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 张勇</h3><h3><br></h3><h3> 水稻秧苗插下的第6天,就是这个样子,大家看到的,已经不是“样子”,某种意义来讲,这是“标本”。</h3><h3> 世未易,时在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希望在乡下看到传统耕种活动,已经变成一种意外的“困难”,至少人工翻地,平整,或畜力耕耙,已经被机械代劳,连插秧,也大多为直接撒播代替。意识到这个变化,正在惆怅之时,原汁原味的雷州传统耕种活动,居然在一个五星级酒店里被年年隆重举行,一种忍俊不禁感,油然而生:这不是在开玩笑吗?!</h3><h3> 定一定神,意识到这不是开玩笑,这是一种原生态“行为艺术”,是一种有深度和远见的创意,一本很正的经书。</h3><h3> 这种似非而是的创意,必然出自似非而正之人,此人就是陈宇,生性爱玩,雷州的陈宇。他行为处事,通常“非典型”,很多年前,我曾戏称他为“非典”,哈哈!因为,早从少年时代开始,就注意到他经常说“非典型”话,做“非典型”事,很多还是,若干年后,人们难穷其味。最“拉仇恨”的是,他总是在一种乐呵中完成不可思义之事,并津津有味,不断受到某种激励。这种“格外”之事,不免会让人会在超越“人事”的范畴去思考一下,自然会想到天,想到地,想到神明,这是中国人的一种人文现象。</h3><h3> 没有错,陈宇先生敬天,敬地,敬神明,他明显带有敬畏特征,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他的ID应该是敬畏之后的无畏。正是这个ID让他在这些年里,干了一系列的“格外”之事,而“一亩三分地”,就是一个大“格外”中的一个小“格外”。因为,十多年前,在国际大都市广州,周遭充满可红可紫的大机会,随手可得,他却决然回归人们不愿回归的“穷”雷州(当时雷州穷,人们不愿意回来投资,是事实)建一片四A级的文旅景区:</h3><h3> 而且不仅仅是景区,干过的事情列成清单,总会形成阅读困难。</h3><h3> 景区里有五星级的樟树湾大酒店。</h3><h3> 而且是全新思维,直接对接大都会,用令人生畏的尺度、力度和讲究来营造。</h3><h3> 这还不够,居然在偌大一个摩登中庭,做最土,最“没文化”(因为最普通)的事情,那就是在这里:</h3><h3> 筑,人们正在抛弃的茅草屋子。</h3><h3> 开,一块人们再也不乐意耕种的稻田。</h3><h3> 赋,一个叫做<b>“一亩三分地”</b>的土名字。</h3><h3><br></h3><h3> 自始,他们围绕这“一亩三分地”,每年都在耕播和收获的季节,举行传统的农耕活动和相关仪式。</h3><h3> 这事,其实最文化。</h3><h3> 比起一次性在这里种植名贵花木,养殖珍禽异兽复杂得多,投入也大得多,因为每次活动,都会耗费不少,是一种持续的投入。</h3><h3><br></h3><h3> 我呢,一直期望经历这个场面,寻找一些东西。由于种种原因,总是错过,直到今年,是第七届了,早早做好计划,一睹为快,没想到,发生一系列有意思的偶遇。</h3> <h3> 让我们从6天前,也就是3月30日说起。</h3><h3> </h3><h3> 看到从湛江而来的几群小朋友,便可知道,在富丽堂皇里的“土”耕种,乃文化大传承。</h3> <h3> 凤凰网的“猎人”,已经在这里恭候多时。</h3><h3> 这是传播,与传承可以互相成就。</h3> <h3> 人们陆续进场。</h3> <h3> 一个俯视。</h3> <h3> 难得人们都被“扯”到“一亩三分地”,此刻的大堂娴静平时难以见到,别具气象。</h3> <h3> 小虾米,都进来了,很多胸前,挂着小记者的牌子。</h3> <h3> 当小虾米遇见小黄鸭。</h3> <h3> 哟!小记者开始工作了,拍一只水里的小螺蛳。</h3> <h3> “大”记者,准备就绪。</h3> <h3> 这样可爱的水草,散布于田沟,前面为菖蒲,后面梭形叶者为再力花,姿态光影,都好看。</h3> <h3> 我们闯进忙碌的茅屋子,碰上了“皇人一家”,都在妆扮,为仪式做准备。</h3> <h3> 偶遇大咖嘉宾们(他们早年都会插秧,有的还是行家里手),等一下,他们会一一出镜,前面那张大“利是封”(呵呵),就是一亩三分地主人陈宇先生。</h3> <h3> 田里遍插蟠龙旗,很到位的文化符号。</h3><h3> 蟠龙,是未升天的龙,是专事耕种,耍法给人间降雨造福的龙。</h3> <h3> 人山人海。</h3> <h3> 准备开锣。</h3> <h3> 从扇子舞开始。</h3> <h3> 人们趁机“网红”,与网红陈宇先生合影。