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采风】 老照片——我们的学生时代

鲁班兄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素材:孟德平、杨海燕、熊庆民、</p><p class="ql-block"> 毛建平、张翠蓉、任克玉等</p><p class="ql-block">照片/摄影:杨海燕、易启白、吴建虹、</p><p class="ql-block"> 唐喜玉、何惠华、陶维娟、</p><p class="ql-block"> 侯怀娜、张翠蓉、孟德平等</p><p class="ql-block">编辑/版面:孟德平</p><p class="ql-block">策划/组织:张学卫、杨海燕、熊庆民</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市红军中学团干训练班</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湖·1973年)</h5><h1><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序</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当我打开这些老照片,看到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使人难忘的、刻骨铭心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是1974年毕业的高中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老照片大多是初、高中时期(文革期间)的,真实的反映了流淌着豆䓻年华的学生记忆,真实的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现象。学习成绩可以不好,但没有学生不在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进步的!我们正值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年龄,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是我们青少年坚定的信念!向雷锋同志学习!向贫下中农学习!向工人阶级学习!向解放军学习!向张思德学习!像白求恩同志学习!斗私批修!批林批孔!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纲举目张,时刻牢记阶级斗争!政治运动是一波接一波,从没间断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工、学农、学军”是文革时期国家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各年级“学农劳动”、“学工劳动”或“军事训练”。学校年级和班级都是统一按照部队编制排序:连(年级)、排(班级),除有共青团组织外,还成立有红卫兵、民兵等学生组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唯成分论,又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这就是当时一条政治分水岭。能够在学生时期加入共青团组织就是无上荣光,更别说加入共产党组织。除了政治表现突出外,还要经过严格的政审后才能通过,学生时期入党更是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学生时代(1962年~1974年)从经历全国的大跃进运动而导致三年自然灾害严重的经济困难末期开始,历经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最动荡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市红军中学首届共青团委员会留念</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年)</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小学时期(1962年~1968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2年2月当我们还是稚嫩孩童时就步入小学门槛。小学一到四年级我们接受的是国家正规教育体制下的教学,可从1966年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发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学而致用,学而致上”,而是“破旧立新,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毛主席的《炮打司令部(我的第一张大字报)》,直接针对刘少奇、邓小平为首的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点燃了“文化大革命”导火索。全国上下共同声讨资产阶级司令部,工厂停工,学校停课,继而引发全面“停课闹革命”,一场全国性的“大串联”正式拉开帷幕,各种自发的革命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诸如“捍卫毛泽东思想红卫兵”、“井冈山红卫兵”、“韶山红卫兵”等等,这些组织又分为:造反派和保皇派两大阵营。两派针锋相对,势不两立!一时间校园里“大字报”铺天盖地,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广播震耳欲聋,教室里都成了小学生们辩论的场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上两大阵营的对抗更是激烈,由文斗演变成武斗!冲击司法部门,冲击政府机关!白天手持大刀长矛上街游行,致使交通瘫痪。晚上中原机械厂内的办公楼响起清脆机枪声,楼顶上的探照灯像一把把匕首射向天空,划出一道道明晃晃光柱,在漆黑的夜里显得特别刺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本六年制的小学学业,可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不得不原地踏步停课一年。</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红卫兵团干组织生活留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湖·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初中时期(1969年~1971年)</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值文化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我们怀揣着一颗少年朦胧新奇的童心踏入了中学大门:武汉市下陈家湖中学(后更名为:武汉市红军中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刚进中学不久,翘盼已久的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69年4月1日在北京召开。当晚上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重大喜讯时,大街小巷立刻欢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欢呼声、鞭炮声不绝于耳。老师和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奔向学校,举起红旗,敲锣打鼓,走向街道游行庆祝。