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一起游和順(二)

马湘衡

<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ap34j3"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一)</a><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秩春秋,篳路藍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薪火相傳,破繭成蝶。</h3><h3><br></h3><h3>「極邊第一城」——騰衝。所謂「極邊」,就是「邊境之極」的意思,騰衝與緬甸接壤的邊界長達148.075公里,從騰衝到緬甸克欽邦的首府密支那只有200公里,而到本省省會昆明卻有645公里之遠,距首都北京更有3400多公里之遙。因此騰衝也被稱為「極邊之地」,但這「極邊之地」卻擁有著中國最大,最美的鄉村圖書館——和順圖書館。<br></h3><h3><br></h3> <h3><br></h3><h3>和順圖書館依臥龍山而建,總體佈局來看,圖書館以雙虹橋之園林意境為主體,左與文昌宮並列,右以景山園為映村,紅花綠樹,殿閣重重,充滿詩情畫意。</h3><h3><br></h3><h3>和順圖書館佔地1392平方米,坐南朝北,巧妙利用地形高下劃分四個空間層次,竪向佈局,串聯三組不同結構與形式的建築,極為緊湊。建築物由大門、中門、花園、館捨主樓、藏珍樓等組成,為一組中西合壁建築群,由於充分融入園林藝術,佈局和諧有致。</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圖書館大門為清光緒年間所建漢景殿牌樓式老大門,有居高臨下之勢。</h3><h3><br></h3> <h3><br></h3><h3>石階之上,苔蘚青青,與它身後古樸的建築渾然一體。</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圖書館</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h3>門額高懸和順歷史上最後一位舉人張礪書「和順圖書館」匾額,藍底白字,文氣撲面。其莊重和氣宇軒揚,更像是一種勿棄書香的家訓。下方「文化泉源」的金字大匾則是旅緬瓦城的雲南同鄉會所贈。</h3><h3><br></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智泉源</h3><h3><br></h3><h3>步入大門,可見由我國著名數學家、曾任雲南大學校長的熊慶來題寫的「民智泉源」四字。沿階而上就到達西式造型的平頂拱形中門。這裡的三門洞一字碹壁,是空間阻斷之第二層次。左右兩拱形門取意左祖右社,不通行,只以槍頭鐵柵封閉。</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化之津</h3><h3><br></h3><h3>正拱門上懸掛中國近現代著明國學大師、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先生書白底黑字的「和順圖書館」木匾,三孔平頂拱門門額之上嵌有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曾任故宮博物館第一任管理委員會主任、中法大學校長李石曾書的藍底白字的「文化之津」石刻。門面仿蘇州原東吳大學門面建造的三扎西式鐵門。<br></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書之府</h3><h3><br></h3><h3>中門背後門額上是由中國語言學家、文學家郭紹虞題的「圖書之府」。</h3><h3><br></h3><h3>中間內寬敞的花園,花木扶疏,佈局典雅。用灌木叢圍成半圍合式空間,讓人陶醉於綠意盎然之中。修剪整齊的黃香木兩旁的道竹,青蔥滴翠,與竹相對的玉蘭花,為書香之地增添了花香。</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br></h3></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圖書萬種須細嚼深研</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知識千門宜先專後博</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景山園</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穿過花園,就到了「玉燕雙飛亭」下方,這座位於中軸線上的館捨主樓——閱覽藏書樓,是中國傳統的五楹崇樓懸山式建築結構。重檐之上翹展現出飄逸清麗的曲檻崇樓,自得光線明快。門窗採用西式設計,玻璃材質,室內顯得寬敞而明亮。建築是一座兩層的中式木結構樓房,上下以五楹中之偶數兩楹跨越橫軸線伸延而出,從正面凸顯兩個半六角亭觀景亭台,樣式新穎。</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鄉村瑰寶</h3><h3><br></h3><h3>在和順圖書館90週年慶典之際,有一塊名為「鄉村瑰寶」的新匾額出現在和順圖書館,表達了緬甸華僑對家鄉的深情厚誼。和順圖書館原館長寸雲廣介紹,建館之初,華僑、鄉民紛紛捐獻典籍,更多的名士大家更是題字送藏。僑胞代表、緬中友好協會副會長李祖清此次專門回國參加和順圖書館九十週年慶典。思鄉之情溢於言表。他激動地說:「作為和順人的海外遊子,看到家鄉變得越來越好,感到萬分的興奮與歡心。在海外的和順人,愛國愛鄉是永遠不變的立場」。</h3><h3><br></h3> <h3><br></h3><h3>館捨主樓為二層五開間木結構樓房,主樓後為藏書樓。</h3><h3><br></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圖書館簡介</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館藏圖書簡介</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h3>館藏十萬余冊,古籍、珍本有一萬多本,其中不乏百衲本《廿四史》、《武英殿聚珍全叢》、《雲南通志》、《九通全書》、《續藏經》、《佛藏經》、《四部叢刊》、《萬有文庫》、《漢魏叢書》、《佩文韻府》、明刻本《楊升庵全集》等文獻古籍、 孤本善本。