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云南板江民艺游学散记</h3><h3>冈底斯 文/图</h3> <h3></h3><h3>缘起——</h3><h3>2016年因摄影第一次来千年古村落板江,因为刚通路,交通不便反而留下了原生态的民艺民俗,老乡们的淳朴热情让我感动,让我萌生了在这里发起民艺游学村的初心。之后陆续带了朋友来这里,大家也深受大山里这些民艺“活化石”所触动,都很支持我的想法,今年板江获批为国家级自然古村落。</h3><h3>南谷团队筹备大半年,2018年底南谷.板江民艺游学村正式挂牌,感谢爱心公益捐赠人的支持,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板江真的变了,板江壮族老乡笑更甜了。</h3><h3>——金平(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疯狂摄影师、南谷创始人、板江民艺游学发起人)</h3> <h3>任何一件保护文化和环境的事业都不容易,需要有识之士的加入,需要有良知的人作出牺牲。<br></h3>从事公益,意味着投入多,回报少。这是靠理想来支撑的事业。<div><h3>金平学长,以一己之力联合社会力量,全身心投入到板江的保护和发展之中,在板江发起民艺游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村落的前世今生,记录下即将消失的民艺手作,同时让传统文化和手艺得以传承,这种情怀实属难得!</h3><h3><br></h3><h3></h3></div> <h3>3月30日,5点多起床,直奔双流机场,早上8:15的航班到达昆明,下午1点45的高铁到达广南县城,住了一晚,第二天上午再乘中巴车,在盘山乡道石子路颠簸近3小时,下午3点多到达距成都1200多公里的板江。可以说是一路狂奔。</h3><h3>板江村隶属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者兔乡者妈村,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千年古寨,2018年获批国家级自然古村落。</h3><h3>由于山高路远,信息闭塞,使板江村与外界相对隔绝,原始风貌和习俗得以保存。</h3> <h3>3月31日,从广南县城去往板江的途中经过里夺大寨,我们在村长家里午饭。老乡们热情好客,好酒好菜招待,敬酒歌一唱,客人还必须得喝两杯,吃饱喝足,载歌载舞。每次去少数民族地区,都感到快乐是那么简单。</h3> <h3>不会喝酒的我,面对真诚朴实热情的人,总是无法拒绝,常常表现得像战场上勇敢的军人,武器不行但敢冲。</h3> <h3>到达里夺,正直中午饭点,老乡们热情地邀请去她家吃饭,感动得忍不住拉着这位大姐合了个影。</h3> <h3>3点到达民艺游学基地板江。山脊上层层叠叠的木楼,古朴宁静的村子,穿着民族服饰村民,原生态的美扑面而来,一种久违的感动消解了一路颠簸的疲劳。</h3> <h3>孩子们纯净明亮的眼睛让人难忘。</h3> <h3>板江的村民为我们准备晚餐,正在摘的是野芹菜。</h3><h3>置身原始村落,过了两天接近原始的生活。吃野菜,吃直接从蜂巢取来的蜂蜜,蜂蜜和蜂巢一起吃,吃肥厚的腊肉,吃彩色糯米饭,新鲜的食材,或凉拌或一锅煮,做得粗狂,吃得也粗狂,倒也能吃出食材本味。</h3> <h3>瞧,这位吃得添手还不忘自拍。</h3> <h3>彩色米饭用当地产的糯米,经过草药染色后蒸制而成。</h3> <h3>露天吃饭,气氛热呼。吃着吃着却突降鸽子蛋大的冰雹,这种经历人生难得一遇。</h3> <h3>雨停了,赶快记录下难忘的一幕。</h3> <h3>木楼&民宿</h3><h3>因为交通不便未被外界打扰,我们在者兔乡里夺寨和板江村看到,原住民多以干栏式木楼为居,原生态的民俗民风安静流淌。</h3><h3><br></h3><h3></h3> <h3>干栏式建筑,防潮湿防蛇鼠,下层养牲畜,二层住人,上层储蓄,佩服先人的智慧。</h3> <h3>里夺寨的这栋木楼据说已经有百年历史。</h3> <h3>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这些藏在深山中的古村落也慢慢受到冲击,紧邻板江的里夺村已经开始了大兴土木,许多砖房取代了木楼。