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 沧桑【白毛女】,今朝更醉人</font></b></h1><h5><b><font color="#ed2308"> 隆重纪念知识青年下放五十周年</font></b></h5> <h3></h3><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 style=""> </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 style=""> 巜今生已是比翼鸟,下辈再续连理亲》</b></font></h1><b style=""> </b><div><h3><b style=""> 一一为"纪念美篇"点赞</b></h3><b style="">
</b><h5><b style="">尊敬的大培老师, 亲爱的各位同学 :</b></h5><b style=""> 今天是祖国69岁华诞,在这大喜的日子里,杨德声、胡爱华夫妇给大家送来了一份大礼一一"沧桑白毛女,今朝更醉人"安远中学白毛女剧组相聚一周年"纪念美篇" ,于今天中午1:18时最终定稿,现在与大家见面了!
</b><h3><b style=""> 这篇扬扬几万字、收纳了200多张图片的超长美篇,是爱华学妹在去年7月纪念会后,怀着对50年相聚的深恋,搜集大量资料,访问众多当时人,花费月余、熬了10多个彻夜写出来的。后经我们多次修改,于今年7月纪念会一周年之际,在"北风吹"群作了连载。为了给大家留下永久的记忆,我建议作成图文双馨的音乐美篇,请德声学长花了3个月时间,经过150多次的修改文字、收集图片诗文、编辑排版、反复调整、校对完善,精雕细刻而成的。这其中,为努力做到每个同学都有靓影,收集寻找图片资料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工作,曾是上万人大矿的领导人、已古稀之年的德声学长,挑灯夜战、不厌其烦、倾心尽力、硬是完整地串起来了。这对恩爱夫妻是把心和作品献给了大家 !</b></h3><b style=""> 尽管杨德声同学说还不是很精准完美。但我认为,这是一部反映我们这一代当年峥嵘岁月的极好史料,也是一篇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的战斗檄文! 每看一遍,都给了我无限的怀念和激情! 所以,值得大家点赞,值得大家收藏,值得大家时不时地拿出唱一唱!
感谢杨德声、胡爱华夫妇的真心奉献!
感谢筹备组全体同学的辛勤付出!
感谢罗明月、林炜昌、陈元发等同学的编辑指导!
感谢陈大培老师的自始至终关怀!
</b><h3><b style=""> 感谢特邀嘉宾、新世纪艺术团等同学的参与和捧场!</b></h3><b style=""> 感谢参加和未能参加纪念会同学及爱人的光临和支持!
愿以此献给最勤劳的我们这一辈!
谨以此缅怀己逝的杨本楠老师、胡传良、杜东升、叶锦泉等同学!
胡爱华说过"邀友共订不散的筵席" 。祝大家永葆健康、永葆激情,再创机会,相聚相会到永远!!!
谢全明
2018.10.1 于北京
</b><h3><b style=""> (请熟悉同学将此文和美篇转发不在群的剧组同学)</b></h3></div> <h3><b>热烈欢迎各位</b></h3> <h3><b>祝安远中学1967年【白毛女】舞剧演出50周年纪念活动圆满成功</b></h3> <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br></h3><h3> </h3><h3> </h3><h3> </h3> <h3><b> 《"白毛女"的回忆》</b></h3><div> </div><div>各位老师、同学:</div><div> 时间过的真快! 安远中学1967年八场大型歌舞"白毛女”剧组成员分别50周年聚会,转眼一周年了。但3天的欢乐,仍在山城迥荡,仍在几十名同学的心中燃烧。如约进京再度相聚的第一批姐妹己顺利回安,岁月积淀下情谊,每天仍在“北风吹”群里荡漾……</div><h3>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篇去年聚会后一位参加者的“拙作”。它就是剧组演员胡传良的妹妹,一位并非《白毛女》剧组成员的胡爱华,满怀对“白毛女”的热崇,根据对当年诸多细节的追忆和对去年聚会时热情场面身临其境的感受,熬了10个深夜写出来的《沧桑“白毛女”,今朝更醉人》。</h3><h3> 此文通篇情真意切、记事详实、文笔流畅、感人至深。我经作者同意,斗胆做了些修补。现连载于本群,以纪念聚会一周年! 作者谦曰:"一方面本人水平极有限,加上多年不动笔砚,确实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勉强写出来的东西难登大雅之堂!我有勇气执笔记录同学聚会的情景,完全是被您及同学们的情谊和热情所感动,才激发了我的潜在动力!文章难免内容有偏差,情节有遗漏。为的是“抛砖引玉”,企大哥大姐们接棒和抒情"!</h3><h3> 为了留住这段友好的回忆,在聚会一周年之际,由胡爱华同学的爱人杨德声学長以夾叙夾图的形式,完成制做了现在这图文并茂、文釆双馨的【美篇】,献给曾经在一起翩跹起舞的我们,献给我们祖国的69岁华诞。</h3><h3><b> 谢全明</b></h3><h3> 2018.7.18于蜀城</h3> <h3> </h3><h3> 爱华小妺,有幸在大洋彼岸拜读了你的佳作,深为你的爱心感动,并为你的文学功底和辛苦耕耘点赞!期待你写的下集,下下集哟!</h3><h3><b> 欧阳观凤 </b><br></h3><h3> </h3><h3> </h3><h3> </h3><h3><br></h3><h3><br></h3><h3> 感谢各位的鼓励和支持!说真的我是有丑媳妇见公婆的忐忑不安之情。没读几年书的我还在这里舞文弄墨,胆子也忒大!虽然我已经把23章全部写完,但是如果全文发出确实不便大家的审阅和修改,现如今由全明兄分章节发给大家雅正,实为明智之举。恳请各位不吝赐教,让我们共同回忆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给我们的母校,为我们的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请手中有照片,有文字记载的同学将珍贵的资料发送给谢全明学长,以求此作图文并茂,更具可读性。再次感谢大家!<br></h3><h3><br></h3><h3><b> 胡爱华</b></h3><h3> 2018.7.15</h3><h3><br></h3><h3> </h3><h3> </h3><h3> </h3><h3> </h3> <h3>【高</h3> <h1><b><font color="#ed2308"> 纪念江西省安远中学</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 《白毛女》</font></b><b><font color="#ed2308"> 舞剧演出五十 </font></b><b><font color="#ed2308">周年</font></b></h1> <h1><font color="#ed2308"><b> 沧桑【白毛女】,今朝更醉人</b> </font></h1><h1> 写在江西省安远中学</h1><h1> 【白毛女】舞剧组成员聚会一周年 </h1><h3><b> 序</b><b></b></h3><div> </div><h3> 烈日炎炎,水泥地冒着青烟,胆怯的风儿被太阳的淫威镇住,早躲到不知哪去了。 