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海映山庄的海景房居住在家里都能看到海</h3> <h3>我们乘车沿烟威公路,1个多小时后到达威海。威海这个小城市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其干净的环境是出了名的。这里碧海蓝天,簇绿山坡,一尘不染。刘公岛横列于威海湾内,在市内东面海边清晰可见。威海的历史,大部分就是在这个3.15 平方千米的小岛上演绎的。 </h3><h3>城市清爽的环境和历史厚重的背景在这里融合,还是轻松明快的基调占了上风。 </h3><h3> 资料显示,刘公岛的岛名来历,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东汉末年刘氏皇族的一支,不堪曹魏政权的剪伐,东迁避难至岛上定居,故名刘公岛。</h3><h3> 二是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数百年前,一艘南方的商船在海上航行,忽然间遇到狂风恶浪,只见浊浪冲天,不分海天陆地。船民们一面撑船与海浪搏斗一面祈求苍天保佑平安。</h3><h3>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船上的粮食和淡水被海浪冲光,船民们筋疲力尽再也无力挣扎一个个倒在舱里,听天由命,任商船在海上漂泊。一天夜里,有人突然发现前面出现点点亮光,兴奋得叫起来。顿时全船人都起来奋力的向前划船,经过一番拼搏,终于把船划到一座海岛前,峭崖上一位白发银须的老者手里摇动火把,正在为他们引航。</h3><h3>船靠上岸,船民们跌倒在沙滩上,老者急忙把他们背到一座棚子里,老人自称姓刘这是神仙来救他们,便再三叩首而去。后来又有很多遇险的船民受到刘翁的搭救和帮助。渐渐的南来北往的人们都知道了刘翁的美名。若干年后,船民为了纪念老人全心行善的美德,便来到岛上建造了一座刘公庙。</h3> <h3>甲午海战纪念馆</h3><h3>甲午海战纪念馆坐落于甲午战争纪念地威海刘公岛上,是一处以建筑、雕塑、绘画等综合艺术展示甲午悲壮历史的大型纪念馆。海战馆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由广东河源华冠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6000余万元,于1995年6月建成开业。甲午海战馆建筑气势宏大,造型奇特,犹如数艘相互撞击的舰船,悬浮于海面之上,与18米高的建筑融为一体的是高达15米的北洋水师海军将领塑像,国内首创,被建筑界誉为“当代中国建筑艺术精品”。 </h3> <h3>邓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汉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广府人,籍贯广东番禺县龙导尾乡(现为广州市海珠区),清末北洋水师将领,民族英雄。[1]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即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光绪帝挽联如此写道: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为纪念邓世昌的伟大牺牲,人民创作了《甲午风云》、《英雄邓世昌》、《甲午大海战》等多部文学、影视、戏曲作品,以歌颂其英雄壮举,还有多处纪念馆可供纪念、瞻仰、凭吊。</h3> <h3>退役潜艇内部</h3> <h3>定远舰</h3> <h3>邓世昌手拿望远镜</h3> <h3>石岛赤山大酒店海鲜大餐</h3> <h3>同学们歌声还是那么动听</h3> <h3>只有参加聚会的同学才知道过生日的是谁,是3个同学的简称梅华靖。</h3> <h3>来北方最大的石岛港看看</h3> <h3>了解远洋捕捞船只到国外打鱼的出海情况</h3> <h3>上船看看,女同志是不能上打鱼的船,这是民间风俗。</h3> <h3>石岛广场浪漫的享受</h3> <h3>研究一下拍婚纱照的情况,也许你结婚快30周年,拍个婚纱照纪念美好时光。</h3> <h3>运动是最好的健康药</h3> <h3>桃园海风花园海边的美景。</h3> <h3>没有不散的宴席,取票要走了,不舍你们回去,来年在相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