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第一章 2018年之千里寻根祭祖</b></h1> 一、缘 起 <p style="text-align: left;"> 蒙恬,中华第一勇士,以创造毛笔、抗击匈奴、修建长城、开发宁夏四大功勋闻名于世。</h3><h3><br></h3><h3> 蒙恬出身名将世家,其祖父蒙骜、父亲蒙武均为秦国名将。蒙恬及其弟弟蒙毅更是深得秦始皇尊宠,《史记》载“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与之争焉”。可见当时秦国的内政外事均为蒙氏兄弟主持,蒙家是当之无愧的名门望族。</h3><h3><br></h3><h3>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赵高、李斯发动政变,扶胡亥继位,赐死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制造了秦朝历史上的千古奇冤。</h3><h3><br></h3><h3> 蒙恬冤死后,族人散逃各地,曾经辉煌的秦朝望族也随之烟消云散,进入了千年沉寂的漫长历史。而蒙恬,则以其不朽的功勋和精神载入中华史册,其本人亦被迁徙各地的蒙氏族人尊为共同的先祖和精神偶像。</h3> <h3> 我原先对蒙恬这位先祖知之甚少,2005年成龙在电影《神话》中饰演大将军蒙毅(即蒙恬的弟弟),使得蒙氏这个小姓在全国响亮不少。从了解蒙毅开始,我知道了万里长城原来是蒙恬修建的,于是对他的事迹便热心起来。</h3> <h3> 后来了解到,蒙恬死后,他的几十万将士袍衣兜土,堆成一个山丘,将他埋葬在无定河边。直到今天,蒙恬的墓还在,地点是陕西榆林市绥德县一中校园内,不过已是荒草萋萋,无人问津。</h3><h3><br></h3><h3> 当时读过清人阎庚写蒙恬墓的一首诗:“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心中感慨万千,想着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专程去拜谒这位伟大的先祖,寻根溯源,认祖归宗。</h3> 二、2018年的机会 <h3> 时间是最好的礼物,2018年,这个机会真的来了。</h3><h3><br></h3><h3> 春节过后,平南兄弟群里就转发信息:2018年4月15日,在陕西榆林市绥德县举办首届全国蒙氏宗亲恭祭蒙恬将军典礼,希望大家积极报名参加。</h3><h3><br></h3><h3> 4月初某天上班,看见桌面上有份外出学习培训的通知,地点是延安市委党校,时间是4月8日至13日。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时间地点似乎与恭祭大典高度吻合,可否搞次公私结合的学习祭祖之旅呢?</h3><h3><br></h3><h3> 查下地图,绥德县在延安东北角,有火车直达,大约需要三四个小时。学习培训是13日回程,恭祭大典是15日,推迟两日回程即可。</h3><h3><br></h3><h3> 也就是说,学习结束时向领导请两天假,便可以趁公差的方便完成自己多年的寻根祭祖心愿。况且14、15日是周末,请假难度应该不大。于是,学习兼祭祖这件事便定了下来。</h3> <h3> 按照恭祭大典筹委会的通知,参加祭典者可以带少许乡土,到时洒培在蒙恬陵墓上,表示认祖归宗。我叫村上的人去族山(即大鹏蒙氏开族先祖坟山)装了一小袋泥土,到时带上。</h3> 三、延安学习 <h3> 4月8日,我随单位一帮人从南宁飞西安,第二天又坐了八个小时的中巴到达延安市委党校。</h3> <h3> 之后一周,上课之余,参观了杨家岭、王家坪、枣园等革命圣迹,夜游延河,朝爬宝塔山,整天沐浴在红色革命历史的光辉之中。</h3> 四、祭祖第一站之黄帝陵 <h3> 4月13日,学习结束,其他人返西安再转飞南宁。我向领队领导请了假,准备从延安乘火车到绥德,参加15日的恭祭大典。