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观摩山东省教科院小学语文“助教送教”优秀课例后的几点思考</h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h3><br></h3><h3>花红柳绿莺相伴,绵绵细雨润心田。最美人间四月天,精彩课堂有缘见。呼吸着一场春雨过后四处弥漫的清香,欣赏着那应景的一抹一抹的绿,心阔了,情浓了。</h3><h3>4月10日的清晨,踏着晨曦,追赶着公交车,我们一行三人满怀期待地早早地来到了滨州开发区一中,准备向名师、专家学习取经。</h3> <h3>滨州市教科院刘红星主任以热情洋溢的开场词,缓缓拉开了今天观摩学习的序幕。“人间最美四月天,四月最美在今天”。刘红星主任的14个字,高度概括了本次“助教送教”活动的重大意义,滨州小语人也必将不虚此行。</h3> <h3>一场及时的春雨,让百花吐艳,草木争辉;一次恰好的学习,定让滨州小语人拨云见日,心境明澈,更上一层楼。</h3>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h3>学习归来我,想趁热打铁写点什么,可是刚到提笔处,才感满载的收获,让自己没有了头绪。看到同行的老师沉甸甸的感悟,我更是不敢动笔。张校长看到我说:“你的学习汇报材料还没交啊!“不是不想交,是不知道如何写?”我说。“简单写写吧!”张校长对待老师们永是那么没有丝毫的苛刻而是温和的鼓励。今夜,我思忖再三提笔记下了自己的心得,希望能和我校小语人共勉,也让自己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少走些弯路。</h3> <h3>一、有声的语文课堂</h3><h3>本次展示的优秀课例,老师们都大胆放手地让孩子们去朗读文本。孩子们自由读,个别读,生生分工读,齐读,教师范读……多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有了声音,有了感情;有了与作者的对话,有了情感的共鸣。</h3><h3>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曹丽媛老师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她指导着孩子们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孩子们经历了一次“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全新体验。(一)读:整体感知课文。曹老师对文章的朗读进行了分工:1和4段齐读,2和3段找生读。曹老师让孩子们这一读,不仅感知了文章内容,还体会了篇章结构。(二)读: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三)读:学生汇报,教师示范。找学生朗读描写漓江水的句子后,老师询问孩子们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教师加入手势示范朗读排比句,让孩子们感悟排比句式特点:句式相对工整,语气要越来越强。(四)读:比喻句。教师不吝时间地让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读,读着读着就把这比喻的奇妙读懂了。(五)读:师生分工读。教师读黑体字,学生齐读红体字。曹老师指导孩子们认真听老师的范读,并引领孩子们从中听出了什么?“啊”这个语气词,孩子们水到渠成明白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叹、赞美之情。(六)读:比较读。有“啊”和无“啊”的句式比较朗读,一个小小的语气词,也能传递一种美好的情素。(七)读:课文第三段的学习。曹老师采用和第二段相似的方式学习,不同形式的朗读,孩子们在曹老师的带领下,领略了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八)读:学习文章对比手法。全班齐读2和3自然段的起始句,女生齐读漓江水的句子,男生齐读桂林山的句子。(九)读:音乐+图片渲染孩子们齐读最后一段。那一幅幅壮美的图画尽收眼底,那一阵阵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声发于情、情景交融,曹老师这节课给人艺术般的享受。</h3><h3>不仅仅是曹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听到了读书的声音,其他四位老师也让孩子们做到了淋漓尽致的读。滨州的王密密老师在执教二年级《雷雨》的雨中“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这部分时,王老师让孩子们个别读,教师点拨后的小组内同学互读,找生读,齐读感受这场大雨越下越大,模糊了人们的视线。这种反复的朗读,孩子们感受了夏雨来的电闪雷鸣,气势汹汹。“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王老师配乐朗读,甜美的声音,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雨后万物清新的画面。</h3><h3>孩子读的时间多了,悟的时间就久了,学到的东西也就深了。</h3><h3>我想到了曾读过的贾志敏老师的一篇文章《老于的忧虑》,文中讲述了于永正老师对语文课堂朗读的忧虑。于老人尽管走了,但他的语文精神却在熠熠生辉感召着我们语文人,因为今天我们的语文老师都会读了,或亦尝试着去读,这就是希望。