</h3> <p class="ql-block"> 偶遇陈宇先生。</p><p class="ql-block"> 陈宇先生大多时候穿一件红上衣,一副乐呵样。年轻时很瘦,很骨感,这些年,跟他的事业同步,长得愈来愈方正玉润,阔大圆满。他确实要生长一些缓冲空间,满足一些消解和包容需要,脑门也要装载比常人多很多的解码器和数据库,还要不停生产有质量的创意,打理好他的“一亩三分地”,实现某种情怀。不过,如果跟他提及诸如情怀这些好听的词汇时,他可能会有些“不适”,而选择一些词汇来打个圆场,淡而化之。很像一个迷爱便装的大叔,爱干,并且总是干成比西装还笔挺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他偏爱一种观自在,和自在观的超然,不然,他容不了这么多的“物”。</p><p class="ql-block"><br></p><h5><i>艺术评论工作者、人文写作者一朵莲花(张勇,左),与广东茂德公集团董事长,足荣村方言电影节发起人陈宇先生(右)。</i></h5><p class="ql-block"><br></p> <h3> 大小记者,他们会耙一行行文字,讲一篇篇故事。</h3> <h3> 插播一下,一亩三分地,是这样耙出来的。</h3><h3><br></h3><h5><i>由此而下两张图片,来自谢有顺教授朋友圈。</i></h5> <h3> 耙出来,是这样的。</h3> <h3> 三角梅在这里伫候多时,给人们的心情涂上她的颜色!</h3> <h3> 陈宇先生发言。</h3> <h3> 文艺批评家,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中文教授,博导,谢有顺老师发言。</h3> <h3> 《花城》杂志主编,田瑛老师发言。</h3> <h3> 远处的院子,从树隙望过去都舒服。</h3> <h3> 目前是备好的禾苗,打理得细致,专业。</h3><h3> 这里采用的是最传统的方式,首先在别处适合做苗床的畦地播种育苗,待长到这么高的时候,再拔苗,将根丝洗净,扎成方便分插操作的小捆,运送到田边水养,待插,整个过程环节不少,有诸多讲究。</h3> <h3> 待插的秩苗,像孩子一样被照顾。</h3> <h3> 在插秧之前,先进行祭祀。</h3><h3> 看到这个“皇帝祭耕”的场面,就知道他们认真按照“一亩三分地”典故的原义来操办,即明朝开朝皇帝,为尽快恢复由于战乱破坏的经济和民生,选地分给各大臣耕种,每块地正好一亩三分,每年开春皇帝带头祭祀并监督耕种,大致分为请神,敬神,祈福和送神几个环节。</h3> <h3> 男人为神明表演的祭祀舞蹈。</h3> <h3><i>男人的祭祀舞蹈</i></h3> <h3> 女人为神明表演的祭祀舞蹈。</h3> <h3><i>女人的祭祀舞蹈</i></h3> <h3> 老农示范插秧。</h3> <h3> 嘉宾带头插秧。</h3> <h3> 小朋友们从两个方向下田。</h3> <h3> 汇合了。</h3> <h3> 分到秧苗了。</h3> <h3> 全面开始插秧了。</h3> <h3> 嘉宾,左起:杨卫东、田瑛、谢有顺、陈宇。</h3><h3><br></h3><h5><i>此图片来自朋友圈,如有侵权,请通知撤换。</i></h5> <h3> 田里嘉宾,左起:杨卫东、谢有顺、陈宇,林文峰。</h3><h3><br></h3><h5><i>此图片来自朋友圈,如有侵权,请通知撤换。</i></h5><h3></h3> <h3> 亲友团和“狗仔队”。</h3> <h3> 老农指导插秧。</h3> <h3> 嘉宾指导插秧。</h3><h3><br></h3><h5></h5><h5><i>此图片来自朋友圈,如有侵权,请通知撤换。</i></h5><h3></h3> <h3> 家长辅导插秧。</h3> <h3> 场面协调的“功巨”。</h3> <h3> 繁忙的场面。</h3> <h3> 水田,田埂,和院子。</h3> <h3> 又见再力花。</h3> <h3> 小虾米和家长有备而来,连拖鞋都带来了。</h3> <h3> 等一会儿,这些都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h3> <h3> 这个时候,只能“寻缝插针”了。</h3> <h3> 传,帮,带。</h3> <h3> 另一个角度的繁忙。</h3> <h3> 嘉宾善始善终,从田头插到田尾,现在上埂。</h3> <h3> 小虹米们上埂洗脚,洗了上岸,今天的故事可以讲一阵子了,也会记一辈子。</h3><h3> 以后,还会讲给他们的孩子讲述。</h3> <h3> 刚才热火朝天的场面,其实是一场行为艺术,一种体悟和传承的行为艺术,真正插秧,却是现在才开始。