在安远县老年大学楼前的宣传栏前,簇拥着一群年过半百,白发飘零的老头老太太。他们一个个都像"耐温将军",炙热的骄阳在这些老者面前失去了耀武扬威的霸气,变得无能而脆弱。宣传栏上边一条红艳的横幅上一行醒目的大字:“祝安远中学1967年《白毛女》演出50周年纪念会圆满成功!" 这条横幅道出了这群鹤发童颜的长者为何会云集在这里的答案。并非他们有特异功能,可以抵御这热浪灼人的大火球,而是因为他们的身心都被宣传栏内展出的那几十张黑白照片深深地吸引了。 他们透过老花镜,争先恐后地在照片中寻觅着五十年前的你、我、他。思绪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红海洋、绿军装、捧语录、佩像章、破四旧、大批斗、大串联、大字报糊满墙、挥臂跺脚喊"万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特殊年代…… </h3> <h3>【初三(4)】班魏云,因事未能参加纪念聚会,慷慨解囊提供5千余元酒品。</h3> <h3><b>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b></h3><h3><b>逢史无前例,崢嵘岁月</b></h3> <h3><br></h3><div><br></div><h3><b> 第一章</b><b></b></h3><div><br></div><h3> 安远中学,像一位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学者,从1940年开始就全心解疑答惑,勤奋耕耘在濂江河畔。解放后,安远中学更是安远县胸怀大志,孜孜求学青少年向往的殿堂。</h3><h3> 安远中学正门前那用马条石铺就的几十级台阶,栉风沐雨,饱经沧桑,早被学子们不懈的脚步磨损出数不胜数的大坑小窝,残缺不齐的阶沿,要费点儿劲才能登上。你若想中途歇口气,敲钟的老王伯便会不厌其烦的催你:"快上课了,赶快到教室里去!" 这位年过半百的安远中学门卫一直如此尽心尽职,早把学校的荣辱视为己任了哩!</h3><h3> 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那株枝繁叶茂的百年古榕树,它像一位慈祥博爱的老人,荫护了成百上千的萃萃学子。还任凭孩子们在它身边嬉戏玩耍,容忍顽猴般的淘气包攀着它爬上爬下。伴着阵阵秋风,榕树爷爷还将黑珍珠似的,酸甜可口的榕树籽撒满树底,给孩子们予最好的犒赏!同学们睁着贼亮的眼睛,即使有滚落到树根裂缝中的"圣果",也会一颗不漏网地擒来解馋!本世纪初,两百多年的古榕树辞世而去,已不复存在了……</h3><h3> 说到安远中学,她在赣州地区还是很有名气的。一直以来就没有中断过考上清华、北大的学子。一批又一批的陆、海、空士兵也是从这里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军营。一大批多才多艺、品学兼优的年轻人,走向社会,成为了备受欢迎的人才。安远中学为本县、为国家做出过不小的贡献!</h3><h3>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安远中学,不例外地经历了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倾刻间琅琅的读书声被“打倒走资派"、"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声代替;校长、老师一夜之间成了学生批斗的对象;成绩优秀的学生莫名其妙的被扣上了“走白专道路苗子",拳打脚踢,文攻武卫成了课程内容。日子就像闹钟停摆了似的。老师,无书可教;学生,无书可读,即使读了也无大学可上。于是,"文革班”便应运而生。学校成了学生出大字报、两派辩论,开批斗会,组织游行的场所。</h3><h3> 那年头,是"革命者",一套行头必不可少――戴"军帽"、穿"军装"、胸前必佩毛主席像章,口袋里铁定装着袖珍版的毛主席语录,左臂套着"红卫兵”袖章。一时间所有布店里的草绿色布被抢购一空,家长们一个个叫布票不够用;裁缝店加班加点为革命小将们赶制“军装";更有神通广大的二贩子,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大堆金光闪耀,精美别致的毛主席像章,引诱学生们拿邮票、粮票、饭菜票去与之交换;有的用三枚像章、 </h3> <h3>换一枚心仪的像章;有的干脆把在手里攥得出了水的两毛钱,一咬牙塞给了二贩子,做了个现金交易。</h3><div> </div><h3> </h3> <h3><b> 第二章</b> </h3><div> </div><h3> 文革时期的照相馆生意蛮火的。学生们动不动就跑到照相馆去照个相。如果是文艺演出后就更不忘去拍个照啦!没卸妆的,就称之为"剧照”,卸了妆的,就美其名曰"纪念照"。那个年代除了镜子,就只有照相能让自己清楚看到自己了。</h3><h3> 正因为同学们好这一口,又总是乐此不疲,才留下了老年大学"宣传栏"里这四十多张珍贵的照片。请大家仔细瞧瞧,是不是好多照片上的你、我、他(她)都戴着"军帽”、穿着"军装"、佩着像章、捧着语录、神情虔诚还带着几分向往?这是时代给这代人打下的烙印啊!</h3><div> "宣传栏"左方的两行红字,对这四十多张照片做了最好的诠释和总结:</div><div>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div><div> 逢史无前例,岁月峥嵘。</div><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就是在峥嵘岁月的文革期间,安远中学有一群师生,出人意料地干了一件大事!他们在那样的非常时期,还能让安远中学的精彩继续,再创奇迹!</span></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力推崇八个样板戏,当时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贫乏得令人窒息。这八个样板戏就像久旱的甘霖,让布衣草根们百听不烦,百看不厌,男女老少大多都能哼几句,唱几段,"票友”比比皆是,虽说"名票”不多,但普及面绝对是空前绝后的。</span></h3><h3> 1967年过完春节不久,听说安远某剧团在倾力排演《红灯记》,安远中学的文艺骨干们不平静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凑到了一块,在高中部及文革班几个哥们、姐们的提议下,大伙的文艺细胞又被激活了,跃跃欲试。经过一番商议,决定排演八场舞剧《白毛女》,要与某剧团的《红灯记》一决雌雄!</h3><h3> 幸好颇有丰富文艺细胞,又有导演经验的陈大培、杨本楠老师属于“好同志”,没被管制。因此,两位受人爱戴的老师,也就到剧组中承担了导演、编排等重要工作。说干就干,编导组从初一到文革班纵跨七个年级间,挑选了近四十名同学,组成了《白毛女》剧组。</h3><h3> 他们有共同的文艺爱好,早就厌倦了那打打杀杀的混乱,再说学校已不上课了,有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更何况排演出“白毛女”是铁定的革命之举,大家的认识达到了高度一致。