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2015年10月18日南京守备27团三营炮连战友继泰顺、永嘉的第三次聚会在乐清的北雁荡拉开了帷幕。来自温州、丽水地区战友及亲属相聚在此。我和军院发小原27团战友三营八连沈小林,三营十连孙晓峰,三营十一连陈少华,三营十二年程毅,四营炮连江建涛等也应邀参加此次在北雁荡的聚会。事隔了四年,为了保存这在北雁荡难得的发小、院友、战友在全国五A级景区共同出游,在学会了制作美篇后,把收集的照片制作了美篇。不仅使我们这些从小玩到大的发小和同学,又一起当兵的战友能回味难忘的出游,还能使更多的人欣赏到祖国的名山大川是何等的壮丽和大美。</b></h1> <h1><b>雁蕩山,分为北、南、中、西、東雁蕩山。其北南,恰巧被流入溫州境內的甌江,拦腰截断,拦在北端崖壑,为北雁蕩山,截在南面山脉,称其南雁蕩山。我們常說的,雁蕩山風景區主要指我们去的乐清境內的北雁蕩山</b></h1> <h1><b>北雁荡山是中国“十大名山”之一,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史称“东南第一山”。雁荡山开山凿胜,史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称胜。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b></h1> <h1><b>北雁荡山景区总面积450平方公里,分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仙桥、羊角洞等八大景区,以峰、洞、瀑、嶂称胜,有102奇峰,66洞天、27飞瀑、23嶂峦之说。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而大龙湫在三绝中又被认为独占鳌头。</b></h1> <h1><b>南宋楼钥有诗曰:“北上太行行东禹穴,雁荡山中最奇绝。龙湫一派天下无,万众赞扬同一舌。”可见在宋代,大龙湫便四海扬名。战友汇聚北雁荡游览就从这里开始。</b></h1> <h1><b>我们军院发小,27团战友在北雁荡山大龙湫门口的合影。自左向右:三营炮连何建生(原军干之子)、三营十二连程毅、三营炮连周宁军、四营炮连江建涛、三营八连沈晓林、三营十连孙晓峰、三营十一连陈少华。</b></h1> <h1><b>大龙湫是我国最长的瀑布,与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吊水楼瀑布,并称中国四大瀑布。为什么叫“大龙湫”呢?过去對“湫”一點不熟悉,直到翻詞典注解,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水潭,“湫”是“池”的意思。大龙湫的水来自山顶部的天然水塔,水积多,才流下来。</b></h1> <h1><b>据早先来过的战友说,雨景的大龙湫很美,很壮观。与我們看过的瀑布,有所不同的是,从山巅泄下來,是飘逸,而不是常见的傾泻。我才明白“湫”与“瀑”的不同含义。但在我们去大龙湫那天,天气晴朗,又是枯水期,即没看到“湫”,更谈不上欣赏瀑了,只是看到了一个不大的积水潭。</b></h1> <h1><b>大龙湫不大的积水潭</b></h1> <h1><b>大龙湫是整个雁荡山景区最多人文景观的景点,在它的崖壁上,现存摩岩碑刻40多件,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行楷横书“大龙湫”三个字乃清代文学家梁章钜所书。游人至此,既可观瀑,又可欣赏名家墨迹。与奇绝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让人流连忘返。</b></h1> <h1><b>27团战友在清代文学家梁章钜书写的“大龙湫”字下留影。