甲兵工程学院:1961年,原军事工程学院装甲兵工程系(四系)迁至西安扩建为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至北京改称为坦克技术学校,1978年又改建成装甲兵技术学院。现隶属中国人名解放军总装备部。</h3><h3> 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1961年,原军事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五系)迁至西安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至南京改名为工程兵技术学校,1978年恢复为工程兵工程学院。1997年,与原通信工程学院、空军气象学院、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合并组建解放军理工大学。现为解放军理工大学的一个分院。现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h3><h3>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1961年,在原军事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的基础上,在长春成立了防化学兵工程学院。1962年南京军事学院防化学系并入该院.并更名为防化学院。1969年防化学兵学院与防化学兵学校合并.在北京成立了防化技术学校,1975年更名为防化学校。1977年9月,扩编为防化学院。1986年改名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现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h3><h3> 哈尔滨工程大学:1970年,海军工程系(三系)全建制及原军工其他各机关系部的部分干部教师(“获得哈军工最多‘中国王牌’师资”),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船院”,曾经船舶工程上有所建树,尚能与那时的哈工大一争高低的学院。不像现在的哈工程大学,面对咄咄逼人的哈工大,毫无还手之力,早已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了,多少年除了“水下机器人”还有什么能拿得出手?可悲可叹!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现隶属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h3><h3> 与哈军工有关的大学还有:海军工程大学(部分专业),解放军理工大学空军气象学院(部分专业),空军工程大学(西安)(部分专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部分专业),第二炮兵指挥学院(部分专业),西北工业大学(部分专业)。</h3><h3> 尽管哈军工最后烟消云散,但是它撒下的种子已经到处开花结果,成长壮大。这是值得骄傲的事。也可以告慰陈赓大将的在天之灵了。</h3><h3> 在老哈尔滨人的心目中,哈军工学院永远是心中的骄傲。</h3><h3> </h3> <h3> 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其创建与帝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中国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2000年,同根同源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1954年10月,高教部第一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唯一一所重点大学。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9年11月,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2000年,哈工大与同根同源的、中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哈尔滨建筑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h3><h3> </h3> <h3> 哈工大科研成就</h3><h3> 据2016年7月哈工大官网信息显示,哈工大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h3><h3> 学校先后成功抓总研制并发射“试验一号”“试验三号”“快舟一号”“快舟二号” “紫丁香二号”卫星,创下了中国国内高校研发小卫星五战五捷的纪录。</h3><h3>先进微小卫星平台技术研究、空间机械臂技术、星地激光链路试验、快舟星箭一体化技术、神光III激光装置中的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等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h3><h3> “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星地激光链路系统技术”分获2006年度、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h3><h3> 在“神舟”号系列飞船研制过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舱焊接变形矫形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多项技术难关。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号系列飞船交会对接任务中,学校提供了20多项技术支撑。为此,哈工大获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的高校单位。2012年,哈工大荣获“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成功纪念奖牌”</h3> <h3>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h3><h3>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是黑龙江省省级重点中学。哈尔滨市第三中学简称"哈三中",被哈尔滨人直接称为"三中",是目前黑龙江省内教学水平最高、高考升学率、重点大学录取率最高的学校。</h3><h3> 这里寄托了太多孩子的梦想,是所有初中毕业生为之向往的圣地。 这里同样也是老哈尔滨人的骄傲,每年这里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名列全国第二。</h3><h3>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成立于1923年10月,创办人是中东铁路公司督办王景春。学校成立时名为"中东铁路普育学校",位于当时的莫斯科商场2号房,即现在的黑龙江省博物馆内。成立之初的普育学校只有小学和幼儿园。稍后又设立初中部,称普育中学。1926年,随着中华民国政府逐步收回了一些沙皇俄国在中东铁路附属地内非法侵占的中国主权,哈三中于1926年8月被中华民国东省特别区教育局接管,1927年改名为"东省特别区第三中学"。并增设了高中班。1928年迁往学校现在老校区所在的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果戈里大街415号。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1934年十月学校校园被满州国第四军管区占用,学校被迫与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景阳街的第二中学合并,这期间学校先后改名为"东省特别区区立师范"、"第二中学"、"第三中学"、"滨江省立哈尔滨市第三国民高等学校"。</h3><h3>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哈尔滨,哈尔滨归当时的松江省管辖,学校也改名为"松江省立第二中学"。1954年3月,学校迁回老校区现址,并改名为"哈尔滨市第二中学"。1959年,被确立为哈尔滨市首批重点中学。而原来的道外二中改成十三中。</h3><h3> 60年代初,朝鲜政府领导人崔庸健访问哈尔滨,谈起当年曾在道外老二中读过书。为表示对他的尊重,1964年四月,道外的新十三中恢复为哈尔滨第二中学的校名。而新的二中被正式恢复为"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当时的三中就改成了十三中。</h3><h3> 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哈三中在所有历届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把三中办成了国内一流的重点中学。是全国百所名校之一。