很快就齐心协力的投入了有条不紊,却又紧张辛苦的排练之中。</h3><h3> 安远中学当时也驻有工作组,因为排演《白毛女》是革命行动,跟党中央的文艺路线是一致的,无懈可击,所以一路绿灯,没遇到什么障碍。、</h3><h3> 挑选到剧组的都是"金童玉女”,从一开始就卯足了劲要跟某</h3><h3><br></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br></h3><h3> </h3> <h3>剧团的《红灯记》打擂,所以在排练的过程中,个个都吃得苦,受得累。剧组人员每天上午八点准时到县工商联礼堂集中,听两位老师讲剧情,练基本功。一个个练得汗流浹背,腰酸背痛腿发软。听说有几个大点的同学因为练劈叉、踢腿、压腿,使得上厕所时下蹲都困难,但他们都坚定地挺过去了。下午大家集体到县电影院去观看芭蕾舞剧《白毛女》,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带着任务去观看。</h3><h3> 说到角色的分配也有好几件趣事。</h3><h3> 起先,"喜儿"和"白毛女"都打算由文革班的王素英大姐扮演,可是在“抢喜儿”一场的排练中,"狗腿子"们累得龇牙咧嘴也举不起明显超重的"喜儿",没想到胖"喜儿"定力超人,"坏人"死也抢不去!为此,编导只好从瘦小的女同学中,选出了苗条清纯的袁书清来扮演喜儿,王素英只扮了白毛女的角色。这样分出前后场,两位主演的戏份都减轻了,各自都能更专注的练好剧中的一招一式。但还是招来了个别多事之徒的挑剔:"偷吃供果一场,看看人家`白毛仙姑’面如桃花,手臂圆润,秀色可餐,哪有在山中饿了数年的惨相?"</h3><h3> 在舞剧《白毛女》演出中,有个最抢眼,也是喝彩声比较热烈的场面。那就是黄世仁手下有个"狗腿子"能蹦到半空中转一个漂亮的空翻,然后稳稳落地,只要这个动作一出现,台下就掌声雷动,叫好声震耳欲聋。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位功底了得的"狗腿子"就是由在安远中学名噪一时的体育健将王祥发扮演的。他的这个高难度动作,给《白毛女》演出增色不少。(王祥发是特邀演员,他是县林业局职工,现已病故。)</h3><h3> 说到"大春"这个角色的选定,也是一波三折。一开始由高二年级的胡传良扮演,他吹拉弹唱都能来几下,特别是笛子吹得委婉动听,舞也跳得不错。没想到他也有“软肋”,被"大春"要急速旋转几十圈的舞步难倒了!他试着转了几下就头晕目眩,找不到东南西北了,如果要他转上几十个圈,大家都担心他会转到台底下去。尽管陈老师一再指点胡传良,平衡要靠耳朵和手来保持,转动不是靠力气,而是找感觉,但这位"准大春"还是无法达成,转圈后甚至出现了恶心、出冷汗的情况。正在陈老师左右为难时,无意中发现魏北斗旋转得又快又好,而且模仿能力和功底也不错,就立马决定改由魏北斗扮演了大春,老角子胡传良只好分配到杨各庄老百姓行列去领舞了。(胡传良已病故)</h3><h3> 彭家钰扮演杨白劳,一开始也是逗得大家笑痛了肚子。他极力想表演出杨白劳年老体弱,饥寒交迫的样子,却弄巧成拙,让人觉得他是个驼背瘸腿,捂着肚子,急于找茅厕的老叫化子。大家笑归笑,后来彭家钰通过陈老师的点拨和同学们的帮助,又在看《白毛女》影片时,特别注意“杨白劳"的表演,加上经常躲到一边偷偷的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彭家钰终于成功地塑造出了杨白劳这个受尽欺压和剥削的穷苦人的形象。</h3><h3> 黄世仁的扮演者黄少平,正值青春年少,要他演一个阴险毒辣,让老百姓恨之入骨的恶霸地主,也真是难为他了。但他明事理,知道只有把黄世仁的狰狞面目演逼真了,才能激发观众的阶级感情,达到憎恨恶势力,热爱新社会,热爱共产党的宣传目的。他在观看《白毛女》影片时非常用心,对黄世仁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观察得很仔细,就黄世仁撩长袍,掸马褂的动作,他都不知练了多少遍,追求的就一个字一一 像!</h3><h3> </h3> <h3>主席台就坐的领导和嘉宾有:安远一中副校長何光磊,陈和平,刘瑞良老师,校医徐定福,老年大学校長罗明月,高二班谢全明。纪念大会由【文革班】现老年大学副校长钟康成主持。</h3> <h3>【初二班】罗明</h3> <h3>【文革班】钟康成,现任老年大学副校長。</h3> <h3>图为现一中何光磊副校长讲话,何校長高度赞扬了此次纪念活动的意义,介绍了安远中学近几年的巨大变化,并带领大家参观环境优美,宏大的新中学。与会人员坚信,母校的明天一定更美好。</h3> <h3>【初三(一)班】姚咪咪发言。</h3> <h3>【初三(1)班】班姚咪咪为母校献出精美国画【鼎盛繁华】,芬芳飘万里,桃李满天下!</h3> <h3>图为:黄少平(黄世仁),王素英(白毛女)扮演者与欧阳观凤合影</h3> <h3><br></h3><div><br></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div><br></div><h3> 谢庆香等人编排的《大红枣》舞蹈,也是下了功夫的,举手投足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丝不苟地雕琢出来的。王素英大姐在刻苦塑造白毛女形象的同时,还心系《大红枣》,抽空为谢庆香等学妹进行指导。真是:大红枣儿甜又香,学姐学妹共品尝。</h3><h3> 当年的《白毛女》剧组,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又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师生们远离了外界的纷争,避开了刀光剑影,省去了家长不必要的烦恼和担忧,接受了红色文化的洗礼,体验了苦尽甘来成功的喜悦,为安远中学超前的"素质教育"浓墨重彩地献上了一幅最有说服力,最美的"画卷"!</h3><h3> 经过全体剧组人员近三个月的刻苦排练,聚智慧与汗水,集才华与风雅,展胆略与雄心的八场舞剧《白毛女》定于夏天到来之际,在安远县人民礼堂首次亮相!</h3><h3> 《 白毛女》即将首演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向四面八方。一时间安远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听到"白毛女――安远中学"有这两个关键词的议论,随处都能感受到父老乡亲们迫不及待想一睹为快的急切心情。</h3><div><br></div><h3><b> 第三章</b><b></b></h3><div><br></div><h3> 1967年6月中的一个傍晚,通往人民礼堂的大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犹如激奋、湍急的流水,涌入人民礼堂的大门。</h3><h3> 《白毛女》的首场演出晚上七点半正式开始。还不到六点,礼堂里早已座无虚席!所有的过道,能插足的空隙全挤满了人,礼堂两边的大窗户上也早有人捷足先登抢了个好地盘,后面几排座位出现了“叠罗汉"似的壮为观止的场面!一个座位上挤着两三个人,两侧的扶手也在超负荷的经受着举重考验,踩在靠背上的那些人,全不顾脚下木椅发出吱吱呀呀的呻吟声,只管自己抠紧了脚丫,扶住了旁边人的肩,不时抬头望望天花板上的吊扇是否在转。