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西里古会

笔墨人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说 说 西 里 古 会</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撰文 / 刘文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 李振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p><p class="ql-block"><br></p> <h3>  赫赫有名的文明西里村,位于胭脂路之南,永昌路之北,东靠柏李村,西邻宗家庄。周围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往东行走20华里便是咸阳城中心。</h3> <h3>  该村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距今800多年历史。初名董家庄,只有一户人,后来柏李村李姓分家,数户迁居于此,村名逐渐改为西里村。</h3> <h5><font color="#167efb">▼ 西里村统一规划前的平面图</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 1977年统一规划后的街道效果图</font></h5> <h3>  解放时,村里仅有40多户,不足400人。现在虽有460户,1830人,但在渭滨镇仍不算大村。村小名气大,人呼“小北京”,村貌美如画,文明榜有名;教书先生多,文化底韵厚。因而得到各级政府的褒奖,14面奖牌悬挂办公楼北墙。</h3> <h5><font color="#167efb">▼ 2004年开发前卫星航拍照片</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 高新开发后的西里村微信航拍照片</font></h5> <h3>  今天不说别的,单讲名贯咸阳的西里古会文化始末。</h3><h3> 古会,缘于庙会。有庙,就要供奉。庙会便是公众的供奉形式。敬奉神灵就会沿袭古风,唱戏表演歌舞,既让神灵高兴,百姓也自娱自乐,人神彼此和谐,寓教于乐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庙会文化。除此之外,庙会还有一个附属的产物,那就是庙市。什么是庙市?就是借庙会而产生的物质文化交流。如果庙会中的文化活动属于形而向上的事物,那么各种生产、生活的交易和交流,就属于形而向下的世俗生命行为了。庙会承载并促进着这一切看似凡俗的社会生活和习惯,吸引聚会了最广大的民众,呈现世俗生活最灿烂的繁华,表现出中国民众生命的生动与真实。随着古庙的拆除和消失,人们自然而然的把庙会称为古会了。其所以称为“古会”,是因为它是从人老几辈子的老先人手里传下来的,我们只是继承和传续而已。</h3> <h3>  西里从元朝到清末中间经过了明朝,陆陆续续修盖了八座庙、一座黑虎堂和一座墩台,简称“八庙一堂一墩台”。“八庙”,包括村东门外的观音菩萨庙、村外东南角的无量寿佛庙、村外西南角的送子娘娘庙、村西门外的三王庙、村外西北角的斗母宫和关帝老爷庙,村内的海神庙和药王庙。黑虎堂在村外东北角,墩台在村外西北角较远的地方。建庙多多,反映了西里人的天人合一、人神共处、祈求平安、一心向善、厚德载物、教化育人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作个好人的进步思想。</h3><h3> 说起西里古会的来源,除了逢年过节供奉祭拜各位神灵外,还有一段缘故。</h3><h3> 话说明世宗嘉靖年间,西里村周边方圆几十里,正当春种农忙季节,瘟疫漫延,祸害牲畜。高骡子大马牛驴,病死无数。乡民哭天喊地,束手无策,只有求助神灵保佑。村里能人多,集资捐物,在村西门外修建一座“三王庙”。“三王爷”,乃药王孙思邈,马王专诸,牛王要离(专诸和要离均属四大刺客之一)。神坛上,药王骑虎坐中间,马王骑马居左,牛王骑牛居右。择于棉田播种之后的农历三月十三黄道吉日开光庆典,聘请药王山高僧诵经祷告,祈求神灵保佑牲畜无灾,槽头兴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并用皂角配药熬汤,给牲畜灌喝。经过一番治理,骡马牛驴全都好了。村民就认这个理,说是“三王爷”显灵,驱逐了瘟疫。由此,每年的三月十三庙会从未间断,一直延续至今。</h3> <h5><font color="#167efb">▼ 解放前西里村平面图</font></h5> <h3>  逢会,必然唱戏。十三、十四两天三晚上五场戏,非唱不可,但以前大都是小戏,包括板板戏(牛皮灯影子弦板腔)、肘胡戏(木偶戏秦腔)、线胡戏(提线木偶阿宫腔)。直到1970年后开始唱大戏(正式剧团秦腔挂衣戏)。周至、户县、宝鸡、杨凌、长安、临潼、泾阳、礼泉等县剧团,咸阳的大众剧团、人民剧团,还有西安的易俗社都来唱过。西里台口硬,人们都知道。剧团来前都打听过了,凡要到西里唱戏,提前选调硬把式,因而一唱就红火。看戏的人说,同样的剧团,同样的戏,在别的地方唱砸了,而在西里却唱红了。他们不知其中原因,西里是个戏窝窝,懂戏的人多,哪个剧团敢在西里不上硬棒演员。</h3> <h3>  本世纪以来,西里村过会又增加了歌舞。西门外的马路上,南头是秦腔舞台,北头是歌舞舞台,两天三晚上各五场同时开演,满足了不同年龄层次人的需要。外村人纷纷赞扬说,西里人有钱,干部也会来事。平时不爱逛会的人,西里逢会都争着抢着来。作买卖的更不用说,会前一月划线占地方,会的前两天就来摆摊卖开了,说西里人刹货,西里会大热闹,卖的快,机会不可错过。</h3> <h3>  西里村过古会还有一个闪光的亮点,那就是每年评选出“十大孝子、好媳妇、好公婆”,在舞台上进行表彰,披红挂彩,戴大红花,发给奖金,诗词颂扬,书画上墙,锣鼓欢庆,鞭炮齐鸣,歌舞祝兴。此项活动从1989年老龄委成立延续到现在,已经整整30年了。营造了氛围,净化了环境,尊老爱幼,尊婆爱媳,孝敬父母的良好习惯,蔚然成风。</h3> <h3>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年来,西里人通过各种形式,利用一切机会进行传统道德文化教育,过古会就是其中一种。老瓶装新酒,适应新时代,各项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咸阳地区大大的有名,被评为文明村。不信,请看看《咸阳有个西里村》《说说文明西里村》和《西里古会彰新风》等文章吧!</h3> <p class="ql-block">  西里古会,名贯咸阳,搞活了经济,活跃了生活,促进了物质交流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在人们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地加快,大多数农村已不存在。目前,西里,拆迁队已经进村,用不了多长时间,西里,这个文明村庄,也将在咸阳西乡的土地上消失!西里古会,也可能是在村子过的最后一次!借此机会,欢迎各界朋友来我们西里村,再逛一次古会吧!</p><p class="ql-block"> 公元2019年 4月 13日</p><p class="ql-block"> 农历己亥年三月十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