</h3><h3><br></h3> <h3><br></h3><h3>主樓上的「和順圖書館」匾額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先生題寫的。</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遠徵軍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將軍</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4年攝於和順圖書館)</h3><h3><br></h3> <h3><br></h3><h3>一樓閱覽室的讀書架上擺放了十餘種報刊雜誌,可供隨意翻閱。</h3><h3><br></h3> <h3><br></h3><h3>1905年,受孫中山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動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寸馥清等和順旅日旅緬華僑和知識分子以及愛國青年、進步人士共同發起,成立了傳播先進思想和革新活動的「咸新社」。社中購置了成批新知識書籍,供社內外人士閱讀,作為公有圖書提供群眾借閱 。</h3><h3><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寸馥清可不簡單,25歲中了舉人,後又赴日本留學,同伴中有近代名士、國民黨元老李根源,兩人在日本一起加入了同盟會。騰越高等小學校、永昌師範、騰衝中學都是寸馥清先後創辦的,組織「咸新社」,購置成批新知識書籍供社內外人士閱讀,也是為啓智鄉人、順應時代潮流的需要,那可是清光緒二十一年(1905年)的事。</h3><h3><br></h3><h3>民國初年旅居緬甸的和順青年寸仲酞、李清園、賈鑄生、李秋農等人在緬甸瓦城組織了「青年會」。青年會會員回到家鄉,於1924年創辦了「和順閱書報社」。書報社從上海等地訂購書刊雜誌,萬里迢迢、歷經波折、水陸兼程運往和順,供鄉人閱讀,受到鄉人贊賞。1925年「青年會」改為「和順崇新會」。會員增多,社會影響和作用增大,書報社已不能滿足讀者的要求,1928年,經在外華僑鼎力資助,崇新會將「閱書報社」擴建為圖書館,並將館址遷移到「咸新社」內,即現在的和順圖書館所在地。</h3><h3><br></h3><h3>1938年新館捨落成,各地知名人士紛紛題詞祝賀:著名數學家熊慶來題詞「民智源泉」,張天放題詞「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如今這座圖書館藏書已10萬余冊。</h3><h3><br></h3> <h3><br></h3><h3>館中有一幅對聯「書自雲邊通契闊,報來海外起群黎」,是當時文人楊策賢先生為書報社撰寫的,「書報來自雲海外邊」的藏頭聯反映著當時書籍報刊的來之不易。代表了和順華僑對家鄉的情誼,亦說明來自海外的報紙讓村民啓智化愚、開闊眼界。從信息傳達的角度講,騰衝要先省城昆明三天看得到報紙,是多麼不可思議!</h3><h3><br></h3> <h3><br></h3><h3>從清末的咸新社到五四運動的崇新會到後來的閱書報社再到和順圖書館,這極地邊城的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給我們帶來的是圖書館這一文化思想集中的載體對於「中心」和「邊緣」這對概念的思考。以往滇西南向來被中原王朝視為化外之地,但隨著商路「蜀身毒道」的開通,宣告了邊緣狀態的歷史性轉變。借助商業的力量,及其「流動性」,作為極地邊城的騰衝縣成為跨國貿易的核心環節,和順因此不斷累積的財富,進行思想傳遞交流,財富和文化的世代累積又反過來進一步幫助騰衝與和順擺脫了「邊緣」的狀態,並使得圖書館的誕生成為可能。知識的流動打破了國族的僵硬邊界,也許只有當知識,思想的流動停滯,邊緣才將真的成為邊緣,知識和思想的流動是永恆的,它也將帶來繁榮和傳承。</h3><h3><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而該館歷年收藏的古籍珍善本、地方文獻,便是在閱覽藏書樓後面的藏珍樓。</h3><h3><br></h3> <h3><br></h3><h3>1998年,該館七十週年之際,得到海外僑胞、旅台鄉人的大力捐助,建成全鋼混仿古二層樓房一座,將該館歷年收藏的古籍珍善本、地方文獻藏入其中,成了名副其實的「藏珍樓」。</h3><h3><br></h3><h3>這座中西合璧的藏珍樓博脊呈長方盤形,中為平頂、垂脊微翹。雖設小院一方,但園林植物配置層次與佈局合理,有著多樣的植物如春羽、蘇鐵、杏樹、麥冬、雀舌黃楊等。</h3><h3><br></h3> <h3><br></h3><h3>1927年4月30日下午,滇西著名教育家李景山先生在騰衝和順高等小學堂講授帝國主義列強侵佔中國東北地區的醜惡行徑,義憤填膺,當堂病倒,五個小時後憤然辭世。學生為了紀念景山先生,將李景山先生在教室黑板上的所勾畫的當時被列強侵佔的東北簡圖及所寫板書原狀進行雕刻,表達他們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先生的景仰,這不僅僅是一塊板書,更是一部鮮活的愛國主義教材,一直珍藏在騰衝和順圖書館的藏珍樓,無數的遊人在這裡駐足瞻仰,接受心靈的洗禮。</h3><h3><br></h3> <h3><br></h3><h3>和順圖書館,是一座活著的圖書館。時間的積澱,讓它越發充滿了文化的張力 ,不但沒有在歷史的舞台上消亡,反而愈發馨香。在這場歷史的筆記里,和順圖書館可謂是溫婉提筆,卻又從容成詩。每一筆,都是力量。</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和順</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br></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h3>數據統計,在我國,平均60萬人共享一座圖書館,而騰衝和順人,僅6000人口就擁有一座圖書館,一座六百多年的古鎮,就是靠著文化的浸潤與傳承才得以延續,無論寸家、李家、尹家還是劉家。</h3><h3><br></h3> <h3><br></h3><h3>後院還有一個進士第,應該是和順獲得高學位的人家了,進士第能在文昌閣內,也是當地的最高禮遇。</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鄉編輯室</h3><h3><br></h3><h3>和順先輩們篳路藍縷的「走夷方」之路,「出洋」的蒼涼,入鄉的溫暖,冰火兩重天地錘鍊著「走夷方」的漢子,把他們的身體打磨得更彪悍,血氣更陽剛,膽識更粗壯。