自左向右:江建涛、梅可锐、方小平(梅夫人)、程毅、孙晓峰、沈晓林、周宁军</b></h1> <h1><b>大龙湫据说落差197米,为中国瀑布之最,有“天下第一瀑”之誉。清人袁牧曾赋诗曰“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到千丈,水云烟雾难为焉。”在这晴好天气,又不是雨季,只好委屈了百丈悬崖。这“湫”何曾造势磅礴,如同银河从天而降呢?在这小潭的竹筏上潇洒的留个影到是不错的选择(沈晓林、程毅)。</b></h1> <h1><b>我们在大龙湫还看到一层层状如水纹的岩石,很多的人自然会问起这里是否曾经沉沦海底,是否是沉积作用的结果?其实是火山喷溢初的熔岩在地表流动冷凝后留下的痕迹,叫流纹岩。</b></h1> <h1><b>北雁荡的流纹岩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岩)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这里的一山一石记录了距今1.28亿年——1.08亿年间一座复活型破火山演化的历史。</b></h1> <h1><b>掩映在绿树中的灵峰远景和观瀑亭</b></h1> <h1><b>相传唐初, 印度僧人诺矩罗进山造塔建寺,因爱龙湫之美景,经常前来观瀑,终至坐化。宋人有诗道这事:“矩那看不厌,宴坐雨声中。”沈括也在 《梦溪笔谈》中引用说:“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为纪念那印度和尚,后人在这里建了“观瀑亭”,亭柱上的对联是沙孟海和商向前的手迹。</b></h1> <h1><b>龙湫潭的右侧有个“忘归亭”,取前人“忘归亭下忘归客,手弄潺湲坐碧苔”之意,亭柱对联取的是夏日大龙湫浩浩气势:六龙卷海上霄汉,万马嘶风下雪域</b></h1> <h1><b>与上述两亭相鼎足的是西首高坡上的龙壑轩,门口的 对联是康有为撰写的:“一峰拔地起,有水天上来”,让人想起千古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实话实说, 李白的诗句虚实相间,给人气势恢宏不可阻挡之感受,而康圣人写龙湫之水的这一句“有水天上来”,在我看来,总有一种画虎类犬的感觉。也许是我对此行大龙湫的一种错觉</b></h1> <h1><b>远景龙壑轩,初建于民国初年,1924年时康有为曾题书“龙壑轩”匾额及“一峰拔地起,有水从天来”的楹联。1971年因火灾,变为废墟,1984年重建成现今的砖木结构,面阔三间,硬山顶,脊饰龙吻,整座建筑古色古香,与这里的环境显得协调和谐</b></h1> <h1><b>孙晓峰、江建涛、程毅、周宁军、沈晓林在忘归亭下留影</b></h1> <h1><b>我和建涛、程毅、小林在忘归亭下留影</b></h1> <h1><b>尽管大龙湫的潭水近乎见底,但在潭边岩石上留个影也是幸事(程毅)</b></h1> <h1><b>千百年来,历代许多文士名流,如南宋的谢灵运,唐代的杜审言,北宋的沈括、叶适,明代的徐霞客、汤显祖、戚继光,清代的袁枚、邓石如,近、现代的康有为、蔡元培、叶圣陶、郁达夫、郭沫若、邓拓、张大千、黄宾虹、潘天寿、陈志岁等名人,都在北雁荡山浏览和考察中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篇佳作,景区内摩崖碑刻多达300余处,大为名山生色。</b></h1> <h1><b>名人手迹石刻</b></h1> <h1><b>名人手迹石刻</b></h1> <h1><b>名人手迹石刻</b></h1> <h1><b>灵峰景区是北雁荡的东大门。远处看去与大龙湫的大门相似。进入大门后我们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蒲溪西边叫做接客僧的巨岩。这也是北雁荡山中最形象最为逼真生动,同时也最具象征意味肖像拟人景点。