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 林微因</h3><h3>图片 网络</h3><h3>整理 江帆</h3> <h3>《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h3><h3>作品将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可以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h3><h3> 题记</h3> <h3>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h3><h3>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h3><h3>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h3><h3><br></h3><h3>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br></h3><h3>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h3><h3>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h3><h3><br></h3><h3>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h3><h3>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h3><h3>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h3><h3><br></h3><h3>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br></h3><h3>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h3><h3>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h3><h3><br></h3><h3>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h3><h3>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h3><h3>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h3> <h3>[诗歌赏析]:</h3><h3><br></h3><h3>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h3><h3><br></h3><h3>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h3><h3><br></h3><h3>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h3><h3><br></h3><h3>有学文学的朋友谈到林徽因的诗,说她的诗如其人,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既不华丽,也不冷峻,但却温柔,却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h3><h3><br></h3><h3>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h3><h3>读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很容易以为是林徽因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情诗。林和徐的确是有过许多美丽故事的一对。但从经历、传记中看林徽因,其实还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她在浪漫云游的诗人和脚踏实地的建筑学家之间,选择了后者。多年以后,林对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其实她对徐的感情是看的很清楚的,就是投影在波心的一片云而已。</h3> <h3>创作背景:</h3><h3>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5月的《学文》1卷1期上。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h3><h3>梁从 ..........</h3> <h3>作者: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中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