在西學東漸、新思潮奔湧的年代,騰衝人走出國門闖蕩艱辛創業,又為故鄉帶回了外面的新世界,新思想——馬背上馱來和順文化。新知識新文化新信息像星火一樣激勵著年輕人,他們創辦了「和順圖書館電訊三日刊」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在當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至今,上世紀30年代圖書館創辦的《和順鄉》雜誌仍在發行。</h3><h3><br></h3> <h3><br></h3><h3>緊鄰和順圖書館,便是文昌宮的東邊。游览時可以從一邊進去從另一邊出來。</h3><h3><br></h3><h3>文昌宮是供奉道教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帝君又是文曲星,是掌管文運和功名的神仙。和順的文昌宮建立在清道光年間,是和順最好的一塊風水寶地。</h3><h3><br></h3><h3>在和順,在明清兩朝,鄉里就設私塾、義學,女子教育開始得也很早,清未就開始有人岀國留學。在和順《陽溫暾小引》中有兩句話「幼不學,老何為,如同禽獸;三代人,不讀書,好似牛馬。」</h3><h3><br></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何雲魅力源六百載鄉文化</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奚為業展匯五大洲之潮流</h3><h3><br></h3><h3>文昌宮與和和順圖書館一道坐落在和順古鎮的中軸線上,文昌宮典型的漢文化代表性建築及載體,由此看得出和順古鎮雖是邊陲之地,少數民族眾多,但儒家文化「耕讀傳家」的底蘊卻是十分深厚。明洪武年間,為戍守邊關,推行軍屯,民屯制度十萬將士從四川、江浙、湖廣等地進軍騰衝,屯墾戍邊。家園故土的田地帶不走,能帶到這遙遠邊陲的唯有耕作技藝和詩書禮儀。於是,軍戶們不僅用農耕文明墾荒僻壤,也讓中原古老的儒家文化迅速在此地氤氳,呈現出一派田園牧歌式的蓊郁古意。尤其是那種對文化的敬仰,執著追求,以詩書耕讀的形式成長、延傳、並煥發出旺盛持久的生命力。</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戲台上之白鶴圖</h3><h3><br></h3><h3>文昌宮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由大殿、後殿、魁星閣、朱衣閣、過廳、兩廂、大門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組成。</h3><h3><br></h3><h3>文昌宮是和順洞經會的活動基地。洞經樂於清代乾隆年間傳入和順,是和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重大民俗活動不可缺少的內容,對陶冾情操,淳化民風,曾經起過十分有益的作用。</h3><h3><br></h3><h3>文昌宮內建築保存比較好,大殿內雕花與各類牌匾精緻,也許為了防止火災殃及圖書館,和順文昌宮與其他地方不同,不許點香火蠟燭拜祭。</h3><h3><br></h3> <h3><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2005年4月,中央電視台全面啓動了「魅力中國·魅力名鎮」展示活動,對中國內地小鎮作全景式掃描,以「魅力」為標準開始了一次魅力名鎮的尋找。全國2萬多個鄉鎮,進入魅力名鎮比拼的有156個。在第一輪較量中,和順就從全國156個城鎮中脫穎而出。而在第二輪的56個入圍鄉鎮中,和順巧用了「央視名嘴」崔永元作為和順的代言人,使和順的名氣大增,進入了前25個名鎮的展播。第三輪的評選期間,中央電視台對25個名鎮進行展播,央視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參與精心策劃和親自講演、推薦,通過影像、演講、現場表演等多種方式展示了和順在民俗風情、自然生態、人文精神、經濟活力、歷史文化等方面的魅力。最精彩的是和順在與江蘇同里對陣打擂台時,美國金融家韋傑夫的精彩代言,使得評委和觀眾對歷史上的和順「華僑之鄉」、「書香名里」、「文化之津」、「商賈重地」以及當前柏聯集團在開發旅遊小鎮、建設文化產業中「保護風貌,浮現文化,適度配套,和諧發展」的16字方針的認識和贊賞。最終,和順以其6大獨有魅力和獨到的策劃成為一匹「黑馬」,獲得「中國10大魅力名鎮」稱號。</h3><h3><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最終獲得「中國魅力名鎮」稱號的十個城鎮是:中國村鎮中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安徽省西遞宏村,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所在地雲南和順,湘水灕江兩大水系匯合處的廣西興安,舉世聞名的世界地質公園福建泰寧,清水穿城過人家盡枕河的浙江烏鎮,亞洲最美的濕地蒙古族發源地內蒙古額爾古納室韋,魚米之鄉文化重地浙江南潯,南國的陶都廣東石灣,醇正水鄉舊時江南江蘇同里,世界建築史上罕見的古堡小城山。</h3><h3><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3>展示活動還評選出了六個單項獎是:中國自然生態名鎮浙江千島湖,中國民族風情名鎮雲南建塘,中國文化傳承名鎮天津楊柳青,中國傳統習俗名鎮湖北謀道,中國鄉土民風名鎮福建崇武,中國人居環境名鎮雲南束河。</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魅力名鎮二千零五年度大獎頒獎詞</h3><h3><br></h3><h3>雲南和順自然環境優越,歷史文化悠久,古老的中原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和諧共處,與外來的南亞文明碰撞融匯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和寬容。2005年是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和順因為在滇緬抗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格外受到注目。在和順,古老的民居建築和純樸的民風、傳統民俗,一起歷經600多年,奇跡般的保存到現在。