四周诸多青峰卷崖迂回盘旋,饶出一方如梦如初的胜景。</b></h1> <h1><b>接客僧又名石佛岩、老僧岩。老僧秃顶披裟,朝东南方,拱手做迎客状。清人“兀然山口立,笑引往来人”的语句,就是写这个景致的。</b></h1> <h1><b>我们从南京来的六位军院发小,战友在灵峰景区门口留影。自左向右:孙晓峰、陈少华、程毅、江建涛、周宁军、沈晓林</b></h1> <h1><b>來到北雁蕩的灵峰景区,只要稍微变換一下角度,形象迥然各异。那栩栩如生,生動逼真,變幻莫測,真是大開眼界!</b></h1> <h1><b>远眺剪刀峰和合掌峰</b></h1> <h1><b>這是剪刀峰。很会做态,移步换形,尤其在月夜,真真幻幻的景致,会令人生出许多遐想</b></h1> <h1><b>剪刀峰从一侧看又形似啄木鸟</b></h1> <h1><b>走过剪刀峰后回望,那还有什么剪刀的外形,而是变成了一根擎天石柱,所以她又有“玉杵峰”、“天柱峰”的别名。路边指导牌上面标着 “桅杆峰”,一看可知为新起,虽然比起剪刀峰名称略少新奇,倒也名实相符</b></h1> <h1><b>上灵峰古洞十二生肖路</b></h1> <h1><b>上灵峰古洞十二生肖路</b></h1> <h1><b>我和晓林走十二生肖路上灵峰古洞时,找到我们属相生肖的造型</b></h1> <h1><b>灵峰古洞位于鸣玉溪畔的金鸡峰下,是由一些零落的小岩洞贯穿而成,里面供奉佛像。是元代地质灾害遗址。传说元代至正元年,突然山崩地裂,将原灵峰寺里无恶不作的主持静空等恶僧统统埋葬在岩底下,只有一个好心肠的伙夫僧由神犬引出洞外保全了生命。600多年来人们一 直对此将信将疑,以为不过是一个传说罢了。近年来,在倒灵峰的乱石堆中发现一些破裂的盆、碗、罐、石臼之类寺院遗物,人们才开始信以为真。1991年,雁荡山旅游公司开发了此洞,竟然使一个民间的传说故事变成一个真实的历史。</b></h1> <h1><b>合掌峰位于北雁荡山灵峰景区内由灵峰与依天峰合成,270米,在群峰环拱中直插云天。夜色朦胧中的合掌峰变化多姿</b></h1> <h1><b>白天是合掌峰但是在同一个景区白天和晚上是完全不同的风景,白天景色秀丽,晚上在月光和夜色的映衬下,灵峰的奇峰异石犹如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移步移景中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诉说着一段一段浪漫的故事,就成了情侣峰。</b></h1> <h1><b>合掌峰在此又形似鳄鱼嘴</b></h1> <h1><b>双笋峰位于灵峰景区。又名蜡烛峰,在塔头岭内侧,两峰拔地而起,高七八十米,形长圆而尖,象双笋并立这就是“瑶笋千年生一芽”的双笋峰。<br>夜幕降临,在渡船岩向里面侧看,又象“老僧送客”。在临碧亭看,又象老婆婆转首向外;再向前几步看,却变成了须眉毕备的老公公。灵峰著名夜景之一。</b></h1> <h1><b>犀牛峰位于凌霞峰的高岗上,昂首东向。</b></h1> <h1><b>当皎月东升时,那犀牛伸首脖子遥望月亮,故称“犀牛望月”。为灵峰的著名夜景之一。你看这又似笨熊偷蜜</b></h1> <h1><b>奇岩怪石:猛虎下山</b></h1> <h1><b>金鸡峰是灵峰景区景点之一,因为酷似一只引颈啼鸣的雄鸡而得名</b></h1> <h1><b>象鼻峰是以流纹岩作材质,望去形同象鼻石</b></h1> <h1><b>抱儿峰宛如少妇抱婴,脚起群动,亲偎漫步</b></h1> <h1><b>万象嶂又名金屏嶂,壁立千仞,南北横亘,300余米。此嶂万象森罗,有石烛、纱帽、母鸡、雏鸡、仙人犁、楼阁殿宇、游客进香等众多事物和景观</b></h1> <h1><b>在灵峰景区赏景时,总会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移注到原来并不具有感情色彩的审美对象上去。