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吉维尼-巴黎-奥尔良-图尔-波尔多行车路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br></b></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重返 巴黎 🇫🇷 </b></h1><h3>离开吉维尼沿A13号公路向东南方向行驶一个多小时后,时隔九年,再次重返这座号称艺术时尚之都的世界名城。进入市区后汽车一直在塞纳河边的路易斯·布莱里奥大街的地下、地上穿行;对岸的市景建筑由远到近迎面扑来、瞬时而过。波光粼粼的河水、巴黎许多历史建筑在夕阳下披上一层橙色的重彩,显得具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旧地重游,一切仿佛还是印象里的感觉,没有什么多大的变化。说实在的在这个世界上只要在中国待过几年,又有什么地方可以使人再感到惊奇的吗?只不过这次不像过去跟团,自己开车,有着更充裕的时间、更详细的去了解这座城市的风采。</h3> 位于铁塔西侧的<b>比尔阿克姆大桥</b>,一共两层,上层是地铁六号线的轨道,下层供行人和车辆通行。不管是乘坐六号线,还是步行,这座桥都是远眺铁塔的绝佳观测地。 塞纳河沿岸的现代建筑及<b>格勒内尔大桥</b>旁河中矗立的1889年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之际美国捐赠给这座城市的自由女神像复制品。 <b>巴黎一日</b><div>埃菲尔—巴黎永远的主题,是每个来巴黎的游人的首选之地。<b><br></b></div> 请注意这位戴墨镜的年轻人;正当我给老婆拍照之时,竟然堂而皇之当着她的面从我裤袋里掏出我的手机,老婆被这位仁兄的大胆搞懵了片刻,顿时发出一声中国式的“河东狮吼”。在周围众人注视下,毫无愧色的将手机交回到我手中,可谓是真正见识了早已名声在外的巴黎偷儿的无畏。不过说真的,比起国内那些同类来说这位还算是比较有“偷德”精神的。 亚历山大三世桥游船码头<br>坐塞纳河游船逛游巴黎,可谓是节约体力、精力地去了解这座世界文化之都概况的捷径。 河道上游船如织,在水波的摇弋间不断地置换着两岸的景物胜迹。 <b>巴黎圣母院侧影</b><br>高达90米的尖塔(尖塔已于19年遭大火吞噬而塌陷)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仿佛与天穹相接,据说,耶稣受刑时所用的十字架及其冠冕就在这个十字架下面的球内封存着。 <b>巴黎圣母院</b><div>对于巴黎圣母院最早有关印象是来自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对其所作的充满生动浪漫故事的描绘以及同名电影深刻的形象演绎。1163年巴黎主教的莫里斯·德·苏利主持建造了这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媲美的宏伟教堂。这座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巴黎城市中心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是古老巴黎的象征。它的地位、历史价值无与伦比,是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建筑之一。该教堂以其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堂内所藏的13~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的大部分财宝都被破坏或者掠夺,后教堂改为理性圣殿,后来又变成藏酒仓库,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才将其还为宗教之用。<b><br></b></div> <h3>圣母院旁的骑警</h3> <h3><b>圣·保罗二世纪念碑</b></h3><h3>以纪念教皇保罗二世1980年5月31日在此举行的盛大祈祷晚会</h3> 个人觉得,要说巴黎圣母院从外观来看,还是后部最为精致耐看,所以每次来都要在此地留影。 巴黎圣母院前的查理曼大帝铜像。 <div><b>巴黎圣母院主楼(钟塔)</b><br></div>大门上方的“国王画廊”由28个人物组成,代表着《圣经·旧约》中记载的以色列历任的28位犹太国王。 <b>“最后的审判”</b>门位于三扇大门正中;在上部门楣上,大天使米迦勒称量灵魂,选民被带到天堂,而被诅咒的,被锁链和恐惧的人,被其他魔鬼带到地狱;门两侧的雕塑描绘了十二个使徒。在十二使徒的脚下,印章代表着美德和恶行。 <b>玛利亚门</b>廊上的左面的四座雕塑,分别为君士坦丁大帝、圣丹尼斯及两个天使,左面第三位石雕即是天主教圣徒圣丹尼斯,公元二五O年,圣丹尼斯将基督教传至巴黎,并担任第一主教。公元二七二年,圣丹尼斯被异教斩首而殉教。据说圣丹尼斯被斩首后,还能手执自己的首级,由巴黎市走到市郊的蒙玛特山方才咽气。后人因此将该地成为“殉难山”。(Mont.Martyrum),即今天画家汇集的观光胜地“蒙玛特”区名称之由来。 <div><b>中堂及祭坛和唱诗班席位</b></div>中堂是圣母院教堂的主殿,从地面上升到拱顶共有十个跨度。每个跨度对应于每个支柱之间的空间;前两个跨度支撑着塔楼,作为入口后的过渡,柱子、拱廊、壁柱和柱廊突出了垂直效果,显得高大肃穆,是圣母院精华所在。 <b>巴黎圣母院著名的玫瑰花窗</b><div>圆形的玫瑰窗象征着圣母的纯洁(也与对妇女的崇拜)。这座献给圣母玛利亚的大教堂与早期的罗马式风格不同,特别是它开创性地使用了肋骨拱顶和飞扶壁,巨大而多彩的玫瑰窗,以及其雕塑装饰的自然主义和丰富性。2019年大火中受损最严重的就是这部分,玫瑰花窗也被彻底烧毁。</div> 哥特式的劵梁与精美的花窗 <b>圣母圣婴雕像</b><div>巴黎圣母院共有37座圣母子雕像,其中这座完成于14世纪的雕像是最具标志性的一尊。法国天主教作家于思曼(Joris-Karl Huysmans)曾在小说《大教堂》中这样描写她:“刚刚好的美,又有一些奇怪,她幸福的笑容绽放在忧郁的嘴唇上。”