在今天的發展中,和順人能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係,尊重歷史凸現問題,努力讓新的發展與歷史風貌協調並存,這種經驗在今天中國小鎮的發展中是具有借鑒意義的。</h3><h3><br></h3> <h3><br></h3><div><br></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央視中國魅力名鎮頒獎詞</h3><h3><br></h3><h3>六百年歷史孕育了極邊古鎮,三大版塊文化匯成絲路明珠。鄉雖小,卻有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人不多,還有大半留居世界各地。一帶哲人故里,翡翠大王家鄉。小橋流水有江南風情,火山溫泉是亞熱風光。更有月台深巷洗衣亭,粉牆黛瓦,稻浪白鷗,一派和諧順暢。和順,一座滇西小鎮,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以六大魅力</h3><h3><br></h3><h3>面向南亞的第一鎮;火山環抱的休閒勝地;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漢文化與南亞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六千居民和諧生活的古鎮景區。</h3><h3><br></h3> <h3><h3><br>女士們、先生們、領導們、各位首長:<br>  下午好!<br>  站在這兒,比較緊張。(笑聲)我是雲南保山市騰衝縣和順鎮的代表,我是和順鎮駐北京辦事處的副處長,我叫崔永元,謝謝大家!(笑聲,掌聲)。</h3><h3>  我們前面介紹的這幾個小鎮,我看被評為魅力小鎮,絕對是名不虛傳,特別是北極村、宏村、西遞村我都親自去過,比我們和順鎮確實強很多。來之前我也打退堂鼓,我跟鄉親們說,那些地方我都去過,比我們和順確實更有魅力,我們就不要參加這個評比了。後來鄉親們說:「去說說吧!哪怕說說咱們的缺點,學學別人的經驗,這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那我現在在這兒直言不諱、實話實說,說說我們和順的缺點和弱項,希望其它的魅力小鎮能給我們幫助。</h3><h3>  和順有很多不足:</h3><h3>  第一是歷史太短。</h3><h3>  和順小鎮只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比美國的歷史才長四百多年。(掌聲)</h3><h3>  第二是開放太早。</h3><h3>  和順早在四百多年前就已經開放了,當時鄉里人就走出了國門。雖然離我們和順鎮最近的是緬甸,但是鎮上的人走得很遠,除了緬甸,他們還遠渡重洋,到了歐洲、美洲和澳洲。這是當時他們出國時候用的護照,現在還在保留著。最近都換成那種小紅本的護照,統一格式了。</h3><h3>  出國的有很多沒有回來,因為他們在國外擔任了一些職務,比如有的人在麻省理工學院當了石油學的博士,一時難以脫身。更多的人回來了,帶來了很多稀罕的東西。我們那兒有句順口溜:羅馬的鐘、英國的門、捷克的燈罩、德國的盆。這些東西在北京都會裝在玻璃罩里,放在博物館裡,但是在我們和順鎮,就在街上扔著,因為它太多了。今天我隨手給大家拿來了兩件,可以看看,(出示實物)這是那個時候他們從國外帶回來的望遠鏡,我現在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評委臉上露出了笑容。這是高爾夫球桿,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在我們和順使用的,據說現在城裡人也在玩這個,也在普及。還有德國蔡司的照相機、美國的派克鋼筆,這些東西就在家家戶戶擺著。</h3><h3>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我到一個鄉親家裡串門,他當時正在提那個泔水桶餵豬,我看那個泔水桶上有幾行外國字,我就拿起來看,是美孚洋行的油桶,就家家戶戶這樣擺著,所以他們對文物不是特別珍惜。建築上也比較凌亂,有徽派的、有江南水鄉的、有歐式的、也有中西合璧的,建築不太注意更新,到目前為止還在原封不動,原樣保留著。(掌聲)</h3><h3>   第三是和順鎮的人都不務正業。</h3><h3>  因為這地方是以農業為主的,大家應該是種田。但是經常是放牛的老人清晨上了山,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卻到圖書館去看書。</h3><h3>  農民家裡最多的可能是農具,但是在我們鎮上,家家都有文房四寶。有一次,有一個北京的遊客到那兒後,就在撕我們牆上的一張紙,我就過去勸阻,我說你為什麼要撕,他說我想保留這個書法,我說這不是書法,這就是我們貼的計劃生育的宣傳標語。但是他認為像城裡的書法。還有食客在我們和順吃完飯以後,非要把菜單拿走,因為他覺得也是書法作品,實際上那就是農民隨手寫的菜單,因為家家都有文房四寶,可能字寫得確實好了一點。</h3><h3>  因為大家看書,所以說話的習慣也和城裡不大一樣,比如,你碰到我們那兒的老人,他們會問你:尊號何為?昆仲幾位?我糾正了很多次也糾正不過來,實際上就是問:你叫什麼?家裡弟兄幾個?(笑聲)但是,他們因為看書太多,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習慣,致使很多到我們那兒旅遊的客人,都聽不懂我們當地農民說的話。</h3><h3>  他們不務正業我覺得和他們愛看閒書有關係,這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我們和順就有了圖書館,有了集郵社;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就有了音樂社、話劇社、足球隊和籃球隊;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他們演出了曹禺先生的《日出》、郭沫若先生的《孔雀膽》,到今天劇照還完整地保留著。</h3><h3>  大家愛看閒書是因為1928年在我們鄉里就建了圖書館,當時還煩勞人家國學大師胡適先生給題了字。後來楚圖南先生、錢偉長先生,都為圖書館題了字。圖書館很奢侈,圖書館的大鐵門是從英國專門定做的,定做以後用馬幫通過山道運過來了,現在還在用著,門和門鎖都很好用。</h3><h3>圖書館也沒有多少書,只有七萬多冊,也沒有什麼太好的書,基本上都是些老書、古書、善本、孤本什麼的。(議論聲)每一個農民和遊客都可以到圖書館去看,有人說這是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我也認為是,但是你說農村要這麼大的圖書館幹什麼用呢?