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陈卫平

<h3>青罗小袖,纤纤素手,轻揉慢捻,为做新茶尽折腰。当女性柔软的身段与沉浸当下的专注融汇在一起的时候,那份劳作的沉静之美,如月光浸润在人的心田。</h3> <h3>一枝一叶,一器一皿,对茶事,我是认真的。</h3><h3><br></h3><h3>我叫申丽萍,老茶舍的主理人,冷水江樊登读书会四月份的值班会长。</h3><h3><br></h3><h3>四月,是一树一树的花开,<br></h3><h3>是燕在梁间呢喃,</h3><h3>——你是爱,是暖,是希望,</h3><h3>你是人间的四月天!</h3> <h3>出则风起云涌,入则贤良安端;既可腰间仗剑斩凡夫,又能小鸟依人伴情郎;大场面司空见惯,小日子恬淡平静一一 每一个女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神奇女侠”。</h3><h3><br></h3><h3>在这芬芳的四月,我辛苦那么久,只为敬奉香茗,以待书友。</h3><h3><br></h3><h3><br></h3> <h3>孙萝 ,也是老茶舍的主理人,冷水江首位拥有国家中级评茶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茶艺师考评员。</h3><h3><br>多年来,她约茶品鉴,以茶精业,半盏淳茶方寸润,修德养性净心灵,在茶的世界里冲泡出更加香气四溢的自己。</h3><h3><br></h3><h3>今天,她将教大家如何用上投法、中投法、低投法泡好一杯绿茶。</h3><h3><br></h3><h3>好山好水,好茶好美,手背手掌的温柔,一起一落的爽利,都取决于泡茶者的心情和茶、水的品质。</h3> <h3>茶,香叶,嫩芽,得天地之灵气,含山川之氤氲;慕诗客,爱僧家,感悟浮沉岁月,荡涤尘缘凡情;茶,是人悠游于草木之间,吮吸大自然时光静好的气息,品味灵魂底色上的一抹新绿一一 何谓天人合一?何谓逍遥自在?何谓四大皆空?且喝茶去。<br></h3><h3><br></h3><h3>请让我屏心静气,温柔以待……</h3> <h3>为什么一饼茶是375克?何为千两?普洱茶包装纸上的7542代表什么意思?</h3><h3><br></h3><h3>答对的,申老板代表读书会大方送年份生普。</h3> <h3>喝茶养心,喝粥养胃,美食养眼。</h3> <h3>我有茶,你有故事吗?表达吧,分享吧,打开自己,连接当下,让我们开眼界,开脑洞,开心。</h3> <h3>熟悉日本文化的王彧菎老师讲日本茶道——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h3><h3><br></h3><h3>千利休是侍奉丰臣秀吉的茶头,也就是他的茶艺师。1585年,丰臣秀吉在皇宫开设茶会,向当时的天皇献茶,并在当时担任了重要的职务,还受天皇赐姓“丰臣”。天皇同时也赐给千宗易“利休居士”的称号。1587年,千利休开始主持丰臣秀吉发起的北野大茶汤,成为天下第一的茶匠,声名达到顶点。但他的结局,却是被丰臣秀吉下令切腹自杀。</h3><h3><br></h3><h3>这件事情本身扑朔迷离,但有一个背景能够确定,就是千利休要在饮茶活动里创造一种属于日本文化特征的审美取向,这跟丰臣秀吉的价值观实在是南辕北辙。丰臣秀吉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呢?丰臣秀吉为唐物着迷,而他事实上执著的,可以说是唐物所承载的价值取向,也就是中国几千年帝王统治推崇的“器以载道”的思想——就是通过器物的使用,确定社会秩序,并且明确阶级的统治。但千利休的茶道思想,却是要靠纯粹和简朴建立自我和环境和谐的相互关系。对丰臣秀吉来说,这无异于彻头彻尾的背叛。他已经感觉到这种审美力量正在壮大,甚至可能威胁他的政治统治,于是做出如此决断,赐死了千利休。</h3><h3><br></h3><h3>不过,一位茶水师傅,为什么要冒死建立饮茶的审美风格?类似事例在中国也有,但是对中国人来说,重点不在建立,而是为了延续古人的气节。千利休学习中国的文化,但是和丰臣秀吉不一样,他也在努力抛掉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文化的问题上,他想找到日本的答案,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东西,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他之所以让丰臣秀吉感到害怕,就是因为他找到了——他把属于日本的独特气质,注入到了茶道之中。千利休一步步向前,通过不断提升作为茶人的修为,接近内心所感、所知,坦然地接纳质的变化,他没有回避,最终迎来了一种喜乐的终止和苦涩的起点,这就是茶道的确立。