</h3><h3> 基本上,除了嘉宾们插的秧苗外,农人还得重插一遍,呵呵!</h3> <h3> 最后真正完整的作业。</h3> <h3> 插秧后,有舞蹈,有娱乐,也是传统农事应有内容。</h3> <h3>竹杆舞</h3> <h3>主持人即兴</h3> <h3> 凤凰网对茂德公企业集团董事长,一亩三分地田主陈宇先生采访。</h3><h3><br></h3><h5><i>此图开始,向下三张图片来自朋友圈,如有侵权,请通知撤换。</i></h5><h3></h3> <h3> 凤凰网对嘉宾,文艺批评家,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中文教授,博导,谢有顺老师采访。</h3> <h3> 凤凰网对《花城》杂志执行主编田瑛老师采访。</h3> <h3> 中午,偶遇这里的嘉宾和午餐后,发现此次活动与历届活动不同,在下午增加了一场《稻中道》的研讨会。</h3> <h3> 会场。</h3> <h3> 《稻中道》研讨会开始,由林莉莉和陈剑妃两位女士联合主持。</h3> <h3> 众嘉宾。</h3> <h3> 角度一。</h3> <h3> 角度二。</h3> <h3> 以陈通主席、张朝霞主席和陈吴森主席为代表的湛江市和雷州市两级文联领导,出席此次研讨会。</h3><h3> 今次会议,主要由嘉宾团,湛江市和雷州市两级作家协会部分会员组成,阵容强大。他们由农耕话题开始,也探讨了如何在振兴雷州的基础上,振兴文艺,献谋献策。</h3> <h3> 湛江市文联主席陈通先生,着重从学术方面阐述农耕文化,水稻种植史和一些相关典故,同时,也分享一些修学心得。</h3> <h3> 谢有顺教授(左二)成了明星嘉宾,他着重阐述三点,都是干货,下面是大意总结。</h3><h3> 一是,作家应热爱生活,有好玩之心,积累丰厚生活素材,经历丰富,写出来的文字才可打动人心。 玩,是值得提倡的,也是有学问的,比如陈宇先生,是一个好玩之人,他能将好玩玩成大事业,很少见,值得学习和研究。</h3><h3> 二是作家应清楚自己的特长所在,应在某个方面坚持聚焦,精耕细作,才是好策略,切忌多头尝试,精力分散。</h3><h3> 三是鼓励跨界,比如写人,人性是丰富的,又是复杂的,不妨可以将好人当坏人写,又可以将坏人当好人写,必定会有不同,可以出彩。</h3> <h3> 《花城》杂志执行主编田瑛老师,以自己的一篇散文,代为发言,限于篇幅,未能放上来,大意是表达他童年经历过湘西极端缺水的种田生活,对水和耕种产生常人无可比拟的感情。</h3><h3> <i> </i>他的文章,由主持人林莉莉和陈剑妃代为朗诵。</h3><h3><br></h3><h5><i>本图片来自朋友圈,如有侵权,请通知撤换。</i></h5><h3><i><br></i></h3><h3></h3> <h3> 陈宇先生,很实诚,很务实,首先宣明自己是一个商人,也听懂了谢有顺老师的意思,其实商业事业也与文艺事业道理可相通,也是要做自己特长的,要经营和坚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尽商人应尽的责任。要有根据地意识,要热爱家乡本土。他表达了自己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怀,也乐意推动家乡文艺事业,不介意别人质疑动机,相信还是有人相信自己,愿意在一些议题上,只要生意不败(他永远是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就尽力支持,能做多少算多少,比如有人提议建立国际作家村等,他希望有人,最好是本土作家用三年,到足荣村去,与村民同吃同住,深入体悟,写好足荣村史,争取能做出一个好榜样。</h3> <h3> 也许我对他们前六届这种活动了解太少,就权当之前尚未如此正式进行过这个层面的研讨,亲历这次活动,只觉得陈宇先生对潮流感知力的敏锐,和经营节奏感把控力的优势。作为企业家,这两种能力必不可少。</h3><h3> 窃以为,社会物质生产过剩的当下,人们的物质“滞挤”亦会传导到精神“滞挤”,东方农耕文化轻物质,修性灵的精髓,已经藉一些先知,由点带面,率先对这种“滞挤”起到疏通作用,至少起到缓解作用。</h3><h3> 这种作用,将会转化为另一个阶段的商业价值,直观表现为重质量,讲长远,和体系性的综合价值。</h3><h3> 会形成新的商业逻辑,这种逻辑,自然而然,会生产新阶段需要的社会价值,是它存在的道理。</h3><h3> </h3><h3> 农耕之地,将行地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