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怀想

汤晓鹏

<h1><b>  难得的晴日。近日从乡下又回到久别的家;常常是久别后又重返——哪能不想家呢?!如果是不常住再熟悉的家也会变得陌生,也会生出几分疏远。趁着姗姗来迟的冬阳特意去了一趟十里之外,生活了近四十年的水口山老矿区。</b></h1><h1><b> </b></h1><h1><b> 那些年,在这群山环绕的山沟里,曾也欢天喜地换过三处居所——虽说每处居所都是年代久远的土墙青瓦老宅,但那些年在这屋檐下所拥有的欢乐与温馨却不少,即使在梦里也是花开四季。时光飞逝,往事渐远,已届中年,一切恍如隔世。曾栖息过的三处房屋已被夷为平地:有的成为不甘寂寞人的菜园子,有的干脆被荒芜着。虽还能从这些土地上辨认当年所居的位置,但留在眼中的也只能是一片荒凉,和诉不尽的往事与思念。</b></h1><h1><b> </b></h1><h1><b> 许是上苍的眷顾,也有当地政府企业的重视,也有远见卓识的智者,有幸保存下十几栋老宅。——我想,只要饱经岁月风霜的老宅还在,有关老宅的故事就会一代代相传下去,就会有追寻旧梦而来的故人,也会有新人不断涌现在老宅。如今,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宅大多已是人去房空,能坚守下来的是比老宅岁月更长的老人们。当年昂首阔步而今步履蹒跚的老人们已是屈指可数:岁月已为她们的人生之旅留下最后一程,夕阳已为她们的生命之光备上最后一道炫丽之彩。面对这些老人我是深刻的和敬重的:她们与我的母亲一样在青春绽放之时告别自己的家乡,无怨无悔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矿山。</b></h1><h1><b> </b></h1><h1><b> 伫立在老宅前,在一束束冬阳的照射下,老人们倦意地眯缝着眼晴仰靠在自家门前的座椅上,正享受着阳光带来的温暖——我想,她们才是真正需要人间温暖的人。换着远处看,同样的阳光下她们却似一尊尊雕像——寂寞与孤独铸造了她们,艰辛与忍辱锻造了她们。不论阳光多灿烂,雨水多滋润,她们需要人们的理解,陪伴和交流。与老人们交流,我心中的感受自然与那些远山近水的山外人是不一样的:她们是看着我慢慢长大的;同样,我也是看着她们慢慢变老的。沐浴着冬阳,望着慈祥的老人,我用儿时的口吻轻轻地唤着她们,老人也以舐犊之情叫着我的乳名——在她们眼中,我永远是那个背着书包上学的邻家小孩。</b></h1><h1><b> </b></h1><h1><b> 如今百年老矿静谧寂寞,想必那一栋栋老宅也应是寂寞的。在老宅泛黄的外墙上留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补丁”,我想那一个个“补丁”绝非单纯是“补丁”,倘若它们可以开口抖落的一定是幽深漫长的岁月往事。我们终将也会老去,而居住在老宅里的老人们已站在人生岁月的顶峰,她们的一生是永远值得矿山人铭记的。当年,是她们与矿山建设者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这山沟荒野上垒起了一栋栋土墙瓦房,她们的身影活跃在百年老矿生产建设中。如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就挂在这些老宅墙上,她们是“水口山铅锌矿早期住宅群”的建设者和最早居住者。今日她们已经老去,只要老宅还在,她们一生的故事就会伴随老宅传播下去。</b></h1><h1><b> </b></h1><h1><b> 回望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也是百年老矿重新复工创业之时,那时她们才十几岁,跟随丈夫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千疮百孔的老矿,在这里她们生儿育女把自己美好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矿山。如今,与之相濡以沫的丈夫去了天堂,儿孙们也离开了这清冷的山沟沟,但她们仍执着地守护在曾经也繁华热闹的山沟沟里,因为她们一生的故事和思念全在这。可以说,她们用自己的双手与所有矿山人开创了百年老矿新纪元;同样,她们是新中国历史和百年老矿山变迁的见证者和权威发布者。</b></h1><h1><b> </b></h1><h1><b> 而今,我们的房子是越住越大,但离老矿是越来越远,烙在心中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回忆,还有叹息!</b></h1><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b> 汤晓鹏</b></h1><p class="ql-block"><b> 2019年4月14日</b></p> <h1><b>当年矿山最热闹的地方——忠字坪。</b></h1> <h1><b>  百年老矿铅锌矿井架</b></h1> <h1><b>当年最热闹的一段路——电影院前</b></h1> <h1><b>当年水口山矿务局党委机关所在地段</b></h1> <h1><b> 水口山工人运动陈例馆</b></h1> <h3><b>与报社编辑参观“水口山工人运动陈例馆”</b></h3> <h1><b>  作者儿时居住的民主村</b></h1><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b> (最早称作:五子皂)</b></span></h3><h3><b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民主村地域较广,为区别其它民主村,我居住的这块民主村自称“六栋房子”——因这里有六栋房子相邻紧挨着。)