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仅以此相册来纪念我们親爱的父亲和母亲,愿天下的父亲和母亲幸福安康!</b></h1> <h1> 全家合影(1987年2月7日)</h1> <h3><br></h3><div><br></div><h3> </h3> <h1><b> 父亲 杨式鹤 1917年1月16日~1987年1月4 日, 享年69岁。</b></h1> <h1></h1><h1> 父亲1917年1月16日(农历1916年腊月23日)出生于云南富源县城,为当地一大家族,家族里兄弟姊妹众多,按曾祖一脉中排行第七,父亲同胞兄妹四人,排行第三(上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下有一个妹妹),他早年丧父,小学在当地念书,中学期间在曲靖求学,初中毕业后考入云南省道路工程学校读书。</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37年父亲从云南省道路工程学校毕业后,被选派到国民政府交通部在重庆开办的道路工程培训班学习了两年,并在重庆当地开始从事公路设计工作。回到昆明后,他参加过宣威至昭通的公路及昆明附近几条公路的测量、设计和施工。1940年至1945年期间,父亲先后受聘于昆明营造厂、富源县光华公司从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参加过</span>云南蒙自机场和滇缅公路的建造施工<span style="color: inherit;">。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在昆明参加了“胜利堂”的设计和施工。1946年9月至1948年12月,父亲随老板去上海工作。在上海曾参与“上海耀华玻璃厂”的设计、施工,直至工程竣工(该厂于1983年6月与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合资,并改名为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现在仍是国内最大、最先进的玻璃企业之一)。1949年7月,父亲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联” (新民主主义联盟),同年12月协助云南起义部队修建碉堡等军事防卫设施工程,迎接解放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950年,父亲被分配在云南省建总公司第三建筑公司工作,任工程师。期间,他参加了云南日报社、白鱼口工人疗养院等当时的一批地方大型建筑项目设计和施工。1958年他被选派到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建设会战。随着国家五年计划的实施,为支持云南边疆工业建设,父亲随同省建的工程技术人员辗转临沧、红河等滇南各地,完成了一大批国营大中型工业企业建设项目,为云南的工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阶段性工程结束后,他被留在了红河州建设局、个旧市建设局工作。随着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之下,父亲无辜遭受到政治迫害和不公正的对待,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但即便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人格歧视,他仍一丝不苟坚持做好每项工作。</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文革结束后,</span>父亲<span style="color: inherit;">退休回到昆明,结束了40余年漂泊不定的职业生涯。当他晚年时,中国已走出了文革十年的内乱,国家建设百废待兴,他仍不遗余力地投入昆明连云宾馆、石林宾馆等项目的建设改造,为云南的建设贡献力量。</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1987年1月4日,父亲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溘然长逝,时年69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父亲把一生献给了他所追求的事业,建房无数,可怜的是他自已一生没有住过一套稍微像样的房子。他的不幸是那个年代中国工程师命运的缩影……。</span></h1><br> <br> <h1><font color="#010101">父亲全家合影,1949年摄于昆明。</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父亲学生时代</font></h1> <h3> </h3> <h1><font color="#010101">父亲年轻时代1</font></h1> <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父亲年轻时代2</font></h1> <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父亲晚年</font></h1> <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父亲40年代末在家乡富源。</font></h1> <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父亲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会战时在天安门。</font></h1> <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1958年3月父亲在北海公园</font></h1> <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1958年3月父亲在颐和园万寿山</font></h1> <h3><br></h3> <h1><font color="#010101">父亲76年元旦探亲在昆明</font></h1> <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p><p><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p> <h1><font color="#010101">父亲80年代退休后参加石林宾馆改造时在石林公园。