因此也不知怎么,山峰也多了许多美称,也不知此峰原名叫什么了</b></h1> <h1><b>瑞士哲学家亚美尔有句名言: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吗?你看这张是否像熊瞎子下山</b></h1> <h1><b>灵峰景区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性的“日景很耐看,夜景更销魂”,这些白天里的奇峰怪石在夜晚月光和夜色的映衬下,犹如涂上了神秘而温馨的色彩,形成了一幅幅线条鲜明的泼墨画,勾画出一张张美丽的剪影使灵峰夜景更具有形象美、意境美。</b></h1> <h1><b>雁荡山的夜晚充满着朦胧美,所有的山景在夜色中因为观看角度的转变而有着神奇的变化,一座座山峰或成动物或成人形,无不惟妙惟肖,生灵活现。</b></h1> <h1><b>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绝妙的风景全是自然生成,绝无人工痕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b></h1> <h1><b>难怪有人说:雁荡山是一部美妙的大书,每一次都会给人新的感觉和享受</b></h1> <h1><b>这是从灵峰景区到灵岩景区的栈道</b></h1> <h1><b>这是从灵峰景区到灵岩景区的栈道</b></h1> <h1><b>沿着山道和一片茂密的树林向灵岩景区</b></h1> <h1><b>孙晓峰和程毅在一片竹林里闲庭信步</b></h1> <h1><b>沈晓林在一块巨石上留影</b></h1> <h1><b>我等发小,从宁出发的六战友在雁荡山间合影</b></h1> <h1><b>这是一张模仿当年在平阳马站水库当兵合影的姿势和占位,在北雁荡的合影。</b></h1> <h1><b>我们当兵时在马站水库的原照及四十多年后在乐清北雁荡山下合影照</b></h1> <h1><b>灵岩景区东起响岩门,西至马鞍岭,南起飞泉寺,北达百冈尖,总面积9平方公里,景区是雁荡山的中心,</b></h1> <h1><b> “雁荡冠天下,灵岩尤绝奇。”灵岩被视为雁荡山的“明庭”。元代文学家李孝光云:“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正道出了“二灵”审美风格上的区别</b></h1> <h1><b>这是灵岩景区门口岩壁上题写着“钟鼓齐鸣”四个大字。岩石如钟?岩石似鼓?实为两座山峰耸立左右。人类这么渺小的躯体,有谁能敲响这庞大的钟鼓呢?我想这钟鼓只为那天上的仙子而设的吧</b></h1> <h1><b>灵岩寺在乐清雁荡山灵岩之阳,寺以岩名,四周奇峰嶙峋,古木参天。</b></h1> <h1><b>灵岩寺始建于979年(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寺有殿宇、禅房百余间,号称“东南首刹”,为雁荡十八古刹之一,名闻京师。</b></h1> <h1><b>宋太宗赐御书经书,真宗赐额“灵岩禅寺”,仁宗赐金字藏经。明清时重建,规模缩小。20世纪80年代修葺宝殿、僧舍,重塑三宝、观音,整座寺宇焕然一新。</b></h1> <h1><b>以灵岩古刹为中心,后有灿若云锦的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对峙,壁立千仞。</b></h1> <h1><b>灵岩寺后状如屏风的屏霞嶂</b></h1> <h1><b>灵岩景区的天柱峰</b></h1> <h1><b>灵岩景区的天柱峰半山腰崖壁上刻有“天柱”两字</b></h1> <h1><b>灵岩景区的天柱峰半山腰的美景</b></h1> <h1><b>灵岩景区展旗峰一角</b></h1> <h1><b>展旗峰位于灵岩景区。在灵岩寺左前方,与天柱峰相对,高约260米,状如大旗飘扬,气势壮阔。