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小学 童年的摇篮

晓鲁

<h3><br></h3><h3> 东北育才学校是张闻天、徐特立等老一代革命家于1949年创建的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张闻天将学校命名为"东北第一育才小学",由徐特立专门为学校挑选师资,第一任校长为李力群(高岗的夫人),教师力量强大。这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学校更名为"沈阳育才小学"。</h3><h3> 也就是这一年,我们来到了这里上小学。</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 <h3>  岁月如梭,生命如歌。人的一生总有些情感,无论你走多远,无论时间多久,<span style="line-height: 1.8;">总让人难以忘怀,永远荡漾在心间。</span><br></h3><h3> 1956年至1960年,我们在沈阳育才小学读书,度过了童年最幸福的时光。</h3> <h3>  育才小学是育人的摇篮。这里有良好的校风:勤奋学习,严谨求实,文明活泼,德智体全面发展。</h3><h3> 育才小学当时是寄宿制。我们每周六下午回家,周日下午返校。严格地遵章守纪,尊师爱校已成为我们学生的自觉行为。</h3> <h3>育才小学有雄厚的师资队伍,老师多是行业的精英。我还记得刘校长、夏校长经常给我们讲话。那时候,在我们心中没有领导概念,感觉校长和老师都像父母一样可亲可敬。我们的班主任是张月茹老师,温文尔雅,人长得漂亮,梳两个辫子,课讲得生动。教算术的肖先锐老师个子不高,南方口音,讲课时手势挺多,还不停地走动,这对加深知识的印象很有帮助,都爱听她讲课。听说她和刘校长住独身,终生未嫁,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育事业。教音乐的是关亚菊老师,人美歌唱得</h3><h3> 也动听。教体育是战永恒老师,因为我和我哥哥是校田径队的,经常参加学校、区里运动会,得过奖,所以和战老师接触较多,经常参加他组织的体育培训。他很关心国家大事,记得他讲到容国团获1959年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时非常兴奋,眉飞色舞,告诉同学们,这是我国乒乓乃至我国体育届第一个世界冠军。喜悦的样子至今我还记得。在育才,爱国主义教育无时不在,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根植于我们脑海。</h3><h3> </h3> <h3>  学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整洁。当时的教育界,主要是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办学经验,经常有外宾来学校参观,包括苏联领导人和专家。学校教学楼走廊墙上挂着很多的大照片,记载着各种活动。</h3><h3><br></h3><h3> 我们宿舍楼明亮整洁。寝室白被白床单,每屋住十来个学生,每两人一个小柜,每个寝室选一个寝室长,每天督促大家按时起床、出操,晚上按时熄灯,。大家轮流值班,打扫卫生。大家都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h3><h3> 这张照片是1960年夏天小学毕业时留影。记得那天是阴天,还下点毛毛雨,一个寝室的同学都在屋里玩,我提议(我当时是寝室长),咱们照像留个小学纪念吧,大家都赞成。这样我们十个人就去了离学校较近、太原街的生生照相馆,(生生照相馆当时是沈阳最有名的照相馆了),把童年的友谊定格在瞬间,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纪念。(从右往左:夏妮妮 刘宁 汤春捷 肖克冰 安承生 吴小美 袁化临 徐笑鲁 赵桂范 罗小燕)</h3> <h3>  那时候学生学习既轻松,又丰富多彩。学校开设了图画、手工、航模、劳动课等,下午做完功课,还可以参加美术小组、田径小组各种活动。记得寝室楼后面是校办工厂和洗衣房。在工厂房里,张师傅教我们学会了用缝纫机做短裤、鞋垫。当时大家还开展比赛,看谁做的多,做的好。就因为我在育才学会了做缝纫机活,后来成家还特意买了台缝纫机。我们从小学会爱劳动,爱护公物,勤俭朴素,这种优良传统让我们终生受益。</h3><h3> 学校设有大队辅导队,辅导员是林爽老师,她经常组织我们参加课外活动。如夏令营,参观抚顺露天矿,去千山旅游,过夹扁石。逢年过节组织多种文艺活动,<span style="line-height: 1.8;"> 看电影、演节目。最让我难忘的是 新年晚会 , 我班张月茹老师扮演白雪公主,她和圣诞老人发给我们每人一份大礼包,里头有糖果、花生瓜子,我们边吃边看精彩的表演,在我们童年的心里,快乐无比! 每逢假期班级根据家庭居住远近,组成若干学习小组。我们小组设在一个将军家,家长和蔼可亲,有时还和我们唠嗑,一点都不拘束。院子很大,我们玩起来疯得要命,老鹰捉小鸡,跳皮筋,踢口袋…开心极了。我们做完作业除了学习外,还有很多活动:忆苦思甜教育,拾粪支援农业,收集废报纸、牙膏皮、废钢铁…参加社会活动,增长了很多社会知识。