</h3> <h3>如何解决发展与保护这对天然的矛盾?考验着政府和民间保护组织的智慧。</h3><h3>南谷团队倾力打造的板江民宿,就是要在保护木楼的基础上,赋予木楼新生,让木楼主人有收益。每户皆以善资人名义命名,他们多是摄影家、艺术家、作家,以其艺术作品将房间布置成主题民宿,里面的家具则来自南谷品牌,民艺文创软装则就地取材,床品,起居服,洗漱包等则是与在地手工织物结合的产品,让民宿更有壮家人自己的味道。</h3><h3>交通不便,没有通讯,没有完善的支援,房间里所有的家具物品,几乎是南谷团队和老乡们肩挑背扛,甚至动用驴子一起背进了木楼,可见改造民宿之艰难。</h3> <h3>摄影家钟维新捐资的房间,一道门进去两个标准间。闺蜜仨和摄影家何军住这里。</h3><h3>一进门,满屋子的木头香,让我们瞬间陶醉。在看得见风景的小屋里,有好闺蜜相伴,注定是一段愉快的旅程。</h3><h3>天不亮,公鸡打鸣,叫醒梦中人,拉开窗帘,远处的山间有薄雾升起,被雨水洗过的树,枝叶泛亮,格外清新。何军带来的蓝牙小音箱,一段清泉般流淌的音乐,与板江的清晨太契合了!</h3> <h3>我和何军住的房间。</h3> <h3>另一处改造的民宿。</h3> <h3>从房间里看出去的风景。</h3> <h3>从我们的住处到村口操场的路,七里拐弯,凹凸不平,尤其下过雨以后,稍不留意就会踩滑,深陷泥潭里,每次经过都格外小心,深一脚浅一脚摸索前行。真担心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h3> <h3>不过,村里也正在改造路面。连老人小孩都加入了修路的队伍。</h3> <h3>火塘&民艺</h3><h3>车快接近板江时,一位摄友说:能不能拍到炊烟啊?金总说,哪里有炊烟,人家是火塘。</h3><h3>在千年古村落板江,每家的木楼里都有一个或几个火塘,这是人们取暖、照明、做饭、聚会、祭祀的重要场所。</h3><h3>如今砖瓦房取代木楼,火塘正在逐渐消失……</h3><h3><br></h3> <h3>游学者体验火塘文化。</h3> <h3>壮族刺绣在宋代就是贡品。织布织锦、挑花刺绣是壮族妇女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技能,如今这些技能正在退化……</h3> <h3>壮绣针法分平绣、拼花、泡花绣、扣绣等,多以花、鸟、鱼、松、鹤、鹿、兔为题材。</h3> <h3>壮族服装,由浅到深多为各种蓝色,染料可是纯天然的草木。</h3> <h3>小姑娘在晾晒用草木染过色的麻布。</h3> <h3>闺蜜对天然的蓝色麻布爱不释手。</h3> <h3>据说现在板江只有70岁以上的婆婆能织七彩花纹的布了,婆婆手里的织布很珍贵,我们把她织出的全部买了,婆婆很高兴。</h3> <h3>七彩花纹布多用于做头巾。</h3> <h3>牛,是人类之友,农耕之宝。人们称牛为“仁畜”。文山壮族女人头饰上两个角,代表牛角,即“牛崇拜”与“牛图腾”。</h3> <h3>壮族银饰非常漂亮,通常过节才戴,我掂了掂,挺重。</h3> <h3>我们住的民宿,就是这位婆婆的房间改造的。婆婆儿女都在城里工作,应该算村里日子比较好过的了。可是婆婆依然勤劳,白天织布,晚上纺线,还会不断到我们房间问寒问暖。</h3> <h3>临走前,我和闺蜜买了婆婆亲手织的布,这布分量重,承载了手艺人的耐心专注和精耕细作,这样有温度手作不多见了,所以珍贵。</h3> <h3>老人&孩子</h3><h3>与中国其他乡村一样,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这是贫穷的无奈和乡村的衰败。</h3><h3>生活不易,但他们依然乐观。</h3><h3><br></h3> <h3>老人家,84岁,十个孩子,五儿五女。</h3> <h3>她们的童年是带弟弟妹妹。</h3> <h3>没有玩具,一把泥土就可以玩上一天。</h3> <h3>一台滑滑车,三个孩子挤在一起,同样是开心。</h3> <h3>山里的孩子,疯跑也是娱乐。</h3> <h3>就地取材,扯一把野草绑起来,可以当毽子踢,来一场群体赛。</h3> <h3>几天的游学,相信大家各有所获。</h3><h3>再见,板江!从此多了一处牵挂。</h3> <h3>感谢为本人拍照的陈政委等各位朋友</h3><h3>感谢向文军奉献无人机拍摄图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