<br></div> <b>圣女贞德雕像</b>。1909年,教皇庇护十世在这里为圣女贞德举行了宣福礼。 <b>大主教贝洛伊先生纪念碑</b>位于圣马塞尔礼拜堂,纪念碑又是这位被拿破仑亲自任命的巴黎第4任红衣大主教的陵墓。在他的主持下对教堂内部进行了修复。 用来将圣坛与信众活动分隔开的木质栅栏上,装饰有讲述耶稣生平的14世纪木雕。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圣母院遭到洗劫破坏,这些木雕是教堂内唯一留存的艺术瑰宝。但这次也被大火吞噬。 <b>登顶:</b>虽然教堂是免费进入,但如果想要登上圣母院主塔(也即雨果笔下的钟楼)眺望一下巴黎,需要另行买8.5欧的塔楼门票,再爬上387级狭窄的螺旋石阶,这对于老年游客无如如何都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体力活。 圣母院教堂南钟楼重达13吨的大钟,敲击时钟声洪亮,全城皆可闻之。 从钟楼可以俯瞰巴黎鳞次栉比的宫殿、民居,游艇穿梭的塞纳河上风光。 站在钟楼观景台上向东眺望;高90米的尖塔像一把利剑刺向苍穹,碧色的塞纳河蜿蜒流淌,景色壮美。在此次大火中,这座建于十一世纪、恢弘精美的建筑也毁于一旦。<br> 围绕在尖塔四周的十六座圣徒雕像因维修被暂时被运走,幸免于难。 石头怪兽据说可以用于辟邪 <b>以卡西莫多的视野俯瞰巴黎,</b>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打钟人卡西莫多原型据说就是以此石头怪兽为参考。<br> <b>西望巴黎</b><div>圣米歇尔大街两侧拉丁区和圣日耳曼德佩区鳞次栉比的古老屋顶,荣军院金色穹顶和香榭丽舍花园绿树丛中大、小皇宫的玻璃屋顶形成一条壮丽的城市轴线。而最高处是作为现代巴黎象征的埃菲尔铁塔。<br></div><div><br></div><div><b>巴黎二日</b></div> <b>巴黎荣军院</b><div>又名“巴黎伤残老军人院”。它是法兰西“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建筑。1670年路易十四颁发兴建荣军院的御令:“将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来保卫他们君王的将士们安置到这里,让他们在安静详和的环境中度过他们的余生……”。从此荣军院“应旨而生”。现如今,这座荣军院依旧行使着它初建时收容安置伤残军人的功能。它同时又是法兰西军事博物馆所在地。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一世的陵墓于1861年搬到荣军院教堂下面,因而也每天吸引大量的游客到此。这里还有一些拿破仑的其他亲属和其他将军的陵墓。<b><br></b></div> 荣军院金色的穹顶在巴黎是个醒目的标志 拿破仑铜像 战争中缴获的大炮 拿破仑一世陵墓就在此建筑内的地下 <b>圣艾蒂安教堂</b><br>位於先贤祠旁边,建於15世紀末,以独特的正立面和内部结构成为巴黎最受关注的教堂之一。当时正处於哥特式教堂從火焰式風格转向文艺复兴風格,教堂完美地結合了這两种不同風格的特点。也算是最有一個運用火焰式風格的法國教堂。教堂内有巴黎的主保圣人圣日内维耶的圣骨匣。布莱士-帕斯卡、让-拉辛和让-保尔-马拉也安葬于此。而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也曾在这里做弥撒。 巴黎万神殿广场上皮埃尔·科内耶的石雕像<div>皮埃尔·科内耶(1606~1684),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div> <b>巴黎先贤祠</b><br>又称“万神殿”。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殿堂。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十八世纪时,国王路易十五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然而在1744年,他却因一场重病为保命向巴黎的保护神圣吉纳维夫祈求保佑,并许下承诺,将会建造一座更加宏伟的教堂供奉她。但竣工后一年,大革命时期(1789-1794年)的制宪会议就决定把它从教堂改为存放国家名人骨灰的祠堂——先贤祠。<br>先贤寺廊祠前22根立柱支撑着的三角楣上有大卫·当杰斯于1831年创作的浮雕《在自由和历史之间的祖国》。下面的铭文是:“伟人们,祖国感谢你们。” 先贤祠中的艺术装饰非常壮观,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49年,物理学家傅科利用从穹顶上悬下的摆锤,完成了著名的证明地球自转的实验。 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安德烈·马尔罗、居里夫妇和大仲马等。截至2018年六月,共有72位对法兰西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其中仅有11位政治家。 大文豪伏尔泰陵 <b>协和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b><br>这座有四千年历史的埃及方尖碑,高二十三米,重二百三十吨塔身是由整块的粉红色花岗岩雕出来的,上面刻满了埃及象形文字,主要内容是赞颂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丰功伟绩。方尖碑的底座基石上记载着将之运到这里和树立起来的艰难过程。方尖碑原供于卢克索神庙前,由当时的埃及总督作为礼物送给法国。从尼罗河上为其特别建造大船开始,历时三年经过尼罗河、地中海、大西洋、塞纳河,又用三年才将方尖碑矗立在协和广场的正中。此时因广场为迎接国庆处于整修状态,暂停开放,只能远远观之。 <b>亚历山大三世桥</b>被广泛认为是塞纳河上最华丽的桥梁。自1975年以来,它被列为巴黎著名的历史地标建筑之一。 