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珠笔‘’其‘’遇记之——在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中交汇

圆珠笔

<h3>数万年时间轴上刻录了太多的文明印记,而我们的生命只能经历其中短暂的几十年,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除了读史书外,到博物馆里通过文物阅读历史也是弥补这种遗憾的好方法。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土耳其的重要城市几乎都有博物馆。而参观博物馆,也几乎是游客们的共同选择。</h3> <h3>博物馆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仿佛时空机带着我们穿梭到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文明现场,引领我们认识过往城市的灵魂,感受早已远走的帝国不朽的美梦。</h3> <h3>这些具有象征性的征集、典藏、陈列,是时代的文化符号,刻录着一个民族的兴衰史,是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性所在。凡是走进它的人,不仅能够亲身领略它昔日的辉煌,而且可以深刻的了解这座‘‘摇篮’’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不可估量的作用……</h3> 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 <h3>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是土耳其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它深广持续的影响力,来自于拥有赫梯文明最权威、最丰富、最集中的收藏。</h3> <h3>博物馆的前身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客栈和商场,建于1464年。后来被大火烧毁,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将其修复,并根据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倡议改作博物馆。</h3> <h3>这里收藏着安纳托利亚的主要文化记忆,千百年的王室更替、宗教变迁、艺术发展的轨迹通过各种文物的诉说清晰地展现出来。</h3> <h3>安纳托利亚半岛是欧亚大陆交通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碰撞的前沿阵地,在古代丝绸之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h3> <h3>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帝的数个王朝的统治,孕育出灿烂的安纳托利亚文明,通过一个个或保存完好或残缺的文物展示给我们。</h3> <h3></h3><h3>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的展品按年代排列,共分为 10 个不同时期,从旧石器时期开始到古罗马止。从中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一个王朝的开启和覆灭之间的因果关系。</h3> <h3>通过这些展品可看出,自大约100万年前人类最早迁到这一地区起,安纳托利亚半岛在每一个文化历史时期都占据着重要地位。</h3> <h3>在中世纪的欧洲,狩猎活动是贵族地位的象征之一,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与此相关的艺术作品。从这些狩猎场面的浮雕中,我们仿能听到马蹄奔驰、战鼓如雷、动物的哀鸣、以及庆功的杯盏叮当。</h3> <h3>罗马人一直以雄壮的狮子为自己的象征,但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狮子的形象并未神化,仍是百兽之王,狮子之美,仍忠实于原貌。从安纳托利亚出土的狮子有很大不同,造型简练,更多地使用了图案化的装饰手法,却不失狮子威严的仪态和贵族的气派。</h3> <h3>如果说美学是民族文化形象的反映,那么视觉美学就是民族文化最形象的反映。从展厅中的几尊神像来看,除了崇拜英雄,土耳其人也虔诚敬神,他们同样也向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br></h3> <h3>我指着博物馆悬挂着的画像问两位参观客这是否凯未尔.阿塔图尓克的画像,其中的长者肯定地点点头,接着便眉飞色舞地跟我说了许多。我没听懂,但猜他是说,是凯末尔.阿塔图尔克让这里变成了博物馆,让我们的历史有了安放之地!</h3> 丝绸之路最豪华的驿站 <h3>孔亚是土耳其的第五大城市,是该国著名的宗教圣地。