</h3><h3><br></h3><h3> 我查了地图,火车从延安到绥德的中间经过著名景点黄帝陵,考虑到时间比较充裕,于是又临时决定先到黄帝陵祭拜中国人的老祖宗,再去绥德祭拜蒙家人的老祖宗,这样祭祖之旅就更完美了。</h3><h3><br></h3><h3> 延安到黄帝陵(黄陵站)有高铁,一个小时就到了。一出车站才发现下雨了,气温骤降,要比延安低了差不多十度,人都有点哆嗦了。</h3><h3><br></h3><h3> 在网上订了一间景区旁的酒店,有公交直达。一路上人少,很冷清,司机说正值淡季,在旺季路上全堵满了车。</h3> <h3> 入住酒店洗了把脸,到旁边街区找点东西填肚子。</h3><h3><br></h3><h3> 走进一家人较多的云吞店,老板娘用浓厚的地方口音问我:“吃几斤?”我愣了一下:“一斤吧!”于是便吃到了人生最夸张的一碗云吞(弄不清楚这里云吞是论斤卖的)。</h3> <h3> 进入景区大门,左侧就看见一棵参天古柏,据说是黄帝亲手所植,被叫作“轩辕柏”,已有5000年树龄,排在中国十大名树首位。</h3> <h3> 往前走不远便到了碑亭,里边排列着孙中山、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等人的题词。</h3><h3><br></h3><h3> 1937年清明节(4月5日),国共两党为了营造合作抗日氛围,商定共祭黄帝陵,中共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毛泽东亲自写了祭文。毛泽东写的这篇祭文,被认作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出师表》。</h3><h3><br></h3><h3> 直到2009年清明节,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回大陆祭拜黄帝陵,国共两党又恢复了共祭黄帝陵的合作。2018年来参加祭典的是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h3><h3><br></h3><h3> 政统轮替,道统不灭,黄帝陵就是中华道统的标志和象征。</h3> <h3> 敬天孝地拜祖先,轩辕庙是历来公祭黄帝的场所,在这里向老祖宗上柱香是必须的。</h3><h3><br></h3><h3> 销售香火的工作人员向我推销一套388元的“全家福”,我主动挑了一款688元的“平安福”,还另外捐了333元。</h3><h3><br></h3><h3> 大约是人少生意淡,几名工作人员见我如此“大方”,马上笑逐颜开,一名男士热情地来帮忙点香,声情并茂地唱读祝词,一直恭敬地引我到正殿跪拜完毕。</h3> <h3> 拜完黄帝像,工作人员给我两个香灰利是封,说带回去保佑全家。我问可否帮我另装点香灰带回去供奉祖先,他们爽快地答应了。</h3><h3><br></h3><h3> 那个帮忙点香的男士找来了一个长胶袋,在香炉里铲了几个大铲,装了一长袋香灰给我。</h3> <h3> 我打着伞,右手拎着香灰,往正殿后面的祭祖大殿走去。</h3><h3><br></h3><h3> 走到左边的石碑长廊时,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只听见“嘭”的一声,右手撑住的雨伞似乎是受了某股力量冲击,一下折了下来。</h3><h3><br></h3><h3> 打开一看,发现伞柄的弹簧弹了出来,顶上支撑的铁枝也断了几条。自己有点纳闷:“刚买不到一个小时的新伞,怎么就这样一下自动报废了?!”</h3><h3><br></h3><h3> “碰烂雨遮!”我突然想起家乡流传的一个故事:某村某人修坟山,在打开金瓮那一刻,一股气浪冲天而出,把遮阳的雨伞都碰烂了。风水先生解释说,这是惊扰了“龙气”,才把伞碰烂了,于是便有了“碰烂雨遮(当地人称雨伞为雨遮)”这个传说。</h3><h3><br></h3><h3> “是取香灰惹恼老祖宗怪罪,还是香灰灵气太猛冲烂了雨伞?!”自己不禁有点不安起来。</h3><h3><br></h3><h3> 我把雨伞和香灰放在走廊里,来回散了几分钟步,心里平静了下来。