同学们有的带头高呼口号,有的带领大家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深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九大”召开以后,全市组织了大型的群众游行庆祝活动,热烈祝贺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检阅台设在中山公园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游行四方阵队的队伍有工人方队、农民方队、解放军方队、学生方队和商业方队,解放大道沿途观看的群众敲锣打鼓欢天喜地,有的高举着毛主席画像,有的挥舞着五星红旗和彩色飘带,高声喊着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学生方队中有“红花方队”,也有“体操方队”,整齐划一的游行方队,一一通过检阅主席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刚进中学不久,学校就成立了“红军中学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九大”召开后,文艺宣传队就进入了紧张的创作排练时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由宣传队的段亨国老师和教音乐的唐国英老师创作了歌颂党和祖国的《长征组歌》,参照大型歌舞剧《东方红》这种表演形式,包括:《我们都是神枪手》、《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打靶归来》等十首歌曲改编的歌舞剧,并走向社会演出,这在当时江岸区教育系统是排在第一位的。</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初中三连三排同学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中山公园·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初中课本所有学科: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英语都已改变了建国以来的教学大纲,已深深打下了文革烙印。记得英语的第一堂课学的就是:</p><p class="ql-block">Long live Chairman Mao(*****)!</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它各科课本的每课章节都有:最高指示或毛主席语录。当时的教学课本,都要以毛主席著作作为基本教材,充满了政治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请示,晚汇报”是当时社会必须遵守的规则。每堂课老师上课前已不再是“学生们说:老师好!和老师说:同学们好!”的互动,取而代之的是全体师生共同举起一本《毛主席语录》放在胸前高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敬祝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学得最多记得最牢的就是《老三篇》(选自《毛主席语录》中的三篇短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并能倒背如流,就连英语课学的都是《毛主席语录》。那时最流行歌曲除《东方红》外,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北京的金山上光芒万丈》、《敬爱的毛主席》等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忠字舞》是人人必须会跳的舞蹈,以表达对****毛主席的热爱!那时最流行的服装是蓝色的中山装,但人们最羡慕拥有的一身绿色军装:军帽、军衣、军裤、军鞋和军书包,胸前还必须佩戴一枚毛主席像章。</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工宣队军代表与学校师生代表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9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的政治环境下,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为加强学校政治工作,注重政治理论教育,选派优秀的产业工人和解放军代表组成“工宣队”进驻学校,在校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宣传毛泽东思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国各地掀起了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的新高潮,涌现出了众多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学校也选派出优秀代表参加省市代表大会,进一步促进宣传推广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需要,也经常组织“忆苦思甜”活动,邀请有“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工人在全校大会上控诉万恶的旧社会,揭露地主、资本家剥削劳苦大众的罪行。学校还专门搞来了据说连猪都不吃的荞麦和野菜,做成荞麦粑粑和野菜汤,分给每个学生品尝旧社会穷苦劳动人民吃的饭菜。可从没有尝过荞麦粑粑和野菜滋味的同学们,感觉很好吃,还纷纷挣要。大会上忆苦思甜的贫下中农地道黄陂话(湖北方言)也常惹得同学们偷偷地憋着笑。</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湖北省首届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代会代表</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左:老师,右:工宣队代表,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文艺宣传队,在随后的党的“九大”、“十大”期间,除大力宣传党的政治路线政策,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文艺路线,表演革命现代样板戏外,还自编自导了大量的革命文艺节目,获得全校师生一致好评!并在各区及市教育系统的文艺汇演中,我校文艺宣传队演出的《白毛女》、《长征组歌》等剧目还获得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没有礼堂,全校开大会都是安排在操场上进行,教学大楼挨着操场有一个砖砌的露天舞台,面积不足60平米,高度约1米。开会前,教职员工和同学们都搬出各自的座椅板凳,放在事先划好的班级区域摆放。那时的座椅板凳很简陋,除教研室老师都有各自课桌课椅外,学生们的课桌和板凳都是按两人设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每年学期末(放寒假前)都要组织一次年终表彰大会。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优秀团员、优秀团支部等。会后还有文艺演出,除校文艺宣传队表演节目外,各年级、班级也拿出平时排练的节目汇报演出,有独唱、合唱、乐曲独奏,有样板戏选段、舞蹈、快板、三句半、朗诵等等,不时也赢得全校师生的热烈掌声。记得我们班演出的是自编自导的抗日歌舞剧《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男女生合演,边唱边跳,挥舞着大刀左劈右砍,气势恢宏!同样也博得了师生阵阵喝彩!</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初中二连一排红卫兵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园·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担任红军中学校长的是一位时年约50岁的朱植兰老先生,清华大学毕业,头发不多有些秃顶。