作为一座圣城,孔亚曾被土耳其塞尔柱王朝选作首都,大约在1467年前后,孔亚被并入奥斯曼帝国以后逐渐衰落。直到1896年因为有伊斯坦布尔自巴格达的铁路经过才得以复兴。</h3> <h3>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地,土耳其每30公里就有一个驿站。苏丹罕驿站也叫皇帝驿站,位于孔亚与卡帕多奇亚的主干道上。这座用大石砌成的长方回字形建筑,占地约4500平方米,具有保安、休息和存储货物多功能。大战时曾作为城堡使用。</h3> <h3>这座驿站最夺人眼球的是它那华丽的门楼。门框的设计很特别,是非对称的,左侧为传统的直角结构,右侧则为圆弧形。门的上部装饰是内凹式尖拱,平面圆拱加矩形门拱的组合。(因维修大门搭满脚手架难辨其妙,特找了一张网图,向作者妙妙致谢)</h3> <h3>尖拱造形如同放大了的壁龛,由精细的花瓣和复杂的几何图形构成,两位塞尔柱苏丹的名字一左一右出现在大门的两旁,成了繁复图案的点睛之笔。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驿站为皇家所建。</h3> <h3>导游说这是古丝绸之路上最大最豪华的驿站。在中国汉武帝时期开通的丝绸之路,从长安一路通过巴基斯坦、阿富汗、波斯,然后进入小亚细亚半岛,渡过马尔马拉海,君士坦丁堡通往欧洲。小亚细亚半岛成了欧亚大陆的桥梁和丝路的重要运转地。</h3> <h3>苏丹罕驿站可以容纳上千人,数百匹骆驼或马匹以及所携带的全部货物。驿站特聘厨师、医生、理发师、铁匠、兽医等各方面的人士为商旅提供补给和专业服务。过路商客可以享受三天免费住宿及服务,还可以在此谈合作和交易。据说若在境内遭遇盗匪财产蒙受损失的,核实后还会获得赔偿。</h3> <h3>财富在路上,希望在远方。商人重利轻别离,注定是千百年财富密码之一。当年奥斯曼帝国的强盛,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依赖着控制丝绸之路的贸易而获得巨大的财富。然而旅途多险阻,遥想当年旅人长途跋涉而来,当夕阳西下,人困马乏之时,茫茫荒原之上,若无驿站补给,这条丝绸之路定难以兴盛。</h3> <h3>我们来到时,因为这里正在进行维护而没有进去。从门外窥视,只见驿站内空空荡荡,冷冷清清,只有从暗处扑飞而出的鸽群掀起的阵阵声浪。这个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符号辉煌不再,但却可以凭借这规模宏大的建筑想象它昔日的辉煌。<br></h3> 梅夫拉纳博物馆 <h3>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曾是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h3> <h3>来到孔亚的人们,无论是不是穆斯林,大都是冲着梅夫拉纳博物馆而来。这座镶满清灰色瓷砖、有凹槽圆屋顶和绿色高耸尖塔的博物馆,因为非凡的文化库存而成为土耳其最与众不同的景观之一。</h3> <h3>梅夫拉纳博物馆由清真寺改建而成。庞大的建筑群高低不一,气势非凡。远远就可以看见那高耸的宣礼塔,以及那标志性的蓝绿色寺顶。</h3> <h3>对穆斯林而言,这里是一所圣殿,它包含了太多的情感和宗教价值。因为回教苏菲派创始人梅夫拉纳就埋葬在里面,所以这里是穆斯林信仰的堡垒,是穆斯林的道德花园,是穆斯林的学校,是穆斯林排忧解难,化解纷争的场所。</h3> <h3>梅夫拉纳是回教苏菲派的思想家、圣人,他创建了以旋转舞祈祷而知名的苏菲教派。“梅夫拉纳”是阿拉伯语,意为“大师”、“长老”。他在土耳其人心中的地位就像中国的孔子。<br></h3> <h3>梅夫拉纳博物馆曾是塞尔柱皇宫的玫瑰花园,由当时的苏丹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梅夫拉纳的父亲。梅夫拉纳的父亲去世后,被埋葬在花园里,这也是玫瑰花园作为陵墓的开始。</h3> <h3>据说那铺满绿色瓷片的华丽尖塔下是梅夫拉纳·杰拉勒丁·鲁米的陵寝。</h3> <h3>博物馆入口处大门上用图案化的阿拉伯文字镌刻着‘‘不完美地走进去,完美地走出来’’。强化了伊斯兰清真寺的特性。</h3> <h3>礼拜大殿最令人震撼的依然是形式独特的穹顶,其题材、构图、描线、敷彩皆有匠心独运之处。穹隆之下,柱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h3> <h3>伊斯兰建筑的装饰,在全世界堪称奇妙而独到。由于反对偶像崇拜,他们的装饰图案基本上排斥写实的形象,却偏爱浓烈色彩和以一个纹样为单位,反复连续使用的阿拉伯式花样。</h3> <h3>拱券上的装饰繁复精美,其拱券形式本身的装饰和建筑细节,反过来又影响建筑上占据最大体量的穹顶,使之更具神秘感。</h3> <h3>  大殿存放着好些个石棺,每个石棺上都放着头巾缠成的帽子。在伊斯兰教中,头巾是精神权威的象征,绿色头巾缠绕的圈数越多,显示其地位越高,白色则代表普通穆斯林。</h3> <h3>这个有盖子的器皿被称为‘‘四月的碗’’。里面放着春天四月的雨水并浸着梅夫拉纳的头巾。据说信徒们将其视为圣水,并确信用它治病有奇效。</h3> <h3>博物馆内展示着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全世界最大和最小的古兰经。