香榭丽舍大道旁的<b>巴黎大皇宫</b>是为了举办1900年世界博览会所兴建的。距今已经有120年的历史了,世博会后,其他建筑拆除,独留下巴黎大皇宫和埃菲尔铁塔这两座建筑作为法国及巴黎市的象征,现在是一个公共展览厅。<br> <b>小皇宫博物馆</b>位于温斯顿-邱吉尔大道和香榭丽舍大道交叉处,与大皇宫博物馆隔街相望。与大皇宫博物馆属于国家所有不同,小皇宫博物馆属于巴黎市政府所有,为巴黎15所市政府博物馆之一。 馆藏精品 主要有安格尔、巴比松等风景画派和印象派的作品。<br> 小皇宫博物馆精美华丽的大门 温斯顿-邱吉尔大道街角上,伫立着前<b>英国首相丘吉尔铜像</b>,以纪念这位对二战胜利做出杰出贡献的著名英国政治家。 与之隔街遥想对望的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创建者、<b>戴高乐总统全身塑像</b> <h3><b>香榭丽大街</b></h3><h3>来巴黎的第二天恰逢法国国庆,这条大街至协和广场沿途路边到处设有铁栅栏,以为国庆阅兵作准备。当年来到此处,领队仅仅只给了几分钟时间在凯旋门旁“眺望”一下,也算是到此一游乐。从卢浮宫外面杜乐丽花园过来走了近4公里至凯旋门,几乎重头到尾地领略了一下这条举世闻名的大街风采。现在看来真是一般般了,也没感到有什么惊艳之处,而在过去两百年间,香榭丽曾是引领世界时尚风骚的代名词。</h3> <h3>也不知是否国庆期间,街头有不少荷枪实弹巡弋的军警,不过在欧洲大城市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国内节日虽也有警察执勤,但带枪倒是不多见。</h3> <b>巴黎凯旋门</b><br>巴黎凯旋门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巴黎市四大代表建筑(即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和卢浮宫博物馆,巴黎圣母院)之一。这座雄伟的建筑是为纪念拿破仑1805年12月在奥斯特尔里茨战役中打败俄、奥联军而建的,巴黎市区12条大街都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气势磅礴,为欧洲大城市的设计典范。1970年戴高乐将军逝世后,遂改称为戴高乐将军广场。不过 这看似漂亮的设计却苦了我们这些外来游客,试想一下,需要穿越条街道才能到达看似近在咫尺的对面拐角。<br> 在凯旋门两面门墩的墙面上,有4组以战争为题材的大型浮雕:"出征"、"胜利"、"和平"和"抵抗";凯旋门的四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386名将军和96场胜战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间的法国战事史。买票可登上50米高的拱门。上面设有一座小型的历史博物馆;陈列有关于凯旋门的图片和历史文件,以及拿破仑生平事迹。从这里可以一览巴黎的壮美景色,欣赏到香榭丽舍大道、埃菲尔铁塔以及塞纳河畔巴黎圣母院、圣心教堂等胜迹风情。 凯旋门下的长明火炬和洛林十字徽章。在凯旋门的正下方,是1920年11月11日建造的无名战士墓,地上刻着墓志铭∶“这里安息的是为国牺牲的法国军人。”据说,墓中睡着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一位无名战士,他代表着在大战中死难的150万法国官兵。每天晚上都准时举行一项拨旺火焰的仪式。<div><br></div> 酒店楼上远眺<b>蒙马特高地</b><div>地处巴黎十八区的全城制高点,可以说是全城最漂亮的地方。原先曾是一片布满葡萄园、磨坊风车的乡间小村落,1860年成为巴黎的一个区,可以说是巴黎最年轻的一个城区。这里有风景秀 丽的蜿蜒小径,有高大神圣的圣心教堂,有画家聚集的小丘广场,有夜夜笙歌的红磨坊,还有写满爱情的巴黎爱墙。这是一个和谐包容了宗教、艺术、香艳和爱情的地方。在这里游人最能贴切地体会到巴黎市民的日常民生活、感受到与那些背负着沉重历史沧桑的建筑有着完全不同的轻松和人间烟火。</div> <b>爱墙</b>是一面以爱为主题的墙,有40平方米,是由511块深蓝色的长方形瓷砖组成,上面用311种字体和280种语言写满了同一句话“我爱你”,成为恋爱中的情侣们心目中的爱情圣地。 小丘广场附近的街道 圣心大教堂高高地矗立在蒙马特的山顶,同时也是巴黎的至高点。在大教堂的圆顶上,可以俯瞰到巴黎的整个城市景观。教堂建于普法战争之后,是希望的象征,更是法国人民的骄傲。教堂既有罗马式又像拜占庭式,兼具罗曼建筑风格的表现手法,颇具东方情调。内有许多浮雕、壁画和镶嵌画,全世界最大的镶嵌画之一的《基督的荣光》就在其中。 <b>红磨坊</b>坐落于圣心大教堂脚下,这个地方因为夜总会建筑物顶部的那个标志性的巨大磨坊风车而得名,著名的“康康舞”从这里被推广至了全国各地的夜总会中,远在万里之外的上海滩的各大夜总会中也不乏康康舞女郎的身影。著名歌舞片《红磨坊》就在这里取景。 <div>夜间的红磨坊(网上下载)</div>据说夜晚是蒙马特最迷人的时刻,五光十色的霓虹灯象征着巴黎夜生活开始。但传说这里的治安也令人堪忧,所以咱们还是待在酒店屋子里把这种浪漫时刻让给充满激情的年轻人。<div><br></div><div><b>巴黎三日</b></div> <h3><b>卢浮宫</b></h3><h3>今天是法国国庆,同时卢浮宫免费开放。一直纠结是去看阅兵游行还是再走一趟卢浮,以本人比较曾参观过的世界四大博物馆来说,还是更倾向于卢浮宫和大英。所以最后还是决定趁此免费机会,再去参观一次罗浮宫,由于国庆所有展厅全部开放,现在看来还是明智之举。</h3> 受阅飞机正掠过玻璃金字塔上空<div>由华裔建筑师贝律明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将现代元素引入到古老的宫廷建筑中,令地表之下的展馆大厅明亮通透,绝对是一独创性设计;这座著名的博物馆也因此更加锦上添花。</div> <b>塔尖之间:</b>这个倒立的金字塔,和地面上的金字塔呈几何对称关系。而在美国作家丹·布朗创作的长篇小说《达芬奇密码》中,正是倒金字塔底座上那个小小的金字塔,解开了书中最后的谜。 