是黑龙江公办中学中的龙头学校,闻名全国。</h3> <h3>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哈尔滨松花江公路大桥的建成,贯通了哈尔滨至黑河、萝北、满洲里等国道干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松花江公路大桥于1983年5月10日动工修建,1986年8月30日竣工,历时三年零四个月,大桥规模巨大,项目繁多,设计标准高,施工技术先进,结构新颖,呈剪子形状,给人以偌大个松花江轻松的被一刀剪断之感。 松花江公路大桥是北国冰城哈尔滨的一个著名旅游胜地。伫立桥头,极目远眺,太阳岛风景区尽收眼底,滔滔东去的松花江水在脚下奔腾,好一派壮美风光。<br></h3><h3> 2011年,由于江北的高速发展,两岸过往的机动车数量逐年递增,原有的公路大桥不堪重负,于是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大桥虽更加雄伟,但美感却有所不足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h3><h3><br></h3><h3> 公路大桥俯瞰图(网络照片)</h3> <h3> 公路大桥扩建后,新的桥头堡和新桥(老桥在其后面能够看见桥墩)</h3> <h3> 站在公路大桥上边看江南,青少年时代南岸最雄伟的建筑~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大楼已经淹没在高楼的丛林之中。</h3> <h3> 站在公路大桥上面看江北,曾经的荒芜人烟的地方也已经高楼林立。</h3> <h3> 阳明滩大桥,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上,是目前长江以北地区桥梁长度最长的超大型跨江桥,2011年11月6日通车 。大桥北起松北区世贸大道,南向依次跨越松花江北岸前进堤、松花江航道和群力堤后与江南三环高架路衔接,全长7133米,桥梁长度6466米,主桥采用自锚式悬索、双塔门式结构体系,主塔高80.5米,主跨跨度248米,两侧锚跨跨度各108米,两侧过渡跨各46米,主桥宽41.5米,主跨和两侧锚跨桥面梁采用钢混叠合梁结构,过渡跨为单箱多宝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引桥采用现浇连续梁和简支转连续箱梁结构,桥宽36米,双向8车道,跨江部分两侧各2米人行道。桥梁设计荷载采用公路一级,主航道可满足松花江三级航道通行标准。设计时速80公里,最大可满足高峰期每小时9800辆机动车通行。<br></h3><h3> 大桥建成后,气势恢宏,风景如画。见到过的人无不喜欢。一时好评如潮。然而好景不长,2012年8月24日5时30分左右,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三环路群力高架桥洪湖路上桥分离式匝道发生断裂,坍塌大梁长为130米左右,属于整体垮塌。致使4辆大货车坠桥,侧翻的部分大货车驾驶室已完全被砸扁,带血迹的方向盘等物飞出落地。据消防部门消息,事故当日已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h3><h3> 在市政府组织的调查后,2012年9月19日下午,发布“8.24“三环群力高架桥鸿福路段上行匝道倾覆事故调查结果。事故性质为由于车辆严重超载而导致匝道倾覆、车辆翻落地面,造成人员伤亡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但也发现了施工质量问题。</h3><h3> 一时间舆论纷纷,多位路桥专家对哈市政府发布的调查结果表示不认同,普遍认为应该从桥梁的设计上追根溯源,而不应该把问题简单地归咎于超载。</h3><h3> 阳明滩大桥开始以其建造速度,质量,长度,宏伟威震四方,后来又以其垮塌和调查结论而闻名全国,但不管怎么说,这座桥还是挺漂亮的。全国塌了的桥多了去了,在中国,这不算事。</h3> <h3> 俯瞰阳明滩大桥(网络照片)</h3> <h3> 哈尔滨音乐公园北临松花江,南靠友谊西路,东起何家沟,西至三环路,占地面积约四十九万平方米。</h3><h3> 音乐公园建筑形象由名歌名曲 、音乐名人、哈夏音乐会三部分组成,体现哈尔滨传统音乐名城的特色。用雕塑、小品、绿化植物等元素来体现音乐文化主题,展示哈尔滨音乐文化发展历史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发展历程。长廊前广场和堤坝外侧滩涂,为“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或其他大型音乐活动提供了活动的场地。公园分为“迎宾序曲”、“盛世华章”和“城韵未央”三个部分。<br></h3><h3> 音乐,是哈尔滨独特的灵魂;哈尔滨,在音符中徜徉,在音乐中沉醉。<br></h3> <h3> 阳明滩大桥旁美丽的音乐公园乐器雕塑</h3> <h3> 太阳岛公园</h3><h3> 太阳岛公园位于哈尔滨市区松花江北岸,与斯大林公园隔江相望。太阳岛公园是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是哈尔滨的一颗亮丽明珠,是哈尔滨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八十年代初,歌唱家郑绪兰一首《美丽的太阳岛上》,唱出了太阳岛的韵味,唱出了太阳岛的原汁原味。</h3><h3> 太阳岛自然风景异常秀美。全岛碧水环抱、水光潋滟、树木葱茏,幽雅静谧、野趣浓郁,原野风光质朴粗犷。夏季,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游览区西侧,百花竞放,绿茵覆地;太阳湖中,荷花艳丽,灿若云霞;遍岛绿野繁花,四周白沙细浪,岛上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杨、柳、榆、椴及丁香、玫瑰,30万株乔木灌木,万木争荣、浓荫匝地。冬季,雪漫冰封,银装素裹,北国风光,分外妖娆。</h3><h3> 太阳岛与附近诸岛和沙洲组成了太阳岛风景区,是游览和避暑的疗养胜地。岛上有水阁云天、仙鹤群、母子鹿、长堤垂柳等20余个风景点,游览区内建有太阳山、太阳湖、荷花湖、姊妹桥、亭桥、白玉桥、上坞桥、水阁云天、儿童乐园、丁香园、花卉园、太阳岛志石、锦江长廊、沿江风景线等数十处特色景观,构成了山湖相映、清泉飞瀑、亭桥映柳、荷香鱼跃的美丽景色,给人们增添了无限遐思。</h3><h3> </h3> <h3> 早晨太阳岛的绚丽的彩霞</h3> <h3> 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h3><h3>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冰雪活动为内容的国际性节日,持续一个月。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成世界四大冰雪节。1985年1月5日创办,成为世界冰雪盛会。经地方立法,1月5日已成为哈尔滨人的盛大节日。<br></h3><h3>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被中外人士所瞩目的节日。这是哈尔滨人特有的节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在松花江上修建的冰雪迪斯尼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斯大林公园展出的大型冰雕,在太阳岛举办的雪雕游园会;在兆麟公园举办的规模盛大的冰灯游园会等皆为冰雪节内容。冰雪节期间举办冬泳比赛、冰球赛、雪地足球赛、高山滑雪邀请赛、冰雕比赛、国际冰雕比赛、冰上速滑赛、冰雪节诗会、冰雪摄影展、图书展、冰雪电影艺术节、冰上婚礼等。冰雪节已成为向国内外展示哈尔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是世界上活动时间最长的冰雪节,它只有开幕式———每年的1月5日,没有闭幕式,最初规定为期一个月,事实上前一年年底节庆活动便已开始,一直持续到2月底冰雪活动结 束为止,期间包含了新年、春节、元宵节、滑雪节四个重要的节庆活动,可谓节中有节,节中套节,喜上加喜,多喜盈门。
每届冬令,哈尔滨街道广场张灯结彩,男女老幼喜气洋洋,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饮食、冰雪经贸、冰雪旅游、冰雪会展等各项活动在银白的世界里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中国北方名城霎时变成了硕大无比的冰雪舞台。</h3><h3>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截止至2017年已经举办了33届。</h3> <h3> 冰灯游园会: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摇篮。哈尔滨冰灯游园会创办于1963年,每年冬天在兆麟公园举行,占地面积6.5公顷,用冰量约2000立方米,冰景作品1500余件左右,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是目前世界上形成时间最早,规模最大,并已成为地方传统项目的大型室外露天冰灯艺术展。