平时言语较少,但为人很谦和,很有礼貌,总是一脸的笑容。身着深蓝色的中山装,四个口袋,很干净利落。文革前一直担任市二中校长,1965年调入下陈家湖中学(后更名:红军中学)任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同学们下课休息时都喜欢站在楼道边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偶尔遇见朱校长走过来,都喜欢向他请教。朱校长很平易近人,很认真的解答我们的提问,有时还纠正我们英语口语不正确的发音。我们私下称他为:可爱的小老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就是这样一位受人尊敬老校长,文革时期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的学术权威”。1975年朱植兰老先生平反摘帽,1980年调入武汉市雷锋中学任校长。1984年因病离世。</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初中二连三排红卫兵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园·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唯成分论,又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是中国共产党几十年来的组织路线的重要原则。但在文革时期提倡社会主义国家要由无产阶级领导一切!要由工人阶级、贫下中农当家作主!一切剥削阶级极其残渣余劣都将被执行无产阶级专政!将“地富反坏右”分子打倒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出生工人、贫下中农家庭的同学天生就“根正苗红”,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那些不是工人、农民出生的同学,都属成分不好的,平时都沉默寡言,感觉抬不起头来,精神压力较大。这部分人在升学、参军、入团、入党上都会受到种种限制。</p><p class="ql-block"> </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初中二连八排红卫兵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园·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数学老师林亚平,仅年长我们七、八岁,说话比较幽默,言辞虽然犀利,但很有哲理。我们也非常愿意同林老师交流,我们之间的谈话从不涉及政治敏感的话题。我们印象比较深是林老师的遇事时有几个“不说”:</p><p class="ql-block"> 想说而不敢说的,不说!</p><p class="ql-block"> 没有想清楚的,不说!</p><p class="ql-block"> 可说可不说的,不说!</p><p class="ql-block"> 模棱两可的,不说!</p><p class="ql-block"> 似是而非的,不说!</p><p class="ql-block"> 不该说的,不说!</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军中学红卫兵干部合影</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内·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学校有个广播站,由校团委分管。每天早上7:00准时开播,主要播放革命音乐歌曲,首先播放的是《东方红》。上课时停播,放学铃声响后再次广播。有重要通知和重大新闻都是通过校广播站传播,并且每个教室都装有扩音喇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配合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形势发展需要,学校团委还组织创办了校宣传刊物,有专人负责撰稿、刻钢板(腊纸刻字)、印刷(手推油墨印刷)和分发。还有专人负责办墙报(黑板报)、宣传栏、标语横幅,每周更换一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军中学70届初中一连一排欢送同学参军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校内·1970.12)</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军中学70届初中一连一排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校内·1970.12)</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哨兵组织参观农民运动讲习所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1971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团的宣传骨干们办刊物、墙报的热情都很高,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有时为了赶在第二天早上上课前将刊物及时分发到各支部和班级,从撰稿、编写、排版、刻蜡纸、印刷到装订,连续工作长达十多个小时后仍然不耽误上课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军中学红卫兵干部合影</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团组织生活·1971年)</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学期各年级开学前都会有学工、学农或军训计划安排,时间一般在15~20天。学工劳动一般都安排在市内对口工厂,同学们直接被分配到适合学生体力劳动的生产车间。我们参加过武汉市再生橡胶厂、武汉线厂、武汉金属轴承厂学工劳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参加武汉线厂的学工劳动。线厂车间里总是弥漫着一种难闻的碱性气味,光线不足,温度也很高,水沟里流淌着冒着热气的刺鼻的废水,地面上堆放着半成品的线胚。由于天热加上通风条件不好,车间工人们光着膀子穿着套鞋挥汗如雨地每天都重复的进行强体力作业。通过漂白、上色、烘干、打腊等程序,再到制线车间上机,一大卷线分解成无数个民用做缝纫的小线团,最后工序就是包装了。</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初中三连八排同学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湖·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在那个年代工业机械化程度不高,全凭技术熟练的工人手工完成。同学们都直接分配在了车间,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劳动。有几个女生分配在专门钉木头卷线的圆筒筒,每个圆筒筒上钉五颗小钉子,必须钉直,不能钉歪,否则就只能算次品报废扔掉,造成浪费增大成本。有的女生分配的工作很简单,就是围坐在一起分检线,应该是质检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的男生分配在一个纱线除水车间里。说是车间实际上就是一间封闭的房子里,光线很弱空气也很闷。工人师傅将蒸洗漂白过得一卷卷很湿很沉的大线团,折叠码放到很大的甩干机里,码得很高还必须码放整齐。车间实行三班倒(早中晚三班制),我们学生参加劳动可以不上晚班。