呜哩哇啦,孩子们的哭叫声此起彼伏;稀里哗啦,东倒西歪的笑骂声不绝于耳;哎哟哎呀,被踩被压的尖叫声惊恐万状。手里拿着扇子的无法施展,只好忍受着"肉搏战"的煎熬。</h3><h3> 如此嘈杂,这般拥挤,观众却无一人离去,而且还一直有后来者想方设法试图往里拱。就像新郎盼着入洞房那般激动和亢奋,观众把所有的好奇、期盼都寄托在了大红金丝绒的帷幕上。好不容易熬到了七点半,当音乐响起,一束灯光笼罩在帷幕上时,礼堂里顿时安静下来,燥热的空气似乎也清凉了许多,观众们屏息凝视,对帷幕里面的世界充满了遐想……</h3><h3> 大帷幕被缓缓拉开,悠扬的《 </h3> <h3><font color="#010101">北风吹》前奏响起,舞台上出现了半间破茅屋,一张旧方桌,桌上放着竹编的针线箩,方桌旁有一把陈旧的竹椅,这就是喜儿的家。随着一声清亮的"北风那个吹……"纤巧的喜儿身穿红衣绿裤,胸前搭着一根乌黑发亮的长辫子,手擎一盏油灯,微笑着闪出侧幕――碎步、分腿跳、大撩腿、旋转、变位跳、迎风展翅,一个个优美娴熟的动作让观众惊叹不已。这哪里是安远中学的女学生,分明是从</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哪个舞蹈学院培养出来的、训练有素的艺术之星啊! 开幕第一场就博了个满堂彩!接下来的七场也是场场有亮点,台上剧情跌宕起伏,台下掌声、喝彩声、口号声与剧情形成了“绝配"! 有关“白毛女"的故事,人们早已耳熟能详,但是亲眼目睹一群中学生能这样出色的把"白毛女”的故事演绎出来,还是让所有的老表有浓厚的兴趣,成了大家由衷赞赏的焦点。 首场演出获得了轰动效应,给了剧组成员巨大的鼓舞,同时也给安远某剧团增加了不小的压力。好长一段时间,《白毛女》剧组都停不下巡演的脚步,当年安远18万人民也着实深受《白毛女》这支"别动队”的影响,掀起了不小的评论热潮…… 往事如烟,五十年过去了,说到当年的安远中学,提及《白毛女》剧组,前来参加50周年纪念活动的《白毛女》剧组成员和校友们仍然激动万分,津津乐道,骄傲自豪之情漾溢在笑容中。毕竟那是一段咤叱风云的展示,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啊。 1968年伊始,上山下乡就成了大趋势,《白毛女》剧组也要听党的话,自然解散,所有成员挥泪告别,各奔东西南北,统统下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了…… </font></h3> <h3>【初二班】谢庆香,国家级播音员。图为:纪念安远中学1967年【白毛女】舞剧50周年演出现场,谢庆香主持。</h3> <h3>图为:安远县老年大学校长罗明月与同学们观看晚会演出。</h3> <h3>重现【白毛女】</h3> <h3>众学友重现青春年华,活跃在舞台上,表演【白毛女】片段。</h3> <h3><b> 第四章</b></h3><div> </div><h3> 时过境迁,2017年距安远中学《白毛女》舞剧演出已经五十周年了,半个世纪的阔别啊!剧组成员有的英年早逝,与世长辞了;有的年老体衰,行动不便;尊敬的陈大培老师也已八十有余,进入了耄耋行列。剧组成员有减无增,如果再不及时相聚,若干年后岂不留下诸多遗憾?</h3><h3> 幸好,安远中学老三届的同学中,原高二年级的谢全明同学童心未泯,怀着对母校的一份感恩,对《白毛女》剧组的一份赞赏,对老同学们的眷恋深情,由他发起并牵头,从2015年开始,通过方方面面的同学关系,着手联络剧组成员,大胆提出了举行50周年纪念会的倡仪,并希望通过2017年《白毛女》演出50周年纪念活动,让久别的师生们欢聚一堂,再一睹旧时容,共饮东江水,畅叙师生情,再续母校荣……</h3><h3> 谢全明同学的倡议得到了各同学的热烈响应。特别是得到了罗明月、陈元发、钟康成、林伟昌、黎先朗、魏北斗、刘月娥、谢庆香、方贞珍、等同学的大力支持。特邀的孙家才、李小竹同学和筹备组一起加班加点。大家为这次纪念活动任劳任怨,付出了两年多时间的筹备。都是已过花甲之年的退休之人啊,还有这份热情,这股干劲,这种精神,真是太令人感动,太令人敬佩了!</h3><h3> 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群策群力,千方百计寻找分散在天南地北,国内外的剧组成员。找人,真是一件既费神,又耗时的麻烦事。但筹备组的老同学们就是神通广大,不畏艰难,硬是从茫茫人海中捞出了这三十几枚“珍珠”!</h3><h3> 有志者事竟成。准备工作历时三个年头,终于大功告成!充满激情与期盼的《邀请函》,迎来了五湖四海的老同学,纪念活动于2017年7月21日,拉开了序幕。</h3><h3> 看,当的"喜儿"袁书清,眼角已有了鱼尾纹,"脑梗”并没有让她失去灵气,却还能照顾有点蹒跚的爱人。</h3><h3> 瞧,</h3><h3> 当年的"白毛女"王素英,风韵犹存,虽然说话没五十年前利索,但"杨大叔"对她关怀备至,给了她"国宝"级的待遇。</h3><h3> 呀,这就是"大春"啊?魏北斗白头发,瘦身板,很难想象他当年能像陀螺一样旋转的风采。</h3><h3> "黄世仁"来了!黄少平一脸憨厚,黑黑的皮肤,典型的忠厚模样,哪有半点狡诈、凶狠的痕迹呀?</h3><h3> "杨白劳"的扮演者彭家钰偶染小恙,还没出院。我们只能祝他早日康复,争取来年再相见吧!</h3><h3> " 赵大叔"钟康成,正在忙里忙外,笑得合不拢嘴,好像是他家在办喜事一样。</h3><h3> "赵大婶"石秀英,略显富态,同学见面分外</h3> <h3>高兴,手拉手说个不停。</h3><h3> 资深美女兼画家的姚咪咪,是靓丽的一道"风景"!大家都抢着与她手持牡丹盛开的《鼎盛繁华》国画合影,这可是她获了金奖的一幅名画哦!</h3><h3> "快来看,这边有一只`海龟'呢!”原来是欧阳观凤,不远万里从美国西雅图飞回来了。她还是那样简朴,乡音依旧,没有半点洋腔怪调。这也许是大家特别欣赏她的主要原因吧!</h3><h3> 礼数周全的魏云,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这次纪念活动,但她捐赠了5000多元酒水、饮品,以表达她对老同学们的一片深情厚谊。</h3><h3>大家对魏云的缺席深表遗憾,同时也被她重情义,愿付出的精神而感动!</h3><h3> 我们德高望重的陈大培老师,因老伴突然生病住院,不能如愿以偿地到安远与他的学生们欢聚。大家都非常想念陈老师,前来报到的同学们第一句话都是问:"陈大培老师到了没有?“也许陈老师在遥远的大都市上海,也能感受得到学生们对老师以及师母深深的祝福和惦念吧?</h3><h3> 大家深切地怀念着杨本楠老师、胡传良、杜东生、叶景全等同学……</h3><div> </div><h3> 纪念会于2017年7月22日上午十点,在安远县老年大学四楼会议室正式开始。</h3><h3> 会场内气氛热烈,主席台上面红底黄字的"江西省安远中学1967年《白毛女》演出50周年纪念会"横幅格外醒目,主席台上就坐的领导及嘉宾有:安远一中现任副校长何光磊、陈和平老师、刘瑞良老师、校医徐定福医生……</h3><h3> 会议室两边长条形的桌子上摆满了黄橙橙的香蕉、红通通的苹果、绿盈盈的梨子、香喷喷的花生、脆生生的粄干,满室溢香,喜气洋洋。</h3><h3> 纪念大会由原文革班,现老年大学副校长钟康成主持。他简明扼要的介绍了此次纪念活动的发起及筹备组工作情况。</h3><h3> 何校长高度赞扬了这次纪念活动的意义,并充满自豪感地介绍了安远一中,近几年来的巨大变化。