进馆就可以明确方向直奔主题,不用再担心挂着一张迷茫脸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迷路啦 <div><b>卢浮宫的雕像</b><br></div>卢浮宫里最为游客趋之若鹜的莫过于其雕塑和绘画两部分。罗浮宫的雕塑大多都集中在<b>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b>中,这里成为游人参观罗浮宫的首访和最受追捧的展厅。该厅早在1793 年卢浮宫艺术馆诞生之初便开始筹建,1800年,拿破仑为该厅举行落成典礼,其中雕塑大多以希腊、罗马时代的作品以及仿制品为主。<br> <b>《胜利女神》</b>又名《萨莫色雷斯尼凯像》卢浮三宝之一。雕像的作者难以考证,创作年代至今也没有最后定论,但人们一般认为创作于公元前二世纪, 是小亚细亚的统治者德梅特里奥斯一世为纪念他在海战中打败托勒密王国的舰队而创作的。这尊高3.28米,无头无手的雕像最早矗立在萨莫色雷斯岛海边的悬崖上,描绘了带有羽翼的胜利女神,昂首挺立于战船船首。 <b>《马塞勒斯》</b>马塞勒斯是罗马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曾五次担任执政官,在于高卢人和迦太基大将汉尼拔的“布匿战争”中战功卓著。荣获罗马之剑的称号。之后他率军攻占叙拉古,著名数学家阿基米德在此役中身亡。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希腊文明因此走向衰落。之后,这位罗马执政官在维努西亚附近的一次伏击中被杀,他的墓碑迄今仍然矗立在那里。<br> <b>《凡尔赛的戴安娜》</b><br>公元1-2世纪的作品,发现于意大利。罗马神话中的戴安娜,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女儿;月亮女神、狩猎女神阿耳忒弥斯,奥林匹斯山上的12主神之一。关于戴安娜的雕塑作品非常多,这件作品可能是最著名的一件。 <b>《卡利皮吉亚维纳斯》</b>这是弗朗索瓦·巴鲁瓦1686年的作品<br><div>在古希腊神话中,维纳斯既是阿佛洛狄忒,是古希腊神话中爱情与美丽的女神,同时也是性欲女神,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因其诞生于海洋浪花,所以有时还被奉为航海的庇护神。</div>阿佛洛狄忒拥有白瓷般的肌肤、金发碧眼和古希腊女性完美的身材和相貌,象征女性的美丽,被认为是女性身体美的最高象征。阿佛洛狄忒是火与工匠之神赫菲斯托斯的妻子,但对丈夫不忠,有关她的恋爱传说很多。在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中有大量关于她的作品,而其中最著名的雕像,是下面那座镇馆之宝“米洛斯的阿弗洛狄忒”(维纳斯)。 <b>《米洛斯的维纳斯》</b>卢浮三宝之一<br>大家对此雕像再收悉不过了。相传是古希腊亚历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于1820年2月发现于爱琴海的希腊米洛斯岛一座古墓遗址旁,法国重金收买后陈列在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以其绝世魅力震动了世界,从此,“断臂维纳斯”就著称于世,成为爱与美的象征。<br>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即古希腊神话中的阿佛洛狄忒。同时她也是一位善妒的女人,荷马史诗中讲述的那场特洛伊的十年战争,起因就是由她一手策划、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跑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自己偷情,还要拉皮条,真是红颜祸水呀。 <b>《格蕾丝三女神》</b>她们被认为是宙斯和欧律诺姆的女儿、代表美丽,甜蜜和友谊。因此成为许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br> <b>《年老的半人马被爱神丘比特捉弄》</b>这座雕塑作品表现的是调皮的爱神丘比特将半人马骑在胯下。这尊大理石雕像是根据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雕塑制作的罗马复制品。 <b>《丘比特吻醒普赛克》</b><br>罗马神话中,维纳斯女神的最小的儿子丘比特和普赛克是一对恋人,因为某些原因,普赛克被限制不能去看丘比特的容貌。有一天普赛克实在忍不住了,趁丘比特入睡时偷看了他一眼。丘比特的母亲维纳斯为此大怒,她让赛姬中魔法昏死过去,只有丘比特的爱之吻才能让她苏醒。这座雕像就是表现丘比特展翅降临、轻抱起普赛克亲吻的那一刹那,两人柔软平滑的身躯相拥成X形,那深情又优美的体态,感人至深。 <b>《被缚的奴隶》</b>是米开朗基罗于1516年创作的大理石雕塑。位于四号展厅。这件大理石作品塑造了一个被绑在石柱上的健壮的奴隶。作者在身体以外的部分并未精雕细琢,保留的粗糙刀痕,像是奴隶的苦难留下的印记。作品充分利用了大理石丰富的表现力,身体强烈的动感造型刻画出不屈的反抗精神。 <b>《台伯河神》</b>公元2世纪古罗马作品 <b>《戴头盔的雅典娜》</b>1797年,在意大利中部城市韦莱特里附近的一座罗马庄园废墟上发现了这尊雕像。 <b>《和平》</b>镀金青铜雕塑由雕塑家安托万-丹尼斯·乔德于 1806 年制作。这座雕像是为了纪念法国和英国之间的亚眠和平协议而委托建造的。和平在这里表现为头上戴着耳冠、手里拿着聚宝盆和参议院法令的寓言人物。 <b>《墨丘利》</b>墨丘利是罗马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以及畜牧、小偷、商业、交通、旅游和体育之神,罗马十二主神之一、希腊神话中的赫尔墨斯。他是朱庇特最忠实的信使,为朱庇特传送消息,并完成朱庇特交给他的各种任务。他行走敏捷,精力充沛,多才多艺。<br><br> <b>《葡萄采摘者》</b>青铜塑像由雕塑家弗朗西斯克·约瑟夫·杜雷特制作,这是我见到过的形态表情最为生动、丰富的雕塑。 <b>马利中庭的雕塑</b><div>马利中庭和皮热中庭是黎塞留馆的两个大型的下沉式中庭雕塑展览馆,以法国雕塑作品为主的。中庭像是卢浮宫之内的两座静谧的花园,没有德农馆那样摩肩接踵的游客,可以慢慢欣赏花园里摆放的美丽雕塑。大半天几乎马不停蹄的逛了那么多个展厅,这里正好是一个可以休息一下的地方。</div> <b>《拿破仑的觉醒》</b><br>这幅青铜作品中拿破仑虽然眼睛闭着,但随时会觉醒。一表述了拿破仑精神的不朽。 <b>《克罗顿的米隆》</b>大理石雕:米隆是一位著名的希腊运动员,他于公元前6世纪生于意大利的克罗顿(当时为希腊殖民地),曾多次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皮同运动会的冠军。年老以后,为了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老当益壮,他尝试劈开一根已裂缝的树干。他的手夹在了树干中,动弹不得,最后不幸被狼群撕吞。在这件雕塑中,艺术家用更高贵的动物——狮子替代了狼群,创造出极富戏剧性的效果。 《赫拉克勒斯与变成蛇的阿克罗俄斯河神战斗》<br>由雕刻家弗朗索瓦.约瑟夫.伯西奥创作。作者通过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希腊神话中宇宙的半神半人儿子与希腊的一条河神阿克罗俄斯打斗的场面。两个神互相怒视着,生死就在一瞬间。<br> <div><b>《猎鹿》</b></div><div><br></div><div><b>卢浮宫油画</b></div><div>油画是罗浮宫最重要的展出部分,有意大利及欧洲画作为主</div> <div><b>红厅</b><br></div>红厅里陈列着卢浮宫收藏的画幅最大的一批油画作品。从大卫到德拉克洛瓦,法国十九世纪绘画大师的作品均藏于此。红厅红色的色调选择参考的是从意大利庞贝古城出土的壁画作品上的红色。对于我们来说最看重的是中间摆放的沙发座椅,就如同墙上那副《美杜莎之筏》所表述的;在累的半死时看到了可以休息的希望。 <b>《拿破仑的加冕礼》</b>作者大卫(Jacques-Louis David )<br>在拿破仑的皇帝加冕礼上,拿破仑拿起皇冠戴在自己的头上,然后拿起后冠戴在皇后的头上,这使得主持加冕仪式的教皇庇护七世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后来教皇庇护七世借故开除了拿破仑的教籍,拿破仑则把庇护七世抓起来监禁多年,直到拿破仑倒台。 <b>《迦拿的婚礼》</b><br>作者委罗内赛是16世纪威尼斯画家,以创作多人物的大场面作品著称。本画表现的是《新约》中所记载的基督完成的第一个圣迹:基督、他的门徒们和他的母亲玛利亚受邀参加伽拿城的一场婚礼。婚礼上,他将水变成酒的圣迹故事。作品中包含多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在卢浮宫各展厅中就属《蒙娜丽莎的微笑》展馆里总是人满为患。如果不是冠以镇馆之宝的名声,真是一幅不咋起眼的小画。相信这里的大多数人和咱一样看不出个所以,最多只是闻其名打打卡,凑个热闹而已。 <b>《蒙娜丽莎的微笑》</b>作者达芬奇,对于这幅名作,无数人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想象给予无数种不同的解答,关键就在于那神秘而似是而非的表情。 <b>《以马忤斯的晚餐》</b>是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宗教绘画代表作之一。画面表现的是在一个名叫以马忤斯的小村子里,人们正在饭桌上谈论耶稣遇害的事情。这时,一直在他们身边的一个陌生人说话了,并分给每人一块面包表示对邀请他共同进餐的感谢。这时人们突然惊喜地发现,这位陌生人就是耶稣。 <b>《织花边的少女》</b>作者是荷兰绘画大师维米尔。这件极具代表性的绘画珍品色彩和谐,令大师梵高也为之倾心;在卢浮宫所有的荷兰绘画中,这是最有名的一幅了。其另一幅杰作《带珍珠耳环的少女》也是他留存不多珍品之一。 <b>《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b>由法国画家保罗·德拉罗什创作。他的绘画风格介于古典主义画派和浪漫主义画派之间,作品造型稳定,立体感强。 <b>《帝国卫队军官》</b>作者西奥多·热里科1812年。 <b>《美杜莎之筏》</b>西奥多·席里柯(1818—1898)<br>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籍里柯于1819年根据1816《梅杜萨之筏》沉没事件而创作的一幅油画。画面描绘了在大海上,漂浮着一只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风鼓起床单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颠簸。筏上的难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还在眺望远方。被簇举在高处的人挥舞着手中的红、白色布巾,不断地向远方呼救。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是浪漫主义画作代表之一。 <b>《弗朗切斯卡和保罗的影子向但丁和维吉尔显现》</b><br>阿里·谢菲尔是一位出生于荷兰,后迁居法国巴黎的浪漫主义画家,他的作品的主要题材是但丁与歌德的作品。这幅画是其以但丁的《神曲》为题材中最杰出的一幅。描述一对情侣的悲情故事:(说粗俗点类似中国的潘金莲和西门庆)弗朗切斯卡的幽灵正挽着情侣保罗飘浮在画面中央。主体人物空明亮,周边包围在深黯的重褐色中,象征着两个将刮向地狱的幽灵。但丁与维吉尔的形象隐约显现在一片阴暗之中。这种大胆运用古典画法的情调渲染了画中形象的浪漫主义激情。画家以其绘画手法以及人物造型向人们展示了其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力。 <b>《蓬帕杜尔侯爵夫人》</b>作者:莫里斯-康坦德拉图尔<br>这是一幅绘于蓝色纸上的粉彩画,高1.77米,宽1.30米,创作于1748年-1755年间。