在哈尔滨兆麟公园举办的一年一届的冰灯游园会,每年从1月5日开始,一直延续到2月末。哈尔滨的艺术家们用松花江原生冰进行创作,雕塑出千姿百态的冰雕艺术作品,再辅以现代科技手段,便构成了独具北国特色的冰灯艺术。在占地6万多平方米的场地上,展出千余个景点,在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手下,松花江上取来的天然冰变成了一件灵气活现的精美艺术品,变成了冰奇灯巧、玉砌银镶的冰的世界、灯的海洋。冰灯艺术年年有新变化,被人们称为“永不重复的童话”。从1985年开始,在冰灯游园会期间举办的每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雪节上,游客不仅可以参加冰灯游园会,观赏各种冰雕艺术,而且还可以参加松花江冰上世界的体育活动,坐冰帆、打冰猴、溜冰、观看冬泳比赛和冰上婚礼,参加冰雪节文艺晚会等活动</h3><h3> 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截止至2017年已经举办了43届</h3> <h3> 中国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始创于1999年,是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政府为迎接千年庆典神州世纪游活动,凭借哈尔滨的冰雪时节优势,而推出的大型冰雪艺术精品工程,展示了北方名城哈尔滨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魅力。</h3> <h3> 江北太阳岛轮渡码头,背后是过江缆车的小楼</h3> <h3> 松花江道里九站漂亮的游船码头</h3> <h3> 通江街口与江上俱乐部之间的游船码头</h3> <h3> 松花江上的风帆</h3> <h3> 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原名游艇俱乐部,1912年落成,由俄罗斯设计师米高扬夫斯基设计,具有典型的俄罗斯西伯利亚木结构建筑风格,曾隶属于中东铁路管理局,1932年被日本人占领,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中国东北,游艇俱乐部由苏联接管,1949年被东北铁路总工会收归国有,1950年改名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h3><h3> 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坐落在著名的松花江畔,与太阳岛相望,建筑风格古朴典雅,是集吃、住、游、娱为一体的休闲型俱乐部。
哈尔滨游艇俱乐部整体造型如画舫,坡屋顶,圆券窗和木廊柱,造型别致,小巧玲珑,是俄罗斯木结构建筑的优秀作品。
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是我们儿时的记忆。我的孩童时代、青春时代,都曾在此游玩留影,即使老年之后,也经常来这里照相,游玩,回忆当年的青春岁月。<br></h3><h3> 一九六五年八一贺龙元帅曾在这里检阅部队武装泅渡演习。</h3> <h3> 公园餐厅——历史较久远餐厅之一,坐落于斯大林公园内。
历史文化:为铁路松花江站站舍之一,建于1930年。1938年建江畔公园时改为餐厅,设计师为大谷周造。
看点:砖木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屋顶为坡屋顶,建筑细部装饰以精美的木雕花饰,屋、亭、廊形成一体的格局,体现了古朴典雅的欧式建筑风格。整个餐厅以白色为主,体现了一种灵动与洁净。位于餐厅外部的廊柱顶部都装饰以扇形的支撑,在起到加固作用的同时又蕴涵了精致之美。<br></h3><h3>已经有88年的历史,虽然曾经多次大修,但至今依然赏心悦目。这里是我们小的时候在江边照相必选的景点。</h3> <h3>
位于哈尔滨市斯大林公园内的江畔餐厅,据相关记载始建于1930年,最初为铁路松花江站站舍,依照17世纪俄罗斯古典木结构建筑设计。砖木结构,俄罗斯建筑风格,屋顶为坡屋顶,建筑细部装饰以精美的木雕花饰,屋、亭、廊形成一体的格局,体现了古朴典雅的欧式建筑风格。整个餐厅以白色为主,体现了一种灵动与洁净。位于餐厅外部的廊柱顶部都装饰以扇形的支撑,在起到加固作用的同时又蕴涵了精致之美餐厅,是哈尔滨别具艺术特色的历史文物,也是城市名片。
如今,有着87年历史的江畔餐厅以法、俄、意、德等西餐为主,共有30余道菜品,还将根据客人需求,随时增加新品,其目标是打造米其林级别的星级西餐厅。
“江畔餐厅”体现出了她与很多现代新兴建筑物不同的美丽,她伴随哈尔滨这座城市风雨兼程八十七载,承载了几代哈尔滨人的珍贵记忆,这正是江畔餐厅可贵之所在。<br></h3> <h3> 这是1957年为了纪念抗洪胜利而建立的降龙雕塑,寓意着人类是可以战胜自然的。坐落在斯大林公园通江街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周边高大建筑的拔起。这座雕塑显得有点落伍了。据说将建腾龙雕塑取代这个降龙雕塑。
哈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专家透漏,对沿江一带的规划中,将把通江街广场原有的降龙雕塑迁至博物馆,重新建设腾龙雕塑,寓意巨龙腾飞。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对腾龙雕塑环境配套改造工程及配套改造工程进行国内公开招标。<br></h3><h3> 再看它一眼吧,也许你再来看它的时候,它已经悄然搬进了博物馆。愿那个后继者能带给你更美的享受,提前再见了,我的降龙雕塑。</h3> <h3> 松花江里的摩托艇,玩起来惊险刺激。</h3> <h3> 哈尔滨报业大厦是由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投资,按国际“5A”标准设计兴建的哈尔滨首座集写字楼、会议展览设施于一体的智能化楼宇,
哈尔滨报业大厦地处哈尔滨市道里区,往来旅游商业区十分便捷,毗邻碧波荡漾的松花江,与美丽的太阳岛隔水相望,离全国著名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步行街仅数百米之遥。洋红色的大厦楼体雄伟壮观、高贵典雅,已成为哈尔滨市现代建筑的经典。<br></h3><h3> 经历了多年的轰轰烈烈之后,随着互联网媒体的崛起,纸媒日渐衰落,日子也渐渐变得不如极盛时期那么红火,那么兴旺。</h3> <h3> 在友谊路南侧,位于经纬街,工部街中间的街口,有一个面积不大,但是挺有情调的小公园,叫友谊公园。公园中心地带是友谊公园的主题雕塑——冰城琴韵。</h3> <h3> 从友谊公园向北,过了友谊路,就到了人民广场,这里有规划展览馆,喷泉,还有一个漂亮的小楼</h3> <h3> 哈尔滨友谊宫原名中国中苏友谊宫,始建于1954年,是哈尔滨市国宾馆和黑龙江省国际会议中心,四星级涉外旅游宾馆。城市标志性景观。六万余平方米的古典园林式庭院与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完美的结合,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松花江畔。庭院内的景致与松花江畔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妙画卷。
哈尔滨友谊宫位置得天独厚。雄居于被誉为哈尔滨的曼哈顿第五大街的友谊路沿江风景线上,与著名的太阳岛风景区和东北虎林园隔江相望,与冰雪大世界、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圣·索菲亚大教堂、百年名街—中央大街步行街等旅游胜地近在咫尺,哈尔滨友谊宫毗邻哈一百、华联商厦、中央商城等名店云集的繁华商业区,都市的繁华与便利感受怡然,四季的美景与风光尽情饱览,自然、柔和、浪漫的市区文化弥漫四周。
哈尔滨友谊宫集会议展览、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多功能服务于一体,豪华时尚,凭窗举目,风景秀丽的松花江和美丽多姿的斯大林公园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有典型西方巴洛克风格的大剧场、国际会议厅等会议室,可举办各类大型会议和歌舞文娱演出;独具特色的友谊宫哈埠菜,荣膺中国餐饮业最高奖金鼎奖的桂冠。
许多国家外宾和社会知名人士曾在哈尔滨友谊宫下榻、活动,国际北方城市市长会议、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许多重要会议活动在这里成功举办,省、市不少重要会议都曾在此召开。<br></h3> <h3> 哈尔滨青年宫是1958年经团市委第七届全会扩大会议决定,动员全市青年通过集资和义务劳动形式,不花国家一分钱兴建而成。当时,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共集资210多万元(平均哈市每人2元),于1961年5月4日建成并投入使用。朱德委员长为了鼓励我市青年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亲笔题写了"哈尔滨青年宫"六个大字。
