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研所 徐林根 <h3> 01
站在面前的是一个极普通的人。
他瘦高个儿,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坚挺的身躯,内敛的微笑,儒雅而谦和。
他朴素,人有净气,风度自来。契诃夫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干净的,无论是面孔,衣裳,还是心灵,思想。”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没有鲜花也无须掌声,不讲条件更从不抱怨,只在教师一线这个岗位一干就是31个年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他就是景德镇昌河中学高中语文老师朱伟光。<br></h3> <h3> 02
朱伟光,1965年生,安徽黟县人。黟县被称为“中国画里乡村”“桃花源里人家”。只要稍微闭眼想一想就很享受:粉墙黛瓦,青山绿水,那般平和实在,安稳自然,这是不是宛如一幅中国水墨画?一个在徽文化里浸染、积淀着深厚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养育出他的优雅和恬淡。
1988年大学毕业,除了在景德镇一中工作过6年外,一直在昌河中学任教,跟很多人一样,默默坚守三尺讲台这片宁静的港湾。
但是,跟很多人不一样的是,在昌河中学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和他的团队开垦、播种、浇灌、耕耘,以无尽的汗水和坚韧的毅力,培育出了“昌河文科”这朵娇艳的花!
如今,“读文科,到昌河”,这不是广告,而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追求和梦想!<br></h3> <h3> 03
社会太讲现实,要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同行的一致赞誉绝非朝夕之功。
当初的艰难、摸索,都付笑谈中。<br></h3> <h3> “在昌河做文科已经第8届了。”朱伟光老师淡定而平和,“平时也特别关注文科。”
他波澜不惊,语气异常温婉,没有半点自傲,有的只是执着和自信。对于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倘若不被问及,他从不主动提起:
2009届李超臻同学高考语文128分(作文满分60分),为全市语文最高分;
2012届许益同学高考语文137分,为全市语文最高分;魏艳伟同学作文满分50分;全班平均117分。
2015届吴越萌同学高考作文满分60分;全市文科语文单科“前十”中,他的班上占9名。
1997年、2009年、2010年,他班上学生3次夺得全市文科状元。
这一切,岂是偶然?<br></h3> <h3> 04
为什么总能名列前茅?为什么他所带班级每一届都班风学风优异,学生有理想,有境界,拼劲足,德智体全面发展?
他有魔力么?靠的是什么秘笈宝典?
“这么多年,主要精力不在应试上头。”朱老师却依旧慢条斯理。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他有自己的做法:
他要学生写周记,一周一记,并没有条框要求,而是随意作文,主要谈谈心,以此了解思想状况和班级情况。他每次都细看,收集几篇好的,到二个月了,就编排结集成一小本,写个导读,每篇的思想倾向什么的,来介绍或者点评一下,然后发下去,人手一本。
粗略估一下,三年下来,这样的“一小本”该有12本之多。
朱老师说:“有写小说、诗歌的,写论文的,写古诗词的都有。学生敢写,有亮点,不一定特好,但要鼓励,以此来提升写作兴趣。”<br></h3> <h3> 他要学生参加各级征文活动。建党建国、教师节、谷雨诗会、绿色江西、“三色”(古色、红色、绿色)文化、故乡代言、雷锋精神、清明时节、家乡变化、家庭教育、美丽中国梦、寒暑假读书会、“想起爸妈对我的好”“我和高考有约会”“我的人生价值观”等等,凡有征文都指导学生写,发到老师邮箱里。
光听听学生征文的这些题目,你一定觉得美不胜收:像写教师的《您曾赠我云和月》,写绿色江西的《梦回春雨江南》,写故乡的《昌江碧水漾流年》,写清明的《梨花风起正清明》,写雷锋精神的《道德星空的北斗》,写“三色”文化的《风华何处寻,落笔识江西》,还有谷雨诗文《书页中荡漾的晨光》《半城烟雨一城花》,不一而足。
“很多孩子写得真不错。”朱老师由衷地夸赞:“比如,那年我班李维汉同学,有2篇是用古文写的。还有写‘我和父母’的,拿到家长会上读一读,让人眼睛湿润。”
