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母语 传承经典 点亮童心

闲适

<h3>  在播撒希望的日子里,亲近母语;在莺歌燕舞的春光里,静心阅读;在乍暖还寒的四月里,我们奔向江苏大剧院,参加第十五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共赴一场春天的约会,聆听文学的声音,感受文学的浪漫。</h3> <h3> 4月12日上午:论坛开幕</h3> <h3>  4月12日,研讨会在江苏大剧院如期开幕。在一片宁静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阅读推广的奠基人梅子涵教授又一次登上论坛的讲台,拉开了那盏代表点灯人的红台灯。在一片静谧、朦胧的红色灯光下,梅子涵教授为我们致开幕词《文学是多么好》。我们聚拢着、温暖着、聆听着,思考着,心怀着灿烂的心愿,努力将那一盏灯的光芒铺天盖地。<br></h3> <h3>  让孩子亲近母语,亲近文学,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梅子涵教授的年度演讲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他以诗意的方式,幽默诙谐的语言阐述了儿童文学阅读的十个意义。首先,通过与古今中外比较,得出只有现在的人类才有儿童文学,要好好珍惜这难得的资源与机会。其次,孩子们童年的时光,需要多种陪伴,儿童文学阅读就是最好的方式。拥有文学和儿童阅读的童年,便有了一生与之相伴的机会。接着,梅老师告诉我们美的语言应该让人心平气,儿童文学的语言便是如此,幽默和诙谐是它的天然素质。然后,他阐述了图画是儿童文学的重要部分,它担负着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的重任,是对儿童想象力缺陷的补充和增添。最后,梅老师说优秀的儿童文学具有善意的力量,思想的辨析,哲学的启明。<br></h3> <h3> 4月12下午:文学阅读</h3><h3> <br></h3> <h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使我们的语言得到最美丽的滋养。”3位老师用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课堂,带我们走进了文学的世界。<br></h3> <h3>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那么,在这个季节里,我们要给孩子们的心灵种下些什么呢?丁云老师用孩子们的诗歌告诉我们,我们要用阅读给孩子们的心灵种下一点点好奇,种下一点点想象,种下一点点浪漫,再种下一点点思考。这样,阅读的种子就会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生根发芽,继而长成绿树红花。<br></h3> <h3>  深圳周美英老师的整本书指导课,聚焦“召唤”,带领孩子们走进世界经典文学故事《柳林风声》,用文本中充满自然气息的生动语言,唤醒孩子们细腻的感知,让他们体会书中的优雅和深刻。</h3> <h3>  来自苏州的张学青老师带来了一堂文学研讨课《打架》,课堂中,张老师既关注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也重视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的能力,还将课文与实际相连,让同学们经历了一场“我”和罗二郎的打架,体验一次和自己相处,和同学相处的历程,最终进行自我反省,充分展现出了文学阅读课的魅力。</h3> <h3>  打开教学之门,一边是田园(汉语教学),一边是花园(文学教学),我们要让孩子们的生命中既有田园,又有花园,用文学的眼光和态度审视课堂和孩子们,不断丰富阅读的主题,拓展阅读的宽度,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h3> <h3>  4月13日上午:儿童中文分级阅读</h3><h3><br></h3> <h3></h3><h3> 关于儿童的中文分级阅读,儿童最有发言权。周益民老师的儿童课堂沙龙——我看童书,让我们听到了孩子们内心真正的想法。从孩子的发言中,我们知道,与他们兴趣相匹配、难度适中、内容健康有益的书籍,才是孩子们希望我们推荐的。<br></h3><h3></h3> <h3>  冷玉斌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两本书:《给孩子的古文》、《那一年,叶子没有落下来》,他认为孩子可以通过这样的书,去见古人,会来者。他还说:“也许,有些事情,孩子不必等长大才会明白,比如——爱情。”</h3> <h3>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程玮为我们推荐了德国作家彼特•赫尔特林的《本爱安娜》,这本书讲的就是一段少男少女的恋爱故事。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阅读这本书,学习书中的老师对待孩子爱情的态度与做法。如果有一天,当孩子提到爱情话题时,我们不必三缄其口,闪烁其词,不妨就大大方方、认认真真地和他们谈论一下这个话题。<br></h3> <h3>  其后,名家齐聚、备受期待的圆桌论坛开始了!针对“儿童中文分级阅读”,专家们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郭史光宏老师说到:“因为文化环境等原因,每个儿童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分级阅读不可能完美的完成,但又因分级是对把握规律的一种尝试,目的是让儿童更好的阅读,分级阅读又显得非常重要。”孙慧阳老师说:“分级阅读是基于儿童认知的产物,儿童的认知又是一个变量,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既需要有理论的思考,又需要重视实践的操作。”付雪莲老师从一线老师的角度呼吁:“作为教师的我们心里要实实想着孩子,千万不要误人子弟。”作为作家的张弘老师提出:“阅读的分享者是从写作的角度探讨,是源于教学大纲而立。”<br></h3> <h3> 4月13日下午:科学阅读</h3> <h3></h3><h3> 余耀老师在主题阐述说:“我们需要文学,也需要科学,它们是我们的两条腿,我们用两条腿走路。”