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往往不注意孩子们能力的培养,老师上课期间往往一言堂,每堂课四十分钟,基本上一多半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想说也不可能说,更别说让学生自信地说,大声地说,朱教授说过:我们很多时候实际上在培养一代“失语”的孩子,怎么能改变现状呢?我觉得首先应该给孩子们搭建一个“舞台”,这个“舞台”应该能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这个“舞台”不受老师的束缚。</h3> <h3>本周学校教研组活动,听我的课。第一单元只剩下一篇《回延安》,对于这样的诗歌,内心总有一种排斥感,因为时代感太强,孩子们很难理解。该如何教学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老师讲,枯燥无味,学生听,心不在焉!!</h3> <h3>在阅览了诸多教学设计,翻看了参考书后,我突发奇想,为何不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呢?放手让他们自己来!</h3><h3> 所以趁着周末,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办一份手抄报,内容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信天游”相关知识等。等周一来学看到学生们的作品时,让我很惊讶,惊喜。就连平时作业马虎的郭鲲鹏,也认真得完成了,并且主动给我看“老师,看我的怎么样?”参与热情很高。学生的作品从构图,插图到内容,水准都比较高。</h3> <h3>对于学生的表现,更坚信于自己的决定——让学生自己来讲解诗歌。</h3> <h3>趁着早读时间,把五节诗分配到各组。要求四人小组合作预习,最终把预习结果设置为相关问题以备上课讲。然后指导四人小组间合理分工——主讲,副讲,评价等。</h3><h3> 但是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只注意学习本组内容,其他四节没有读。所以就又要求,主讲要提问,提问别的组,这就使得其他组在把自己本组内容吃透的前提下,也学习了其他四节诗。</h3> <h3>第一节先在2班上课。在张钰培的主持下,课堂教学有序展开。各组展示都给我眼前一亮。但是又发现了新问题——就是各组间没有沟通,设置的问题有重复之处,也有疏漏的知识点。所以在1班上课前,我把各组组长召集一起,让他们相互沟通、讨论,最终把问题设置出来。这样的话,做到了每组有整体的感知,组间问题又互相补充。</h3> <h3>《回延安》的预习小组展示课在上课铃声响后开始啦!一个个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祝晓宇的开场白中,这节课开始了。本节,祝晓宇主持主导,每个小组进行预习展示,而我只是适时点拨。</h3> <h3>每个小组进行展示时,组长负责主持,有的组员负责板书,有的负责诵读,有的负责评价。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每一组展示在相同中又各有特色。</h3> <h3>一节课结束啦,学生的能力让我刮目相看——以往过于轻视孩子们了!祝晓宇组织落落大方,思路清晰,并适时对其他学生给予鼓励,引导。这不就是一个合格优秀老师的表现吗?组长能把自己当做老师,和下面的学生有互动,而下面的学生也是相当配合,比我平时上课效果好很多。</h3> <h3>这样的小组合作课,学生喜欢——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更喜欢——轻松,解放自己!</h3><h3> 新教育让我坚信,只要上路,就一定有庆典。只要有行动,就一定有收获!我们要相信种子,相信岁月,静看花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