车间工人每班仅一个人,加上学生也就两个人,工作时根本没有说话的时间,不然就很难完成生产任务。每个班作业就是做这同一件事,重复劳动,很单调枯燥乏味,也很累。</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初中三连三排师生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园·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向贫下中农学习,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文革时期教育改革中的一部分。东西湖泾河农场是红军中学的一个学农的教育基地,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各连排学生到农场学农劳动。不同季节安排插秧、割谷、摘棉花。每个同学都要自带背包行李,住在农场提供的工棚里,男女生都合住在一间大房子里,男生一边,女生一边。没有床,全部打地铺,地上铺上草。每天早上起床、出工收工都要听集合号,执行半军事化管理。一天三餐,每餐半斤饭和辣萝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西湖地区曾经发生过血吸虫病,所以,每次下水田插秧时,每个同学的腿上必须先涂抹防血吸虫的油。可是下到水田里,不一会就有几条蚂蟥(水蛭)爬到腿上,吓得有的女生大喊大叫。有个女生胆小害怕,旁边胆大的女同学帮忙使劲拍其大腿,才将蚂蟥拍下来。可胆小的女生慌乱中脚没站稳竟像坐沙发似的一屁股坐到秧田里,引来周边的同学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季摘棉花时每天都有采摘任务,每摘完一垅地都要称斤称两计算,直到完成任务指标才能收工。虽然有些辛苦,可同学们在棉地里都还是嘻嘻哈哈、热热闹闹、有说有笑,手脚也非常麻利,每天的劳动也很充实有趣。</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初中二连八排校球队队员</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的体育设施不算太好,但常用的健身器材和场地还都有。例如:单杠、双杠、高低杠、乒乓球台、篮球场、排球场、60m短跑道等等。紧挨食堂的室外场地上有三个兵兵球台,都是砖砌的,虽然简陋了些但每天还是有很多同学热衷打兵兵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建校篮球队、排球队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刚上初中不久学校就成立了校篮球队,在各连排挑选个高的和爱好体育运动的同学加入,分别有男队和女队,其中男队10人,女队12人。除了比赛上场的5名球员外,其余都是预备队员。篮球队每天早晨6:00时到学校集中训练,先围着操场跑10圈,然后再进行篮球基本动作的训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不久学校又成立了排球队,排球队共有21个人,其中男队员11人,女队员10人。排球队每天放学后就开始集中训练,训练很辛苦,有的球员的手都打裂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篮球队和排球队也经常与周边学校(市六中、市三十中)球队进行友谊比赛,还经常轮流互访,校队之间的队员也增进了友谊和感情。学校也经常邀请企业篮球队到学校进行友谊比赛和表演赛,每当这时候操场和教学楼楼道上都聚集了观看比赛的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些年学校操场上一直活跃着校篮球队和排球队身影。每天早晨训练场地都是满满的,球队各训练各的基本动作。下午放学后除了训练就是相互间打比赛。当时的训练的场面是很壮观的啊,队员个个生龙活虎,你争我抢,呐喊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此项运动不仅活跃和丰富了学校业余体育活动,也带动了全校的体育各项运动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红卫兵干部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内·1970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中学老师都十分敬业,除了教学组每天的政治学习外,每月都要按照文革时期统一的教学大纲备课,每天还要批改学生的作业。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工作量更大,不仅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掌握其思想状况、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以及爱好专长,还要抽出休息时间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家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班主任田美霞老师年纪很轻,比我们也就大十岁,教语文。说话轻言细语,待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就像我们的大姐姐一样。但上课很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布置的作业要求同学们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历史地理课的舒永林老师,讲课时非常风趣,原本很枯燥乏味的课文,经他一般讲述变得深动有趣,时不时还逗乐了同学们。听舒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感觉上课的时间不够用,没有人交头接耳。</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初中三连三排同学合影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年在一起学习即将初中毕业,有的可能升学继续读书(高中或中专),有的面临分配就业,有的就要下放农村。这几位好友虽依依不舍,但又无法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分配由市商贸系统服务行业统一招收并分配,主要职位有:售票员、驾驶员、邮递员、保育员、理发员、服务员、售货员、炊事员,即俗称的“八大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初中升高中,不是你想升就能升的,按市教育局规定的每个学校初升高的人数,学校再按照现有初升高的班级和人数,规定升学的比例为40%,按当时初中每个班级50多人数计算,能升高中仅只有20人左右。虽然升学比例不高,但学校又规定了初升高必须:政治觉悟高,思想进步,学习成绩优异,班干部优先等条件。</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初中三连三排同学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汉展览馆·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高中时期(1972年~1974年)</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将升入高中的同学重新编排分班,组成四个班级:高中一连一排~四排。各排的班主任也有调整变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高中时期,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上课时认真听讲,下课后抓紧时间看书复习。