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4月12日 吐鲁番→库木塔格沙漠→乌鲁木齐,全程380公里</h3> <h3>看到沙漠,就会想起三毛和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想起她的荷西。</h3> <h3>走进沙漠,人们总想寻找三毛的足迹。</h3> <h3>三毛和荷西之间,有着令人羡慕却伤感的爱情,1975年的《撒哈拉的故事》记载着她俩的爱情故事。</h3><h3></h3> <h3>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h3> <h3>如果有来生,要站成一棵树。 没有悲伤的姿态。 一半沐浴阳光 ,一半在泥土里安详 ,一半撒向阴凉, 一半面向包容的天空,很是骄傲,很是淡然。</h3> <h3>三毛也写过一首诗叫《橄榄树》,橄榄树长在荷西的故乡。</h3> <h3>我们从歌词中也听到了三毛的呐喊“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h3><h3></h3> <h3>荷西成为三毛的未婚夫后对三毛承诺:“Eho,你再等我六年,我读大学四年,服兵役两年,等六年过去了,我就娶你,好么?”</h3> <h3>六年之后,三毛兑现了她的承诺书。三毛再次来到西班牙。一位朋友打电话叫她去一个地方,到了一个房间,闭上眼睛,等睁开,看到一个小伙,是的,就是六年后的荷西。房间里挂满了三毛的照片,都是当年苦涩的回忆,三毛看着看着留下了眼泪,心中默许就是他了。</h3> <h3></h3><h3><h3>三毛婚后,陈爸爸和陈妈妈远道飞来欧洲探望外子。然而,就在送别三毛父母的那一个夏天,三毛陪同双亲飞离岛上,而荷西也送他们到了机场,嘱三毛早点回来!可是,这便成了永诀!!三毛终生的最爱就这样在几天后长眠,荷西潜水时出了意外。</h3><h3>三毛几天没吃没喝接连地晕倒过去,执意陪荷西一起走。后来,平鑫涛的夫人也就是琼瑶,也陪在三毛的身边,一直一直不停地劝慰,直到三毛肯答应她:绝不自杀。可是最后三毛还是死了。这也许是她唯一一次食言。</h3></h3> <h3>三毛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但只要想起她,人们首先想起的还是她与荷西《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在全球广为流传。</h3> <h3>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农历2月21日)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正街。幼年时期的三毛就表现对书本的爱好,五年级下学期,三毛第一次看《红楼梦》。初中时期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三毛的数学成绩很差, 初二那年休学,由父母亲悉心教导,在诗词古文、英文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先后跟随顾福生、韩湘宁、彭万墀三位画家习画。三毛在她的散文《我的三位老师》中记录了这三位绘画老师。</h3> <h3>1964年,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br></h3> <h3>1967年再次休学,只身远赴西班牙。在三年之间,前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哥德书院,在美国伊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对她的人生经验和语文进修上有很大助益。</h3> <h3>1970年回国,受张其均先生之邀聘在文大德文系、哲学系任教。后因未婚夫猝逝,她在哀痛之余,再次离开,又到西班牙。与苦恋她6年的荷西重逢。</h3><h3><br></h3> <h3>1973年,于西属撒哈拉沙漠的当地法院,与荷西公证结婚。沙漠时期的生活激发了她潜藏的写作才华,并受当时《联合报》主编的鼓励,作品源源不断,并开始结集出书。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 在1976年5月出版。</h3> <h3>1979年9月30日丈夫荷西因潜水中意外事件丧生,三毛回到台湾。</h3> <h3>1981年,三毛决定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在国内定居。同年1月,《联合报》特别赞助她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并作环岛演讲。之后,三毛任教文化大学文艺组,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深受学生喜爱。</h3> <h3>1984年,因健康关系,辞卸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生活重心。</h3> <h3>1989后4月首次回大陆家乡,发现自己的作品在大陆也拥有许多的读者。并专程拜访以漫画《三毛流浪记》驰名的张乐平 先生,了却夙愿。</h3> <h3>1990年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h3> <h3>1991年1月4日清晨去世,年仅48岁。</h3> <h3>三毛的作品情感真实,没有太多的粉饰,而是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h3> <h3>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唧唧絮语,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到她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h3> <h3>三毛经历了灰暗的少女时期和多舛的青年、中年时期,使得悲情成了她作品的基调。这种对疼痛的敏感一直在三毛的性格中保持了下来,并对她日后的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用善良、忧伤、怜悯的目光关注自我,关注周遭的世界,因此,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总是溢满了悲情的美丽。</h3> <h3>在《哑奴》中,三毛成功地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生活在深重苦难之中毫无人身自由,却又充满了爱和智慧的黑人奴隶形象。</h3> <h3>三毛在文章中对人物和景物进行了大量的白描。她总是写原生态的自然本色,不加以任何人为的雕琢。三毛刻画的人物也是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和语言进行白描来再现真实的人物形象的。三毛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表现出人物多方面矛盾统一的性格,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三毛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文字里总是流露着女性的柔美和细腻。</h3> <h3>《沙漠中的饭店》是记述她和外国丈夫荷西吃中国菜的乐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没有成为他们和谐生活的障碍,相反却成为这对柴米夫妻快乐的源泉。</h3> <h3>《结婚记》则记录了她在沙漠中与荷西仓促结婚的戏剧性过程,种种滑稽可笑与庄严的结婚仪式交织在一起。</h3> <h3>编 辑 小蚂蚁</h3><h3>手机拍摄 小蚂蚁</h3><h3>友情出镜 山东小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