青年宫现占地面积10,815.47平方米,设计者是南斯拉夫籍设计师巴基斯,仿前苏联中央团校欧式建筑风格,现为哈尔滨二类保护建筑。<br></h3><h3> 青年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哈尔滨所有青年人向往的地方,看电影,联欢会,文艺演出,跳舞,每日门庭若市,一票难求。</h3><h3> 只可惜没过几年,文革发生,从此便失去了往日的辉煌。</h3> <h3> 提起松花江滨洲铁路桥,老哈尔滨人都亲切地称它为“老江桥”,并津津乐道。它自1901年落成至今,已经有118年历史,其中故事多多。首先要先说说滨洲线,滨洲线是指从哈尔滨到满洲里的这段铁路。滨洲线于1898年6月由哈尔滨、满洲里同时相向开工。翌年春完成哈尔滨江北船坞(原松北站)以西20.14公里铺轨工程。1900年4月铺轨到昂昂溪站。1901年3月在乌奴尔站接轨,全线长934.8公里。
松花江大桥是滨洲铁路的咽喉。当时,建桥的资金主要来自实力雄厚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桥于1900年5月4日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由于该桥是当时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特大铁路桥,开工时极为轰动。大桥共19孔,宽7.2米,全长1015.15米。桥墩为石膏白灰浆砌石,花岗岩石镶面。该桥由俄罗斯桥梁专家、中东铁路工程局桥梁总工程师连多夫斯基亲自监督,负责大桥施工的是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并招募来350名专业沉箱工人,从事桥墩基础沉箱施工。18个桥墩上的桥桁梁是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从俄国敖德萨港运往符拉迪沃斯托克,经乌苏里铁路运抵伊曼港,再装船顺乌苏里江而下,溯黑龙江、松花江运到建桥工地,在现场拼装架设。经一年又四个月的建设,于1901年9月19日告竣,10月2日临时通车,1903年7月14日正式通车营运。
大桥落成之初,通过大桥的火车并不多,每天通过旅客列车一对,客货混合列车一对,旅客几乎都是欧洲人。建桥时铺设的铁轨是当时世界上最新型的铁轨,每米32公斤。大桥通车后,桥上轨距随滨洲铁路多次发生改动。1935年3月,日伪收买中东铁路后,于1936年8月1日将宽轨改成准轨。1945年8月,百万前苏联红军进攻东北,因军事运输需要,又将准轨改为宽轨。1946年4月,前苏联红军撤退回国,东北民主联军接管滨洲线,又将宽轨改为准轨。
松花江铁路桥,又称哈尔滨中东铁路桥。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到它的历史。它位于哈尔滨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东侧,滨州线(哈尔滨-满州里)2.741公里处。这座大桥见证了中东铁路的通车,也见证了哈尔滨由几个村镇迅速发展为远东文化经济贸易中心的重要城市的过程,见证了哈尔滨在清末、民国、日伪时期、新中国的城市历史。经由这座大桥进出哈尔滨的不仅有旅客、货物,也有沙俄、协约国、侵华日军的部队,有中东铁路初创时期的各国移民,也有十月革命时期的大批俄国移民。还有,中共早期领导人从这里踏上通往“赤都”的红色旅程。</h3><h3> 1901年落成的滨洲铁路桥,是松花江上最早的铁路大桥,也是哈尔滨的第一座跨江桥梁,它已经伴随哈尔滨走过了118年。滨洲铁路桥已于2014年停止运营,与其相邻的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已投入使用。该桥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后完整保留,成为冰城的旅游观光桥。<br></h3> <h3>新旧两桥记录着哈尔滨的发展史</h3> <h3> 哈尔滨市松浦大桥于2008年5月25日开工建设,2010年10月13日建成通车。是哈尔滨市的 城市中心区重要越江通道之一,也是哈尔滨市自行组织建设的第一座跨江大型桥梁工程。 该桥南起 松花江南岸 道外区南勋街,北至松花江北岸永胜路,毗邻 黑龙江科技大学,路线全长4.027公里,由南引桥工程、跨江大桥工程和北引桥工程三部分组成。其中主桥采用独塔斜拉桥,结构为半漂浮双索面结构体系,主塔高160米,主桥长476米(其中主跨268米,边跨208米,跨度位列我国大跨度独塔斜拉桥第八位),采用钢-钢筋砼叠合梁结构;引桥长度3450米,采用钢筋砼连续梁结构。主桥桥宽39.5米,双向八车道,设计车速80km/h,最大可满足高峰小时9800辆通行能力,跨江大桥两侧各设2米宽的人行道。桥梁设计荷载采用城市A级,桥下净空不小于10米,可满足松花江三级航道通行需要。<br></h3><h3>大桥很漂亮,道外地区江南江北的交通也方便不少。</h3> <h3> 松浦大桥南岸桥头附近的天主教堂</h3> <h3> 香坊区三大动力路,是哈尔滨二环路上的主要路段,驰名中外的三大动力工厂雄踞路北。往来车辆川流不息,一座座立交桥凌空飞跨,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尽显现代化大都市的气派。</h3><h3> 然而60多年前,这里仅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乡间土路,那时的街名叫安乐街。</h3><h3> 据史料载,上世纪初的安乐街,是一条由顾乡屯通往阿城的乡间土路,路边只有几户人家。时至1932年,这里绝大部分地区仍是荒原,仅有两处地方有从河北、山东等地逃荒而来的农民。上世纪四十年代后,位于现三大动力路中段路北的村落叫“安乐村”,村四周建有土墙,设有4门,南北门有木制结构门楼,正面横额书“安乐村”3个字。村内有五六十户人家,有日军建造的别墅、扑犬房、宰牛棚、仓库等;俄国人建造的奶牛棚;还有一座中国人经营的东裕油坊。1937年,由伪市公署工务处组织施工,将这条乡间土路改成了砂石路。</h3><h3> 安乐街巨变始于1951年,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中的哈尔滨电机、锅炉厂、汽轮机厂相继在这里落户。1951年6月6日,哈尔滨电机厂在安乐街破土动工。1954年6月和1956年5月,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开工建设,昔日的荒原出现了一派生机。因这三家大工厂皆制造电站动力设备,故有“动力之乡”之美誉。</h3><h3> 为适应工厂需要,1954年9月,由市土木工程公司施工,安乐街铺设了哈尔滨历史上的第一条混凝土路面。当时,宽阔的路面中间是树木形成的隔离带,人行道两旁绿树成荫,三大动力厂制造的电站设备,披红戴花,由此运往祖国各地(部分设备经铁路运输)。</h3><h3> 当时的安乐街,国内闻名,北侧是工厂区,昼夜机声轰鸣;南侧是生活区,职工住宅楼鳞次栉比。生活区内的家庭,几乎都是双职工,多数夫妻同在一个车间,孩子都入托,人们都在为工作而忙碌。每天工作时间内,街上行人稀少,商店里顾客寥寥无几。然而,当早晚上下班时,街头会出现上万名身穿蓝色工装的工人,浩浩荡荡,场面蔚为壮观。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将此景拍摄成纪录片,多次在国内外放映,成为新中国工业战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h3> 这是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h3> <h3>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h3> <h3> 1966年,文革期间安乐街改称大庆路。1987年5月15日至9月10日,大庆路实施改建,清除了道路中间的树木隔离带,拓宽了路面。2004年,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形势下,大庆路被命名为三大动力路。昔日的安乐街,见证了三大动力厂过去的辉煌,见证了哈尔滨重工业的腾飞,给人们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br></h3><h3> 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东北地区原有的体制弊端逐渐显露,人才流失也越来越严重。无可奈何花落去,即使是特大型企业日子也越来越难过,走下坡路已成定局。三大动力恐怕也难以维系昔日的辉煌了。</h3><h3> 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有限责任公司</h3> <h3> 哈尔滨大剧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河滨湿地之中,整个项目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在2014年建成。文化岛四面环水,以开阔的江岸为背景,犹如延绵的冰川彼此相连,在凝聚与流动之间浑然天成。主入口桥犹如玉带横跨湿地,将城市和文化中心连接起 来。<br></h3><h3> 哈尔滨大剧院是哈尔滨标志性建筑,依水而建,与哈尔滨文化岛的定位和设计相一致,体现北国风光大地景观的设计概念。作为公共建筑设施,哈尔滨大剧院力图从剧院、景观、广场和立体平台多方位给市民及游人提供不同的空间感受。,丰富了非演出时段的照明方式,创造了节能环保新模式;剧场内采用多岛式看台的流线造型与建筑外造型的整体风格相统一。在大剧场设置了特有的人行观光环廊和观景平台,游人可俯瞰周边湿地,领略哈尔滨独具特色的自然湿地风光。