</h3><h3>  因為讀書讀得多,就讀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比如有一個人大家都知道叫艾思奇,他寫了一本《大眾哲學》,他就是我們和順人。他把哲學帶到了延安,毛澤東主席還寫信向他請教,你說有這個時間掙點錢多好呢!(議論聲)還有張寶廷先生,他是翡翠大王,大家見到的翡翠,都是由他在緬甸發現、加工、製作,賣到北京、上海、廣州、香港的。(出示實物)我今天帶來了一塊翡翠玉石給大家看一看,時間很緊張,來不及說,只能給大家看了。</h3><h3>  這是我們和順鄉1946年自己出的報紙,(邊講邊出示實物)這是毛主席任命人民政府委員時發的,這是他的簽名,這是他的通知書。這是當年建公路時候的股票。這是在上海和香港住店的發票,到現在還沒有報銷。這是和順鄉自己辦的刊物,1936年出的第一期,到今天還在出。這是當時的通行證,這是出國必看的一本書,叫《青年寶鑒》,我念四句,結束我的演講:</h3><h3>  百歲光陰有幾何,何須苦苦營謀。</h3><h3>  莫與兒孫做馬牛,以免東失西走。</h3><h3>  鄉親們說,我們評不上魅力小鎮沒有關係,但是希望魅力小鎮最後的頒獎儀式在我們和順舉行,鄉親們想看一看,到底中國還有哪個小鎮比我們和順更有魅力。</h3><h3>  謝謝大家!(熱烈的掌聲)</h3><h3>  (本文是崔永元在全國十大名鎮評選現場直播晚會上的演講)</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選自《演講與口才》2007年3期)</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h3><br></h3><h3>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在介紹和順時深情地說:和順光聽名字就令人嚮往,到了和順人們會說,這裡怎麼不是世界文化遺產。</h3><h3><br></h3> <h3><br></h3><h3>和順文化推薦人深圳發展銀行行長美國著名金融家韋傑夫在央視魅力名鎮展示活動中說:我的夢想是希望全世界都像和順一樣美麗,如果做不到,就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到和順這樣美麗的地方看看。</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結束語</h3><h3><br></h3><h3>和順的今天與明天保護與建設任重道遠,和順的今天與明天更加魅力無窮。</h3><h3><br></h3> <h3><br></h3><h3>2005年11月15日,和順舉行了魅力名鎮揭牌儀式,台灣著名歌唱家李茂山、著名主持人王娟主持。央視著名主持人、和順榮譽居民崔永元又一次用「崔氏幽默」征服了全場觀眾。李茂山《遲來的愛》和新作《得來不易》恰到好處的道出了和順獲得中國魅力名鎮唯一大獎的艱辛,著名歌唱家曹新華在柏聯藝術團的伴舞中一曲《天下和順》把活動推向了高潮。著名歌唱家何紓演唱了雲南民歌。在女子洞經的音樂聲中各位嘉賓揭開了魅力名鎮的紅蓋頭。</h3><h3><br></h3> <h3><br></h3><h3>文昌宮左右樓閣下鑲嵌著《和順兩朝科甲題名碑》,上面記錄了和順明清兩朝出過的8個舉人、3個撥貢、403個秀才。</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鄉兩朝科甲提名錄</h3><h3><br></h3> <h3><br></h3><h3>和順人讀書風氣如此之濃與「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圖書館是分不開的,在和順圖書館內時常能看到閱覽室里翻書閱卷的農民。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明末清初的兩百年間,僅在和順一地,就出了8個舉人、3個撥貢、403個秀才;從清末到民初,又有12人留學日本;20世紀以來,留學海外的有四五十人之多,這個邊遠小鎮還走出了李曰垓(中國民主革命家、學者,辛亥革命及護國戰爭元老)、李生莊(教育家)、艾思奇(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寸性奇(抗日名將)、寸樹聲(教育家)等諸多對中國近代歷史做出傑出貢獻的人。更有緬甸國師尹蓉,足見和順人的文化底蘊有多深。</h3><h3><br></h3> <h3><br></h3><h3>文昌宮現除了作為魅力名鎮展廳外,還被辟為騰越神馬藝術館,展示原生態的雕版藝術。</h3><h5><br></h5> <h3><br></h3><h3>騰越神馬,是雕版藝術的原生態,是世界雕版藝術的根。它的魅力,吸引著不少人到此尋根探源。</h3><h3><br></h3><h3>神馬又稱「甲馬」、「紙馬」等,是中國民間民俗宗教進行祈福、禳災、祭祀等活動時,用來與金銀紙錠、紙錢一起焚燒的,印有各種神鬼的雕版印刷品的總稱。它的存在與活動,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神秘世界中荒涎離奇、色彩斑斕而又撩撥人心的畫圖。</h3><h3><br></h3><h3>神馬眾鬼神的信仰,隨著時代的發展兼容並蓄,而到了近代,在民間形成了熔佛、道及原始宗教為一爐的大雜燴式的眾神體系。民間祈福、禳災、祭祀等活動,是與神鬼直接交流的通神術。而神馬是溝通神靈鬼怪的隱秘世界和人的現實世界的橋梁和媒介,是人神感應的唯一精神載體。</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br></h3><h3>騰衝「神馬」之稱,與黃河流域各省相同,說明瞭中原文化是騰越文化的源頭;而把印制、出售神馬的商鋪稱作「紙馬」鋪,又與江浙一帶相同,從而折射出荊楚文化的傳統。由於南詔、大理國地方割據政權六百餘年的統治,騰越宗教文化又深受雲南古代佛教阿吒力的影響。</h3><h3><br></h3><h3>但是,由於民間民俗宗教存在的地域性,騰衝神馬自有其鮮明的特點。神靈種類與其他地方多有異同,即使同一神鬼,其功能也發生了變化;而且,因地處祖國西南極邊,山川遠隔,信息閉塞,傳統宗教文化在這裡有更多的沈澱。人們崇拜的神靈多,範圍廣,真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神馬的名目也就帶有更多的龐雜性和隨意性。</h3><h3><br></h3><h3>從藝術的角度看,騰衝神馬形象逼真,線條流暢,刻工精細,而且用當地所產的棉白紙印刷,畫面清晰,堪稱雲南之最。