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数学=源与流 ——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构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汽开区实验学校

<h3>  四月,花开正好,体态娇小的迎春花承载着春的使命,悄然绽放。学校西北方向的杏花也追随着春的脚步,竞相开放。在这美好的季节,为了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汽开区实验学校五年组的数学团队开展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构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研讨活动共推出4节课,骨干教师马俊娟、孙高秋,青年教师陈丛丽、王乐,将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实例引进我们本来枯燥的数学课堂,使课堂变得多姿多彩。</h3> <h3>①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兴趣,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h3><h3>陈丛丽老师执教的是《确定位置》,她由学生每天的上学路线入手,引出本节课,学生们纷纷举手,想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上学路线,课堂学习兴趣浓厚。接下来陈老师出示了一张动物园地图,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带领大家找到动物园各个场馆的位置,同学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看路线图。相信当学生下次去旅游时,看着地图找到目的地,会让学生有一种学而有用的喜悦感,从而更加喜欢数学。</h3> ②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身边的物体感受数学。<div><h3>孙高秋老师执教的是《体积单位》,在认识了1立方厘米后,孙老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学生们找到了花生米,橡皮,电梯按钮,键盘按钮,玻璃珠,食指的第一节。这些身边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抽象的1立方厘米到底有多大。在感受1立方米空间的大小时,在班里量出1立方米的空间,十几个同学围成一个大圈,同学们更加直观感受到的1立方米所占空间的大小。</h3><h3><br></h3></div> <h3>③把数学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结合起来,经历猜测一一实践一一验证的过程。</h3><h3>马俊娟老师执教的是《体积单位的换算》,学生已经学习过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换算,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大胆猜测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然后马老师引导学生拿出1立方分米的盒子和1000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来验证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学生先是把小方块一个一个的摆在盒子里,然后十个十个的摆,一百个一百个的摆,最后正好用1000个小方块把盒子填满,在这个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的过程中,不仅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同时也把抽象的单位换算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形象又深刻。</h3> <h3>④日常生活数学化。</h3><h3>王乐老师执教的是《体积与容积》。知道了体积的概念后,同学们开始举例子比较生活中物体体积的大小,比如黑板的体积大,粉笔的体积小。文具盒的体积小,书包的体积大。同学们从家里带来了许多食物,苹果、柠檬、芒果、黄瓜、胡萝卜、红薯,它们有的圆又粗,有的长又细,谁的体积大那?大家小组合作,比较出体积的大小,通过这节课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不仅生动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④</h3> 四堂研讨课结束后,侯校长、俞校长和代主任对五年数学组做出了高度评价,陈老师的整节课设计巧妙,附有层次性和流动性。孙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物体,用实物让学生体验了抽象的数学。马老师的课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了在“做中学”,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借用小盒子,小方块这样的实物内化知识。王老师的课堂充分借助实物,多次在操作比较中,逐步感受和完善对体积和容积的认识。这四堂课,充分展现了数学课堂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的思想。短短的四十分钟,四位教师从学生知识的增长、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提升等方面,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五年数学团队也表示会在校领导的指点下,团队的共同研修下,推出更多优质课,把数学和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h3><br></h3>

学生

数学

体积

生活

课堂

老师

小方块

立方厘米

同学

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