在哈尔滨大剧院,市民能欣赏到正宗、纯正的歌剧演出(不用任何电声设备,全凭演员的嗓子表演),也能在不同功能厅体验交响乐、芭蕾、话剧等带来的完美感受。作为地标建筑,夜晚的哈尔滨大剧院也将成为冰城标志景观,<br></h3> <h3> 大剧院湿地是大剧院景观的一部分,文化中心生态湿地公园的设计秉承了“海绵城市”的生态理念,通过景观手法修复和重建被江堤隔离的湿地生态,为动植物的繁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另一方面构建具有弹性的水系统,完善和发挥湿地的调整功能,利用湿地对城市雨水进行滞留和净化,缓解城市雨水压力。全程6公里的栈道系统,连接13个休憩平台。在人行天桥上行走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行人能够与自然产生亲密的联系。夏日盛开的荷花吸引大量游人,步行桥的设计使他们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些休闲空间提供了观赏湿地公园和城市的绝佳角度。文化中心湿地公园从定位角度来讲,不是孤立的文化产业项目,要把文化中心打造成我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使其带动周边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h3><h3> 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湿地,水草丰沛,每逢夏季,湿地里长满了各种沼泽植物,湿地周围开满了各种野花。尤其是大剧院建成以来,湿地经几年来的恢复工作,形成了适合水禽栖息、以及游览观光的自然环境。家燕,红嘴鸥,黄苇鳽,凤头鸊鷉,池鹭,夜鹭,翠鸟,中华攀雀,黑水鸡,野鸡,野鸭都在这里安了家。加之湿地修建了景观栈道,游人可在沼泽与水域之间穿行,看风景,看水禽,看荷花,看水生草木。来到这里,你会切身地体会到湿地风光带来的愉悦。<br></h3> <h3> 大剧院湿地里的老住户黑水鸡,这小机灵鬼奔跑迅速,还会游泳。出没于水边的草丛里,想要接近它太难了</h3> <h3> 今年发现大剧院湿地又来了一批新客人~一群野鸡。太阳岛上有野鸡已经好多年了,但是大剧院湿地是今年第一次看到这些机灵美丽的小家伙。</h3> <h3> 这群野鸡是由一只公鸡,八、九只母鸡组成的家族, 警惕性极高,奔跑迅速还会飞。想拍一张照片难度非常大。</h3> <h3> 湿地中的荷花池和江鸥</h3> <h3> 大剧院湿地的荷花池</h3> <h3> 大剧院湿地今年新来的居民~池鹭</h3><h3> 池鹭也叫红毛鹭,红头鹭鸶,中国池鹭,典型渉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通常栖息在稻田,池塘,湖泊,水库,沼泽湿地等水域。长江以北繁殖的都是候鸟,长江以南繁殖的多数是留鸟。以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为食,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h3> <h3> 大剧院湿地今年来的新客人~夜鹭</h3><h3> 夜鹭也称水洼子,灰洼子,夜鹤,中型渉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在溪流,水塘,江河,沼泽或水田里。夜出性,喜结群。南方的多为留鸟,不迁徙。北方看到的都是夏候鸟。</h3> <h3> 大剧院湿地的老住户~凤头鸊鷉(piti)</h3><h3> 凤头鸊鷉在大剧院湿地算是老住户了,别小瞧它,凤头鷉可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h3><h3> 凤头鷉一般是夏候鸟,北方天气转暖和,这些候鸟就迁徙飞来</h3><h3> 凤头鷉喜爱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带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潜水能力强,以软体动物、鱼、甲壳类和水生植物为食,非常机灵,很难靠近。幼鸟可以在水面飞奔,速度极快。</h3> <h3> 大剧院湿地老住户~黄苇鳽<br></h3><h3> 黄苇鳽又名小黄鹭,黄秧鸡,中型渉禽。踪迹几乎遍布全国。以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生。栖息在有大片芦苇或蒲草的湖泊,水库,沼泽湿地中。是省级保护动物。</h3> <h3> 大剧院湿地的常客~野鸭</h3><h3> 野鸭是哈尔滨最常见的水鸟之一,一般的野鸭均指绿头鸭。食性广而杂,鱼,虾,甲壳类,昆虫,植物的种子,茎叶,藻类,谷物,几乎什么都吃。而且耐寒暑,能上天,能下水,生存能力极强。所以分布很广,且数量很多。</h3> <h3> 大剧院湿地里的小花鼠</h3><h3> 花鼠又叫五道眉,桦鼠子,花粟鼠,花狸棒,松鼠科动物。食性杂。</h3><h3> 花鼠体小巧玲戏,尾毛蓬松,灵活可爱,性温顺,易驯养,放养于网笼可作为一种观赏动物。</h3> <h3> 松花江南岸,何家沟至公路大桥一段是一片林阴公园,这里边有漂亮的小松鼠和小花鼠,不少老人无论冬夏都来喂它们花生,瓜子等坚果,使得这群小生灵得以生存。向这些好心的老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h3> <h3> 丁香花,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丁香、洋丁香。</h3><h3> 欧美对该属进行杂交育种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先后曾选育出数百个栽培品种,北京植物园也展开此项活动,培育出不少新品种。</h3><h3> 丁香是著名的庭园花木。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花色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h3><h3> 丁香花纯洁美丽,花开时芳香袭人,沁人心脾,纷纭可爱,丁香花绽放于百花斗艳的仲春。以迷人的香气著称于世。哈尔滨种植丁香历史很长,面积很大,一到春天,到处都散发着丁香的幽香。深得哈尔滨百姓广泛的喜爱。1988年4月12日,丁香花被确定为哈尔滨市花。</h3><h3> 提起丁香花,我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诗人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首《雨巷》,承载着多少人的思绪。诗中多次以丁香花寓意姑娘,表达出与丁香花一样的情结。而丁香花本身也是具有非常美丽的传说,不少人为之倾心。</h3><h3> 丁香花的花语是什么?</h3><h3> 丁香花的花语:纯洁的初恋!</h3><h3> 紫色丁香花的花语:初恋、光荣、友情!</h3><h3> 蓝紫色丁香花的花语:爱情萌芽!</h3><h3> 紫红色丁香花的花语:美丽!</h3><h3> 白色丁香花的花语:青春、欢笑、纯洁!</h3><h3> 丁香花的象征寓意</h3><h3> 丁香花--寓意勤奋、谦逊,象征学校的良好校风。</h3><h3> 丁香花--在古典诗词中她象征着美丽,高洁,幽怨。</h3><h3> 丁香花是素雅的。它那白色或淡紫的小花,常常不为人们所注目。也许有人嫌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鲜艳夺目而言,然而它实在是很可爱的。丁香的性格是温柔的,但也不缺乏热烈。它虽然素装淡裹,却有醉人的芳香。</h3><h3> 丁香的花蕾叫丁香结。唐代李商隐在诗句中“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用未展开的芭蕉和丁香结来表达对伊人的思念,后来有不少人将丁香结作为忧愁思念的象征。当然丁香作为中国传统的插花,也寓意着爱情和暗结同心的希望。</h3><h3> 丁香花--在西方象征着年轻人纯真无邪,初恋和谦逊。在法国,“丁香花开的时候”意指气候最好的时候。 生日是5月17日或者6月12日的人的幸运花是丁香花。 在西方,该花象征着“年轻人纯真无邪,初恋和谦逊”。</h3><h3> 丁香花拥有天国之花的光荣外号,也许是因为它高贵的香味,自古就倍受珍视。因此丁香花也配得上天国之花外号的光辉。</h3><h3> 在文学的世界里,丁香是个娇弱的略带忧伤的少女。而现实世界中的丁香明媚的像春天的朝阳。</h3><h3> </h3> <h3> 关于丁香的故事很多 ,现在转载一篇凄美的故事请欣赏:《丁香花》——你在天堂能听见吗 ?</h3><h3> 2004年,一首叫《丁香花》的网络歌曲感动了中国。这首歌的作者和演唱者名叫唐磊,是深圳的一个网络歌手,各大媒体把他誉为“刀郎之后,中国第二个‘自下而上’的红歌星”。然而,你可曾知道,在这首歌的背后,有着一个比丁香花还要凄美的故事——</h3><h3> “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h3><h3> 曾梦捷是个苦命的女孩。1984年1月26日,她出生在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刚落地不久,父亲就撒手人寰。她自幼体质羸弱,不久就生了一场大病。母亲无奈把她送到远在四川达州的伯父家。经医院检查,梦捷得的是严重肺炎并发脓肿,虽经抢救保住了小生命,可右肺部分已呈坏死状。</h3><h3> 从此,伯父就收养了这位苦命的小女孩。她管伯父叫“老爸”,伯母叫“老妈”。