舊日時全縣鄉鎮大在多有各自的雕版,其中以騰北古道上的界頭、曲石的刻版最具藝術代表性。民間藝術專家王明達先生曾說:「騰越神馬造型生動粗獷,千變萬化,打破了複製木刻千篇一律的程式,雕刻刀法簡明老辣,稚拙厚重。創作作品的藝術家們,從民間、自然中激發創作靈感,按照自己對神、佛的理解進行無拘無束的創作,達到了‘法無定法’、‘返璞歸真'、‘大象無形的境界。可以說,神馬藝術,是雕版藝術的原生態;中國神馬藝術,是世界雕版藝術的根。」其對騰衝神馬藝術的評價之高,無出其右。</h3><h3><br></h3><h3><br></h3> <h3><br></h3><h3>騰沖的神馬總數有一百多種,我們按其性質和功能,大致分為九個部分:</h3><h3><br></h3><h3>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如天地、九天、日宮月殿、南斗北斗、雷公閃電、風伯雨師、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水神火神、山神土地、天狗羅侯、瘟司凶星等。</h3><h3><br></h3><h3>二、原始宗教的動植物崇拜。如甲馬、郯馬、圈神、木神等。</h3><h3><br></h3><h3>三、農業、狩獵與出行。如田公地母、獵神、開山路神、橋梁、車神等。</h3><h3><br></h3><h3>四、居家神靈。如家神、本命星君、衛房聖母、灶君、冷壇火塘、平安神、喜神、利市仙官、囂神、格角神、退掃等。</h3><h3><br></h3><h3>五、祖先、鬼魂崇拜。如關聖帝君、眾神、五鬼、七煞、勾絞、咒神、追魂、替身、游司、夜遊夜神等。</h3><h3><br></h3><h3>六、喪葬諸神。如地藏菩薩、酆都大帝、冥王十府、吊客、喪門、喪車等。</h3><h3><br></h3><h3>七、行業諸神。如至聖孔子、文昌帝君、玄壇趙元帥(財神)、魯班先師等。</h3><h3><br></h3><h3>八、佛道諸神。如玉皇上帝、釋迦如來、觀音菩薩、西方接引、普庵祖師、三官大帝、真官、直符、功曹等等。</h3><h3><br></h3><h3>九、其他神靈。如廟神、八卦、飛絲、金甲、力士、大力夫、空旗及各種門神等。</h3><h3><br></h3> <h3><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騰衝著名收藏家賈志偉先生。他從2002年開始,就對騰衝神馬藝術產生了濃厚興趣。經過不懈的調查收集,從騰衝民間收藏了大量神馬紙和303塊神馬雕版。其中清代道光以後的雕版145塊,民國雕版136塊,當代雕版22塊,反映了騰衝神馬藝術近200年的發展歷史。</span><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br></span></h3><h3>2006年3月騰衝神馬藝術被中央電視台《鑒寶》欄目選中,專家鑒定認為騰衝神馬藝術雕版存世很少,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冉記武將門神印板</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神話</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肖</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文昌帝君、冥府十王印板</h3><h3><br></h3> <h3><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奏善灶君、和合喜神印板</div></h3><h3><br></h3> <h3><br></h3><h3>大約在公元600年前後的隋朝,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啓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塗上墨汁,然後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h3><h3><br></h3> <h3><br></h3><h3>文昌宮殿閣雄偉、雕梁畫棟、石欄回環,氣勢軒昂。</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昌宮正門</h3><h3><br></h3><h3>有聯雲:高必自卑合德智體而並育,小能見大通天地人者為儒。文昌宮是和順文化的搖籃,曾是1940年由華僑捐資創辦的益群中學舊址。</h3><h3><br></h3> <h3><br></h3><h3>文昌宮也是騰衝縣河順鎮老年人協會所在地,同時舉辦翡翠文化展及和順申魅展。</h3><h3><br></h3> <h3><br></h3><h3>曾有人評價騰衝說:「走筆之處,俱是文明;落景之間,全是書香」。而和順,在騰衝的鄉村裡可謂書香之最。起源早、受眾廣、傳承久,於是才有了和順和諧的文化在和順鄉土以一種溫婉的方式涓涓流淌。</h3><h3><br></h3> <h3><br></h3><h3>文昌宮外的貞節牌坊、觀荷亭及群山。</h3><h3><br></h3> <h3><br></h3><h3>安徽績溪《章氏家訓》有雲「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蘇軾《三槐堂銘》說到「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和順圖書館,偏安一隅,默默地為和順人傳送著綿綿不斷的精神內力,有著這種傳承,再過六百年,和順古鎮,還是溫潤如玉,令人景仰!</h3><h3><br></h3> <h3><br></h3><h3>和順小巷沿和順古鎮三合河而建,由近萬平米的古建築組成,其中包括清末騰越總兵張松林的老宅。與和順濕地、田園、荷塘毗鄰。</h3><h3><br></h3> <h3><br></h3><h3>發源於村東陷河、龍潭、酸水溝的「三合河」環繞著村莊,「河順鄉,鄉順河,河往村前過」。</h3><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寸、劉、李、尹、賈、張、楊、釧</h3><h3><br></h3><h3>《明史·太祖本紀》載: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藍玉、沐英攻大理,分兵鶴慶、麗江、金齒,俱下」。最早來到和順的始祖是隨將軍傅友德、藍玉、沐英征討雲南而戍邊騰越的寸、劉、李、尹、賈五大姓氏,他們原籍為四川巴縣。戰爭結束後,這些將士駐軍騰越,均以軍功授予官職。