严谨的校风学风得以发扬光大,提出了"打造名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奋斗目标。与会人员坚信,安远一中的明天会更美好!</h3><h3> 刘瑞良及陈和平老师也先后在纪念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h3><h3> 老年大学校长罗明月为这次纪念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表现出高度热情,给老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h3><h3> 纪念会上仪态典雅,笑容可掬的姚咪咪,为母校献上国画《鼎盛繁华》,把纪念活动推向了高潮!这幅国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造型古朴的青铜鼎上,盛开着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牡丹,上有题诗:"芬芳飘万里,桃李满天下"。画中蕴含的</h3> <h3>寓意是――母校教育事业鼎盛辉煌,莘莘学子为国争光!</h3><h3> 谢全明同学为纪念会推波助澜,把他编写的《耕耘在北京的安远人》一书和《安远人在北京》的精美画册,送给所有的到会人员,让大家看到了一位勤奋上进,博学多才,乐于公益,无私奉献的企业家形象。他像一块引力十足的磁铁,在北京二十年如一日地将安远同乡吸引到安远同乡会,让身居北京的安远老乡,每年都能有欢聚、叙旧、交流的机缘。</h3><h3> 为了办好这次纪念活动,他更是慷慨解囊赞助一万多元,从财力物力上给予了资助和付出,花费了大量精力,废寝忘食地为大家鞍前马后的服务,让老同学们倍感亲切与温馨。</h3><h3> 纪念会上,大家争先恐后,倾吐了各自50年来的奋斗、艰辛、怀念和半个世纪再次相见的喜悦。座谈会在一阵阵掌声,一次次欢乐声中结束。 </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当天下午,全体同学们坐大巴一起前往今非昔比的安远一中,在校方的热情接待下参观游览校区。</span></h3><h3> 眼前的新校区确实让我们耳目一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安远一中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的发展日新月异。高大的教学楼,现代化的电教实验楼和综合科技楼,优雅的图书楼,整齐的学生宿舍和教工宿舍,宽敞的膳厅,平坦的大操场,整座校园具有园林化设计风格,富有现代化气息。</h3><h3> 夕阳西下,晚霞映辉,我们怀着一份祝福,一份欣慰,告别了旧貌换新颜的安远一中,返回了住地。</h3><h3> <span style="font-size: 17px;">晚宴之后,七点半在老年大学的二楼排练厅,同学们自编自演、精彩纷呈的联欢会,为我们送上了富足的精神盛宴。</span></h3><h3> 主持人谢庆香,落落大方地为观众报幕,真不愧是一级播音员,语音甜润,字正腔圆。</h3><h3> 老年大学的《又唱请茶歌》,让观众眼前一亮!具有乡土气息又不失时尚美感的服装,别致的斗笠,悠扬热情的舞曲,伴着活泼多姿的舞步,让我们仿佛闻到了清香怡人的江西茶,感受到了沁人心脾的茶水甘甜,好美的"请茶歌"呀!</h3><h3> 《又见北风吹》的舞蹈,在熟悉的旋律中,让我们欣赏到了五位年过半百的女同学,优美柔和的舞姿,她们的功底仍不减当年。</h3><div> 新世纪艺术团的《俏媒婆送嫁》,是倍受观众喜爱的节目。这群"俏媒婆"俏出了安远,俏出了江西,还俏到了香港呢!</div><h3> 2016年香港老年体协举办了"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了部分省市地区的老年体协参加,安远老年体协也荣幸被邀。经过精心排练,最具客家文化特色的《俏媒婆送嫁》,作为重点节目选送到香港去参赛。由老年大学的罗明月校长带队,从东江源头的安远,奔赴同饮一江水的香港。</h3><h3> 这个节目在香港出尽风头,"俏媒婆"们具有特色的服装道具,特别是人手一杆的长烟斗,挂在烟杆上的绣花烟袋,都让观众感到新奇,她们脸颊上明显的媒婆痣,加上夸张的舞蹈动作,有故事情节的构思,使观众连连叫好。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告诉你吧,在强手如云的香港拿了个金奖和特别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群媒婆中有好几位都是白毛女剧组成员呢,我按耐不住要送给这群媒婆几句顺口溜:</h3><div> 媒婆媒婆真伟大,</div><div> 一张巧嘴闯天下。</div><div> 男婚女嫁忙不停,</div><div> 夺了金奖名气大!</div><h3> 为了助兴,从吉安远道而来的杨昊泽小朋友,为爷爷奶奶们表演了刚劲有力的拉丁舞。杨昊泽的奶奶胡爱华也即兴朗诵了一首散文诗《老同学,我们正年轻》,祖孙俩的表演都深受大家好评。</h3><h3> 钟康成、"杨大叔"也不甘示弱,先后引亢高歌,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h3><h3> 联欢会让我们一睹老同学才艺不减当年的风采,领略了大家积极乐观的晚年精神世界,感受到了大家热爱生活,珍惜友情,朴实真挚的感情。</h3> <h3>会上,谢全明学给每位学友分发了由他编辑出版的【耕耘在北京的安远人】、【安远人在北京】二本精美画册。</h3> <h3><b> 第五章</b></h3><div> </div><h3> 2017年7月23日上午八点,大家兴致勃勃地坐上大巴前往三百山景区观光旅游。</h3><h3> 大巴车载着我们,一路红歌!《我们走在大路上》、《唱支山歌给党听》、《洪湖水浪打浪》、《绣红旗》、《红梅赞》、《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打靶归来》……一个小时的路途,欢笑声、歌声和掌声洒遍了风山、镇岗、虎岗的道路两边。其间还伴着"噼噼啪啪"掰粄干的脆响声,这种特殊"乐器"的伴奏显得格外有情趣。</h3><h3> 歌兴未尽,大巴已来到了三百山景区。</h3><h3> 三百山真是个度假旅游的好地方。这里奇峰幽壑,清溪碧湖,山水相映,人在湖边走,如在画中游。</h3><h3> 进入景区,我们最先看到的是刻着"三百山"红色大字的巨石,周围花红草绿,不远处还有一座环形石阶,层叠而上,最上面一层有古典风格的青石护栏,护栏内有一尊威风凛凛的宝鼎。我们蜂拥而至,倚栏拾阶,错落有致的拍了个合影,都想沾沾宝鼎的福气。</h3><h3> 宝鼎旁有一条绕湖而行的石径,我们顺蜿蜒曲径向三百山森林公园深处而去。登山的石阶顺势铺就,周围古木参天,巨藤倒挂,难得一见的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将炎阳隔绝于山外,我们顿觉神清气爽,汗息身轻。</h3><h3> 信步不多时,我们抬头看见湖边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思源亭",亭边立着一块青石板,上面篆刻着香港深圳社团总会捐建"思源亭"字样。我们在"思源亭"歇脚,从青石板上的文字,仿佛看到香港深圳的同胞们,手捧东江水,思源三百山的动人情景。