这个家的每个成员都对梦捷关爱有加。她每天都要吃很多种药,依她自己的话说,是“一桶一桶地吃”。就这样,她被“一桶一桶”地灌养到了12岁。</h3><h3> 1996年夏天,在外地上学的哥哥回家看母校的老师,归来时突遇大雷雨。哥哥打电话回家要雨伞。梦捷知道后,提着伞就冲进了倾盆大雨中。没想到这次淋雨竟把梦捷推向了死亡的边缘。当天晚上,她就咳个不停,一咳就吐血,一咳就昏死过去。家人立即将她送到成都抢救,她的右肺被全部切除,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残疾人。</h3><h3> 那时梦捷已在达州一中上初中,完全明了自己是怎么回事了。她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起初她绝望、哀伤了好一阵子,时日一长就把生命看得淡了。她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原本就好静的她在老妈细心呵护下,多数时间徜徉在书海之中。</h3><h3> 梦捷每天只去学校上半天课,但成绩却出奇地好,不为别的,只为“老爸老妈”争气,不辜负他们的养育之恩。至于上大学,她说:“我这种朝生暮死的身体,光体检就无法通过,还谈什么考不考?”这种先天性的失落让她常常长时间站立在阳台上,幽怨的目光总是湿漉漉的。</h3><h3> 特别是2002年8月5日到成都例行检查的结果出来后,梦捷更加沉默寡语了。她的痼疾已经影响到心脏,她知道“那一天”快来了,她已经听到了生命倒计时的滴答声。</h3><h3> 老爸老妈打算送她到北京治疗,可她坚决不同意。“为什么你这样倔强?为什么不肯治病?”“老妈”问。“你们再要逼我治病,我就去死!”一家人都不敢吭声了,其实谁都明白小梦捷的良苦用心:她不愿再麻烦这个家庭了。</h3><h3> 就在梦捷生命最后的时光里,她无法去上学了,只好呆在家里,难捱的时光就像地平线一样漫长。</h3><h3> 哥哥很爱妹妹,梦捷的病是他心头最大的痛。每次放假回家,他都不敢面对妹妹那双幽怨的眼睛。妹妹那般有才华、那般有爱心,可没有未来——她快要死了。</h3><h3> 他想给妹妹做点事,让她忘掉病痛和死神。2002年9月4日,哥哥用暑期打工挣的钱给梦捷买了一台电脑。他告诉妹妹:“这里面有一个多彩的世界,你进去看看吧。”</h3><h3> “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h3><h3> 梦捷成了一个网民。也许是缘分吧,她第一次上网就点开了碧海银沙语音网,来到了著名的“美文之声”朗诵大厅。这里集中了很多朗诵艺术家和爱好者,还有很多作家诗人也在这里开有专栏。梦捷一下就喜欢上了这里,喜欢这里的儒雅自由的气氛。</h3><h3> 梦捷结识唐磊纯属偶然。那时,唐磊已经从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毕业了,分配到深圳水务集团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音乐创作和表演,是网民中很有影响的网络歌手。2001年10月的一天,在无意中,他来到了“美文之声”,随便取了一个网名“落雪飞花”进去了。恰巧,梦捷在里面,他的网名立即引起了她的注意。梦捷觉得“落雪飞花”好美,立马赞叹道:“你的名字好有诗意!轻盈洒脱,寓意超绝!”</h3><h3> 唐磊自然得意。他可能是想考考她,故意问:“为什么?诗意表现在何处?轻盈在何处?寓意在何处?”</h3><h3> 梦捷微微一笑,娓娓道来:“宋人有‘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之词。从诗词平仄来说,落雪飞花,仄仄平平,读来语音清扬,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好听!从词义来看,这名儿让人遐思翩跹,好意!”</h3><h3> 唐磊顿时愣住了,半天回不过神来。他自然明白网上“高人”多的是,但像梦捷这样把他的化名信手拈来分析一番的却还从未有过。他望着梦捷,想叫声好,无奈找不到恰当的言语。</h3><h3> 梦捷又“说话”了:“我很喜欢这种情愫——好凄美的境地。飞落雪花一片,捧于手中,待欲细看时,早化为莹莹水珠一滴。让人心悸,让人心伤。”</h3><h3> 从此,梦捷与唐磊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h3><h3> 有一次,梦捷与唐磊聊天,说到自己最喜欢的花。她说最喜欢丁香花,可唐磊不以为然。梦捷告诉他,那是一种紫色的小花,非常漂亮,象征爱情。旋即,唐磊说:“你何不给自己取一个网名,就叫丁香吧。”</h3><h3> 这句话一下点醒了梦捷。在她的生命里,会经常出现一个梦,梦中会出现一匹漂亮的小白驹,一直在召唤她。小白驹一路奔跑,从这世界一拂而过,在落霞里奋蹄向西,最后的目的地是一座长满了丁香花的坟地。这使得“丁香”这个名字顿时有了一层凄美的意味。她打心眼喜欢这个名字。</h3><h3> 从此以后,梦捷变成了网络世界里一枚结着美丽愁怨的丁香。</h3><h3> 丁香成了唐磊心中的一个期待。他几乎一有时间就来到“美文之声”,一见到丁香,他心里就会莫名涌起一阵温暖。</h3><h3> 但他压根没有想到,丁香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绝症患者,一个在聆听自己生命倒计时的垂死生命。他依然与丁香开着玩笑,嘻嘻哈哈,逗得丁香会开心地大笑起来。其实,她的笑容是强装出来的,疼痛难忍时,她苍白的脸上冷汗直淌,但依然挂着一丝艰难的微笑。事实上,丁香多次在电脑前昏到,多次在键盘上咳血。</h3><h3> 唐磊也搞不懂丁香,明明在说话,却突然咳嗽起来,然后莫名消失了。有一次,唐磊很不开心,一家唱片公司说好与他签约,可又突然变卦了,让他心间“暗无天日”。他给丁香说了一大堆委屈话,末了还连问了十几个“为什么”。丁香一直微笑着听完他的话,没有说什么,只是给他送了一首叫《凡事感激》的小诗:“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h3><h3> 读完这首诗,仿佛一抹阳光透过窗棂,唐磊心里豁然开朗了许多。他突然有了一种想见见这个如“丁香”一般奇绝女子的念头。他连忙问她在哪里?丁香咯吱一笑:“我在网上。”唐磊没辙,又问:“你多大?”“你觉得我多大就多大。”“那你就是一个老太婆,有80岁了。”</h3><h3> 这句话让丁香沉默了,久久不回答。电脑前的她已经是泪流满面,她真想活到80岁,哪怕活一半也行,可命运不会给她这么长的时间了。医生断言,她活不过20岁。</h3><h3> 在后来的接触中,唐磊明显感觉到这个女孩不一般。经常在通话时候,她会突然不说话了。唐磊长时间地等待,QQ发了无数个,UC也发了无数个,依然没有回音。而她的QQ和UC始终没下线,依然鲜亮地摆放在那里。</h3><h3> 唐磊隐隐约约觉得有大事发生。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丁香没有出现在网上,她就像一阵风莫名地消失了。</h3><h3> 在这期间,唐磊的歌唱创作已渐有起色。2003年10月他代表深圳参加了全国校园音乐先锋原创歌曲比赛,还在深圳雨花音乐西餐厅举办了个人作品的演唱会,已经有唱片公司频频和他联络。</h3><h3> “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h3><h3> 2004年1月27日,丁香突然在网上给唐磊发来一个问候,很不好意思地问他在哪里。</h3><h3> 唐磊那时正在北京,在一个录音棚里录制新歌。</h3><h3> “我想见见你。”唐磊觉得奇怪,忙问她在什么地方。</h3><h3> “我在北京大学附属医院。”丁香在北京?还在医院?一种不祥之感涌上唐磊的心头,连忙问:“你生病了吗?”</h3><h3> “你见了我,什么都清楚了。”事后唐磊才知道,丁香是专门来北京找他的。原先她死活不同意老爸老妈把她送到北京治疗,后来,听说唐磊去北京录歌了,她于是就顺从了老爸老妈的意思。其实,赶赴北京,她只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亲眼见见唐磊。</h3><h3> 见面在溢满丁香花气息的病房里,没有拥抱,没有亲昵的问候,也没有初见时的羞涩,他们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握了握手。丁香苍白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眼睛很好看,目光很清澈。唐磊看着她,百感交集,心中自有万语千言,却不知从何说起。</h3><h3> 丁香的老妈悄悄告诉唐磊,丁香已经不行了,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死神就在这几天降临。望着丁香那笑靥如花的脸,望着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唐磊心里有一种锥心的疼痛。</h3><h3> 似乎在自言自语,丁香安慰唐磊:“我早就不怕死了。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我会进天堂的,因为我有你的祝福,有你的歌。”这句话让唐磊泪如雨下。</h3><h3> 随后的几天,唐磊一有空就去医院看望丁香。那时,他正在筹划他个人的第一张专辑,搞了很多方案均不理想,特别是专辑主打歌一直没有眉目,忙得焦头烂额。丁香很心疼唐磊,也替他着急。她托老爸去书店买回很多书,想给唐磊哥哥提供一些灵感。有一天,她在一本楹联书里找到了一个故事,读后非常感慨,急忙打电话叫来唐磊。