蓬帕杜尔侯爵夫人出身于一个新兴的金融资本家的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23岁那年,成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这幅画是蓬帕杜尔夫人向当时最富才华的粉彩画家德拉图尔定制的。在画像里蓬帕杜尔夫人以文学艺术守护人的姿态出现,环绕在她周围的是象征着音乐、文学、天文学及雕刻艺术的各种物品。<div><br></div><div><b>古埃及馆</b></div><div>单独设立的埃及文物展厅,显示了法国人对古埃及文化的重视和推崇。</div> <b>《塔尼斯的斯芬克斯》</b><br>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之一,公元前2600年的旧王国时期由花岗岩雕刻而成。它是在埃及以外保存的最大并可能是最古老的一尊。1825年被发现于坦尼斯(埃及第21和22王朝的首都)的阿蒙神庙废墟中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古埃及的神话,它被描述为长有翅膀的怪兽,通常为雄性,是“仁慈”“高贵”的象征,当时的传说中有三种斯芬克斯—人面狮身的,羊头狮身的,鹰头狮身的。 现在通常指的是狮身人面像,作为宫殿、神庙或陵墓的守护神。 <b>《书吏卡伊》</b>属公元前2600年古埃及第五王朝时期的雕像作品。埃及的书吏一般属于僧侣阶层,因为埃及的文字也是王宫贵族的专利。它带有一定的生活气息,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个书吏的精神面貌。 <b>《塞科美女神雕像》</b><br>阿梅罗菲斯三世统治时期(公元前1391年至前1353年),第18王朝。<br>这座阿梅罗菲斯三世统治时期供奉在底比斯神庙的雕像发现于卡尔纳克,长有母狮头的女神“大能”,具有太阳神的摧毁力。由于掌管着流行病,干旱甚至社会动荡的大权,她因此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人们祈求她能保佑尼罗河谷的繁荣。 <b>古埃及伊西斯女神青铜雕塑项圈</b>,公元前664-332年<div>伊西斯女神(Isis),是古埃及神话中的生命、魔法、婚姻和生育女神,赫里奥波里斯-九柱神之一。伊西斯是古埃及神话中法老守护神荷鲁斯的母亲和保护者,也被称作亡灵和幼童的保护神。她是冥神欧西里斯的妻子及亲妹子。<br></div> <b>《通往阿玛西斯神庙的大门》</b>镀金彩色木材镶嵌。公元前570-525年 第26王朝晚期阿马西斯统治时期。<div>戴着王冠的国王阿玛西斯跪在太阳下方的平台上,向顶着两根高羽毛的猎鹰头神索普赠送了马特的雕像,玛特是化身世界秩序的女神。索普杜主司东方,保护东部三角洲。他手里拿着权杖,正在主持授予国王以奉献换取恩赐的仪式。</div> 猫神,在古埃及文化中,猫是被赋予神的化身的动物。 <b>有带冠冕的阿努凯特女神:</b>彩绘木材(公元前1-前290年)<br>古埃及人将女神阿努凯特视作尼罗河的化身。 古埃及船模型(古埃及中王国公元前 2040年-公元前1782年)<br><br> 古埃及运粮船,彩绘壁画 <h3><b style="color: inherit;">东方艺术馆</b><br></h3><h3>展品主要来自西亚和北非地区,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巴基斯坦、伊朗等国。这些展品出自十分久远的年代,如公元前2500年的雕像、公元前2270年的石刻、公元前2000年烧制的泥像等。这次卢浮宫里最大的意外收获是,接触到可以媲美古埃及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与古波斯文明的丰富、令人震惊的展品。</h3> <b>伊朗展厅里的双牛头柱顶</b><br>公元前510年苏萨(Susan)时期,波斯帝国皇帝大流士的宫殿,觐见室的双牛头柱顶。这样的大型石柱有36根。大流士号称万王之王。当年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者络绎不绝,场面相当壮观,所以觐见大厅也必然要富丽堂皇,规模壮观。 皇家弓箭手—彩釉陶瓷砖板<br>描绘波斯阿契梅尼德王朝大流士一世时期的皇家保镖或弓箭手。 萨珊王朝俾路斯王子(636年-679年)其父为波斯萨珊王朝末主,时大阿拉伯人东侵,卑路斯求助于唐,唐曾以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高宗咸亨时(670—674)入朝,授右威卫将军,曾奏请于长安置波斯寺,最终在长安去世。 <div>飞狮彩釉陶瓷砖板</div><div><b><br></b></div><div><b>亚述展厅</b></div><div>是黎塞留馆内的三大中庭之一。<b><br></b></div> 《人首牛身带翼的神兽》(拉玛苏)出土于亚述帝国遗址,约为公元前721-705年之间。曾作为宫殿守护神兽,伫立在杜尔·沙鲁金(现为伊拉克赫尔沙巴德)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的宫殿大门旁。拉玛苏是亚述、巴比伦神话中的人首半狮半牛怪,保卫着亚述人的神庙和宫殿。人首、牛身,还有一对展开的翅膀,头顶高冠,胸前一绺经过编梳的长胡须,显得气宇轩昂,令人敬畏。这种形象的石雕簇立在宫门口,有一种王权不可侵犯的威严。 <b>《汉谟拉比法典》</b>石碑<br>苏萨(Susan)出土的另外一件重要雕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法典,共有条文282条。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1796-1750年在位)颁布,时间约为公元前1790年。正是这部法典第一次提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an eye for an eye, a tooth for a tooth)的惩罚规则。 <b>阿波罗画廊</b>是博物馆最精致的房间之一。