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6班的故事.《诗经·秦风·蒹葭》在声音的世界里氤氲——胜男

胜男

<h3>这学期还不到一半时间就讲了三次公开课,前两次恬居名师示范课,压力山大,而这第三次却是和一群小年轻儿同台竞技——“智慧课堂”赛课。我的天,智慧课堂那小平板儿,我实在不能够熟练操作。语文,是用来咀嚼品味的,是需要在行行重行行的书香中徜徉的。我不习惯带领孩子们在平板电脑上读文析文,更愿意摩挲书页,在字里行间品评论议,圈点批注。这次讲课对我来说更更压力山大,唉,您懂得……怎么办?不断地操作,好好地练呗。</h3><h3><br></h3><h3>课随着进度走,正赶到了《诗经二首》,徒弟艳红上第一首《关雎》,那我就上第二首《蒹葭》了。开赛课会后,我是第一个抽签的,8号,说是星期三第一天的最后一个,后来再看安排表是星期四第二天的第一节。还好,又多出来了一个晚上熟悉操作的时间。这次备课,对课的流程有了一个大概的设计,其余时间都在练习操作,而且也没少麻烦“智慧课堂”的几个工作人员。他们很耐心,很细心。</h3> <h3>《蒹葭》很唯美,文字唯美,画面唯美,意境唯美,情感唯美。那么,我的课也就尽量地向唯美靠拢。星期四早上我们连早操都没上就到了报告厅,让女孩儿男孩儿分坐三组,便于后面朗读和吟唱的安排。吟唱,没错儿,《诗经》中的国风就是用来吟唱的民歌啊。我也想好了用《在水一方》的曲调来唱《蒹葭》,因为《在水一方》就改自《蒹葭》。我特别喜欢这个旋律,婉转,柔美,绵延。王晨帆说她弹过这个曲子,我就将教女孩们学唱的事儿交给了帆。</h3><h3><br></h3><h3>东刚老师和“智慧课堂”的工作人员帮忙调试好了设备,我反复地操作那几个程序,一切准备就绪,PPT页面上蒹葭苍苍,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在不断播放,只待8:50开始上课。</h3><h3><br></h3><h3>上课!</h3><h3>起立!</h3><h3>老师好!深深地一鞠躬。这一鞠躬是6班孩子每节课前的规定动作,所要表达的是对老师的尊敬,对教育的敬畏。我一直这样要求我的学生们,敬爱老师,敬畏教育。</h3><h3><br></h3><h3>亲爱的孩子们,《诗经》说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开天地的源头活水,丰盈,开阔,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和我们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质朴而优美。从《诗经》中走来的女子袅袅婷婷,盈盈款款,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之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与简简单单与素心相通,再一次走进《诗经》,吟诵这优美的诗歌,歌唱这古老的歌谣。今天,我们继《关雎》之后,再来学习一首《诗经》中的爱情诗,《诗经》中的抒情名篇《诗经·秦风·蒹葭》。</h3><h3><br></h3><h3>复习《诗经》。</h3><h3><br></h3><h3>初读,读准字音。孩子们对照注释,自由朗读,互相纠错,集体强调。</h3><h3><br></h3><h3>二读,找出韵脚,叠词,读出韵律美。崔新苑找出了韵脚,并且配乐朗读了诗歌。新苑的朗读很美,声音纯净,柔美,一下子就把读者带进了蒹葭苍苍的世界。掌声不由地响了起来。新苑淡淡地笑笑,安静地坐下。康晓博分析了韵脚和叠词“苍苍”“萋萋”“采采”的作用,得出了音韵和谐,声音延绵,苍茫浩大的结论。</h3><h3><br></h3><h3>三读,找出重章叠句,读出结构美。李轩庆先朗读了三句写景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并谈了他的理解:芦苇浩荡,时间推移,露水凝霜,逐渐消退,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也逐渐变化,盼望,焦急,迷惘。任锐垚读了三章中写人的句子,分析了只变化了的“长、跻、右”与“央、坻、址”几个字,却展现出了抒情主人公上下求索,苦苦追寻的执着与艰辛。读来,回环往复,缠绵悱恻。我只有抿着嘴竖大拇指点头赞赏的分。</h3><h3><br></h3><h3>配乐《梅花三弄》,全班分组美读诗歌。女孩儿读两句,男孩两句,直至读完。古筝配少男少女的纯净音色,好听极了。</h3> <h3>再读,朗读这首诗歌,感受其画面美、意境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仔细品读,走进画面,以“我依稀看见_____”这个句式,说说你的发现。孩子们读诗,冥想。我播放了极其唯美的古琴配乐,极古典的衣袂飘飘的素衣女子在蒹葭丛中吹奏笛子和在落英缤纷下吹奏埙的视频。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似有芦花飘飞桃花绚烂的天地间飞翔。王晨帆说:“我依稀看到了伊人在水一方袅娜浣衣,痴情的少年越过千山万水努力追寻。”王鹤丹说:“我依稀看到了那个美丽的女子在风中起舞,衣袂飘飘,恍若仙子。”王少珂说:“我依稀看到了苇丛起伏,伊人若隐若现,痴情的男子怅然若失。”……孩子们依稀看到了许多,意境朦胧,迷离。</h3><h3><br></h3><h3>孩子们齐诵:“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h3><h3><br></h3><h3>再读,朗读这首诗歌,感受其情感美。每一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了一幅属于自己的画面,但他们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许是苇丛簌簌,许是歌声袅袅……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幅有温度的画面。