</b></h1> <h1><b>传说此峰是远古时代,黄帝征服蚩尤后,班师之际留下的大化成的。</b></h1> <h1><b>远眺灵岩景区的展旗峰与天柱峰</b></h1> <h1><b>我等六发小战友在灵岩寺附近小歇片刻,边喝茶,边聊天,开怀畅谈,等待“灵岩飞渡”绝技表演</b></h1> <h1><b>我等发小战友四人在观看“灵岩飞渡”绝技表演</b></h1> <h1><b>在展旗峰与天柱峰之间表演着“灵岩飞渡”绝技。这个空中舞台,高达200米,宽亦200多米,可谓世界罕见。</b></h1> <h1><b> 独秀峰,在卓笔峰的西面,独立挺秀,凌空斗绝,出类超群,峰顶有虬松一棵,苍翠有致,有时云雾缭绕。前人“举目霞标自一峰,峰头云散见孤松”的诗句,就是写它的丰姿的。</b></h1><h3><br></h3> <h1><b>这座桥被称作为果盒桥,原因是因为在它的右手边有一个像糖果盒子般的石头,在它的上方,有一处亭子,被称作为果盒亭。</b></h1> <h1><b>凝碧潭清纯、爽朗、亮丽,那凝固又流动的宝石般的绿,晶莹剔透,闪闪发光。连波光里的倒影也是那么的透彻明晰</b></h1> <h1><b>这里因为风景秀丽而时常被电视剧的剧组看中,像十多年前最火的琅琊榜就有一些场景是取自这里的。</b></h1> <h1><b>那尊白色塑像,是徐霞客的塑像。徐霞客曾慕名三游雁荡山。徐霞客赞道:“锐峰叠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寥寥数语,道出了雁荡山的奇妙所在</b></h1> <h1><b>小龙湫又名小瀑布,在南面的隐龙嶂底,是灵岩景区的主要观景之一。</b></h1> <h1><b>小龙湫落差五十多米,悬崖环峙,岩腹有如珊瑚、玛瑙颜色。瀑飞崖上,触石腾空如雾团结旋;而流转飞洒,水珠溅人。</b></h1> <h1><b>瀑水搏潭,因光作色,形态万千。无怪前人有“我来看不足,长啸独凭栏”的赞叹!我们来小龙湫不管怎样也看到了飘飘洒洒的银龙从天而降,弥补了大龙湫没看到的瀑水</b></h1> <h1><b>我在小龙湫石碑前附近留影</b></h1> <h1><b>江建涛在小龙湫瀑布下留影</b></h1> <h1><b>陈少华在小龙湫瀑布下留影</b></h1> <h1><b>沈晓林在小龙湫附近留影</b></h1> <h1><b>灵岩景区的天窗洞原名天聪洞,洞口形似耳窍,洞内有洞,洞底见天。此洞生得内外皆奇,元李孝光《灵岩二奇》中,此为其一。明徐霞客游记中,有进入洞底察看之情形。</b></h1> <h1><b>合掌峰是雁荡山的代表景观之一。峰内的观音洞建有九叠危楼,建筑极具匠心,与天然洞穴之美融为一体,为雁荡山第一洞天。观音洞隐于合掌峰中,洞高113米,深76米,宽14米,洞中累有九层楼阁。太阳正照洞底大殿,每天才数分钟。观音洞为雁荡山第一洞天,深藏玄机,经年香烟缭绕。</b></h1> <h1><b>北斗洞位于观音洞左侧,洞内有凌霄殿,洞口高大宽敞,洞内光线充足,冬暖夏凉,为北雁荡诸洞所不及。</b></h1> <h1><b>沈晓林在北斗洞门口留影。</b></h1> <h1><b>我和沈晓林在北斗洞门口背对伏虎峰合影</b></h1> <h1><b>北雁荡山,虽然不在五岳之中,但美丽的风景依然为世人所赞叹,这一次终于有机会看到了雁荡山的真面目。每当我听到“雁荡山”这个名字,总感觉它充满着特殊的意境。</b></h1> <h1><b>雁荡山融雄、秀、奇、险于一身,但每方面又都不突出,并不很雄伟如泰山,也不很秀丽如庐山,也不很奇异如黄山,也不很险峻如华山,但又集合了各名山的好处,所以雁荡山是一座综合的山,一座中和的山,他不张个性,淡雅冲和,高耸而不恐惧,挺拔而不嶙峋,静静地在那里端立着,就象一位南国美女,秀外惠中,恬淡自然。</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