镀金的墙壁、精美的挂毯、梦幻般的拱形天花板以及比您想象的更多的装饰品为展示法国皇冠珠宝系列提供了完美的环境。 法王路易十四的宫室 天棚镀金装饰和彩绘 <b>《贝壳中的阿芙洛狄忒》</b>大理石俑,公元前3世纪,<br> 意大利普利亚卡诺萨出土的花瓶,公元前335-30年希腊墓葬品。花瓶上装饰着希腊神话中的人物。 路易十五王冠 <b>查理九世之盾</b>( 1555-1560)<div><br></div><div><b>路易十四部分收藏:</b><br></div> 水晶酒具 青金石珐琅人首花瓶 <b>《蓝人》</b>(图片),来自瓦努阿图马洛岛 <div><b>小憩</b></div>从上午十点入馆到下午三点出来,整整五个小时的卢浮宫“跋涉”之旅对于一般人来说绝对是场精神和耐力的考验。<div><br></div><div><b>巴黎四日</b></div><div>今天是我们在巴黎度过的的最后一天,计划目的地是离市区四十多公里西南郊区的凡尔赛宫。并在凡尔赛镇上附找了一家酒店,以便于第二天的参观活动,而且我们下一步的旅行方向恰好在城市西南,这样出发时不用再穿过整个市区。得益于自己掌握交通工具,行动起来也方便的多。<b><br></b></div> <b>凡尔赛宫</b><br>长达五百八十米的凡尔赛宫为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整体由法式花园、宫殿城堡组成,内部巴洛克式陈设和装潢是世界艺术殿堂上的瑰宝。五百多间大小殿厅装修得富丽堂皇,是世界五大宫殿之一(中国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br>162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在这里兴建行宫起至1789年路易十六被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凡尔赛宫作为王宫的历史至此终,作为法兰西宫庭长达107年之久。在随后到来的法国大革命的恐怖时期中,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此后凡尔赛宫沦为废墟达40年之久,直至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br> 作为巴黎两大皇家宫殿之一的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之后的三位法王的寝宫、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神经中枢和巴黎上流社会的沙龙。当时路易十四几乎将整个法国的贵族都迁居此处,以此达到便于控制各路君候的目的,最多时竟达三万余人之众。 <div><b>大理石庭院</b>:庭院地面用红色大理石装饰。<br></div><b>凡尔赛</b>和罗浮宫不同之处在于:罗浮宫主要是一座以收藏欧洲雕塑绘画为主的博物馆,看的是文化作品的主体,而凡尔赛则以其建筑内部富丽堂皇的装饰和造型超绝、工艺精湛的家具以及华丽的天棚彩绘而闻名。游人在此可以感受到到当年帝王极尽奢华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近代以来这里发生的一系列影响整个欧洲的重大历史事件: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后,英美在此签订了《巴黎和约》;1871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在凡尔赛宫,策划了镇压巴黎公社的计划。此外,1919年6月28日,在镜廊里,法国及英美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这些事件赋予这座宫殿更多的历史内涵。 花园内的<b>拉托纳喷泉</b>是一座阶梯状喷泉;最上一层矗立拉托纳女神以及她的孩子阿波罗和戴安娜的雕像。第二层和第三层有青蛙。最低一层有海龟和鳄鱼。 凡尔赛宫后花园壮观无比;精心修葺的花木处处透露着法兰西园林人的匠心,是法式花园的典范。 <b>镜厅</b>又称镜廊,是凡尔赛宫最著名的大厅,由敞廊改建而成。一面是面向花园的17扇巨大落地玻璃窗,另一面是由483块镜子组成的巨大镜面。厅内地板为细木雕花,墙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柱子为绿色大理石。柱头、柱脚和护壁均为黄铜镀金,装饰图案的主题是展开双翼的太阳,表示对路易十四的崇敬。 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了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天花板上为24具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以及歌颂太阳王功德的油画。路易十四时代,经常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化妆舞会。 这尊路易十四雕像以罗马君主服饰打扮,意为其是古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b>赫拉克勒斯厅</b>是所有厅里最大的,面积达310平米,运用了大量大理石作为装饰,豪华度直追镜厅。因天花板上由画家弗朗索瓦·勒·穆瓦纳创作的《赫拉克勒斯升天图》而得名。<br> <b>《赫拉克勒斯升天图》</b>完成于1736年,画家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委罗内塞壁画的色彩结构中获取灵感,耗时三年,几乎独自一人完成了这幅480平米的天顶画。它不仅是凡尔赛最著名的一幅、也是欧洲最大的天顶画之一,画家因此被封为“皇家第一画师”。赫拉克勒斯是希腊神话里的“大力神”。 <b>《西蒙家宴》</b>占据了大厅整面一堵墙,由意大利文艺复兴画家保罗·委罗内塞于1563年所作。原本是画给威尼斯的圣母玛利亚修道院,题材取自圣经《圣经·约翰福音》,表现1570年修道院餐厅里,法利赛人西蒙因耶稣治好了自己的疾病,设宴款待的故事。