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父亲

半个句号

<h3>&nbsp;&nbsp;&nbsp;(一)&nbsp; 少年的父亲</h3><h3>&nbsp;&nbsp;&nbsp; 我的父亲叫倪正焕,曾用名倪美然(1923.4——1996.4),于二十世纪初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年代,出生在鲁中地区、五岳独尊的泰山脚下一个位于泰安、莱芜和济南三地交界的泰安县下港镇下上港村(当时称石门庄)的一户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靠大山的贫苦农民家庭。</h3><h3>&nbsp;&nbsp;&nbsp;&nbsp; 我的老家之所以叫做“下港”(当地人念下JIANG或上JIANG)是因为据传原名“上江”过去是一片水地,此处是一泊船码头,名“港”,因位于下港上游,故名上港。由此可见此地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无限的交通便利发达的一个山村。</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祖父名叫倪灿礼,是一个生活在民国时期的传统的,但是思想并不落后,和千家万户没有差异的朴实的农民,祖母叫倪门魏氏,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的旧中国,裹着小脚的纯朴的农家母亲,家里有着旧时的土地大亩一亩八分地(等于现在的土地多少无从查到),房屋三间,家中有父亲的祖父和祖母,祖父、祖母以及父亲姐弟一家祖孙三代六口人,靠着微薄贫瘠的土地,终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着,日子过得相当贫苦。父亲的外祖父是韩复渠时期泰安县的保安团长,家底比较殷实,由于儿时的父亲长的还算是眉清目秀,两只黝黑明亮的大眼睛十分讨姥爷姥姥的喜欢,常把一些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都留给家中独子的父亲,这一时期也是父亲儿童时期记忆中比较幸福的一个阶段吧!幼年的父亲七岁上学,小学读书到二年级,由于是家中的独子,从小在家中就比较受大人和长辈的娇惯和宠爱(父亲自己说是从小在家里娇生惯养),十分不习惯学堂的管教束缚式生活习惯和方式,一个只有九岁的孩子执意下学跟随祖父在大山中过起了没有管束、自由自在的放羊生活。就这样无拘无束的生活过了有四年吧,无奈祖父的身体不是很好,只有十三岁还是个孩子的父亲就帮助祖父挑起了家里种田的重任。</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样的风里来雨里去,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的日子,对于大山里农村庄稼人来说也正常不过,虽然日子过得苦点、累点,日常生活还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好景不长,三八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大举进攻侵略我大好河山,平静的生活不在安静,日伪武装到处强抓年轻的农民和学生来为侵略者做劳工,为了逃避被抓、被征的恶运,父亲于1939年8月份在本村参加了一个叫做“硬拳道”的民间组织(继续务农),因为参加了这样的组织就可以避免被日伪武装强征(后经部队证实,该组织并未对革命政权做过任何不利事情)。</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硬拳道是由红枪会演化而成的,实为红枪会的一个分支。1925年莱芜鲁西村亓象德、大碾村吴曰志等人先后在本村组织红枪会。1929年,他们将红枪会改称硬拳道,并将其扩展到7个区91个村,道徒万余人。硬拳道这个组织的历史变迁较为复杂,发源于离父亲老家不远的莱芜,该组织先后做过类似于土匪组织,而后又剿匪,抗日时被日伪武装归编,后又归属鲁中军区参加抗日活动,于1948年这个硬拳道被彻底取缔。</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只有16岁的父亲参加这个说不清究竟是进步还是反动的“硬拳道”民间组织六个月后就离开或是退出了。</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离开“硬拳道”三个月后的一九四零年五月,已经17岁的小伙子父亲在泰安县的当时称为四区的父亲老家一个叫做胡家峪的地方,自愿参加了部队,从此走上了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以及和平时期的守岛、建岛的一生革命生涯!</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倪伟&nbsp;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19.4.13于烟台</h3><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