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___;我真切感受到了____”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高舒卉说:“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伊人在清歌一曲,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痴情少年百转回肠的爱恋。”宋旭冉说:“我仿佛看见了少年历尽艰辛追寻伊人的身影,我仿佛听到了他求而不得的声声叹息,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少年追寻的坚贞不渝。”我对男孩们说我特别想听到男孩子的声音。任韬武说:“我仿佛听到痴情少年向美丽的伊人吟唱着热烈的情歌,我真切感受到了追寻的痛苦与快乐。”杨张强说:“我仿佛听到了流水潺潺,叹息声声,我真切感受到了追求理想道路的艰辛与不懈。”……</h3><h3><br></h3><h3>《蒹葭》很美,很朦胧。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地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我问孩子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王麒浩回答了执着,专一,重情。王尹雨回答不怕困难,忠贞不渝。我们总结: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h3><h3><br></h3><h3>我接着问:“伊人,该是怎样的形象?”大家虽然议论纷纷,但最后的共识是:美丽、高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我追问:“因为伊人的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跃跃欲试。王麒浩认为伊人是美好的事物,是远大的理想;王晨帆认为是人生的目标;任韬武认为是一种更高的社会理想……一时间课堂上思维碰撞,智慧的火花四射。</h3><h3><br></h3><h3>《蒹葭》多解。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追寻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可即的影子。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粗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世界的追求。</h3> <h3>一切井然有序,层层深入。不慌不忙,沉静,悠然,思绪在绵延不绝。就是我要的氛围,就是《蒹葭》的气场。</h3> <h3>孩子们,“我用自己的方式来爱你”,请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蒹葭》的理解。我在平板上发布了问题,孩子们拍照作答。杨张强展示的是一幅长发飘飘的女子的背影,强说背影的效果朦胧无边,也让人遐想无边,正好与“在水一方”的伊人相契合。我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为师以后讲课就只给你背影了。”王晨帆展示的是硬笔行书《蒹葭》,帆说她之所以选行书是因为楷书过于呆板,不能表达这种唯美朦胧的情感,但是行书流畅婉转,正如伊人的妙曼,男子的千回百转,既行云流水,又仪态万千。帆的作品在大屏幕上一出现,大家都被震撼到了。好美好流畅的书法,书写《蒹葭》,一切都正好。宋旭冉展出的是一幅苍茫的大山图景,她说画里看不到人,伊人被挡住了。我答她“此时无人胜有人。”最后全班展示,女孩儿用《在水一方》的曲调唱每一章的写景部分,男孩儿深情朗诵写人追寻部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旋律很美,女孩儿们的纯净的声音如一泓清泉在叮咚;男孩儿们深情地朗诵“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三章结束,女孩儿重复第一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切都很美,听课的老师们也在和唱。</h3> <h3>总结:亲爱的孩子们,《诗经》是一个万花筒,《诗经》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这么简单。《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创世经典,它直根于农耕文明的沃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强度地参与了我们民族精神在各种时期的建构。今天我们一再倡导阅读经典,为什么?因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在那里,思想在那里,根在那里!</h3><h3><br></h3><h3>总结后大屏幕上出现了作业。下课!</h3> <h3>《蒹葭》是经典,是诗歌,我们深情地诵读;《蒹葭》是国风,是民歌,我们深情地吟唱。</h3><h3><br></h3><h3>我们的诗词教学不仅读,而且唱,唱更能体会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h3><h3><br></h3><h3>诗词本来就是用来歌咏的,您说,是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