据说书写者抄完这本最小的古兰经后便失明了。<br></h3> <h3>主展室正中,有一玻璃橱柜,里面呈放着一个盒子。据说,这个盒中存放有几根伊斯兰教的复兴者穆罕默德的胡须,通过玻璃罩下沿的小孔,可以闻到由胡子散发出的檀香气。</h3> <h3>这位土耳其美女示意我靠近玻璃橱柜下方的玻璃孔用鼻子闻那胡须散发的味道,但当时因为语言不通未解其意,她就为我做示范。但也许不是信徒,我什么味道也没闻到。🤔</h3> <h3>拍下这张照片时,还以为这是套漂亮的的茶具,查了相关资料才得知这是书画用具,那些小罐是拿来分放各种颜料的。</h3> <h3>博物馆的出口是典型的伊斯兰砖筑拱券风格,那状如蜂巢的内凹尖拱与门的圆拱相互呼应,更显精巧华美。</h3> <h3>对于穆斯林来说,每天五次的礼拜不仅是一种仪式,而是一种生活信仰。为了表达对真主的虔诚,信徒每次做礼拜之前都要洗干净手脚。所以每座清真寺都设有这样的净洗池。</h3> <h3>博物馆庭院中间的净洗池目前仍在使用,前来朝圣的信徒都要先洗脸洗手方入寺。</h3> <h3>院子里这排低矮的小房间共有17间,每一间都带有一个小型圆顶和烟囱,它们是1584年,苏丹穆拉特三世修建的,以前是信徒们的修行之所,现在是穆斯林信徒学习生活用品陈列室。</h3> <h3>除了殿堂内那些华美的窗,殿外的窗也是别出心裁的存在。</h3> <h3>虔诚的信徒完全不为外部世界的纷繁所扰,他们的世界只有自己与神之间的对话。他们在虔诚的祷告中感受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洗礼,接受真主的赐福。</h3> <h3>由于梅夫拉那的历史地位,因此来这里瞻仰梅夫拉那的信众也是络绎不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博物馆在形式和外观上仍是一座清真寺,除了那些虔诚的信徒,博物馆的游客与参观者也似乎成了新的朝圣者。</h3> 安塔利亚考古博物馆 <h3>安塔利亚是一座集聚艺术在云端之上的城市。这里的考古博物馆外表虽不起眼,却是土耳其最大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h3> <h3>在安塔利亚考古博物馆里,一条条时间的长河纵横交错的流淌着。每一条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线索,让徜祥其中的人沉迷。</h3> <h3>其自然历史厅、史前展厅、古典时期展厅、马赛克厅、神像馆、帝国雕像馆、民族志堂等在内的13个展室和一个露天画廊精炼出历史上那些无穷无尽的过去时光,并赋予我们艺术与美的标准。1988年曾获得“欧盟理事会特殊奖”。 </h3> <h3>陶瓷展馆陈列着公元前四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期间陶器工艺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陶轮到形状各异、纹饰风格不同的陶瓶。那精美的细节与造型以今日的眼光看,依然赏心悦目。</h3> <h3>观众来到博物馆看的也不光是平时见不到的珍奇异宝,更是能够进入在生活日常中触及不到的知识范围,或者以超越现实的视角来了解生活真实之外的其他真实。</h3> <h3>在这里我惊讶的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许多习以为常的习俗、许多司空见惯的思想行为都是从久远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继承下来的遗产。</h3> <h3>安纳托利亚作为罗马帝国广袤领土的一小部分,在罗马治下转变其自身的文化传统以适应新的潮流。艺术家们复制了古典时期最重要的雕塑作品,尤其是雕像艺术,将其发展成为成熟的艺术门类。</h3> <h3>1946年专家们对安塔利亚以东15公里的古城佩尔格进行发掘,共整理出100多尊公元二世纪的石雕像,这些体现古罗马雕塑特征的精美雕像,成为安塔利亚考古博物馆最主要、最吸引人的珍宝。<br></h3> <h3>这些经历了两个千年的沧桑后重见天日的雕像,绝大部分都有较大的残缺,但在灯光下仍散发出令人惊艳的美感,辉煌地直击观众心扉,让人震撼。</h3> <h3>古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烟尘过往,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绝美雕塑永存于世,佐证着那个时代文明的灿烂和伟大。</h3> <h3>这尊罗马教士的雕像,五官轮廓清晰,有着浓密的胡须和头发。深邃而敏锐的目光,厚重而有质感的衣着,历经风雨侵蚀,世纪更迭,仍有种不怒自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h3> <h3>在佩尔格出土的雕像中,帝王贵族的雕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是因为古罗马人有着强烈的地位观念,雕像经常被用来展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给他们的家族带来荣耀。