</h3><h3> 她讲起了书中这则故事:古时,有个年轻书生赴京赶考途中,爱上了一个店主女儿,两人情投意合。不料店主气愤之极,责骂女儿败坏门风,姑娘哭诉两人真心相爱,求老父成全,但店主执意不肯。姑娘性情刚烈,当即气绝身亡。店主后悔莫及,将女儿安葬在后山坡上。不久,姑娘的坟头上,竟然长满了郁郁葱葱的丁香树,繁花似锦,芬芳四溢。书生惊讶不已,从此便每日挑水浇花,从不间断,终生与丁香花相依相伴。</h3><h3> 讲完这个故事,丁香流泪了:“你不是为主打歌苦恼吗?就定位在凄美上,借花怀人,用木吉他伴奏,表现‘忧郁,表现‘梦,表现‘感怀……其实,朴素是最好的。”</h3><h3> 这句话一下使唐磊如梦初醒,对呀,朴素和简单就是最高的境界呀。一把木吉他,一首校园民谣,一段凄美故事,这多好!他非常兴奋,抓住丁香的手大叫一声:“知我者,丁香也!我专辑的这首主打歌就叫《丁香花》。我一定要写好,把它送给你。”</h3><h3> 无边的黑夜,唐磊借着一荧孤独的灯光强迫自己沉静下来,他和丁香的交往像黑白胶片既清晰又破碎斑驳,他无法想像一个女孩在“听到生命时钟倒计时的滴答声”时是何种心态。生命之于她,本应是灿烂和明媚的,而她却惟有微笑着,坦然着,甚至带点若无其事地去迎接死亡的到来。想着想着,唐磊的泪一次一次滚落。</h3><h3> 天明时分,感慨万千的唐磊,一气呵成写下了一曲凄美哀绝的《丁香花》:</h3><h3>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h3><h3>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h3><h3> 多么忧郁的花</h3><h3> 多愁善感的人啊</h3><h3> 当花儿枯萎的时候</h3><h3>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h3><h3> 多么娇嫩的花</h3><h3>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h3><h3> 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变成的梦啊</h3><h3> 就这样匆匆的走来</h3><h3> 留给我一生牵挂</h3><h3> 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h3><h3> 你看那满山遍野 你还觉得孤单吗</h3><h3> 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h3><h3> 尘世间多少繁芜 从此不必再牵挂</h3><h3> 院子里栽满丁香花 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h3><h3> 我在这里陪着她 一生一世保护她</h3><h3> 暖暖的冬阳照进了病房,唐磊轻拨琴弦为丁香吟唱,感动在彼此心间流转,那一刻,音乐消退了悲伤。</h3><h3> 《丁香花》很快录制成功,朴素简单的配器一下抓住了听众的心。唐磊把这首歌放在网络上,旋即火了起来。一时间,整个互联网上开满了丁香花,《丁香花》唱红了中国。</h3><h3> 当这首歌传唱开了的时候,时间到了2004年2月14日。这天夜里,病榻上的丁香多次休克。冥冥之中,她又一次听到了生命时钟倒计时的滴答声,她清楚,当明天清晨到来时,那轮新鲜的太阳已不属于她了。本来她答应让唐磊哥哥牵着自己的手去北京西山看丁香花的,她说,丁香花开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灵性的歌声。</h3><h3> 但她等不到了。就在这天深夜,她一阵猛烈的剧咳之后,床单上喷洒下点点血迹。她觉得天昏地暗,全身没有一丝力气,苍白的脸上虚汗直淌。她冲着唐磊说了一句话:“……我没力气了……我坚持不住了,原谅我……”之后,她闭上了眼睛。</h3><h3> 窗外没有风,整个世界仿佛万籁俱寂。月光很苍凉,梦中那匹飘逸的小白驹呼啸着朝开满丁香花的墓地跑去。丁香曾说过要给唐磊的专辑写一首歌词,是一首爱情的歌,可还未及动笔却匆匆走了。在入殓之前,唐磊很想抚摸一下丁香那张冰清玉洁的美丽的脸,很想很想为她梳一次头发。当他最后凝望丁香的时候,发现她的眼角还留着一滴晶莹的泪花……“丁香,我的专辑马上就要出版了,就叫《丁香花》,你在天堂能听见吗?”</h3> <h3> 大剧院湿地的荷花蜜蜂</h3><h3> 荷花是最近几年引入的品种,非常受百姓们欢迎,市政府广场前,大剧院湿地,雨阳公园,等好多地方都有种植。给哈尔滨的夏天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h3> <h3> 大剧院湿地的荷花花蕾</h3> <h3> 小红辣椒蜻蜓,老东北话称之为‘紅杆螞楞’。</h3> <h3> 荷苞蜻蜓</h3> <h3> 老哈尔滨人一定还记得,在五十~七十年代,公路运输比较落后,松花江航运在沿江各城镇的客货运业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曾经繁忙热闹的江上客货船逆水上行可通到肇源,顺江下行可到佳木斯,富锦。还可以经抚远在黑龙江逆水上朔至黑河。只可惜随着公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原本兴旺的松花江航运渐渐的走向萧条,甚至凋零,令人唏嘘不已。</h3><h3> 哈尔滨的客运码头在道外北七道街北端,这个新码头建好没有多久,就由于公路客运的迅速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客运全面停航,这座漂亮的小楼孤独,尴尬的矗立在松花江南岸。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哀叹着生不逢时的命运。</h3><h3><br></h3> <h3> 哈尔滨飞机场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期。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后,出于侵华战争需要,立即将位于马家沟的跑马场(现哈尔滨开发区一带)辟为飞机场。同年6月16日开始扩建,面积由50万平方米增为70万平方。飞机场隶属伪满洲国航空株式会社管辖,主要用于运送日伪军政要员和军用物资,1945年日本投降后,伪满洲国航空株式会社解体。</h3><h3>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飞机场回到人民的怀抱。1950年3月,中苏两国合资创办中苏航空公司,同年7月1日,成立了哈尔滨航空站,隶属中苏航空公司沈阳航线管理处管辖,定员25人,其中苏联派员7人。1955年1月1日,中国政府接管了该航空公司,哈尔滨航空站隶属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处管辖。</h3><h3>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马家沟机场,设施十分简陋,正门设在现中山路南端东侧,办公楼是一座旧二层小楼,面积为250平方米,候机室设在楼内,面积50平方米。由于机场房舍有限,机场工作人员宿舍(招待所)设在南岗巴陵街134号的一座小楼里。1968年,机场新综合楼建成,候机室面积增加到200平方米,设有贵宾室、广播室、问询室、小卖部等机构,有4名服务人员。当时,机场跑道长满青草,在机场停机坪旁的铁架子上空,常年飘荡着3个5米长、1米粗的白布口袋,当时飞机上没有气象雷达,飞行员驾机起落全凭白布口袋判断风向。</h3><h3> 1950年7月1日,北京—哈尔滨—赤塔通航,它是哈尔滨开通的第一个国际航班,使用苏里—2型客机飞行,全程2387公里,每周飞1班;1955年1月1日,哈尔滨—北京通航,它是哈尔滨开通的第一个国内航班,航程1137公里,使用苏伊尔—14型等客机飞行,每周飞2班;1958年10月1日,哈尔滨—齐齐哈尔通航,它是哈尔滨开通的第一个省内航班,航程260公里,使用国产“安—2型”民航客机飞行。它是首次降落在马家沟机场的国产飞机,双翼螺旋桨,机身呈橄榄绿色,机身上的红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字样格外引人注目。首航成为哈尔滨的一大新闻。</h3><h3> 当时,机场售票处设在大直街129号(现秋林隔道俄式平房内),乘客购票后,由汽车送马家沟机场登机。购票时,乘客还要过磅,因那飞机性能不良,不能超重,如同一航班有几个胖子,必须下去一个,好比现在乘电梯。50年代购机票没有特殊要求,到60年代后期,乘客级别要够19级(副科级),还要凭工作证和单位的介绍信。1983年5月后的一个时期,介绍信上还需单位领导签字。</h3><h3>那时乘飞机的人,大都是因公出差,普通市民只能望机兴叹。据有关资料显示,1951年—1954年,哈尔滨机场发送旅客1045人,平均每年发送261人,其中1952年仅发送旅客99人。</h3><h3> 当时的民航机,大都是前苏联飞机,载客少,油箱容量小,飞行速度低。以里—2型客机为例,起飞全重11吨,载客20至24位,飞行速度每小时240公里,不如现在的高铁。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噪音大,飞行颠簸,让人头晕脑胀,年轻人下飞机后,也要坐在椅子上缓一会。飞机上的女乘务员不叫“空姐”,不化妆,不穿套裙。她们梳短辫,平跟鞋,肥裤子,举止大方,服务热情。乘客登机后,女乘务员给乘客发香烟和糖果(中华牌5支硬包装香烟1盒、水果糖随意抓)。