</h3><h3> 沿着"思源亭"右侧的下坡石阶,我们发现险陡的石阶渐渐地变成了安全栈道。我们行走在幽深的峡谷之中,隐约能听到隆隆的瀑布声。由下而上的游客,气喘吁吁地告诉我们:"东江源头离这里不远了!"哦!我们一阵欣喜,不觉加快了脚步,身后不时传来老同学的提醒:"慢点走,当心摔倒了!"幸好在比较陡峭的山道上设置了扶杆,我们正好借点力,还能稳定一下心情。</h3><h3> 循着清晰可辨的水声,转过急缓不定的山道,眼前忽然出现了一个大峡谷!我们来到了一块不到十平米的木板搭的观景台,四周围着护栏,头顶的绿荫为我们搭起了凉棚。大家拥挤在这里,为的是能一眼看到对面山壁上刻着的"东江源”三个红字,而且可以一览无余地观赏到东江源瀑布的全貌,这里准确说应是最好的"观瀑台"。</h3><h3> 东江源瀑布</h3> <h3>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壮观,她显得妩媚秀丽,轻轻跳跃着,唱着欢快的歌,扭动着曼妙的身姿,伴着雪白的水花,深情地一直向南向南,投向了香港的怀抱……</h3><h3> "我们总算看到了东江源头了!"一位香港同胞,噙着热泪,感慨不已地自叹。我们彼此点头微笑,友好而心照不宣。</h3><h3> 10多分钟后,我们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东江源。七拐八弯,身子像上水河虾一般,弓着背爬回到了"思源亭"休整。</h3><h3> 休息片刻,我们下山来到了"护源石"景点。这里青松翠竹茂盛挺拔,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把"护源石"衬托得更加凝重醒目。黄色的石碑上刻着周恩来总理的题词:"一定要保护好东江源头水"!这红艳艳的十一个大字,让我们思绪万千。三百山的自然资源,一直以来,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呵护,是多么值得我们客家人骄傲的一件事啊!</h3><h3> 我们召集在一起,排成两行,拉起鲜红的印有"江西省安远中学1967年《白毛女》演出50周年纪念会"的横幅,与"护源石"拍了一张纪念照。</h3><div> </div><h3> 下午,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美不胜收的三百山景区,乘车前往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东升围"。</h3><h3> 这可是赣南最大的客家方围,至今已有158年历史了。这位“世纪老人"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的来访还是挺宽容大度的。任由我们在它坐东朝西,长九十四米,宽九十三米的围屋里随意观望;也不计较,我们拉一拉挂在门上近有一尺长、锈迹斑斑的门搭,拍一拍已是文物的长铜锁;纵容我们坐在长满青苔的天井旁边的长条凳上,翘起二郎腿,与古老的建筑留影;不在意我们在围屋正厅挂着御赐牌匾的荣耀位置,与牌匾"金母长生"一并收集到相册里;更不在乎资深美女们撑开花洋伞,摆出嫁娘样,倚门摄娇容……</h3><h3> 我们像走进了迷宫,一条条鹅卵石铺成的街檐凹凸不平,二百二十九间房,九个天井,十八个厅堂,迷惑得我们晕头转向!好不容易找到了出路,坐在大门口的好几个客家大妈,她们脚踏拖鞋,卷着裤腿,穿着碎花衣服,乐呵呵地在兜售她们亲手腌制的各种干菜,还有一些收藏已久的客家饰品。</h3><h3> 我们绕有兴致地与她们交谈了几句,从她们惊异的目光中,我们读出了她们的心声:没想到这些洋里洋气的阿姨,也跟我们讲一样的话j哩!</h3><h3> 当我们走出围屋时,有一两个大妈还跟了出来,她们是想让我们带上点什么,还是想跟我们留个影?其实这两件事,我们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满足她们。可是我们太粗心了,想想还真觉得挺对不住她们的。有机会 </h3> <h3>有机会的话,下次一定补上!还是谢全明有心,包销了一位村妇的两大盆“凉水”,请被炎阳烧烤得嗓子冒烟的我们,品尝了家乡久违的"冷饮”!</h3><h3> 大家疯玩了一天,个个又热又累,该打道回府了。是啊,我们还要养精蓄力,迎接新的一天呢!</h3> <h3><b> 第六章</b></h3><div> </div><h3> 2017年8月24日上午八点,我们个个又精神抖擞的上了大巴。开大巴车的司机看着我们这群精力旺盛的老人,都感到惊讶。</h3><h3> 今天,我们要去的这个地方还真有点儿特别。它离县城只有十四公里,是属于"十分钟经济圈"内的车头镇官溪村。</h3><h3> 村内有著名的永兴山庵庙,是原苏维埃安远县人民政府临时办公驻地旧址,也是红军书院旧址。县委、县政府以及车头镇政府根据官溪村的人口状况、自然资源、产业优势等基础条件,结合"培植特色产业,发展旅游经济,建设历史文化村"的定位,确定了官溪村"七区两园"的布局,着重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特征,集农业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家一日游",旨在打造"安远旅游第一村"。经过几年的努力,该村已远近闻名,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了。</h3><h3> 我们就是来享受"农家乐"的。大巴车把我们送到了一片莲池边,只见"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下车,高兴无比的杨昊泽小朋友的第一件事,就是征得村民同意后采了一片荷叶,戴在头顶上,开心地享受着"自然凉帽”带来的乐趣。</h3><h3> 莲池边有一所白围墙,两层楼的小学,正值暑假期间,虽然放假了,但我们看着美丽的校舍,仿佛能听到了老师带乡音普通话的讲课声,看到孩子们课后在小操场上追逐嬉戏的身影。</h3><h3> 再往前走,我们就看到了,竹篱笆,葡萄架两层楼的农家小院,这就是今天负责接待我们的房东家。</h3><div> 好温馨的农家</div><h3> </h3> <h3>小院!水泥走廊旁的围墙跟前,摆满了造型别致的盆景,真是“一盆一景一世界,半农半艺半神仙"啊!与盆景相得益彰的是,一株红叶似火的枫树,把爱美的我们吸了过去。但此树无需浇水施肥,而且一年四季叶不落、色不褪,实乃"以假乱真"之物也。 管它是真还是假,冲着它红得如此热烈,我们也要跟它多拍几张留作纪念。瞧瞧,女生们轮番上阵了。有的攀枝弄叶,红叶丛中笑;有的仰头欣赏,无限遐想状;有的双人挽臂,让红叶见证友谊长存……</h3><h3> 男生见此情也生怕错过此景无处寻,有的来不及整理有点凌乱的头发就匆匆往红叶跟前一站,来了个"加急照";有的戴着墨镜,倒也蛮风流倜傥;有的头戴凉帽,双手抱胸,也算潇洒有情调。</h3><h3> 似乎大家照相有瘾,对官溪村的一物一景都觉得值得一拍,错过可惜。更何况老同学中有几个摄影爱好者,他们的才艺并不比专业人士逊色,这么好的资源不利用,岂不犯傻?真可谓"瞌睡碰上送枕人"皆大欢喜。</h3><div> </div><h3> </h3> <h3>农家小院的葡萄架下的"双人秋千",成了"摄影师"们捕光逐影的绝佳场景;乡间竹林的长椅上,留下了三对老俩口白头偕老的佐证;在潺潺小溪边,留存着众人与大自然亲近的惬意神情;在乡间小道上,同学们无意间的一个俏皮动作、一组动态情景,都被"快门"不遗余力地抓进了相机和手机中。