</font></h1> <h1><b>母亲张韵梅 1919年12月26日~2012年7月3日,享年93岁。</b></h1> <h1></h1><h3></h3><h1> <br></h1><h1> 母亲张韵梅,1919年12月26日出生于江西九江市的平民家庭,父亲是九江铁路局会计,受过良好教育,通晓英语,家庭经济状况小康。母亲家有兄弟姊妹四人,两个哥哥及一个妹妹。母亲天资聪慧,记忆超常,幼年就读九江清真寺小学,成绩名列第一。</h1><h1><br> 1937年,母亲于九江女子师范附中初中毕业,考入九江教会学校儒励女中念高中。1938年夏,因抗日战争爆发后九江沦陷,外公失业,学校停课,母亲因而失学。在当时的美籍校长费瑞丝小姐的帮助下,她去到安徽芜湖一所美国教会办的免学费的弋矶山医院护士学校继续求学,在寄宿制式的学校环境中,母亲接受了英语知识和现代护士专业的严格训练。1939年底,日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强行关闭该校,母亲又和6个同学逃难至江西泰和省立医院高级护校继续学习,直至1943年毕业后,被征调到贵阳图云关的卫生人员训练所当护理教员,随后在陆军医院工作,军衔少尉。之后因战局不利,母亲随同事转移到昆明,应聘于英国教会在昆明办的惠滇医院当护士。1946年母亲经友人介绍与父亲相识,同年6月结婚。婚后因父亲到上海工作,随父亲到上海,在上海中山医院从事护士工作,直至1948年底跟随父亲回到昆明,在家照看孩子。</h1><h1><br> 1951年初,母亲重回工作岗位,在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继续从事护士工作。此间,外公在战乱中贫病交加去世,外婆从江西来到昆明与母亲一起生活。此后,母亲一直在昆华医院工作。当时的医院没有分门别类的护工,护士的工作十分辛苦,除了本职工作外,还要打扫病房清洁、护理照管危重病人的起居及个人卫生,但在她40余年的护士生涯中,母亲以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任劳任怨、勤勉工作。有时甚至劳累过度昏倒在工作岗位上,赢得领导、医生护士及病人的敬重和好评,她曾参与编制过昆华医院护士操作技术条例,她所带的学生,相继成为了昆华医院的业务骨干,有的担任医院的护理部主任,有的担任科室护士长。</h1><h1><br> 由于父亲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20多年中一直长年在云南地州工作,每年只有探亲才能短暂回家,家中财米油盐、子女生活、教育的重担都落到了母亲身上,母亲一边工作,一边照料家庭,十分辛劳。好在外婆在世时替母亲分担了一些家务。外婆秉承着下江人勤劳,爱洁净的生活习惯,直到年迈体弱时仍每天早起,拄着拐杖,或攀扶着墙壁、家具抹房,扫地,接着备饭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外婆在世时,家里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1970年文革期间,母亲被医院当权的造反派下放到云南保山农村当“赤脚医生”,年迈多病的外婆也不得不随母亲同行下乡。期间外婆因病多次被抢救,历经磨难,九死一生,直至1972年经母亲向上申诉,中央政府落实政策,才得以得以返回昆明,之后不久于人世。1986年,母亲退休后不久,父亲又去世,我们只有工作之余能陪伴她……。<br> <br></h1><h1> 母亲晚年有幸与分散在海内外多年的同学、友人和家乡的妹妹取得了联系,其中还与昆明本地和江西、重庆、上海、北京、沈阳、香港的亲友相互走访见面或通信,给她的寂寞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慰籍。2012年7月3日凌晨,母亲因心脏病突发,走完了她93年悲欢离合,动荡、辛劳的一生……。</h1><h3></h3><h3></h3><h3></h3> <h1></h1> <h1><font color="#010101">母亲学生时代</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母亲年轻时代</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母亲退休时(1986年6月)</font></h1> <h1>母亲晚年(2007年6月23日)</h1> <h1><font color="#010101">母亲在贵阳图云关医院-1</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母亲在贵阳图云关医院-2</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46年妈妈在昆明-1</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46年妈妈在昆明-2</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母亲与同事友人,1946年摄于昆明。</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60年妈妈在圆通山。</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妈妈的同学、挚友孔珍珠嬢嬢 ,上海儿科医院护理部主任,1958年12月摄于家中。</font></h3> <h1>1964年妈妈与她的学生合影。</h1> <h1><font color="#010101">1965年母亲与科室同事在昆华医院。</font></h1> <h1><b>家庭</b></h1> <b> </b> <h1><font color="#010101"> 父亲和母亲于1946年6月在昆明结婚(旧照片翻拍)。