<br></h3> <h3>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权利大都集中在贵族手中,他们要求艺术家表现他们个人的权威,为他们歌功颂德。</h3> <h3>这段时间的肖像雕塑以写实的风格见长。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细致地刻画人物,舍去繁琐的东西,加强运动感,使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h3> <h3>也许是雕塑创作时间与他统治期间相吻合的缘故,展厅中哈德良大帝的雕塑最多。这尊身着战袍的哈德良大帝雕像,与上图中那尊哈德良雕塑无论是形象还是动态都一致,所不同的是穿上战袍的哈德良更显君王霸气。</h3> <h3>在帝王厅展现出来的帝王雕像大多鼻子部分都是破损的。据导游说这往往是继任者所为,含有破旧立新的意思。</h3> <h3>这尊集形体美与精神美于一体的雕像,飘然衣袂下,饱满的肌肉几乎触手可及。</h3> <h3>这尊右手轻抚下颌,左手持匕首,呈凝视沉思状的雕像,身上的长袍被雕刻得宛若丝缎轻盈润滑,每处折皱都体现人体及衣服轻薄丝滑的质感。</h3> <h3>用黑白两色雕成的罗马舞者,无论雕工还是体态的平衡都是罗马时期雕像的上乘之作。舞动的身姿、飘逸的罗裳、超人的神韵、丰腴的体态、回眸的眼神,都使她散发着难以言表的优雅。从她脸上若有所思的微笑里,我读到了浪漫的希腊,读到了光荣的罗马,读到独到了千年艺林的往事……</h3> <h3>漫步诸神雕像厅,那些充满浪漫及想象的诸神雕像能让你感受到来自遥远神话时代的脉博。</h3> <h3>神话故事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虽是复制品,可仍为镇馆之宝。原件是由古希腊古典后期的著名雕塑家利西普斯创作的青铜像。这尊雕像面呈痛楚思索表情,身体曲线型,左腿支撑着身体的重量,左臂倚在挂着尼米亚猛狮狮皮的橄榄木棒上,右臂背到身后,身上的肌肉清晰显露。</h3> <h3>月亮神阿忒弥斯被刻划得貌美婀娜,体态万方。她的头部微微向左侧扭转,神态平静,笑容微露。庄重典雅的同时又令人感到亲切。<br></h3> <h3>这尊月亮女神展现的阿尔忒弥斯的另一面。此时她是狩猎女神,是野生动物的女主人,神界的主要猎手。她那在丛林中追逐猎物,欲拔箭的瞬间被刻划得栩栩如生。</h3> <h3>这尊雕像虽然缺少了头部,但是却依然高贵端庄。在柔和光线的照射下丰满柔美的身体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散发出迷人的风姿。</h3> <h3>充满阳刚之气的太阳神阿波罗,是宙斯与黑暗女神勒托的儿子,被称为最具希腊气质的神明。雕刻中的人体比例关系相当准确,对人物神态及肌肉的表现相当细腻,体现出和谐与理想之美。</h3> <h3>手持魔杖的赫耳墨斯是天界众神的传令使者。虽然雕像的右腿已经缺失,但是其奔跑的动态以及在奔跑中紧绷的肌肉、扩张的血管都体现出脚生双翼,速度如飞的特性。</h3> <h3>墓葬文物展厅是安塔利亚考古博物馆的另一大亮点。</h3> <h3>古罗马时期,人们把坟墓看成是灵与肉的共同归宿,因此他们非常看重对这个归宿地的打造,往往会选择最好的石材来制作石棺,这就是为什么历经千年这些石棺还保存得那么好的原因。</h3> <h3>那时的墓葬形式多为将石棺放置于地面上而不像东方人讲求入土为安。他们对石棺的雕刻非常讲究,越是地位高和富有的人,石棺的雕刻越是复杂精美。这尊大理石雕刻的舒躺美女石棺盖,诞生于公元2世纪。</h3> <h3>这类石棺的雕像有一定的程式,其顶部的盖子一般都雕有墓主人的形象,多取坐或卧姿,棺身四周则雕神话题材的各种神祗人物。一方面是神话题材,一方面是现实题材。</h3> <h3>随着年代的发展,石棺制作的越来越考究,上面雕刻也越来越繁复,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与墓葬有关的浮雕艺术品。</h3> <h3>美杜莎头像之所以频繁出现在石棺中,原因是据说她的眼睛可以避邪。支撑在两侧的多为胜利女神和丘比特。</h3> <h3>《赫拉克勒斯石棺》上刻有12个故事,生动表现赫拉克勒斯完成国王交付的任务,升格为神的故事。</h3> <h3>木板圣画也很精彩。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史诗般再现了土耳其人孤军深入欧洲文明中心,成功的统治东南欧四五百年的进程。</h3> <h3>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的存留折射出文明进程的艰辛特殊程度。历史本身在不断的提醒我们,流传至今的古典艺术,实在不失为一种历经磨难的伟大馈赠。今天的人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表达敬意和珍惜之情。</h3> <h3>摄影:费心、竹韵、山岚、狗狗、老生常谈、圆珠笔、芦鱼</h3><h3>文字与主要出镜:圆珠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