</h3> <h3>作为美术老师,刘琼玲从孩子的美育谈起,痛心疾首西方世界对中国画的误解和污蔑。这种文化自信,源于骨子里对中国画的理解和热爱,让人动情而共鸣。既然是读书会活动,涉及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在这里我不妨举例说明中国画的妙处。</h3><h3><br></h3><h3><br></h3><h3>今天我们讲中国画,主要是水墨画,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水墨画?它的出现与中国哲学是密切相关的。</h3><h3><br></h3><h3> </h3><h3>我们到敦煌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有不凡的造型能力。在盛唐之前,中国人的造型能力已经达到了极致。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与古希腊时期的造型能力相媲美。</h3><h3><br></h3><h3> </h3><h3>中唐之后突然之间有了一个转向,他们不去重视色彩、阴影等方面,而是画水墨画。水墨画给中国带来的既是盛誉,又是非常深的误解。美国有一位叫房龙的散文家,他说,世界上只有小孩子和中国人不懂透视,中国人连基本的阴影和光线等等都没有达到。所以西方艺术史很多时候把中国的艺术放在土人艺术的地位上来讲。但是他应该知道,中国很早就有非常成熟的艺术,水墨画实际上是中国艺术一个大的转向,它不仅仅带来绘画本身的转向,也带来整个艺术的一些变化。在中国的色谱系统上,黑白可以说是无色,没有颜色,但是可以貌尽天下所有的颜色。</h3><h3><br></h3><h3> </h3><h3>要知道,中国画本来叫丹青,丹青就是色彩。水墨画是没有色的,日本茶社常有这样的对联: </h3><h3>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br></h3><h3><br></h3><h3> </h3><h3>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没有一物,但有无尽的宝藏,其中有花有月有楼台。中国的艺术讲究空灵,黑白艺术的山水画跟这个观念是密切相关的。</h3><h3><br></h3><h3> </h3><h3>清代有一位画家叫金农,是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和书法可以说丑到家了。你看就是几块石头,加了几片芭蕉,落款也很奇怪简单的画面,表现的内容却非常丰富。上面题了一首诗:“绿得僧窗梦不成,芭蕉偏傍短墙生。秋来叶上无情雨,白了人头是此声。”</h3><h3><br></h3><h3> </h3><h3>寺院中间经常有很多假山,有芭蕉。在园林中也常有这样的景物。一般假山后面总是有芭蕉,为什么“芭蕉偏傍短墙生”?我们知道芭蕉在中国是非常独特的物品。我们中国人古诗里面讲“芭蕉林里自观身”,在芭蕉林里观看自己的生命,芭蕉是一个能够证明自己生命价值的非常重要的东西。所以有“梧桐雨、芭蕉叶、最伤心”的说法。芭蕉到秋天以后,什么都没有了,几乎是一夜之间突然一片空白,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突然之间又冒出来了,几天以后就铺天盖地。芭蕉是一个倏然而来、倏然而去的植物。在中国哲学中间,它是空、幻的一个代名词。我们在芭蕉林里面所看到的,是人的心灵那种空幻的感觉。金农的这样一幅画,表达的正是这种观照生命的意思。</h3><h3><br></h3><h3>真正的艺术就是表达人生的困境,而中国画起到的是安顿人心的作用,它不是在展示自己的痛苦,而是在寻找一种新的解释,传达出生命的智慧。而这么复杂的感觉,这么丰富的层次,在水墨画中,却是寥寥几笔。没有对中国文化的切实了解,不静下心来认真的体会,是感受不到其中的妙处的。<br></h3><h3><br></h3><h3><br></h3> <h3>我们读书会的宗旨:悦读,交友,分享。</h3><h3><br></h3><h3>偷得浮生半日闲,人生有味是清欢。</h3><h3>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h3><h3><br></h3><h3>下一站,值班会长申丽萍带你去娄底陶龛书院,开启樊登读书会的游学之旅。</h3><h3><br></h3><h3>我约,你可来?让我们樊登做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飞奔,共享知识繁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