祸福无门,皆人自招之,敬亲孝祖,天道人情,有何害怕畏惧哉!自己心里多虑罢了!</h3> <h3> 走廊尽头是个商店,摆有各个姓氏的始祖像。我看介绍,蒙氏的始祖叫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于是恭请了一尊颛顼像。</h3> <h3> 请完始祖像出来,雨下得更大了。听说黄帝陵(实际是衣冠墓)离轩辕庙还有近两公里,要走一个小时。想想庙已拜,香灰已取,目标基本完成,于是决定不去黄帝陵了,回酒店休息。<br></h3> 五、祭祖第二站之恭祭蒙恬大典 <h3> 第二天(4月13日)中午在黄陵站上车,下午三点多到达绥德火车站。和黄陵阴雨天气不同,绥德县天气晴朗,阳光明媚。<br></h3><h3><br></h3><h3> 典礼筹委会安排有车接站,和我同坐一车前往酒店的是一对来自广东顺德的九零后兄妺,小小年纪便有此等家族情怀,令人佩服。</h3> <h3> 我是提前一天报到,以为人会少点,但到酒店发现有许多宗亲已经来了。</h3><h3><br></h3><h3>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容貌,不同的语言,因为同一种文化,同一个祖先,同一个姓氏,时隔两千多年,大家共同聚到一起来了。</h3> <h3> 休息起来,天已经黑了,我走出酒店到外面找东西吃。</h3><h3><br></h3><h3> 用手机导航到了一间人气很旺的面馆,点了一款经典的猪肉土豆臊子面(就是猪肉土豆做卤汁伴料的面),价格12元。</h3><h3><br></h3><h3> 等服务员一端面上来,又一次把我这个外乡人惊呆了:面是一碗,但卤汁配料大大小小却有十四五碗,摆了整整一桌!在我们当地,这12块恐怕洗碗钱都不够!</h3><h3><br></h3><h3> 老板娘见我在发呆,过来笑咪咪地说:“不够可以加面,管饱。”</h3><h3><br></h3><h3> 来到绥德第一天,就领略了陕北人民的淳朴与热情。</h3> <h3> 恭祭大典15日开始,14日一天是自由时间,可以逛逛绥德这座陕北古城。</h3><h3><br></h3><h3> 首先是去瞻仰蒙恬墓,完成认祖归宗的仪式和手续。</h3><h3><br></h3><h3> 在酒店门口叫了部出租车,十来分钟便到了绥德一中门口。走进大门,穿过操场和一幢教学楼,就看见一座长约一百米、高约四五十米的小山丘,这就是令全国百万蒙氏人魂牵梦萦的蒙恬将军墓(恬公墓)了。</h3><h3><br></h3><h3> 眼前的恬公墓已修缮一新,中间是新立的墓碑(用红布包住),碑前摆放一个石香炉,左右摆放一对石刻虎符。这是全国蒙氏后裔为了祭典在2017年8月专门安放的。(注:全国蒙氏宗亲首次恭祭蒙恬典礼原计划是在2017年举行的,后因当年绥德县城发洪水而推迟至2018年)。</h3> <h3> 大约来得早,整个墓区只有我一个人,有点冷清。</h3><h3><br></h3><h3> 望着红布包裹住的恬公墓碑,我仿佛隐约看见他横刀立马,从容地站在眼前,心中不由感慨万千!</h3><h3><br></h3><h3> 两千多年过去了,恬公似乎都没有离去过,他始终站在这里,俯瞰着这片他曾用生命和热血浇灌过的土地,俯瞰着那些他曾拼死守卫的芸芸众生。</h3><h3><br></h3><h3>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即使再过两千年,无数浮华散去,恬公依然会站在这里,依然会因为他的忠义信勇、无私无畏被世代传诵。因为他是活在蒙氏族人乃至中华民族心中的英雄。而真正的英雄是不会被人忘却的。</h3> <h3> 我恭恭敬敬地向这位伟大的先祖三鞠躬,并把从家乡带来的乡土,放到香炉的泥土下面(陵墓太高且有东西隔住,放不上去)。</h3><h3><br></h3><h3> 从此,大鹏蒙氏后裔从仪式上、精神上完成了认祖归宗的历史使命。</h3> <h3> 从恬公墓出来,我步行往疏属山方向。据介绍,山上有扶苏墓,这次祭典,其中一项内容就是祭扶苏——这位恬公当年的患难之交。</h3><h3><br></h3><h3> 通往山上都是些石板路,环山布满了石头砌建的四合院或窑洞。