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丁香,梵音袅袅

雪杉

<h3>每到丁香开放的时节,这座古寺美得让人无法呼吸,惊艳了整个京城。</h3> <h3>法源寺位于法源寺前街,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京城现存最古老的名刹。它原名悯忠寺,辽代时曾囚禁过宋钦宗。</h3> <h3>寺庙坐北朝南,基本上保留了早期建筑的格局。其中,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阁、毗卢殿、观音殿、藏经阁等,颇为壮观。</h3> <h3>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在寺内东南角和西南角造塔立碑,寺院也一度改名为顺天寺。中和二年(882年)全寺毁于火灾,数年后的景福初年重建了该寺。</h3> <h3>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发生大地震,悯忠寺几乎完全被毁。咸雍六年(1070年)进行了修复。</h3> <h3>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进行了大修,钦定为专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并赐名为法源寺。</h3> <h3>1920年1月17日,毛泽东恩师杨昌济溘然病逝,停灵法源寺。毛泽东悲痛万分,与杨开智、杨开慧兄妹在法源寺为其守灵多日。</h3> <h3>李敖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就是以这座古刹为背景的。李敖虽从未去过法源寺,但“悯忠”二字给了他创作的空间。</h3> <h3>他因此书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到底是法源寺成就了这本书,还是这本书成就了法源寺,各有各的看法,但公认的一句话是: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h3> <h3>《北京法源寺》描述了晚清维新志士们力求新政,甚至不惜抛洒一腔热血的故事。“戊戌六君子”被杀后,谭嗣同等人的尸身也曾停放于法源寺。除了佛教徒,不少人了解法源寺都源自这本书。</h3> <h3>受李敖大师去世影响,其作品再次畅销。</h3> <h3>寺外的花草树木也皆是古物,有唐松、宋柏、龙爪槐等名贵花木。</h3> <h3>听这位僧人讲,先有法源寺,后有北京城,以匾为证。看来“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是错误的。</h3> <h3>法源寺的丁香从明清开始就已闻名京城,更是与崇右寺的牡丹、恭王府的海棠并称为京畿三大花事。林则徐、纪晓岚、龚自珍等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过足迹和诗篇。就连印度诗圣泰戈尔,也在徐志摩的陪同下来法源寺观赏过丁香。</h3> <h3>丁香是法源寺的三绝之一。寺内的前庭后院种植了很多丁香。</h3><h3>三绝~丁香 七井 金台街</h3> <h3>这个季节是法源寺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h3> <h3>刚一踏进寺院,一股香气扑鼻而来。</h3> <h3>寺庙不大,丁香飘香。除了紫丁香和白丁香,还有南洋马鲁古所生的丁香。每年四月初,丁香如期绽放,如同一朵朵祥云,掩映着红墙青瓦、雕梁画栋,简直就是一幅“胜地花开香雪海”的美景。</h3> <h3>这里是寺内最适合拍照合影的地方,丁香花儿配上悯忠阁的牌匾,再加上佛塔,特别有感觉,游客也最多,为了拍好照片,需要有耐心。</h3> <h3>斑驳的石痕与鲜嫩的丁香,都是岁月对比的痕迹。</h3> <h3>石制香炉掩映在花丛中,别有风情。</h3> <h3>坐在丁香树掩映的石栏上,伴着花香风声,远处隐约的梵音悠扬,丁香随风飘落。人闲丁香落, 恍若一场清幽的梦。</h3> <h3>丁香紫白两色,花开淡雅,如云似雾,香气馥郁透身,香气穿堂而过。</h3> <h3>闭上眼,嗅着花儿浓香,仿佛漫步在云端~</h3> <h3>红墙映衬下的丁香花儿。</h3> <h3>逆光之下丁香漂亮极了。</h3> <h3>和尚在开满丁香的绿茵树下穿行,好似一阵风。</h3> <h3>有禅定功夫的人走起路来,就像踩在莲花台上、云朵上一样,身轻如燕。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取决于他的两条腿,乃至两只脚。</h3> <h3>好多坐禅的人都出现过一种现象:两条小腿上有一股暖流往上升。人一旦得到了这股力量,就会健康长寿。</h3> <h3>只要身心有片刻的宁静,就能和大自然取得感应,获得大自然的力量。当我们腿上的气脉打通了,日行百里就跟玩儿似的。</h3> <h3>我得跑着才能跟上他们的步伐,为了拍这几张照片出了一身汗。</h3> <h3>丁香在诗中常被称为“百结之花”,佛家常用丁香暗喻自己的心结。花开得时候,远远飘来花香的浓郁,让人如痴如醉。</h3> <h3>法源寺的木鱼是一种木制品,中间是空的 ,可以敲出声。 </h3> <h3>梆用来通知大众入浴、斋食等的鸣器。又称饭梆、木鱼、鱼鼓、鱼板、鱼梆、鸣鱼。在古代禅林中,常挂于浴室,供作鸣击,以通知大众入浴。现今一般寺院常悬挂于斋堂外,用来通知大众用斋。</h3> <h3>看到僧人穿着不同颜色的服饰,搞不清楚怎么回事,以为是划分等级的,其实不是。</h3> <h3>僧服颜色一直比较混乱,明代洪武初年制定僧侣的服色才得以统一。那时规定的服色是:禅僧(注四)茶褐色常服、青色腰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色腰带、浅红色袈裟;教僧黑色常服、黑色腰带、浅红袈裟。而现在僧侣的常服大多是褐、黄、黑、灰四色。</h3> <h3>主要有褐色,黄色,黑色,灰色,黄绿色这几种颜色。服饰的颜色不同不是级别不同,而是根据从事的专业种类而区分的。</h3> <h3>禅僧穿褐色的常服,青色或者是玉色的袈裟。讲僧则是玉色的常服,青色或者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色的常服,黑色或者浅红色袈裟。</h3><h3><br></h3><h3><br></h3><h3><br></h3> <h3>中国的僧服分为常服和法服二类,只是连方袍成为佛事法会时的服装,而平常所见的就是短褂和罗汉褂。</h3> <h3>坐下来休息,发现傍边的草地里有一对儿猫,特别可爱,一直依偎在一起,任凭我们怎么凑近拍照,它们一动不动,睡得很香🐻</h3> <h3>法源寺8点30分对游人开放,我到的时候,寺院还没开门,在附近闲逛,没想到周边环境这么美~</h3> <h3>从寺院出来的时候,胡同口儿正在施工,需要绕道,我是路痴,正要导航,正好碰见几个僧人也要出去,让我跟着他们一起走。</h3> <h3>跟着他们折回法源寺,走了另一条胡同。他们走路的速度真快,我一路小跑,才能跟上。猜不出他们出去干什么。</h3> <h3>左拐右拐他们到了这里。</h3> <h3>原来如此🍢</h3> <h3>梵音袅袅 ,清润尘心🙏</h3> <h3>看到一段描写法源寺的歌词深有感触~</h3><h3>一千年,匆匆过 </h3><h3>一瞬间,人向佛 </h3><h3>十指合,梵经渐入耳 心如止水 月映平湖 镜水无波……</h3> <h3>生命就是一个过程,一切重在体验过程中的美好,世事难以预料,谁都无法带走什么,又何必纠结于某一时、某一事呢!只有看开了,才能随缘、随性、随心,不急不躁,不悲不喜,静默淡然,随遇而安。</h3> <h3>佛法似花,芳似丁香、洁如白莲。今天到此,深有感悟~</h3> <h3>盛花时节,去法源寺,就明白“香刹”和“繁花之寺”名不虚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