</b></h3> <h1><b> 当年,物质不丰,但快乐不缺!</b></h1> <h1><b>  当年,我邻家小妹们</b></h1> <h1><b> 邻家三姊妹</b></h1> <h1><b>  那个时代……你怎么看?!</b></h1> <h1><b>当年民主村(六栋房子)的发小们!</b></h1><h3><b>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你还能认出他们吗?</b></h3><h3><b>( 那时我们兄妹众多,童年的欢乐也多)</b></h3><h3><b><br></b></h3><h3><br></h3><h1><b> </b></h1> <h1><b>  如今,邻家小姐妹们</b></h1> <h1><b> 民主村(六栋房子)部分发小</b></h1><h1><b> 聚会水口山</b></h1> <h3><b>  当年居住在民主村部分发小们故地重游,</b><b style="line-height: 1.8;">看望年近九十仍还健在的邱爷爷和邱奶奶俩老夫妻,并在老宅前合影留念。</b></h3> <h1><b>发小肖艳阳与邱爷爷邱奶奶老宅合影</b></h1> <h1><b> 发小同学合影留念</b></h1><h3><br></h3> <h1><b> 原居民带家人回故居探望留影</b></h1> <h1><b> </b></h1> <h1><b> 一家三代其乐融融</b></h1> <h1><b>  当年邻里的姊妹们</b></h1><h3><b> (民主村党委会片)</b></h3> <h1><b>原居民老奶奶领着儿孙在老宅前留影</b></h1> <h1><b>如今分布在大江南北的左邻右舍们</b></h1><h3><b> (民主村党委会片)</b></h3> <h1><b>当年民主村(四十八间)居民们</b></h1> <h3><b>民主村(四十八间)原居民在故居前留影</b></h3> <h1><b> 原居民从东南西北集聚在故居前</b></h1> <h1><b>  原居民发小们欢聚老宅前</b></h1> <h1><b>  姐妹俩在故居前留影纪念</b></h1> <h1><b> 老啦,老啦……</b></h1><h1><b>离别了几十年的原居民仍不忘回老宅看看!</b></h1> <h1><b>原居民回到故居前留影(民主村四十八间)</b></h1> <h1><b>  原水口山矿务局总部设在铅锌矿,矿山居民区各地段统一用“村”标称。有“解放新村”,“新建村”,“园山村”,“民主村”……还有“217队”居民区。其中要数”民主村”地域最广,人口最多,地处水口山中心地段,是当时水口山矿务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b><b style="line-height: 1.8;"></b></h1> <h1><b>当年,我居住的民主村——六栋房子</b></h1> <h1><b> 民主村——杨四堂原址。</b></h1> <h1><b>  当年,我居住过的房子。</b></h1> <h1><b>如今,我居住的民主村(六栋房子)</b></h1><h1><b> 已被夷为平地。</b></h1> <h1><b>  谢谢亲朋好友同学们赞赏留言</b></h1><h1><b> 愿大家一生平安</b></h1> <p class="ql-block"> 朋友圈留言</p><p class="ql-block"> 今年初因办事去了一趟水口山铅锌矿,那天正好是久雨放睛的日子,冬阳露出了它久违的笑脸,笑的还那么温暖。我在这群山环绕的山沟里整整住了四十年,换了三处居所,要不是追赶人们迁徙的步伐,我在这里的日子一直像春天一般。</p><p class="ql-block"> 人们的居住条件,手中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而那些看似简单的东西,反而省却了人们的许多烦恼。近年写了许多乡村题材的文章,假如一直让我写我生活工作的矿山和小镇,恐怕永远也写不完。</p><p class="ql-block"> 近年写了二十余篇矿山和小镇的文章,我想这才刚刚开始。我居住的房子还在矿山小镇,我对矿山是深深眷恋的,今将年初朋友圈留言调整充实润色,成了今天的《矿山怀想》或者叫《冬日感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汤晓鹏</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14日白果镇道富祠</p> <h1><b>  世界“铅都”水口山夜景</b></h1> <h1><b>作者2016年6月在衡山县白果镇乡下</b></h1> <h3><b>作者2017年6月在双峰县荷叶镇曾国藩故居</b></h3> <h3><b>作者2018年8月在双峰荷叶镇曾国藩故居留影</b></h3> <h3><b>作者2019年8月31日在湘潭县花石镇留影</b></h3> <h1><b>  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证。</b></h1><h1><b> 诗歌,是一切艺术的入场券。</b></h1><h3><b> ——余光中</b></h3> <h1><b> 诚谢</b></h1><h1><b>为本美篇提供照片的同学和发小们!</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