</span></h3><h3> </h3> <h3>  学校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老师关心学生,学生团结友爱。在育才,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阅读课外书成为一种良好风气。那个年代我们爱看历史、文学、革命回忆录等方面的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高玉宝》…成了我们必读之书。大家的业余爱好广泛,滑冰、游泳,集邮,画画…我那时收集的邮票至今还保留。童年是那么无忧无虑,天真烂漫,让我们留恋!</h3> <h3>  我们最后一任班主任是王永信老师。他虽然比我们才大十几岁,但是我们都感觉他像慈父一样地关心着学生,博学多才,传授知识,和我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h3><h3> 这是我们六年二班的毕业合影(当时人不全)。</h3> <h3>  1960年小学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我和一些同学去的是实验中学,在实验待了八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文革两年)后来就知青下乡了。</h3><h3> 这张照片是1960年,我们育才小学6年2班有十几名同学考入实验中学后,在实验校园里的合影。</h3><h3><br></h3> <h3>育才六年的学习生活虽然结束了,但是育才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没走远,我们一直想念学校,想念老师,想念老同学。</h3><h3> 这是2005年<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我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小学同学郑滨江一起到沈阳王永信老师家,看望恩师夫妇的留影。(师母是85中的杨老师)</span></h3> <h3>说不完的话,叙不完的情,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敬老师健康长寿!</h3> <h3>  这些年,我几次路过育才学校,很想进去看看母校。学校门卫管理很严,外人不让随便进入。有一次,我和门卫的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我的一席话感动了他们。这样,他们不但放我进入校园,还热情地帮我照相,满足了我多年的愿望。</h3> <h3>学校变化不小,原来西部假山的位置盖起了一座座新教学楼,我真为母校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h3><h3><br></h3> <h3>  育才毕业后,同学之间平时虽然很少联系,特别是不在同一个中学,但是在大家心里从未忘记老同学。</h3><h3> 2012年9月,我们班搞了一次师生聚会,相逢真是一首歌!很多人已经半个世纪没见面了,见面时兴奋的场面难以言表!那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记忆犹新。</h3><h3> </h3> <h3>2012年师生合影留念。</h3> <h3>  育才老同学游北陵公园。</h3> 晚上在宾馆继续活动。<h3><br></h3> <h3>2013年,我班几个女同学小聚。</h3> <h3>在母校门前留影。</h3> <h3>育才小学对面的中山公园是我们儿时经常去玩耍的地方。半个多世纪后我们再聚首,旧地重游,去寻找童年的足迹,真让人感慨万分啊!</h3> <h3>毕业半个世纪后,相聚育才小学同学家。</h3> <h3>2015年育才毕业的小学同学,在实验相聚时合影。</h3> <h3>  2019年5月1日,是育才学校建校70周年纪念日。</h3><h3> 我们参加了4月29日晚7点,在浑南校区体育馆举办的晚会。</h3> <h3>  4月30日上午在浑南校区召开校庆大会。</h3> <h3>  5月1日,各校区全天开放,历届毕业生自行开展活动。</h3> <h3>  5月1日我们60届育才小学同学相聚省人大宾馆餐厅。</h3> <h3>  最后,祝愿母校越办越好,向世界名校阔步迈进! </h3><h3> 赋诗一首,祝母校70岁生日快乐!</h3><h3><br></h3><h3> 七律 贺母校校庆</h3><h3><br></h3><h3> 沈城相聚忆旧游,</h3><h3> 母校沧桑几春秋。</h3><h3> 教诲殷殷恩师老,</h3><h3> 攻书默默学子遒。</h3><h3> 芬芳桃李艳四海,</h3><h3> 学者专家耀五洲。 </h3><h3> 今日同窗重聚首,</h3><h3> 举杯谈笑望白头。</h3><h3> </h3><h3> </h3><h3><br></h3><h3> 2019年5月 徐晓鲁</h3>

育才

我们

学校

老师

小学

母校

寝室

童年

小学同学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