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间太瘦指缝很宽,六十年前我们像小鸟一样,肩背书包飞进霍山路小学的洋房,飞进伴随我们快乐童年时光的大操场,一路走来:走过文革动乱的少年时代,走过被知青的青年时光,走过经历改革阵痛的中年。走到了今天同窗们重聚握手惊叹:六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h3><h3> 19年4月9日,在筹备组同学们的多方奔走努力下,定居国外和外地的同学紛纷回到故乡,假座上海金门大酒店举行了这次相隔半个多世纪的聚会。同学们执手相对话当年,乡音无改鬓毛衰,引吭高歌仿佛又回到往日时光。</h3> <h3>女同学们风采依旧</h3> <h3>男同学们精神抖擞</h3> <h3>这是我07年旧文共同学们一笑</h3><h3>我的童年是在上海的东北角,战时曾包容过众多犹太难民的地区虹口的提蓝桥长大的。那儿的建筑由多姿多彩的欧风洋房和一些中西合璧的新式里弄组成,我的小学同学基本上都住在俗称的“洋房”中,红砖红瓦的尖顶建筑定格在我儿时对房屋建筑的认知中。我上的小学也设在两幢洋房中,我们分别称它们为“大洋房”和“小洋房”,不知是以前的别墅,还是教会。</h3><h3>现在想起来,那建筑很有特色,暗红色木质的楼梯扶手和拱园型门洞上都雕着造型,流淌着浓浓的上世纪氛围。记得学校有一个圆形的琴房,宽敞明亮,180度全是窗,房内有冼星海,聂耳的石膏座像,唯一的一面墙上挂着贝多芬侧面像的,放着钢琴,洋琴,月琴及各种乐器。我就是在这间房里接受了最初的音乐启蒙教育。可惜的是现在这两幢房子已经没了,替代它的是一栋标准的水泥教学楼,对在此就学的小学生来说也许应该是好事。但当我面对着四四方方,毫无美感的新大楼,挥之不去的失落感不断涌来。曾有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说,孩童时对建筑的内涵没有什么感触,洋房也好,里弄房子也好,都只不过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到了现在才知道它在我的生活中留下了永远的痕迹。</h3><h3>日本神户大地震前我曾去神户游玩过,帮我安排这次行程的日本朋友再三告诉我:‘到了神户一定得去“异人馆”看看,肯定值回票价”说的我浮想联翩,好奇的要命。下了新干线,到旅馆放下行李,立即打车直奔“异人馆”。买票时有“护照票”就是可以参观所有景点的票。还有一般的入场券,进去后再选择自己想参观的景点买票。售票者也劝我,“好容易来一次,绝对值得都看一看的”于是买了“护照票”。</h3><h3>进场后只见在小山坡上,远远近近一幢幢小洋房。进去一看原来是18,9世纪来神户经商的西方人的住宅。建造年代,建筑风格都和虹口提蓝桥的“洋房”相去不远。屋内保存着原有的家具,连这也和我在同学家看到的差不多,铜栏杆的床,和老华生同时代同样造型的电风扇,三十年代的缝纫机。所谓“异人”竟然就是洋人。既不是名人故居,又没什么特别可看的,都是我司空见惯,上海同学家还在用的物件和住宅。我那叫冤呐,花了钱还累。</h3><h3>这些在日本人眼里就是很有价值的文物了,精心保存,还吸引了很多游客参观。但极力推荐给我这个从有四五千年历史国家来的中国人,真是笑话。中国随便哪儿看看都是历史,遍地的古迹。</h3><h3>但是正因为见惯不惯,就想不到珍惜, 随意破坏区域人文景观之举比比皆是。新旧建筑并存,凝固音乐的主旋律混乱,城市不见了发展的轨迹,失去了特征,也就失去了它的过去失去了它的历史。而没有记忆和历史的城市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了灵魂。</h3><h3>虹口提蓝桥有深厚的区域文化和特殊的历史痕迹,保留经典部分,建成供人参观怀旧的景点也应该是个很不错的主意。这样住在历史中的人,能走出历史享受新的生活。也给我们留下了过去,留下了记忆。</h3> <h3>六一班参加聚会同学(20人)<br></h3><h3>后排左起</h3><h3>张建华,宋丽娜,刘华,宋淑华,张萍,蒋雅琴,黄文英,陈红霞,徐红,方小琴,郝少泉</h3><h3>前排左起</h3><h3>齐建均,徐宏昌,梁和平,黄建中,傅志伟,汪建平,陈宝新,钟建工,蒋鸽</h3> <h3>六二班参加聚会同学(19人)</h3><h3>前排左起</h3><h3>徐建民、黄鑫洋、周林骏、李祖山、冯平、张汉东、吳永和、王珏康、张铮铭</h3><h3>后排左起</h3><h3>陆旭、沈玲妹、倪义清、俞雁、任晓影、何希聪、屠爱萍、陆志玲、鲍善娥、王美莲。</h3> <h3>六三班参加聚会同学(15人)<br></h3><h3>前排左起</h3><h3>朱正阳,张振海,顾培德,王恩冕,王新亮,吴平</h3><h3>后排左起 </h3><h3>周仲逸,张新民,蒋丹雄,殷胜鸿,邬于红,李沛基,朱云蕾,马雪飞,曲利华</h3> <h3>六四班参加聚会同学(15人)<br></h3><h3>前排左起</h3><h3>钱吉新,朱文龍,王雷龄,郑宇亮,余伟康,董钦福</h3><h3>后排左起</h3><h3>孙 𣿰,林雅敏,付惠珠,颜虹皎,奚佩芬,陈八妹,鲁美莉,陈秋英,王美英</h3> <h3>六五班参加聚会同学(19人)<br></h3><h3>前排左起</h3><h3>石小琴、周建国、何德华、林耀明、周林骏(二班)、凌一华、朱家兴、施建新、蒋桂敏</h3><h3>后排左起</h3><h3>薛文英、赵玲、张巧芸、杜爱平(二班)、陸志玲(二班)、王芸芸、陶荣珍、苏立群、俞福珍、张丽华、励佩芳、李定珠、贺菊仙</h3> <h3>感谢此次筹备这次盛会的老同学,当年的骨干,如今依然栋梁。感谢黄建中同学给我们找到高大上的聚会场所,感谢各班筹备组成员宝刀不老,费心准备了聚会的流程,尤其细节掌控的周到,才使这次聚会圆满成功。</h3> <h3>舟山路的同学,以前的邻居,现在该称发小了</h3> <h3>小学乒乓球校队的战友们:队友们还能战否</h3> <h3>不远万里来参加聚会的蒋鸽同学不唱外国歌竟然表演原汁原味的民歌</h3> <h3>奚佩芬同学的沪剧芦苇疗养院唱得很稳很棒,很好听</h3> <h3>两位校友演艺还是如此精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h3> <h3>陈虹霞高音嘹亮堪比专业</h3> <h3>汪建平同学的激情朗诵秒杀群雄</h3> <h3>蒋同学的葫芦丝吹得惟妙惟肖</h3> <h3>黄鑫洋同学的激情演唱乡音乡情,引起大家的同感。月是故乡明。</h3> <h3>李祖山黄鑫洋同学保持2班男声合唱的传统,唱得不但好,居然还唱日文歌</h3> <h3>跟着李祖山混腔势</h3> <h3>往日时光唱出了同学们的心声,假如能够回到往日时光哪怕只有一个晚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