当地似乎正在把疏属山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街区,但看得出还未有什么效果,因为游人不多。但对我而言却是大开眼界,因为这才是陕北未曾商业化的民居和生活方式。</h3> <h3> 进去一看,才知道原因:当年习仲勋同志任绥德地委书记,在绥德与齐心同志相识相恋结婚并生活了四年。另外,绥德还是当年三五九旅和抗日军政大学的驻地。</h3> <h3> 在山顶俯瞰绥德县城,在苍茫高原中略显老土,但它与千年古代史和百年近代史都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一个神奇的地方。</h3> <h3> 从疏属山下来,已是红日西斜,不觉中走到了无定河边。</h3><h3><br></h3><h3> 无定河穿越绥德县城,因为绥德历史上长期是边塞前线,战争不断,所以无定河也成了这些沧桑历史的见证和标志。古诗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道尽了世间历史的悲欢离合。</h3><h3><br></h3><h3> 无定河面很阔,平时很少水,但在2017年却突发大水将县城淹没,使得原定于当年举行的蒙恬恭祭大典推迟到2018年举行。</h3><h3><br></h3><h3> 望着奔腾而去的无定河水,我想,如果不是2017年的一场大水,我也没有机会参加这次恭祭大典了。历史也好,人生也罢,都是在偶然必然间交替前进,就像这条河的名字一样,捉摸不定,但一直向前。</h3> <h3> 晚上是全国一百多桌宗亲大聚餐,这是千年的盛会,热闹非凡。据说也是绥德县城解放以来首次聚集那么多外地人,县委县政府很重视,四大班子都派领导参加。</h3><h3><br></h3><h3> 平南来的兄弟兴致勃勃,晚宴后还继续搞宵夜啤酒。我走了一天太累了,回房把当天的感受写了篇文章发到朋友圈,洗了睡了。</h3> <h3> 4月15日,全国蒙氏恭祭蒙恬将军大典正式开始。</h3><h3><br></h3><h3> 早上,宗亲们统一集中前往大典现场。</h3> <h3> 队伍前面是威武的仿古仪仗队。</h3> <h3> 队伍肃整,鼓号齐鸣,让人一下穿越到苍凉的秦关汉月年代。</h3> <h3> 一千多宗亲分片分区,有序进场。这次祭典是由广西、陕西蒙氏宗亲会发起促成,广西各地来了四百多人,差不多占了一半。</h3> <h3> 大典议程分两阶段,第一阶段是墓碑揭碑仪式。</h3> <h3> 第二阶段是恭祭大典。</h3><h3><br></h3><h3> 九点九分,宗亲全部集中到绥德一中操场,大典正式开始。</h3> <h3> 恭祭大典分九项仪式:</h3><h3> 一、扫尘挂影</h3><h3> 二、鸣炮奏乐</h3><h3> 三、上香奠酒</h3><h3> 四、敬献祭品</h3><h3> 五、敬献花篮</h3><h3> 六、恭读祭文</h3><h3> 七、行鞠躬礼</h3><h3> 八、缅怀笔祖</h3><h3> 九、祭礼告成</h3> <h3> 大典仪式结束后,宗亲们自行到恬公墓前上香。</h3><h3><br></h3><h3> 寂寞千年的墓前人头攒动,红烛摇曳,香烟漫天。无论是对伟大的蒙恬将军,还是千万蒙氏后人,这都是最好的安慰。</h3> <h3> 我恭敬地跟着众人上香,还帮儿子蒙子谦捐了888元香火钱,这是对祖先的敬意,也是对后代的教育。</h3> <h3> 许多宗亲上完香,拿来红包把香火灰装回去,这是血脉相连的标志,也是香火延续的象征。我装了三包,寓意“三生万物”。</h3> <h3> 年轻的平南宗亲代表团合影。</h3><h3><br></h3><h3> 大家站在这个舞台,就已经站在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相信大家会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h3> <h3> </h3><h3> 至此,2018年学习祭祖之旅圆满结束。