但毕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学校的一切教学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政治挂帅,必须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为目的。</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生时代的红卫兵战士</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1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我们高中数学的吴老师,武汉大学毕业,虽然上课嗓门比较大,但他是一位比较勤奋的、善于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谈重点举一反三,讲公式剖析特性,不厌其烦。为不断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经常根据教学要求在年级或班级里组织数学竞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他这种教学方式,在那个年代却时常引来无端的非议和批判。有人上纲上线诽谤他是“右倾机会主义者”,更有人污蔑他走的是“单纯军事主义”路线;但更多数同学和老师支持并声援吴老师的教学方法,声讨“左倾机会主义”!一时间教学大楼里大字报、小字报满天飞。这种无端的诽谤和污蔑也一度挫伤了吴老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同学们刚刚萌发出的学习热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卫兵战士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72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1年9月中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震惊世界的大事件!9月18日,在林彪出逃5天之后,中共中央发出了第一份通报林彪叛逃的文件。这份文件正式通知:“林彪于1971年9月13日仓皇出逃,狼狈投敌,叛党叛国,自取灭亡”。自此,对“九一三”事件的传达按照由上而下、先党内后党外的顺序陆续展开,林彪出逃事件正式向世人公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学校在接到中央文件通知的十多天,社会上都流行着各种捕风捉影的谣言,但并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事情,全校师生也都预感可能发生了重大事件。几天后由校党委书记亲自通过校广播站将《中共中央通知》神情严肃、语气凝重、一字一句的正式传达到每个教室。当宣读完《中共中央通知》好长一段时间,全校乃至每个教室仍然鸦雀无声。</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入团留念</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2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彪事件以后,全国上下更突出一切工作必须政治挂帅。阶级斗争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必然结果。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纲举目张,时刻牢记阶级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ever forget class struggle!</p><p class="ql-block">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这是我们那时英语课堂上天天练习的语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更是阶级斗争的弦时刻紧绷着,紧跟党中央的步伐,在全校掀起了一场揭露林彪集团反党叛国罪行的运动,大会小会上老师和同学们个个口诛笔伐、罄竹难书!墙报、大字报写满了对林彪反党集团罪行的揭露和漫画。</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三排团员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湖·1972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中学自成立以来就有一个民兵组织。民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制度下的组织,划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我军国防力量的后备力量。但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民兵还并没有列入解放军,数量高达几千万,无论男女老少,可以说是全民皆兵,这是在那个特殊年代而形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学校的民兵大队是以营级建制,下设连、排的编制,分设大队长、副大队长、连长、排长等职位,选派各连各排表现突出的团员及优秀积极分子担任。</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团员组织生活</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湖·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民兵的主要任务是:</p><p class="ql-block">1、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p><p class="ql-block"> 成学校党团组织布置的各项政治任务;</p><p class="ql-block">2、刻苦训练,维护学校及周边的治安;</p><p class="ql-block">3、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祖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入学校民兵组织很容易:只要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都可以加入。我们时常可以看到民兵大队负责人组织民兵在操场上训练的场景。民兵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有时也专门安排时间训练民兵骨干。民兵训练的科目有:拼刺刀(木质,那时有定制训练专用的,枪杆前端有橡胶防护套)练习刺杀,持枪(三八大盖)练习瞄准,射击训练,跨越各种障碍、匍匐前行训练等。</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团员组织生活</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湖·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天早上都可以听见学校操场上喊声震天:杀!杀!杀!看见正在练习刺杀的民兵个个生龙活虎精神抖擞。有的民兵战士练习拼刺刀,拼得手指都多处受伤,包扎后仍继续训练。有时在烈日炎炎下练习瞄准,练习很刻苦,为训练瞄准基本功,在枪杆上吊一两块砖,防止抖动。有时还进行拆枪装枪训练,难度大的是蒙眼拆枪训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弹打靶是民兵训练中最有吸引力的科目。实弹打靶是轮流进行的,基本保证每个民兵战士至少有一次实弹射击机会。