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结合我校的课题《依托本土资源,构建“绿色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学中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教学,力求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然成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进行教学研究。</h3> <h3> 4月11日,江老师围绕教研主题,在三年级上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课的伊始,江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面积单位测量不同物体表面的大小以及对问题的质疑,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同时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h3><h3> 揭示课题后,江老师通过让学生根据课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知道哪些知识如:想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与周长计算有什么不同等,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指明探究的方向。</h3><h3>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江老师在指导学生明确活动要求后,让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将相关数据填入表内。(活动由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组员之间也有明确的分工。)</h3><h3> 同学们兴奋地拿出学具,开启了寻求知识之旅。</h3> <h3> </h3> <h3> </h3> <h3> 专注学习的孩子是最可爱的!</h3> <h3> 针对孩子们活动中的普遍问题,江老师作适度地提醒、点拨。</h3> <h3> 江老师参与到孩子们的活动当中,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h3> <h3> 孩子们时而拼摆,时而思索,时而讨论,时而记录,有商有量,配合默契。</h3> <h3> 江老师正在展示部分同学的活动成果。</h3> <h3> 问题引导</h3><h3> 请观察、分析表内数据并思考:1.每个图形的每排个数、排数与所摆出的长方形的长、宽各有什么关系?2.请你大胆猜想一下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h3><h3> 引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h3><h3> 师质疑: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是这样计算的吗?</h3> <h3> 为验证结论,孩子们先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再通过测量这个长方形的长、宽,计算出它的面积,然后进行比较,结果一致。</h3><h3> </h3> <h3> 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以及观察、分析、比较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h3> <h3> 4月12日,数学教研组就江老师的课开展了说课、评课活动。</h3><h3> 老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h3> <h3> 李勰校长对江老师的课作了总结性点评: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一是优化了合作过程:提供了合作材料、给出了合作程序、提出了合作要求、展示了合作成果等。二是促进主动建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动手、动脑做数学,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三是能精心设计问题。不足的是时间把握不够,练习较少。</h3> <h3> 这样的真教学、实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h3> <h3>撰稿: 江彬娥</h3><h3> 南岭中心小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