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听课随感

 卉声卉色

<h3>授课老师:张学青</h3><h3>授课内容:《腊八粥》</h3><h3>上课学生:五年级</h3> <h3>一、导入新课,初步了解腊八习俗和腊八粥。</h3><h3><br></h3><h3>轻松的气氛中跟学生聊“粥”,让学生了解“腊八”习俗,腊八就是年的开始。</h3><h3>师生分角色读童谣,感受欢快的节奏和气氛。</h3><h3><br></h3><h3><br></h3> <h3>借助图片说说腊八粥跟平时粥有什么不同?<br></h3><h3><br></h3> <h3> </h3><h3><br></h3> <h3>二、梳理课文层次 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哪几个自然段写得是喝粥? 中间那么多的内容写的是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概括并板书: 爱粥 盼粥 吃粥<br></h3> <h3>三、指导学习第一自然段</h3><h3><br></h3><h3>老师指名读第一自然段。</h3><h3>这段共句话?</h3><h3>第一句讲的是什么?</h3><h3>为什么说是“老孩子”?</h3><h3>换成“老人”行吗?</h3><h3><br></h3><h3>读读第二句,“叹气似的沸腾”是怎样沸腾?</h3><h3>生结合生活说到开水沸腾,师模拟生音,请学生模拟腊八粥声音。</h3><h3><br></h3><h3>人们是怎么吃腊八粥的?抓住“塞灌”体会人们对腊八粥喜爱。</h3><h3><br></h3><h3>学生读第一自然段。</h3><h3><br></h3><h3><br></h3> <h3>三、体会第二自然段“出出进进”</h3><h3><br></h3><h3>人们喜爱喝腊八粥,作者选了一个人物是谁?读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这个句子哪个词表达八儿的情感?【喜】</h3><h3> 指导学生理解“出出进进”。</h3><h3>“出出进进是什么意思?”</h3><h3>老师设置情景,随机问学生:八儿,你出去干什么?又进来干什么?又出去干什么?进来呢?改成“进进出出”行吗?<br></h3><h3><br></h3><h3><br></h3> <h3>四、学习4~11自然段。</h3><h3>只出示妈妈和八儿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h3><h3>学生读后,老师肯定了学生读得不错,可以打85分,但还可以读得更好,并让学生观察文中三处相同的地方——“妈,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那我饿了!”</h3><h3>八儿的分粥计划部分,在指名读后,让学生体会省略号并口头补充省略的内容,又结合上面的省略号,体会两个省略号的不同。</h3><h3><br></h3><h3>师生共读后,老师问,这段对话描写,对你有什么启发?自己思考一分钟,同桌交流,看看同桌的话对你有什么启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进行归纳总结:</h3><h3>1.对话内容非常重要,如果对话内容能立起来的话,不用提示语也是可以的。</h3><h3>2.这段对话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八儿有,妈也有。</h3><h3>3.多用标点——多有逗号,多有句号?【标点加的密集使句子短,而句子短就是我们说话的样子,师生演绎生活中的对话。它还原了生活中对话的样子】</h3><h3>4.换人说话时换一段【分段来写,来区分对话的人是谁,换一人讲时就再换一段】</h3><h3><br></h3><h3>这段对话真的是可以让我们学习很多,生读板书: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分段写,区分对话人;简短,甚至不完整。</h3> <h3>五、学习13,16段</h3><h3>课文中几次写到腊八粥的样子?这两点是课文中最难读的,指名读。</h3><h3>两段为什么都写到同样的食材?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呢?</h3> <h3>六、走近作者 了解沈从文,带动了解沈从文其他作品<br></h3> <h3>并推荐学生读老舍,冰心的《腊八粥》。<br></h3> <h3>老师这节课设计的思路非常清晰。课堂上学生边读边悟边谈。</h3><h3><br></h3><h3>一、导入形式很自然。在“聊”中开课,聊着聊着,学生了解了腊八这一传统文化,年的文化,聊着聊着,气氛就活跃了,聊着聊着,学生就进入课文,很自然的导入形式,很接地气的导入形式。<br></h3><h3><br></h3><h3>二、梳理课文内容,明晰课文结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对课文一步步的梳理。只是个人认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梳理课文的能力,另外,这篇文章层次也比较分明:先写了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很喜欢腊八粥;接着用八儿和妈妈的对话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盼望;最后写了吃腊八粥。在这个环节,老师是不是可以放手,让学生梳理并概括更能彰显学生的学习自主性?<br></h3><h3><br></h3><h3>三、品悟词语,体会情感。老师多次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品悟。</h3><h3>1.“进进出出”和“出出进进”。</h3><h3>这两个词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两样,只是对调了下位置,貌似一个意思。可细细品味,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一个落脚点在“进”,一个落脚点在“出”,而落脚点在“进”更能反映腊八粥对八儿的吸引力。老师抓这个词抓的特别准,但学生对这点的理解不很到位,在点到多个学生无法说到之后,老师就告诉学生。现在很多时候,我们课堂上不让老师多说,尽量少说。课堂上老师是主导,但绝不是什么都不能说,要在该说时大胆说,学生理解不到的要点拨,点拨扔不到还是要说的。另外老师通过这只情景让学生谈“出出进进”干什么?通过这个情景的设置,学生更丰富了对“出出进进”的理解,也对“盼粥”有个更深刻的感悟。<br></h3><h3><br></h3><h3>四、从课文中学习方法。</h3><h3>1.阅读最终还是要指向习作的,这篇文章中老师抓的点是人物对话描写,怎样写好人物对话?在学习4~11自然段这部分的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通过自己读,读中发现写话的秘密,当学生说到发现这几段对话“多用标点”时,老师幽默地问“是多用逗号还是多用句号?”为了使学生明白人物平时语言的简短,老师特意将生活中的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对比,还原生活中的语言,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简短明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本文写人物语言的方法:让人物自己开口说话;分段写,区分对话人;简短,甚至不完整。</h3><h3>2.重复语言的妙用。平时我们很多老师教学生作文时常说语言尽量不要重复,但是这篇文章的13和16自然段反复提到腊八粥里面的食材,一样的食材为什么反复出现呢?经过阅读发现:13自然段写的是八儿想象到的腊八粥,16自然段写的是八儿眼睛看到的腊八粥,而腊八粥一年只吃一次,说明它在八儿记忆中是深刻,八儿很了解,也使读者印象也很深刻。</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div>最后一点感受:老师牵的痕迹有点重了,类似于梳理内容的问题多次出现,如学生对“进进出出”的理解等,整个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一个个问题的牵引下进行的,虽然很精彩,但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尤其是通过张琳老师对统编版教材的评课后,越发觉得老师上课时让学生发现,让学生说,让学生解决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span><h3><br></h3><h3><br></h3>

学生

腊八粥

自然段

老师

八儿

对话

课文

聊着

出出进进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