</h3> <h3>二、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h3><h3>执教老师都结合文本和学生特点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素养。</h3><h3>烟台市芝罘区青年路小学牟元媛老师执教的一年级《小猴子下山》时,牟老师反复指导孩子们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谁走到哪里,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一句完整的话串起了全文的内容,也让孩子们潜移默化中学习了,生活中如何表达才能让别人听懂自己。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或者看到孩子们不完整的表达,如同雾里看花,需要猜来猜去,令人费解。</h3><h3>潍坊中新双语学校的尹宣梅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临死前的严监生》时,从严监生的两个手指头展开教学。两只手指头前前后后的变化,刻画出了严监生的吝啬,视财胜命的性格特点。这就是细节描写让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有了生活感,画面感。众人围绕这两根手指头的猜测,让故事情节变得曲折,给人一波三折之感,多了趣味。一处细节 ,一波三折,吴敬梓老人让这个故事成为了经典。</h3><h3>滨州王密密老师在执教《雷雨》时,让孩子们学到的“细心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特点,写出好文章。王蒙蒙老师在执教《我变成一棵树》时,引导孩子们学习“大胆想象”的创作方法。孩子们听的着迷,写的投入:我变成了衣服……;我变成了床……;我变成了鸟……</h3><h3>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是仅仅给孩子们一个个苹果,而是赠予孩子们一棵棵苹果树。</h3> <h3>三、小练笔大收获</h3><h3>语文课是听说读写综合的训练课,听说读尚且能做到,但到了“写”许多时候,我们会惜时如金。</h3><h3>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中学的王蒙蒙老师,在孩子们变成一棵树的意犹未尽时,大胆让孩们“创编故事,大胆想象”这一环节。孩子们奇思妙想:我变成了一张床,可以让爸爸妈妈舒服的睡觉休息;我变成一朵花……各种想象的美好愿望,让这节课锦上添花。教师的范文“我变成了斑马线”,更让孩子们懂得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语文的人文主题,课堂的立德树人,悄无声息地流进了孩子们的心田。</h3><h3>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曹丽媛老师在执教《桂林山水》时,教学到最后也让孩子们听着音乐,赏着画面,倘若乘舟碧波上的感受小练笔。</h3><h3>小练笔,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h3><h3><br></h3> <h3>四、有效资源引入</h3><h3>省教科院李家栋主任讲到教学资源可分为文内资源和问外资源。李主任以《画家和牧童》为例,谈到戴嵩作画时: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描淡写,很快就画成了。孩子们质疑的是什么是浓墨涂抹,什么是轻描淡写,教师引入美术老师作画时的两个镜头,孩子们对我两个词语的理解也就形象化了。</h3><h3>尹宣梅老师在执教《临死前的严监生》中,严监生为了两茎灯草不肯咽气。为了对人物准确把握,尹老师引入了对严监生家中财产的介绍,孩子们读后有原先对严监生“节约”这一品质的误读,到“吝啬”性格的正确定位。</h3><h3>教学中,我们要将文内和问外资源有机结合,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盈。</h3> <h1><b><font color="#ed2308">…… …… ……</font></b></h1> <h1><font color="#ff8a00">总结或许不够全面,认识也有些肤浅,但我深知:打铁还需自身硬。育人之路上,我会努力学习。</font></h1>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h3>“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一股春风,吹暖了大地,吹绿了小草,吹红了百花。一场“助教送教”的东风,也必将让滨州小语人乘风而上,“策马扬鞭再奋蹄”。</h3><h3>“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我将将自己的此次所学所得,运应用于我的教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不负这次外出学习的美好春日。</h3> <h1><font color="#ed2308">捧着一颗心,做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我快乐着!</font></h1> <h3>图文:王学平</h3><h3>审稿:张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