1664年威尼斯共和国为了感谢在与奥斯曼帝国对抗中得到法国的支持,将画送给路易十四。<br> 大厅里的壁炉是从法国南部开采的萨朗柯兰彩色大理石精雕细刻而成,壁炉上方的油画<b>《井边的丽贝卡》</b>,情节源自圣经《创世纪》,诺亚的后代亚伯拉罕99岁时向上帝祷告希望有一个儿子,次年91岁的妻子生下了儿子以撒。亚伯拉罕派仆人艾雷泽回家乡美索不达米亚哈兰城为儿子选妻,仆人在一座井边祷告:有人能给我和骆驼水喝,她就是我要找的少东家的媳妇。话音刚落,美丽的丽贝卡提着水罐过来,将原本要喂牲口的水,先给了仆人和骆驼。,她后来成了以撒妻子,生了孪生兄弟以扫和雅各,前者是巴勒斯坦人的祖先,后者是以色列人的祖先。<br> 路易十四半身大理石雕像 <b>加冕厅</b>的画作展示的都是拿破仑统治时期的重要事件。当时房间的改造被称为凡尔赛宫的“拿破仑计划”。走进这个房间,最显眼的就是正对面那幅巨型油画——《拿破仑一世和约瑟芬皇后加冕典礼》,房间就因此而得名。加大厅中央竖立有一根“胜利女神柱”,是当时拿破仑为庆祝奥斯特里茨战役胜利而制作的,也被称为“奥斯特里茨圆柱”。它是帝国时期陶瓷制品的杰作之一,原先安置于杜伊勒里宫的官邸内,路易·菲利普时期才移至凡尔赛宫。<br> <b>《拿破仑一世和约瑟芬皇后加冕典礼》</b>(局部)原画收藏在罗浮宫。1804年11月6日,法兰西帝国成立,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拿破仑一世,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了加冕仪式。,正常的加冕仪式应该是教皇为他加冕,但拿破仑把教皇庇护七世晾在了一边,直接自己将皇冠戴到了头上,并亲手为大他6岁的第一任妻子约瑟芬·博阿尔内加冕为皇后。 <b>《雾月十八日政变的寓言》</b>是安东尼·弗朗索瓦创作于1800年的作品。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一切事务。第二天解散了元老院(法国议会),宣布成立执政府。从此拿破仑掌握了法国军政大权,当时是法国日历的“雾月十八日”也被称为“雾月政变”。<br>画中头戴月桂、手持橄榄枝的是法兰西女神,身边的法老象征着法国征服了埃及。脚下是吹胜利号角的天使,大力神海格力斯身披狮子毛皮矗立于船头,象征着法国战胜了敌人。 战争厅里的巨幅油画<b>《奥斯特里茨战役</b>》由弗朗索瓦·吉拉德创作于1810年。此画描绘了拿破仑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1805年11月的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场面。此役重创了俄奥联军,进而占领匈奥帝国首都维也纳,迫使德皇投降,终结了千年神圣罗马帝国;瓦解了由英,俄,奥,普等国组成第三次反对法国大革命的“神圣同盟,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恩格斯曾经评价这场战役是“拿破仑一生中,甚至是法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战役,甚至是人类战争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br> <div>战神沙龙<br></div> 国王寝室 <b>《法王路易十四》</b>,路易十四有个在如今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癖好:喜欢展示其穿着高跟鞋的笔直的“美腿”。 <b>路易十五王后-玛丽亚·莱辛斯卡王后</b>肖像,(卡尔·勒范洛)<div>玛丽亚·莱什琴斯卡原为波兰公主,玛丽二十二岁是嫁给了小她七岁的路易十五。婚后十年间竟然生了十个孩子,其中七个活到了成年。1768年逝世,享年65岁;是法国历史上所有王后中最长的。玛丽一生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因其众多的慈善工作而在法国很受欢迎,把她视为美德的典范。她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祖母。</div> 王后的卧室。翻修后的房间,复现出玛丽•安托瓦内特当年离开时的样子:1789年10月,玛丽•安托瓦内特通过房间的一扇密门,逃离了凡尔赛宫。华丽的丝绸墙饰和浅色调反映的是夏季的装饰。 <div><b>玛丽·安托瓦内特</b>—路易十六之妻(让·达戈蒂),法国大革命前的最后一位王后。她出生于奥地利,是弗朗西斯一世皇帝最小的女儿。19岁嫁给了法国王太子。她的丈夫登基为路易十六,她成为王后。她在位时挥霍无度,而在丈夫上了断头台后,却表现为法国朝廷中最像男子汉的女人,时刻企图复辟旧王朝,甚至于不择手段出卖祖国,最后被自己玩上了断头台,抛尸荒野,落得与其丈夫路易十六一样的下场,成了一对真正的苦命鸳鸯;数十年后才被重新体面安葬。</div> <b>法国公主,路易十五长女阿德莱德夫人</b>(阿德莱德·拉比尔-吉亚德画作)<div>阿德莱德是国王路易十五和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的第六个孩子。阿德莱德和她的妹妹苏菲在她的侄子路易十六统治期间,在宫廷中领导极端保守派,强烈反对玛丽·安托瓦内特,据说阿德莱德是第一个称她为“奥地利人”的人。法国大革命期间,阿德莱德和她的妹妹维克多逃离法国,定居罗马。<br></div> 图为路易十五的女儿维克托瓦尔夫人的卧房。直至大革命前夕,她一直住在凡尔赛宫。这里之前是路易十四的浴室的一部分,1769年改造成了公主的卧室。房间里配有亮色家具和塔夫绸窗帘。<div><br></div><div>走完一遍凡尔赛的过程,也是我们告别巴黎这座浪漫的文化之都的时候。四天来,从蒙马特高地到塞纳河边,足迹遍及了这里的大街小巷,名胜古迹,对巴黎有了新的认识和印象。明天我们将沿着A10公路南下至卢瓦尔河畔圣女贞德的故乡奥尔良,开始一段全新的探索之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