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正着

霞光xin

<p><br></p><p>作者/霞光</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百业待兴的1978年前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我当时在所居住城市的西林公园搞形式宣传工作。</p><p> 一天,园长找我,说公园规划将新建一座亭子,让我设计。天啊!我是搞实用美术的。叔叔50年代在大学里学土木建筑,所以我明白这根本不是一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说设计亭子,应该是学土木结构或学园林设计科班出身的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可是忠言逆耳,不管我怎么解释说明自己不胜任,园长就是执迷不悟。说个人主义不要老和集体主义针锋相对。再不接受任务就好像我对待革命工作拈轻怕重似的。</p><p> 也难怪,当时的各级领导许多是“三八”式老干部,也许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却是出生入死沙场,身经百战的国家功臣。那个年代社会人才青黄不接,领导工作治丝益棼,乱抓差,经常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混为一谈。看我能写能画就让我搞设计,看我摆弄颜料,又要我去给门窗刷油,真是哭笑不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领导说干革命工作就是要能上能下,拳打脚踢。只见他脸一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园长一身军人作风,他正颜厉色,当即把任务交给我和木工李师傅,要多少小工他调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李师傅50多岁,是在工作中一惯不分高低贵贱的老党员。他虽然不识字,但敢说敢干,手艺巧,且肯动脑。其实当时园里一穷二白,造亭子因陋就简,主要原材料就是红砖和水泥。李师傅认为隔行不隔理,他也在旁边对我说:“你能画出来,我就能造出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就这样被拿鸭子上架,只能忠心耿耿干了。脑子里支离破碎的亭子,怎么也拼不出个模样,搞得头都大了。手里连参考资料都没有,书店也没有多少新书卖,即使再版一些新书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想起过去家里许多书籍中都有江南亭台楼阁的照片,可一时被视为封资俢早破了四旧。</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去父母家翻箱倒柜,翻出五六十年代父亲订的《苏联画报》中竟然有亭子的照片,我喜出望外,便以这张照片为参考,经过稍事修改,找好比例,上下里外量出比例尺,完成“设计”,总算硬着头皮交了差。</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来在国家建设自力更生阶段,还真是需要李师傅这样迎着困难上的人。他用木料打楦,加上泥瓦匠师傅的手艺,亭子造的竟然有模有样。涂上绿顶,刷红六根柱子,已然在绿树丛中大放异彩。副园长是天津人,他喜爱民俗艺术,借鉴宫廷园艺风格,还在亭子的飞檐下画上图案,整个亭子便赫然升辉。</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亭子兴建竣工,几十年一成不变的老公园新建了亭子,属少有的新生事物,受到全市的瞩目。一天,我正在美术室工作,园长叫我出来。园子里来了一群人,是市长率市领导一班人来视察工作。局长,处长等各级基层领导陪从,说要去看亭子,园长也叫上我一起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看样子,领导对这个亭子还是欣赏,满意的。忽然一位市领导说:“这是谁设计的?这像是苏修亭子。”即刻吓出我一身冷汗。当时反帝反修时代还没有结束,政治运动刚刚过去,我那时候才20几岁,没胆儿,不禁吓。我想,那家伙一定去过苏联。</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幸好始终无人争长论短,园领导也没说是我设计的,这事就过去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春天,亭子周围开满了杏花,我为它命名知春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不久,园内进行统一规划,由后来升任的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专业毕业的副处长总体设计,不断增加了许多新的园林建筑设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里是中国最东方的边陲城市,号称“东方第一城”。没多久,中苏边境开放,街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苏联游客,易货贸易火热。我市和黑龙江对岸的苏联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哈巴罗夫斯克建立了中苏友好城市。市里还大兴土木,不仅过去苏联专家建的苏式楼房和欧式建筑粉刷一新,还将一些地标性建筑顶部进行修整,改建增加一些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圆顶。以后建造的楼房风格越来越多都与俄式建筑相近。</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两千年以后,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公园推倒围墙,成为开放型公园,再次进行园林改造。这次几乎将以往所有的园内建筑设施,包括那位北林的工程师所设计的园林建筑小品一概统统拆除,重新规划设计。唯独我这二百五打酱油设计的亭子保留下来,因为它是苏式的,正好符合中苏关系正常化以后的形势需要。我又想,这位批准保留亭子的领导也一定去过俄罗斯。世事变化,真是太富戏剧性的歪打正着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搞土木结构工程的叔叔曾身为援外专家走遍地中海沿岸各国,国内外许多地方都留下他的建筑作品。后来弟弟在天大建筑系学建筑学,毕业去哈尔滨工作,出国转学计算机之前,在省城和黑河开发区各地,也留有他设计的建筑楼房。百年之后,他们人过留名。我属老三届,没有上过大学,更没有学过建筑专业。无知者无畏。也会雁过留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退休后,我已移居外地18年之久,我“设计”,实际是“画的”亭子,竟然经历大浪淘沙,40年不倒,依然“婷婷玉立”在我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也许,年代久远,更会真伪难辨。无意中的“辉煌”,并非真才实学,滥竽充数竟也能流芳百世?无论如何,知春亭已成为我心底的一段佳话,也让我产生几许难以启齿的自豪感。在家偷着乐!</p><p><br></p> <h3>  2015年回老家,在西林公园与知春亭合影(已故同学张新会拍摄)。</h3> <h3>  去年夏天回老家,正逢知春亭维修,整个亭子刚刚重新抹过的水泥还没有干。这是昨天同学王力生刚发来的知春亭照片。飞檐下的图案被改丑了。应该是水泥没有干透,过早刷色导致油漆脱落,使亭子有些面目全非。今年春季维修,应该会再次刷新。</h3> <h3>  今年夏天回老家,知春亭已换然一新。</h3> <h3> 再与知春亭合影。</h3> <h3>  </h3> <p>  叔叔晚年参与土建施工的海心沙公园中的“广州电视塔”。属高科技地标式建筑。</p><p><br></p><p><br></p> <h3><br></h3><h3> 2019.4.9</h3><h3> 修改于2019.11.12</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