所有这些,朱老师都把它们编成册,做封面,出美文。像《书页中荡漾的晨光》,朱老师还亲自动手制作成音乐诗画视频,由学生配音朗诵。也有做成“美篇”的。<br></h3> <h3> 他还把目光投向更高处,让学生参加全国级作文竞赛。“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都稇载而归。尤其2014年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总决赛,他辅导的学生吴越萌荣获特等奖,戴汉宸荣获二等奖。一尊“特等奖”奖杯端的是让人惊羡不已——高手云集,角逐激烈,竟然荣膺桂冠,花落我家,何其容易!他又鼓励有家庭条件的学生参加北大、厦门大学等高等院校组织的“写作冬令营”。<br></h3> <h3> 他把学生的这些作文,包括竞赛的和平时的,同样一一结集,集子就以学生的名字命名,像《李维汉文集》《玉扬越萌文集》等。朱老师自己编排文档,学习PS图片编辑,不辞劳苦。
“光是课堂上写高考作文,远远不够。”这是朱老师的尝试和经验,更是他的思考和认识。<br></h3> <h3> 05
他的做法不止于“写”。
他要学生“讲”。开主题班会,像“芳华”“敢为天下先”“希望在心中”“青春在路上”“文科,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为成长喝彩”“常怀感恩心”“奋斗中国梦”,讲和写结合,既励志教育,又编成《班级励志文集》《价值观文集》等。昌河中学有个“学生讲坛”,讲时事,谈观点,即兴而发,他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大型活动,诸如谷雨诗会、文艺汇演、高二成人仪式,他班上出主持人,出节目。“对于演讲、朗诵,”朱老师说,“有时我指导,有时家长也参与指导,先在班上出演,熟后再演。”于是,他的学生参加全市成人“中国梦”演讲,竟获得第三名。<br></h3> <h3> 他要学生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古筝演奏、茶道表演,还有舞蹈、书法、体育和社会实践。学生演,老师录。“只要是跟语文有关的,都可以。”朱老师说得轻松却很欣然,“孩子综合素质,都有提升。”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昌河中学作为我市唯一一所被邀请参赛的学校,要制作微电影,学校想请专业人员设计,朱老师和他的学生一商量,他们自己构思,撰稿,班团支书、班长各领一组分别拍摄,配音,硬是录制出一部《瓷魂》,获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颁发的“最佳文化传承奖”。那些学生在摄像机前,像卞玉扬,一点都不惧怕,自信从容。“有些孩子特别有才艺!”朱老师总是说。2016年“爱家乡,爱地理”全市首届中学生景德镇地理知识电视大赛,他的高二(8)班夺得特等奖,学生表现出色。2017年全市高中生诗词大会,他班上代表学校组队参赛,又获得团体第一名,其中一名学生表现很优秀,点评嘉宾认作关门弟子。<br></h3> <h3> 06
“平时励志教育上花时间,花语文上还比较少。”
“特别是作文较好的,要练字。练字量不能多,多了就写不好了。”
“精练精讲。一天布置一道题,小阅读,限时完成。作业多了,就是培养学生乱写,一张试卷今天正面,明天反面,日子没法过。”
朱伟光老师做法还有很多,也很细。
如果说语文教学,仅仅是教应试,那一定是狭隘和片面的。应以素质教育为重,以教能力为主!一个语文老师多年以后能留给学生一些念想的,恐怕不只是传其道授其业,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思想进取,自信大方,会思考,善表达,能动笔。这正是朱伟光老师的大语文观。<br></h3> <h3> 07
2018年3月,朱伟光老师有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伟光团队”。他拍照、编排,制作“生花妙笔”“青春留影”“奇妙语文”栏目,内容涉及他学生的学习、竞赛、表演、运动、野炊等各个方面,图文并茂,30多篇文字记录了他学生成长的点滴和精彩瞬间,独没有一篇写他自己。
长年累月,孜孜以求。红烛的脂膏不息地流,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钱钟书说,快乐是一种引诱。朱伟光说:“累,但我乐在其中!”<br></h3> <h3> 08
朱伟光老师愿意花时间在自己喜欢的事上,他扎得下去,做得细致,这或许形成了他和其他人精神等级的差别。他不是省特级、省学科带头人、省骨干,甚至不是市骨干,他很平凡,但有真性情,真涵养,低调谦虚,大盈若缺,因此真正了不起,是真正的伟大。他的优秀配得上他的尊严。
他是昌河里的一根芦苇,柔软却很有力量。<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