乘客凭机票,可在机场小卖部买到地方名酒、名烟。</h3><h3> 昔日的马家沟飞机场,曾给哈尔滨人留下美好的记忆。冬天,白雪皑皑,令人心旷神怡;夏天,碧草连天,一望无际。驻哈空军部队常在此进行空中训练。那时哈尔滨楼房少,飞行训练时半个哈尔滨都能看见。机场上空万里无云,一架架银鹰在空中编队、翻跟斗。还能看见飞行员跳伞,五颜六色的降落伞,像美丽的花朵在蓝天上绽放。有时飞行员“跳技”不佳,降落伞会随风飘到机场外的菜地里。引得四周的居民跑过去看热闹。暑期,会许多家长都带孩子站在机场边,看飞机起落。</h3><h3> 进入60年代后期,哈尔滨航空客流量激增,马家沟机场已无法满足需求。1974年,省民航局与国营伟建机器厂商定,暂借哈尔滨平房机场起降伊尔—18型等大型客机。至上70年代,马家沟机场因地处城市中心,净空条件差,不能起降大型民航班机等原因,于1979年6月15日正式关闭。</h3><h3>1956年,国家民航局决定对马家沟机场搬迁。1959年4月,选址哈西25公里处正红旗二屯和万家窝棚,后因国家经济困难而停建。1964年再建,又因“文革”而停止。1973年2月,拟定在哈西南郊阎家岗再建,但对主跑道钻探勘测时发现,草甸子下是古运粮河故道,淤泥深19米以上,故向北移5公里,改在太平公社的耕地上。1974年7月31日,国家正式批复哈尔滨阎家岗机场工程项目,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h3><h3> 1979年4月1日,新建哈尔滨阎家岗机场竣工试使用。机场占地面积6829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其候机大楼7938平米,设有候机大厅、旅客餐厅、通讯联络站、指挥塔台等设施,可起落当今世界最大型民航客机,是现代化的国际机场。</h3> <h3> 1896年,清朝政府派钦差大臣李鸿章与俄国签订《清俄密约》,联合成立东清铁道建设局,派许景澄督办任第一任董事长。开始修建铁路。</h3><h3> 1898年6月,东清铁路工程局从海参崴迁至哈尔滨,驻扎在香坊永发源烧锅院内开始正式办公,并在香坊西修建了火车站,命名为“哈尔滨站”,同时宣布中东铁路全线开工。俄国后来把6月9日这一天,视为中东铁路建筑工程正式开始的日子。<br></h3><h3> 1898年7月6日,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了《东清铁路南支线合同》,8月修建南支线(哈尔滨——旅顺),哈尔滨成为中东铁路T字形铁路中心点。1898年10月向宽城子(长春)方向铺轨,在现霁虹桥内插道岔接轨。并搭起一排木板房作为车设,并作为站长办公室及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当时,这一带地名称秦家岗,车站取名秦家岗站。随着站内股道增多,1901年又在一站台南侧修建一座小二楼,站舍和站长室兼用 (1988年拆除)。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全线通车, 秦家岗站正式改称哈尔滨站,原称哈尔滨站的香坊站,改称“老哈尔滨站”。</h3><h3> 1904年,哈尔滨站站房竣工投入使用,是当时中东铁路线上两个一等站之一。</h3><h3> 哈尔滨火车站的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由车站街(今红军街)、铁路街(今曲线街)、松花江街及医院街(今颐园街)相交而成半圆形的广场,交通便捷。</h3><h3> 哈尔滨老火车站由俄国著名建筑工程师基特维奇设计,整个建筑风格采用“新艺术”风格。建筑立面设计非常精彩,整个建筑的门窗、墙墩、铸铁线条装饰、女儿墙甚至车站名称,都是曲线形,犹如一泓弯弯的湖水,更似流淌的松花江水,川流不息。</h3><h3> 1909年10月26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哈尔滨站一站台,被朝鲜爱国人士安重根刺杀,此事震惊了世界。而正是这次事件,让哈尔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城镇在国际上名声大震。</h3><h3> 进入20年代后,哈尔滨进入了黄金时代。凭借着铁路的优势和广袤黑色沃土的丰富物产,哈尔滨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商贸城市,各路淘金者和躲避革命浪潮的犹太人与白俄贵族都把哈尔滨作为目的地。到了1928年,哈尔滨站开始发售哈尔滨到柏林及欧洲其他大城市的联运客票。</h3><h3> 满洲国建国后,来自日本的资本又大大的刺激了这个城市。1932年2月5日,哈尔滨站进行了第一次扩建,在原有基础之上站房向东延伸,并先后修建了一站台至三站台地下人行通道(现北侧老地下通道)。同年,中东铁路改称北满铁路。1934年,满铁建设拉滨铁路与滨北铁路在哈尔滨接轨,哈尔滨站成为5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h3><h3> 1945年,苏军进驻哈尔滨,站前广场的满洲国建国纪念碑被拆毁。同年10月24日在车站广场前树立起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h3><h3> 1960年3月8日哈尔滨老站房开始拆除,因站房建筑坚固破拆费时20余天,动用了坦克和炸药,遐迩闻名的老站舍变成一片瓦砾,令所有老哈尔滨人唏嘘不已。同年的5月16日,新站舍破土动工,天津大学教授大胆采用北京站的设计方案。不幸的是兴建哈尔滨火车站期间内,正经历着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陷入困难。1961年,火车站两翼配楼建成后,主楼也就停止了建设,为此哈尔滨火车站主楼空缺28年,当年来过哈尔滨的人都戏称:“哈尔滨一大怪,候车室两边盖。”</h3><h3> 1986年4月,哈站主楼工程破土动工。1989年10月1日竣工,竣工后的大楼依旧是一个不受待见的粗放建筑,此后虽然又经历了多次装修,但是在美学意义上依旧是原地踏步。哈尔滨人将新落成的哈站戏称为“远看像坟墓,近看是仓库”</h3><h3> 1992年4月20日,哈尔滨站前广场工程开工,原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被拆除,而留下的只有哈站主楼前半月形的环廊。从1992年后,哈站历经了几次小的改造,但每次都饱受诟病。或许是老哈尔滨站在美学上取得了的巨大成功,也或许是当时令人不忍的混乱秩序,再加上站前的黑出租、旅店揽客的大姐以及没钱坐车回家的骗子,那时的哈站就如同一个混乱的大市场。</h3><h3> 从老票房子被扒后,希望改造的声音从未消失过。2008年,在媒体信誓旦旦的新闻中,哈站改造的声音又一次迎来新的热潮。每一次新的效果图发布出来,都让我们迎来一次又一次的兴奋,然后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百年多年来,哈尔滨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哈尔滨缩影,从当年那座西到柏林东至太平洋的城市,到今天的一座边疆省府,哈尔滨有过不可一世的辉煌摩登时代,也有悄悄地躲在角落里默默细数伤痛的落魄之时。</h3><h3> </h3><h3> 昔日的老哈尔滨火车站(网络照片)</h3> <h3> 经历了多年的不断修补,不断扯皮之后,事情终于有了转机,2015年11月,哈尔滨火车站枢纽改造工程开始正式启动。</h3><h3> 2017年8月,哈尔滨火车站北站房投入使用,这座具有“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建筑,凭借浓郁的欧陆气质和淡雅的复古风貌,与哈尔滨的城市气质完美融合。</h3><h3> 如今,哈尔滨火车站南广场及站房施工已接近尾声。未来的哈尔滨火车站,将成为综合枢纽站,哈齐客专、哈佳快速铁路和即将通车的哈牡客专将从这里发出,南北广场的地下交通枢纽将与地铁、国铁、公交、静态交通等城市交通同点接驳,形成综合立体交通格局,激活城市主动脉。</h3><h3> 新建好的车站外观有老哈站的欧洲建筑风格。当然今非昔比。由于容量和环境所限,真正的重建似乎是不可能的,尽可能体现历史风格以寄托一座城市曾经的文化价值便足矣。哈尔滨是火车“带”出来的城市,百年哈站,某种意义上就是哈尔滨的百年缩影。1904年的老哈尔滨火车站是城市的标志和国际化现代化的窗口,100多年后的今天,再次重建的哈尔滨火车站会抒写什么样的历史篇章呢?哈尔滨火车站的百年历史给哈尔滨市民上了沉重的一课,希望这一课能给城市建设的领导者留下足够的警醒。能成为哈尔滨走出沉沦,翻开未来辉煌的历史画卷。</h3><h3><br></h3><h3> 新建的哈尔滨车站北站房</h3> <h3> 有关哈尔滨的话题说的不少,外地人看到这些,可以作为旅游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了解哈尔滨历史的参考资料。</h3><h3> 如果你是老哈尔滨人,不知道我的文章是否会引起你的共鸣。你的感受如何呢?不管你是否赞同我的观点,让我们共同祝愿哈尔滨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重新振兴。愿哈尔滨能像初升的太阳,冲破重重云雾,蒸蒸日上,重现当年的辉煌。衷心祝福哈尔滨繁荣兴旺,人民幸福。</h3><h3> 全文完 </h3><h3> 2019年4月14日</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