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脚步终是抵挡不住春色、阳光、假日的诱惑,行程也不因有雾高速封闭而改变,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自驾,终于来到怀化。</h3> <h3> 途经绥宁,赶紧抢在黄昏前游花园阁,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但还是让我们初遇侗寨的宁静。<br></h3> <h3>晚餐后继续赶路,夜宿怀化最南端的通道县城,迎接我们的是灯火阑珊的县城夜色,似乎是为了满足我们远道而来的愿望,十分钟后彩灯全部熄灭了。<br></h3> <h3>清早起,逛通道侗族自治县城,晨曦中的建筑已褪去夜色中的神秘和光环,静静地守候在溪水边。</h3> <h3>这个有着“歌舞之乡”别称的县还真不虚此名,民族广场的气势,萨岁广场演艺中心的规模,可见一斑。<br></h3> <h3> 在通道主要游皇都侗文化村和芋头寨。由于都是侗寨,所以总体建筑特色和习俗有许多共同之处。</h3> <h3> 寨子大都依山傍水,木制建筑,有廊有桥,各种特色文化设施琳琅满目。</h3> <h3>这家小店手工编织的竹器确实不错,很是喜欢,有点爱不释手。由于价格偏贵,只能留个想念于你了。</h3> <h3>风雨桥无论在侗寨还是苗寨都很常见,它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br></h3> <h3>绥宁花园阁的风雨桥有气魄,地笋苗寨最精致,皇都的最有文化底蕴。<br></h3> <h3> 桥顶上的这首诗,我们请教了当地老人才学会了如何念出其意境。</h3> <h3> 至今已有640多年历史的芋(玉)头古侗寨,以芋头溪流为轴向两边分叉布置有七个聚居群。清代建的芋头龙桥、崖上古楼、龙脉古楼、芦笙古楼、龙门、乾隆古井等,形成独特的“山脊型”与“山谷型”侗寨风格。</h3> <h3>我们从村头行至乾隆古井,用竹筒舀井水喝,感觉这里的寨子人迹少见,虽略显破旧但也觉得更原始。</h3> <h3> 前往靖州,一路搜索,首去文峰塔。拾级而上,主观人气比较旺的论语碑、百年状元坊。</h3> <h3> 景区内的建筑风格承江南名居之格调,青石为阶,黛瓦粉墙,亭台阁楼,曲径通幽。文化内涵深厚,特别是爬到塔顶,仰视塔身石上墙刻录的每年文理科高考的前三名名单,眺望远处的靖州城,内心顿时肃然起敬。</h3> <h3> 飞山景区,祈福圣地,紧挨靖州县城。传说五代时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首领杨再思,以飞山为中心建立封建领土制度,推动民族融合,被尊为飞山神。每年农历六月十八的飞山庙会引来万人朝圣。</h3> <h3>沿着新建的木栈道绕山前行,栈道边民族特色装饰图案很快吸引了我的眼球,原来是侗乡的美锦。</h3> <h3> 仔细查看介绍,突然回想起看见过的少数民族的衣裙、背包、头帕等,又感觉有点眼熟,但用于椅面和栏杆装饰,还甚是少见。</h3> <h3> 登上半山腰就能看见靖州县城的全景。相比之前的通道,感觉发达不少。</h3> <h3> 据度娘介绍,怀化景点排名第一的是地笋面寨,之初只知是因拍摄《爸爸去哪儿》而出名,还是好奇为啥取这个名字。</h3><h3><br></h3> <h3> 原来寨中的小山像雨后春笋探头,小山被称作“玉笋尖”。</h3> <h3> 苗寨左右两条山脉如长龙一般,称“双龙抢宝”,先民们在苗寨中间建设了大大小小的小塘,形成“水抢”之势,四周山上种上茂密的树木,“砂”就不至于被吹走。苗寨的在建筑风水上“龙”、“水”、“穴”、“砂”四大因素都已齐备。</h3> <h3>鼓楼是侗寨和面寨里最核心的地方,多为寨子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h3> <h3>登鼓楼在地笋苗寨有吉祥的寓意,有步步登高、万事顺利之意。</h3> <h3>钟楼内部结构简单,外面风景却不同一般。</h3> <h3> 站在屋檐下,看苗寨斑驳陆离的篱笆栅栏,阳光、古宅,一切都是那么地简单,那么地和谐。</h3> <h3>此生只愿做一寨民.....</h3> 天气给力,<span style="font-size: 17px;">侗寨、苗寨都有晒笋的,方式有异。</span> <h3> 在皇都看见晒着的一片红红绿绿的东东,啥玩意?
</h3><h3><br></h3> <h3> 劳动的人永远是最美丽的风景。</h3> <h3> 飞山水库是我们离开怀化之前的最后一个景点。宁静祥和的水面默默地躺在群山之中,似乎有点不舍我们离去。</h3> <h3> 此行最爱美食: 绥宁的整鸭、靖州第一卤粉、宝隆和的盖码馄饨。</h3> <h3> 总结:从第一天凌晨五点半出门到第三天深夜十二点回家,本次自驾行程一千多公里,没有路桥费,没有门票,油费食宿费用总共花费五百多。这里没有喧嚣、没有算计,我们玩得干干净净,淋漓尽致,怎能不让人心动?<br></h3> <h3> 期待下一次的出发,期待下一次的相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