</h3><h3> 接下来"摄影师"的镜头又切换到了忙碌的小作坊这边来了。官溪村的米粿制作工艺是安远县最出名的,慕名到这里来一饱眼福,又一饱口福的游客,每天络绎不绝,官溪农家天天门庭若市,热闹非凡!</h3><h3> 米粿案板就在凉棚底下,一张长方形的操作台,四周围坐着心灵手巧的做米粿的俵嫂。台面上油光发亮,堆放着五颜六色且黏稠柔软的米粿面团。一群顽童也在那里左蹦右跳地凑热闹,他们偶尔从操作台的边边角角上拾得一小块面团,便会欣喜若狂地捏个尖尖子粘在鼻子上,或者拍个小圆片,往自己脸上一贴,逗大家开心一笑,自己也乐得前俯后仰。</h3><h3> 我们看 着师傅们的</h3><h3> </h3> <h3><br></h3><h3> 手艺,他们也是在进行"流水作业"哩。分工合作,配合得非常默契。揉粄是个力气活,得男人干。只见一位脸色黝黑的中年男子,将熟制好的米粿面团托在手上掂了掂,然后动作娴熟地揉了起来。他用掌根一按面团,面团就陷进一个深深的窝,面团在他手下左右翻转,柔顺地任他“推拿按摩"着,不一会儿面团就被他揉得韧劲十足,光亮细滑了。接着他就把面团抻成长条形,然后快速地一段一段拽下来,抛向周边负责下一道工序的俵嫂们。她们大多为中年妇女,也有一两个年轻的女孩子。但</h3><div>个个身手不凡。她们先用手指在油碟中沾上山茶油均匀地抹在手心上,然后把各色面团扒拉到身边,手顺着面团来回揉搓,像变魔术一样,一根根中间粗,两头细的"禾杠"米粿就从她们手下流出来了。让我们望尘莫及、赞叹不已!</div><h3> </h3> <h3><br></h3><h3> 靠厨房坐的两位师傅面前放着一盆香气扑鼻的三鲜馅。一位轻巧地将粄团有节奏地拍打起来,三两下就为另一位师傅送去一张镶粄皮,接皮的那位师傅眼疾手快,把皮托在手心,从盆里舀了一调羹馅子,手窝拢一捏,一个皱折均匀,墩实的镶粄米粿就做好了。不一会,做好的生粄摆满了案板。</h3><h3> 厨房里不时会走出一位大嫂,手里端着硕大的蒸笼隔层板,挨个的从操作台上收捡加工成形的米粿送到厨房去,或油炸,或蒸煮,根据游客的喜好,用多种方法制做出馋人的美食,着实让游客流口水!</h3><h3> 但久别故乡的我们,觉得观看村民们做米粿,比品尝米粿还更具新奇和兴奋。</h3><h3> 诚然"舌尖上的文化"还得靠一个"吃"字来体现。我们好像都是些品尝美味的"吃货”,米粿色香味俱全,上得桌来自然是让我们胃口顿开,一个个忘了昔日的斯文,竞相纷争,吃得津津有味,吃得肚饱腹圓。</h3><h3> 真是名不虚传啊!绿色的韭菜米粿,香嫩爽滑,回味无穷;紫色的薯包米粿油而不腻,满口生香;绿白相间的"禾杠"米粿,蘸上作料――味极鲜、香油、蒜末、小米椒,更是令人咂嘴舔唇、两颊生香。</h3><h3> 虽然官溪米粿不像"满汉全席"那样名贵,但给我们的是特殊的味道,无穷的回味,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这次真正的感受到了"农家乐"的独尊!</h3><h3> 官溪村的村民们辛苦地劳作着,但他们也每天收获着快乐。</h3><h3> 在日落西山红霞飞的那刻,我们才告别农家,踏上了回县城的路程。</h3> <h3><b> 尾 声</b></h3><div> </div><h3> 纪念会最后的晚宴,在安远县美食城的"友德海鲜楼”举行。24日晚7时,大家齐整地来到了由魏北斗、钟康成等后勤组同学操持了几天、顿顿十碗四盘的佳肴侍候得大家不要不要的餐厅,今晚的餐桌摆得更满,一进门就香味扑鼻、酒醇四溢,晚宴比以往更丰盛!</h3><h3> 同学们相聚这几天,不仅吃得好,而且玩得更好,一直处在极度兴奋中。现在又要面对离别,每个人心里都充满了浓浓的眷恋,真不愿说"再见"! </h3><h3> 五十年才得以一聚呀,转眼又要分离,真是:相聚时太短,离别恨太急!大家有很多话要说,但又都说不出来。整个宴会最多的是: 一是端着酒穿行于各桌之间,一 一碰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在酒中”! 二是</h3><div>饱含热泪深情地拥抱,仿佛这是此时的最佳形式。因为大家知道,这次聚会,恐怕是今生的最后一次。以后即使都健在,但腿脚也不灵便了,全体再聚,难了……</div><h3> 老年大学的校长罗明月是智慧的女人,她看出了大家藏在心底的这份深情与愁绪,于是强装轻松地举杯,满脸微笑地对大家说:"各位老同学,从这几天大家的笑容,可以看出我们的纪念活动举办得非常圆满成功,我真的非常高兴! 但我们又必须分别,我们终究要回到各自的小家。但安远随时欢迎你们,也希望大家常回安远看看,只要我能帮到大家的地方,一定会尽力而为。更希望大家多保重身体,好好地活着。其实我们都不算老,以后聚会的机会还是有很多的。刚才我们大家也听谢全明同学讲了,明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庆祝活动,我们还要聚一聚。我建议到北京去聚,路费由我们自己解决,到了北京的费用就由谢全明赞助好不好?"</h3><h3> 一石激起千层浪!她给了大家新的希望,新的念想。大家不再为离别纠结,把注意力一下子转到了明年如何去北京参加聚会的问题上了。这是聪明的女人才想得出来的招数。</h3><div>大家又开始喜形于色了,而且好像都想明白了:离别只是暂时的,来日方长,以后相聚的机会还有大把的!</div><h3> 纪念活动的在“明天会更好”的歌声中缓缓地降下了帷幕,同学们的激情却依然高涨!</h3><h3> 再见了,亲爱的同学们!</h3><h3> 再见了,我们永远深爱着的故乡――安远!</h3><h3> 2018年我们再相见!</h3><div><br></div><h3> (全文完)</h3><div><br></div><h3> 作 者: 胡爱华</h3><h3> 摄 影: 陈元发</h3><h3> 林伟昌</h3><h3> 编 辑: 杨德声</h3><h3> 总 编: 谢全明</h3><div> </div><h3> 2018年9月</h3><h3> </h3> <h3>当年,【白毛女】舞剧导演陈大培老师</h3> <h3>@北风吹一安中,自建群一年来,我一直关注着群友的活动。值此'白'剧纪念会一周年之际,我拜读了才女爱华的长篇大作和群主全明纪念会回顾,两文热情洋溢,详硕的细节描绘,文笔流畅,娓娓道来,把当年的演出和纪念会的热闹场景再度呈现眼前,真谓感慨万千啊。五十年前青春年华生气勃勃的学子学妹们生动形像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七美图我尚能唤其名右起王素英,欧阳观鳳,刘添英,熊细英,姚咪咪,钟富英,最左那位该是石秀英吧,如今都雍荣华贵,儿孙绕膝的贵妇了。时光不饶人啊,我巳八旬老人了,加之去年八月廿一日老伴心梗故世,如今思绪迟钝,行动怠懒,但望有生之年能圆我与大家相聚相见之夙愿。谨此祝愿群里每一位身体健康,生话美滿幸福。 </h3><h3><b> 儒子牛 陈大培</b></h3><h3> 2018.7.19上海</h3> <h3><b> 《登三百山》</b></h3><div><br></div><div> 一年前的今天,我们“白毛女"剧组全体成员游览了国家级地质公园"三百山”。美丽的景色,快乐的心情,欢欣的场面,至今难以忘怀。现补赋一首:</div><div> </div><div> 清清东江水,</div><div> 幽幽三百山。</div><div> 千年荫泽安远人,</div><div> 直流南润香港胞!