</h3><h3><br></h3><h3> 延安学习,是一次党史教育,让自己不忘初心,提升境界;祭祖之行,是一次国史家史教育,让自己不忘根本,增强自信。</h3><h3><br></h3><h3> 总之,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寻根之旅、自信之旅,这是历史与时代对自己、对家庭、对家族的厚爱,生于盛世,幸得机遇,不胜感恩。</h3><h3><br></h3> <h1><b> 第二章 2019年之情归故里</b></h1> 一、蒙子谦的人生大事 <h3> 2019年春天来了,蒙子谦又长一岁了,爷爷说清明节要带他回老家参加祭祖。翻了下日历,清明节那天是农历三月初一,正好是蒙子谦的两岁生日。</h3><h3><br></h3><h3> 第一次祭祖、第二次生日,蒙子谦的“人生大事”就这样碰巧地合二为一了,这注定是他人生难忘的日子。</h3> 二、故乡祭祖行 <h3> 4月5日早上,准备回家祭祖,专门到书房请出从黄帝陵、恬公墓带回来的福土和香火灰。</h3> <h3> 到达祭祖目的地——鹏化蒙氏一世祖罗氏婆太之墓地。爷爷奶奶抬烧猪走在前面(烧猪是金炳叔公送给子谦的祭祖礼物)。.</h3> <h3> 蒙子谦第一次参加祭祖,表现积极,得到婶婶们的赞扬。</h3> <h3> 摆好祭品以及黄帝陵、恬公墓的福土和香火灰。</h3> <h3> 奶奶带领蒙子谦和姐姐向老祖宗上香。</h3> <h3> 吉时到,集体向老祖宗鞠躬作揖。</h3> <h3> 将黄帝陵和恬公墓的福土香灰火化于祖坟前,从仪式上和情感上都圆满了。</h3><h3><br></h3><h3> 带去一杯土,领回千古情。这是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物质与精神的转化,血脉与亲情的融合。</h3><h3><br></h3><h3> 从此,鹏化蒙氏不再是一个缺典少史的弱群小姓,而是拥有足够历史深度、足够文化自信、足够精神力量的光荣姓氏。我们是堂堂正正的炎黄子孙,我们是中华第一勇士的后裔!</h3><h3><br></h3><h3> 这是历史的一天,必将转化成为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蒙氏后人。</h3> <h3> 天当房,地为桌,家族亲人齐齐贺。流传了几百年的祭祖野餐与蒙子谦的第一次生日家宴完美结合,让每个人都回味无穷。</h3> <h3> 忙了大半天,蒙子谦累得在奶奶怀里沉睡过去。</h3><h3><br></h3><h3> 这天,他过得充实且有意义:生日、祭祖、野餐,并且见证参与了福土香灰福归祖坟这件家族大事、文化盛事。</h3><h3><br></h3><h3> 若干年以后,他会明白,这是时代与历史对他的厚爱,这是父亲与家族对他的期待。希望他能像父辈们一样,将今天的精神和情怀传承下去,一代又一代地走好各自的人生路。</h3> 三、后续记 <h3> 五一前夕,一个喜讯传来:老家(大鹏镇平垌村细岭屯)入选全区乡村风貌提升精品村项目名单,政府补助经费400万元。</h3><h3><br></h3><h3> 有人对我说,这是祭拜黄帝和恬公的结果,他们显灵保佑了;有人则建议,老家修缮后,要搞个仪式,把福土香灰请回去镇宅,保佑家族兴旺;也有人劝我要注意形象,不要带头搞封建迷信。</h3><h3><br></h3><h3> 这大约就是寻根祭祖的世俗效应吧!有利有弊,千百年来莫不如此。</h3><h3><br></h3><h3> 如果从辩证角度看,一件事情的利弊其实并不在于事情的本身,而是在于人如何看待和利用。寻根祭祖这件事,其他人站在不同角度,各取所需很正常。自己作为亲历者,只要站在传承历史文化和弘扬道德精神这个高度,做好引导把关,那自己所做的一切,一定会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这是一个新时代知识分子所必须具备的历史责任、哲学定力和文化自信。</h3><h3><br></h3><h3> 2019年5月8日定稿于南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