</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外婆余木英 1898~1972年1月4日,享年74岁</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妈妈与外婆合影,1950年摄于昆明</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51年</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52年4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56年3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57年六一儿童节</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58年2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58年7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60年10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63年</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64年11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67年春</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73年2月父亲和母亲在大观楼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75年12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80年</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87年2月7日</font></h1> <h1><br></h1><br> <h1>2001年2月春节在黑龙潭</h1> <h1><font color="#010101">2012年1月元旦大观楼</font></h1> <h1><b>母亲的晚年</b></h1> <h1>1985-8妈妈与蔡报芬嬢嬢在安宁温泉</h1> <h1>1985年8月妈妈与蔡嬢嬢夫妇在大观楼</h1> <h1>1986年10月国庆在重庆三医大与报芬夫妇合影</h1> <h1>1991-7-3翠湖九龙池</h1> <h1>1992-1-19妈妈在金龙饭店宴请沈嬢嬢</h1> <h1>1993年元旦妈妈和艳艳在大观楼</h1> <h1>1994年3月妈妈和我们游太华寺</h1> <h1>1995年11月12日妈妈与沈嬢嬢在东寺街家中</h1> <h1>1995年11月12日沈嬢嬢在东寺街家中就餐</h1> <h1>1999年4月23日妈妈宴请沈嬢嬢夫妇在爱伲山庄-1</h1> <h1>1999年4月23日妈妈与沈嬢嬢在爱伲山庄-2</h1> <h1>2000年8月与姨妈合影1(西山太华寺)</h1> <h1>2000年8月与姨妈合影2(东寺街家中)</h1> <h1>2001年1月元旦妈妈在翠湖公园</h1> <h1>2001年10月国庆妈妈在白鱼口</h1> <h1>2002五一节年昙华寺</h1> <h1>2004-1-2年金殿茶花园</h1> <h1>2005.8郊野公园-1</h1> <h1>2005.8郊野公园-2(妈妈喂鱼)</h1> <h1>2005.8郊野公园-3(妈妈和大姐)</h1> <h1>2005-6安宁车木河水库</h1> <h1>2006.6庾园</h1> <h1>2007春节.黑龙潭</h1> <h1>2008年3月圆通山赏樱</h1> <h1>2009.1.28黑龙潭观梅</h1> <h1>2009.5.29.金殿赏茶花</h1> <h1>2009年12月妈妈90大寿庆宴1</h1> <h1>2009年12月妈妈90大寿庆宴2(维奇家来祝寿)</h1> <h1>2009年12月妈妈90大寿庆宴3(与江西老乡贾妈妈合影)</h1> <h1>2010.10.1翠湖</h1> <h1>2011春节金殿</h1> <h1>2011年9月12日在人民东路家中-1</h1> <h1>2011年9月12日在人民东路家中-2</h1> <h1>2011年9月12日在人民东路家中-3</h1> <h1>2012年1月元在人民东路家中</h1> <h1>2012年1月元旦大观楼</h1> <h1>昆华医院工会和同事参加妈妈葬礼</h1> <h1>我们去祭扫</h1> <h3><br></h3><h1> </h1> <h1></h1><h3></h3><h3></h3><h3></h3><h1> <b>感 言</b></h1><h3><b></b></h3><h1><b><br></b> 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父母之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这是维持生命延续的最古老、最原始、最伟大、最美妙的爱。 不管是动物还是我们人类,父母的爱是最无私的。 </h1><h1> <br> 几度寒暑春秋,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育成人,其中大爱尽在不言之中,然而他们却从未向我们索要过一点点回报。</h1><h1><br>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打开泛黄的相册,重拾那些遥远的记忆,使人感慨万千。父母不但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还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其中酸甜苦辣几人知! <br> <br> 曾记得父母相伴我们成长的殷殷笑语; <br> 曾记得父母在我们病榻前的关切与焦灼; <br> 曾记得我们离家时父母的叮咛与牵挂;<br> 曾记得…… <br> <br>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乌鸦知道反哺,羊羔知道跪乳。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这恩是难以估量的亲情。 </h1><h1> <br> 今天,我们长大了,已为人父或已为人母,我们懂得了父母的那份大爱无疆。 当你看到父母原本充满光泽的脸上曾几何时爬上了几丝皱纹,当你看到父母原本黝黑的青丝曾几何时多了几根白发,当你看到父母原本高大的身躯渐渐缩小,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当父母离开人世的时候你是否还会扪心自问:他们走得是不是欣慰、安然? <br> <br> ....... 一路走来,父母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br> <br> 让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感恩父母,愿父母在天之灵安息,护佑全家!</h1><h1> <br></h1><h3></h3><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