接踵而來的有湖南的張姓,南京的釧姓,湖南、江西的楊姓以及河南的許姓。</h3><h3><br></h3><h3>至清兵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平騰越衛,在騰明室官兵幾乎歸農為民。關於和順宗族形成的具體時間既無歷史文獻的記載,亦無從推斷。但可以肯定的是,宗族的形成經歷了姓氏間的通婚、人口的不斷繁衍、家族的自然分支過程。從最初的16個姓氏,到民國年間10個姓氏,而發展演化為寸、劉、李、尹、賈、張、楊、釧8大宗族。</h3><h3><br></h3><h3>和順的宗族形成符合弗里德曼「邊陲理論」的第一個要素,漢族移民為了開發和防衛的需要,在地方化進程中進行宗族再造以適應邊陲環境。而稻作生產和水利開發對於和順宗族的形成並未造成深遠的影響。和順宗族的形成與移民到此的主體身份密切相關。他們是屯墾戍邊的戰士,從同一個地方遷居於此,並以軍戶為單位進行生產和生活,寓兵於農的生產方式、緊密的地緣和血緣關係為宗族的形成孕育了豐厚的土壤。</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小巷</h3><h3><br></h3><h3>小巷大門口的對聯:「一路沿溪花覆水,數家深樹碧藏樓。」這是袁嘉谷寫給和順人的。袁嘉谷是雲南歷史上唯一的狀元。對聯講的是和順的生態環境,一路沿著小河,河順著鄉,鄉順著河。河邊、溪邊花覆蓋著水。老百姓家房前屋後都種著樹,樹又多又大,碧綠的深樹掩映著一棟棟的小樓。這樣的景致也正是小巷的寫照。</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館</h3><h3><br></h3> <h3><br></h3><h3>沿和順三合河而建,綿延一公里,由近萬平米的古建築群組成,其中包括清末騰越總兵張松林、四代名醫張高人的老宅。和順小巷與和順的濕地、田園、荷塘相鄰,這是一個新概念博物館。是騰越文化、和順文化的縮影,其中的大馬幫博物館,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絲綢古道的歷史、大馬幫生活場景;滇商輝煌的歷史;和順人「走夷方」的生活方式。小巷中翡翠大王家鄉讓你體驗「玉出騰越、運自和順」的翡翠文化。這裡你可以看到古法造紙、木雕、扯絲糖、土鍋酒、打鐵、織布、洞經、皮影戲、和順老物件等多項民間手工藝展示和馬幫婚禮、馬幫歌會、茶道等民俗表演。和順小巷向您展現一幅繽紛的歷史人文畫卷。</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和順大馬幫博物館</h3><h3><br></h3><h3>和順人世世代代外出闖蕩,都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產生了翡翠大王、棉紗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賈,形成了亦商亦僑亦農亦儒的生存方式。大馬幫博物館,通過騰衝著名收藏家賈志偉先生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展示了西南絲綢古道的歷史、大馬幫生活場景。馬幫館最主要有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反映的是大馬幫。第二部分講西南絲綢之路上騰衝重鎮的歷史。</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負重致遠南絲路</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溢彩流光翡翠珠</h3><h3><br></h3><h3>近千件實物,展現西南絲綢古道這條中國通向世界最早、歷經時間最長,最繁華的國際大通道數千年歷史。眾多馬幫用具展現行進在西南古道上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長、最有特色的馬幫。讓你領略 「滇牛仔」馬鍋頭的風采。展現極邊第一城騰衝的歷史輝煌。</h3><h3><br></h3> <h3><br></h3><h3>馬幫館為兩層木屋,是當年「走夷方」的驛站。館裡展示了和順人當年的生存與生活方式,這就是走夷方。</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馬幫館</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馬幫載來朱波友誼</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旅送去華夏文化</h3><h3><br></h3><h3>大馬幫博物館,用3000件文物和近百幅老照片展示西南絲綢古道的歷史、大馬幫生活場景,馬幫館最主要有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反映的是大馬幫;第二部分講西南絲綢之路上騰衝重鎮的歷史。西南絲綢古道上的大馬幫有三個特點: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馬幫;歷史最長的馬幫;「走洋腳」,即走國際貿易的馬幫。因為這三個特點,所以說行走在西南絲綢古道上的馬幫是名副其實的大馬幫。</h3><h3><br></h3> <h3><br></h3><h3>馬幫文化博物館內,收藏眾多的馬幫文化中的實物:線路圖、馬燈、匾額「坤貞巽淑」;櫥櫃中有許多銅鈴,並用紅布纏住,一看便知,是系在馬脖子上的,只要馬兒一走,那鈴聲就會在山谷中傳開。鈴聲一響馬幫來,既是一種信息,也是一種慰藉。還有馬鞍、馬鐙、氈帽、藥勺、銅碗、獸醫包、玉石煙嘴、銅帽手槍、牛角手銃及長刀、鋼叉、長矛等,這些東西全是實物,趕一回騾馬,不亞於一次小「遷徙」,就像家的搬遷一樣。吃喝拉撒,行居病痛,防賊匪盜等,無不考驗著馬鍋頭的智慧。</h3><h3><br></h3> <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嗣徽欧柳</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進士第</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割馬草老爺」的故事</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清末,和順有位尹姓少年,名其順,其貌不揚,幼年喪父,家貧如洗。</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尹其順七、八歲開始割馬草幫助母親維持家用。