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年后的重逢

王国平

<h3>  四月八日,是交通大学的校庆日。每年的这一天,都有很多的学子回到学校,追忆当年青春美好的岁月。</h3> <h3>  今年的四月八日,我也回到了交大的校园。四月,正是西安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交大的校园中,一片姹紫嫣红,樱花道上铺满了一层粉色花毯,道路两旁樱花和海棠花竞相开放;梧桐树下,成片的牡丹争奇斗艳,发出阵阵的幽香,多么美的校园,多么好的春天!</h3> <h3>  在老图书馆的门前,一排排喷泉掀起层层水雾,在那翠绿的垂柳下,三三两两六九级回校的校友,漫步在水池旁,指指点点,似乎在追忆当年的往事。</h3> <h3>  我今天来是要拜访八十年代初,教过我们工程数学课的马知恩老师。</h3><h3>  因为来得早,我先到西迁纪念馆参观了一下,顺便在门前拍了一张照。</h3> <h3>  马知恩教授,五十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分配至交大任教,是教育部授予的首批国家级教学名师,至今全国也不过百名左右。西安交大的五名国家级名师成立了五个工作室,在马老师任主任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统筹下,开展教师教学培训工作。</h3><h3>  从马老师八二年教我们起,至今已有三十八个年头了,马老师当年讲课的风采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这么多年不知道在忙什么,一直没有回学校去看一看,去年偶然有一天,我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上看到了马老师在讲“西迁精神”,一下子萌发了拜访老师的念头,几经周折,年前联系上了马老师,约好了春暖花开时见面。</h3><h3> 下午3:30分钟整,我准时来到了原行政楼一楼的办公室,见到了盼望已久的马老师,我真有点激动。</h3><h3> 为了这次见面,我还做了一点准备,多年不去商店的我,头天专门去买了一件新夹克,但因天气突然变热没能穿上。专门从台湾订了两瓶高山蜂蜜,买了两罐陕南刚下来的新茶,仍然觉着意犹未尽,推敲好几天,改来改去,写了四句话:从教六十载,桃李满天下。育人百千万,美名贯中华。</h3><h3> 我不懂词律,也不一定押韵。当我用毛笔将这四句写成一个条幅时,整整一个上午,写了一张又一张,都不满意。没办法,越是想写好的时候反倒写不好,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一片心意,虽然写得不好,我想老师是不会怪学生的。</h3> <h3>  马老师今年已八十四岁高龄,头发有点花白,但依然神采奕奕,风姿不减当年。师生两人在简朴的办公室把茶言欢,共话当年。</h3><h3>  八十年代初,马老师正当中年,他风度翩翩,举止高雅,一举一动给人一种庄重内敛的印象。他讲起课来,如行云流水,浑厚而略带磁性的声音,娓娓道来,很有感染力,把枯燥难懂的复变函数讲得像故事一样,听得我们如痴如醉。</h3><h3> 我原来工作的单位有一位总工叫钱钟彭(据说是钱钟书的弟弟),是交大46届毕业生,一个和善慈祥的老先生,因工作关系,我去过他办公室一两次,让他签字。我在上海交大出版的《老交大名师》一书前言中看到,钱先生形容他当年在交大听朱公谨教授讲偏微分方程时,听得如痴如醉,大有孙猴子在听菩提祖师说法而得闻大道的那份喜悦。</h3> <h3>  我虽然不太了解菩提祖师,但我想钱老这种感受与我的感受应该是一样的。在这本书中的两篇文章中都引用了马知恩老师谈及当年朱公谨教授及张鸿教授对他的鼓励和指导。</h3> <h3>  交大的工程数学就是这样的厉害,也是经过几代大师们传承发展才走到了今天。如今,西安交大的数学在教育部测评中取得了A的好成绩。</h3><h3>  至今我还清楚记得,当年我就复变函数的一个边界问题向马老师请教,马老师认真听完后鼓励我说:“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让我回去考虑一下,下次来回答你”。第二次上课,马老师讲完课后,专门叫我到边上,详细解答了我的问题。</h3><h3> 几十年过去了,如果说我还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我想是老师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对我的影响,学好了数学奠定了我的逻辑思维功能,一丝一毫都不得马虎的作风。从这一点上讲,我当面向马老师表达了感谢。</h3><h3> 我为自己在改革开放初期能有机会在马老师这样的名师教导下而感到庆幸和自豪。</h3><h3> 在交谈中得知,教我们电磁场的盛剑霓老师已经八十八岁了,依然精神矍铄,而教我们高等数学的石建城老师已经作古了。</h3><h3> 当着马老师的面,我表达了要向他们老一辈学习,学习他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学习他们对学生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乐观向上,健康长寿的良好心态,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h3><h3> 习近平总书记给交大西迁老教授回信,对西安交大的发展尤为重要,由此,全国上下都知道了“西迁精神”,由此也还原了“交大主体西迁”这一历史事实,是对所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西迁人的一种认可和肯定。</h3><h3> 西迁老教授把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他们也都进入了耋耄之年,很多人还是空巢老人,政府和学校应该做一点事考虑他们的养老问题,而作为学生,即便无力做一点实事,也应该常去看看老师,给他们一点心灵上的慰藉。</h3><h3> 老一辈的大师们当年响应国家号召,从繁华的上海来到相对落后的大西北任劳任怨,克服了许多困难。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真诚地祝愿西迁老前辈们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地安度晚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