</div><div> </div><div> 沧桑白毛女(男),</div><div> 今曰鹤颜还。</div><div> 50载人生多绚丽,</div><div> 顶上飞云心更高!</div><h3> </h3><h3><b> 谢全明</b><b style="font-size: 17px;"></b></h3><h3> 2018.7.23</h3> <h3> </h3><h3><br></h3><h3><b> 和一首《家乡美》</b></h3><h3><br></h3><h3> 少小离家老大回,</h3><h3> 鹤发童心从容归。</h3><h3> 儿时记忆全还在,</h3><h3> 游遍天下家乡美。</h3><h3><br></h3><h3> 景观虽小多别致,</h3><h3> 秀出客家独样情。</h3><h3> 舌尖美食品个够,</h3><h3> 爱我安远这迷人。</h3><h3><br></h3><h3><b> 谢全明</b></h3><h3> 7.28</h3><h3> </h3> <h3><b>@张翠梅初一(1)班 @老三战 @开心百分百 @钰 @月儿圆 @儒子牛 及@所有人,大家好![玫瑰][西瓜][咖啡]</b></h3><h3> </h3><h3> 一年前的今天,我们正在安远县老年大学举行白毛女剧组成员分别50年聚会,正在踊跃发言,回忆往昔,共叙友情! 是如此的热烈、欢欣、激动……[握手][拥抱][呲牙]</h3><div> 一年来,大家互相关心,天天到群,日日牵挂,有喜事共分享,有疑难大家帮,如同兄弟姐妹,亲密象一家人。感谢大培老师仍象50年前一样,常施于教,指点迷津!做本群的定海神针![抱拳][抱拳][抱拳]</div><h3> 特别是胡爱华夫妇,童心未泯,激情仍烧。为大家写出了扬扬万言的回忆文章,再次把我们带回了50年的峥嵘岁月,带回了去年7月那激动人心的场景中。感谢他们的付出,为他们热心乐于奉献精神点赞![强][强][强]</h3><div> 今年6月初,为兑现相会在北京的约定,我向所有人发出了邀请,并分别给10多人打了电话。但终因不少人诸事缠身、孙辈难舍,憾未成行。唯有"说走就走”的四姐妹,毅然决然地飞向了北京。她们来回10天,玩了天安门、鸟巢、水立方、前门步行街、大观园、去紫竹院公园和北京大妈切磋交流了舞艺、汇源宻云生态园,焦庄户地道战遗址,去了内蒙大草原。在京的刘添英、欧阳铎翔夫妇,还专门抽出时间热情地陪同她们游玩。歌声、笑声洒遍了她们所到之处……</div><div> 让我们记住“白毛女”这段难忘的经历!</div><div> 记住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div><div> 祝愿大家保重身体,健康长寿,家庭幸福!</div><div> 愿我们下辈子还做同学,再演一场更加绚丽多彩的人生大戏![握手][拥抱][强][抱拳][拳头]</div><div><br></div><div><br></div><h3><b> 谢全民</b></h3><div> 2018年7月22曰<br></div><h3> </h3> <h3><b>邀友共订不散的筵席</b></h3><h3> 亲爱的老同学们,大家这几天是不是过得特别开心?旧地重游之际,正是你我感慨万千之时?50年的阔别,虽然相聚只有短短的三天,但这浓缩了的72小时,让我们任性体验了"潇洒走一回"的痛快!我们在老年大学里聚首,畅谈50年的风雨历程;我们在新校区参观游览,今非昔比百感交集;我们撒欢投入三百山的怀抱,幸福地感受她绿色的拥抱、温馨的亲吻;我们与古方围相握对话,没觉出有丝毫的代沟,客家人的爱乡之情像纤韧的藤蔓,牵动着彼此的心;我们鱼贯进入农家乐的庭院,久违的青瓦竹篱、池塘小溪,更有那令人垂涎的特色小吃,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短暂的三天时光,使我们成了最潇洒、最得意的"玩家"、“美食家”、"热不怕”!</h3><h3> 谁说筵席已散,再不见杯光斛影?只要我们大家涛声依旧,愿同船共渡,精神大餐筵席将成为首创流水席,源源流长,经久不息!</h3><h3> 明月校长,你"常聚聚"的建议,我们积极响应,你的真诚与热情,让同学们把去安远看作是回家探亲;我的发小闺蜜庆香小妺,你多才多艺,好让我羡慕钦佩 ,你拿话筒、举酒杯的姿势同样优雅美丽;遥居美国的欧阳观凤,即使你漂洋过海,相信也依然闻得到韭菜米粿的浓香,薯包粄的芬芳,听得到拨动心旋的乡音;青春永驻的才女姚咪咪(静怡),即使你惬居羊城,我依然能听到你啧啧抿唇品尝薯酒的赞叹声;全明兄,你豁达率直的秉性易广结善缘,也难怪你如此成功;素英姐、杨大叔,还有我未能一一说到尊姓大名的兄弟姐妹们,我们有缘欢聚这几天,真是今生修来的福报哦!</h3><h3> 乡情牵万里,祝语送千声,同学相称百年好,下世还续今世情!</h3><h3> </h3><h3><b> 胡爱华 有感而发</b></h3><h3> 2017年7月26日于吉安</h3><h3> </h3> <h3><br></h3><h3><b> 喜重逢</b></h3><h3><b> 纪念《白毛女》 </b></h3><h3><b> 舞剧组 50周年聚会</b></h3><h3> </h3><h3> 一百年仿佛太长 ,</h3><h3> 五十年却已流淌;</h3><h3> 当年的俊男俏女,</h3><h3> 如今已是儿孙满堂。</h3><h3> 喜儿的歌声仍在耳边回响,</h3><h3> 大春的深情仍在心中难忘;</h3><h3> 充满青春激情的《白毛女》剧组,</h3><h3> 你让我们又一次重逢在故乡。</h3><h3> 相拥的泪水盈眶,</h3><h3> 紧拉的双手不放;</h3><h3> 什么样的语言也难以表达,</h3><h3> 藏在心中已久的念想!</h3><h3> 爷爷奶奶的吹拉弹唱,</h3><h3> 胜过当年的俏模样;</h3><h3> 写满深情的画卷,</h3><h3> 道出陈年的酒香。</h3><h3> 登三百山,高山流水长,</h3><h3> 逛新农村,家乡新景象;</h3><h3> 竹林小桥留倩影,</h3><h3> 此情此景终难忘!</h3><h3> 大口吃肉,唇齿留香,</h3><h3> 大碗喝酒 ,神采飞扬;</h3><h3> 趁你我能吃能笑,激情尚在,</h3><h3> 闹它个天翻地覆慨而慷。</h3><h3> 告别学友师长,</h3><h3> 将重逢的喜悦珍藏;</h3><h3> 挥挥手,抹抹泪,</h3><h3> 愿再走半生,仍是少年狂!</h3><h3> </h3><h3><b> 姚静毅(咪咪)写于温哥华</b></h3><h3> 2018. 7.18</h3> <h3><b>本人也涂鸦了二首小诗,</b></h3><h3><b>以【白毛女剧组五十年】开头</b></h3><h3><b>略表心意。</b></h3><h3><br></h3><h3><b> 白毛女剧组五十年</b></h3><h3> </h3><h3> 白发银丝喜柤逢</h3><h3> 毛头小伙易颜容</h3><h3> 女儿本是闺中秀</h3><h3> 剧情演绎苦命人</h3><h3> </h3><h3> 组队挑战经典舞</h3><h3> 五千市民争相睹</h3><h3> 十里长街津乐道</h3><h3> 年华芳菲不虚度</h3><h3> </h3><h3><b> 欧阳观风 </b></h3><h3> 2018/7.28 <br></h3><h3><br></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