<br></h3><h3> 接着,朱爱朝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自然研讨课:时节之美。节气、物候、汉字、老故事、习俗、自然笔记书写等内容,都在这堂课上得到很好的展现。</h3> <h3></h3> <h3></h3><h3></h3><h3>  了解问题,要从宏观着眼;解决问题,要从微观着手。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推动通识、博雅教育的钱致榕教授,身着一袭长衫,为我们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演讲:从大历史看今天的教育。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我们到宇宙当中走一遭,微观世界转一圈,从大历史、大格局、大视野的角度,来剖析今天的教育。 </h3><h3></h3><h3></h3> <h3></h3><h3>  知识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未来。如何扩展孩子的视野和格局,从知识做起,从自己做起,和孩子一起成长。先生的演讲结束后,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科学的阅读,带给孩子们求真的态度,探索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们那份敏感,好奇之心,确实难能可贵。 </h3><h3><br></h3><h3></h3> <h3> 4月14日上午:人文阅读</h3><h3><br></h3> <h3>  首先,来自马来西亚儿童文学副会长的郭史光宏老师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进行了阐述。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在通识照亮的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发展趋势。总之,通识教育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是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其中,需要指出的是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而是贯通的通,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融通,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br></h3> <h3>  接下来,蒋军晶老师带来了精彩的人文阅读的研讨课:《送别》组诗。内容丰富,设计独到,以《送别》歌作为导入,营造氛围,巧用预学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三首诗的共同点以及古诗中意象的作用,让我们体会到古诗歌教学的另一番景象。在说课环节,蒋老师感慨:“任何古诗词的学习只是死记硬背的话,就太可惜了!”<br></h3> <h3>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我们在热烈的掌声中,迎来了本届论坛的重要大咖著名作家易中天先生,他演讲题目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其中着重阐述了孔子与子由、子贡、颜回三个学生之间的故事,诙谐幽默的讲述,辅之以卡通形象,告知我们:尊严比生命更可贵;做好自己更重要;没有怀疑就没有真理。易先生认为,望子成人,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br></h3> <h3> 4月14日下午:亲读者大会</h3> <h3>  梅子涵教授为我们做下午的开场演讲《文学即教育》。他说:“教育即生活、社会、未来,没有教育的人的脑袋里只有简单的经验操作。文学即社会、国家、世界,拥有文学聆听的日子是非常幸福的,优质的文学可以唤醒孩子们内心的精灵。”<br></h3> <h3>  在孩子的教育中,父亲的角色非常重要,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老师,发表演讲《一个人的童年史可能就是他的当代史》,其中他提出了三个观点:天命是致命的恐惧与终身不渝的眷恋,童年有可能是治愈,也有可能是致病;返本开新,温故而知新,童年越扭曲,不可改变性就越强大;对人影响最深的是亲子之间的情感关系、个人的健康、生活的习惯,缺乏爱和陪伴才是致命的。随后,资深奶爸蔡朝阳老师上台与之对话。两位老师金句频出,亮点不断。<br></h3> <h3>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必然站着一位智慧的母亲。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程玮老师分享了《我们能为孩子做什么,怎么做更好?》,通过与远在伯克利大学哈斯商学院的儿子关于他成长过程中最反感母亲什么事、哪件事影响最大以及有什么遗憾三个问题的探讨得出比较、影响、坚持三个关键词,让我们深受启发。<br></h3> <h3>  最后,深圳市如意小学副校长胡红梅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育儿方法《我用1万本书,给孩子一个书香童年》,讲座中提到了培养孩子要营造良好的书香环境,要陪伴孩子进行有计划的阅读、有计划的背诵、有计划地写作……总之,你把时间给了什么,什么就会生长。在阅读滋润下的儿子小恺,是名副其实的文学才子,他在台上落落大方的分享了自己管理时间的好办法:《时间,请跟我来》。在他们这段难忘的亲读时光里,我们看到这个家庭里始终有书香流动。<br></h3> <h3>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走在教育的路上,走在阅读的路上,走在成长的路上,愿教育点亮每一盏心灯,愿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诗意地生长。</h3>

阅读

孩子

老师

文学

我们

儿童文学

儿童

教育

通识

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