靶场是郊区偏远的一个军事射击靶场。初次实弹射击的民兵战士都很紧张,第一次扣动扳机的刹那间,枪声震耳欲聋,后座力很大,根本不知道子弹飞向何处!等回过神来,别人的三发子弹早已出膛。</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初中三连八排红卫兵留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2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中学学红军,学走长征路,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发扬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长距离的拉练,走出校园门,到郊区东西湖农场,往返几十公里。其目的是培养锻炼同学们的革命意志和吃苦耐劳作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织拉练前学校都有规定:每个学生应自备干粮、水壶、球鞋、背包,尽量着军装军帽。拉练前各连排都练习打背包,要求方方正正,不能松松垮垮。但对背包色彩没有硬性要求。同学们自备的干粮真是五花八门,有带面包的,有带饼干的,也有带馒头包子的,每个同学带的都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同学留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校教学楼·1974年7月)</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发时队伍整齐有序的排成两列前行,各排由班主任带队,同学们左斜背书包右斜背水壶,后背背着背包,一副雄赳赳气昂昂样子。队伍最前面有人扛着红旗,也有人领唱革命歌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时一路欢歌笑语,个个精神抖擞。回时有的同学两腿都已迈不开了,队伍也稀稀拉拉,全然没有去时的精神头。毕竟几十公里步行已消耗太多体力,好在领队和组织者沿途用喇叭喊话不断的鼓励大家坚持到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很累,但毕竟是一次非同寻常、记忆深刻的、有意义的集体活动。</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农场垦荒基地 </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岱家山·1972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培育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更好的开展“学工、学农、学军”活动,红军中学在市郊区靠近岱家山的金银潭村创办了一处农场。当时条件很艰苦,那是在一处村里老屋基地上开挖出来的一片土地,大约有几亩地。土里尽是瓦砾碎石,开挖起来很费力费时,工具也很简陋,有铁锨(锹)、锄头、镐、箩筐、扁担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批开荒者是学校创办学农基地的先锋,由学校各连排推荐或自荐,能被选拔成为开荒队员的都感到很自豪。队员都很年轻,劳动热情都很高,干劲也很足,重活脏活都抢着干。劳作一天后虽然很累,但晚上有各连排的队员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好不热闹,个个都挺开心,虽然很辛苦,但并不觉得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垦荒队员和带队老师都住在村子里。学校还委派校医和班卫生员定期到农场为队员的健康进行检测。垦荒队成立了团支部,白天垦荒晚上还时常组织共青团员学习讨论,团员们都还要写思想汇报和日记。</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团干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校内·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荒队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有时晚饭后带队老师组织我们到河边钩河蚌改善生活。我们都不认识这个生物,在河边老师教我们用一个铁丝做成一个小钩,告诉我们在岸边看见沙滩里有冒水花的地方时,就用铁丝钩插进转半圈提起来就是战利品了,既新鲜又好玩。很快同学们都掌握了技巧,收获颇丰,第二天又可以改善伙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努力,垦荒后的农田经深挖翻土除草,然后下种施肥,地里已冒出一片片绿油油嫩芽,初显硕果。农场基地主要以种植蔬菜为主,供应学校食堂膳食。根据不同季节穿插种植棉花和玉米,为学校学农劳动提供教材和实习基地。</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宣传队三十周年纪念照</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4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学生时代,不得不提一提高中时期成立的文艺宣传排。文艺宣传排成立于1972年9月,并于1974年9月毕业,由苏先照、李恒生老师组织筹建,第一年由苏先照老师任班主任,第二年由付培芬老师任班主任。文艺宣传排总人数为56人(其中男生27人,女生29人),原宣传队人员占三分之二,其余人员在大、中、小高一班级中挑选补充,由爱好文艺和体育运动的尖子生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管是文艺宣传队还是文艺宣传排,都是那个时期的历史产物,也是那个时代必然需要。能够被推荐和选拔到宣传排的同学都是很自豪的,最起码具有某项或多项专长。有能歌善舞的,有会吹拉弹唱的,有擅呤诗诵词的,还有体育项目拔尖的,个个身怀绝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传排成立后,学校非常重视,首先着重提高宣传排全体人员的政治思想觉悟,校团委还分派团干作为宣传排的政治辅导员。由于职能的特殊,宣传排每天只上半天课,下午就开始排练节目,直到晚上。同学们都非常刻苦认真,热情也非常高。</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宣传队三十二周年纪念照</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6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短短一个月时间就编排出很多优秀剧目:芭蕾舞剧《白毛女》(全剧)、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部分选段。获得好评的自编自导的节目还有:《洗衣歌》、《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毛主席》、《长征组歌》、《打靶归来》、样板戏《红灯记》选段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演出!红军中学文艺宣传队敲锣打鼓到市区大街上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他们到过武汉精密铸造厂、武汉冶炼厂学工劳动,并义务演出;宣传排下乡到了汉南农村黎明公社义务演出,每到一处都受到工厂工人和农场农民的热烈欢迎。</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同学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园·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传排除了平时排练、演出外,全排的各科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潘晓茉、赵庆中同学获得数学(单科)第三、第四名。