一日,他將馬草送到一大戶人家,主人見其可憐,就讓女兒送點吃的給他。小姐清秀水靈,嫌棄尹其順長得醜陋,身上又臟又臭,捂著鼻子別過頭,把食物遞過去。尹其順愣愣甩出一句:「以後我一定要娶你做老婆!」眾人皆笑。</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尹其順長到十三、四歲,脖子上掛了幾雙草鞋,跟著馬幫走了夷方。到了緬甸,歷經磨難,終於發了大財回家,在和順蓋起大房子,建起「玉順興」商號;完婚時,娶的正是曾嫌棄他的富家小姐,人們稱他「割馬草老爺」,成為和順人生存的一個民間範本。</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秀才頂子的故事</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清朝末年,和順有個秀才叫寸品生,想考舉人,卻又屢試不中。</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娘子勸他象別的男人一樣去「走夷方」,他說「我是有頂子的人!」不願意外出闖蕩。</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有一天,到了吃飯的時間,秀才娘子端出蒸飯的甑子,秀才揭開甑子,空空的甑子里卻躺著自已那頂秀才帽子。</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秀才大怒,娘子不緊不慢地說道:「既然你自認為是有功名的,那就靠吃你的頂子過日子好了。」</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聽了娘子這話,寸品生思前想後,終於跟著馬幫走夷方去了。幾年後,他也象其他和順男人一樣在國外闖出了一番天地。</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坤貞巽淑</h3><h3><br></h3> <h3><br></h3><h3>馬是人類最為久遠的朋友。</h3><h3><br></h3><h3>在亞洲西部峽谷,在世界上最為險峻陡峭的河谷和橫斷山脈中,只有依靠特別能吃苦耐勞、個子矮小靈活的雲南山地騾馬,人們才能負重遠行。</h3><h3><br></h3><h3>馬幫,是按照民間約定俗成的方式組織起來的一群趕馬人及其騾馬隊的稱呼。</h3><h3><br></h3><h3>比起單打獨鬥的美國西部牛仔,西南絲綢古道上的馬幫,需要依靠團隊的力量,才能戰勝一路的暴雨風雪、毒蟲猛獸、盜賊兵匪、蠻煙瘴氣……。險惡而隨時變化的環境、生死與共的生存方式,形成了馬幫嚴格的組織和幫規、習俗禁忌和行話。</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忠信篤敬</h3><h3><br></h3> <h3><br></h3><h3>在這條古道上的馬幫,跨越東南亞,南亞多個國家,每趙運輸往往要數月經年,和順人稱「走洋腳」。這種馬幫完全不同於走短途的「逗湊幫」,因此被稱為「大馬幫」。一個大馬幫多達幾十個趕馬人、一、二百匹騾馬的馬隊。領隊的馬鍋頭不僅要善籌劃,懂經營,而且能講多國多民族語言,上通官府,下聯商賈,甚至還有自已的武裝。因為他們勇敢堅韌又特別能吃苦,二戰中被美國盟軍稱為「滇牛仔」。</h3><h3><br></h3><h3>當年那種大規模民間鐸運時久遠與輝煌、艱難與壯闊具有史詩般的性質,被國際上稱為:「人類史上一個偉大的冒險,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壯觀的景象。」</h3><h3><br></h3><h3>據統計,清末民國初,每天有1萬多匹馬,30多個國家的貨物在這條古道上流動。僅和順彎樓子家在緬甸八莫的一個馬店,一次就能安置3000馬匹及其趕馬人食宿。騰衝海關開關後,每天等待驗貨的馬幫常常排到二、三里之外,路上的馬糞有一尺多厚。</h3><h3><br></h3><h3>邊城騰衝在兩千多年前就是西南絲綢古道上的</h3><h3>邊關重鎮,名滇越。據史書記載,秦漢之際已有長江中游的商人到這裡做生意。唐改為騰衝府;元代先後改為藤越州、騰衝府;明正統十年升為騰衝軍民指揮使司,調集精兵數萬,歷時數年,築大石為極邊第一城。清代先稱騰越州,嘉慶二十五年改騰越直隸同知,屬迤西道。民國初年設第一置邊督辦,轄整個滇西。</h3><h3><br></h3> <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鋩鑼、馬幫令旗</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h3><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h1zrv2" target="_blank" class="link" data-link="create"><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三)</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p5p9di"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四)</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1xs4rm8"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五)</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3ze3i1"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六)</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9r8is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七)</a><br></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22jtsdyy"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帶你一起游和順(八)</a><br></h3><h3><br></h3><h3>資料來源:雲南騰衝和順古鎮 互聯網</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