全校体育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其中:60m、100m短跑第一;4*100m接力第一;单杠、双杠第一等。宣传排的董建明被武汉歌舞剧团录取,易贤玲、徐三园被输送到部队文工团。</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师生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园·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眼间高中就要毕业了,等待我们毕业的没有分配就业的工作,更没有上大学、那怕是读中专继续深造的机会,等着我们的是农村的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团员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山公园·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临近毕业期间,学校到处挂着“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标语口号,广播里也时常播放着“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等革命歌曲。</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同学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他愿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不愿意上山下乡,走不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忠于不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问题”!在文革年代里,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听党的话,才有出路,才有前途,这在当时已成为中国青年们的思维定势。</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同学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同学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2年)</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同学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军中学高中二连四排同学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3年)</h5><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好友分别时留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年)</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血染的青春会绽放出绚丽的光彩!同学们个个群情激昂、热血沸腾,纷纷递交了申请,“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扎根农村一辈子”!共青团员、红卫兵战士、班干部带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决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有的同学用带血的手指写下申请!有的同学甚至瞒着家人偷偷的拿着《户口本》到派出所注销了户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同学们不论家庭出身,纷纷响应党的号召。家庭出生好的同学自然以纯正的红色接班人的姿态昂首阔步地加入上山下乡运动中。出身不好的同学更不甘落后,与“反动家庭”彻底决裂,毅然决然加入到上山下乡热潮中去。</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共青团红军中学第三团支部毕业合影留念</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4年)</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束了我们的学生时代(1962~1974年),是这些老照片让我们又回忆起了我们的学生时代。老照片真实的反映了流淌着豆䓻年华的学生记忆,真实的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社会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走过了渴望知识、憧憬末来的动荡不安的年代,也共同渡过了激情澎湃的青春岁月!这里有欢乐,有苦涩,有激情,有茫然,有奔放,有不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临近毕业时,我们有像上战场时的亢奋,但更多的是有离别时的不舍和伤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见了我的母校!再见了我的老师!再见了我的同学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用《你还有多少老朋友》的歌词作为《老照片——我们的学生时代》的结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少背景已被遗忘,</p><p class="ql-block"> 多少人一去不再回头。</p><p class="ql-block"> 茫茫人海我们四处漂流,</p><p class="ql-block"> 而今谁还陪在你的左右?</p><p class="ql-block"> 多少相逢多少分别,</p><p class="ql-block"> 就像等在同一个路口,</p><p class="ql-block"> 穿过岁月紧握你的双手,</p><p class="ql-block"> 那份感动依然可以拥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也许遥远不能聚首,</p><p class="ql-block"> 也许忙碌就少了问候。</p><p class="ql-block"> 你别说我们已经陌生,</p><p class="ql-block"> 真情永远不会被大风吹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还有多少老朋友,</p><p class="ql-block"> 春夏秋冬去和你一起走。</p><p class="ql-block"> 老朋友就像无法割取的骨肉,</p><p class="ql-block"> 想起你的时候总让我热泪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还有多少老朋友,</p><p class="ql-block"> 在你心中留在你梦中游。</p><p class="ql-block"> 老朋友就像品一杯淳淳的酒,</p><p class="ql-block"> 温暖着我的人生相伴到永久!</p><p class="ql-block"><br></p>

红军

中学

同学

学校

初中

合影

红卫兵

训练

学生

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