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新教研---北二分数学周四研

小诗

<h3>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在蔚蓝轻暖的四月天, 漫步在岁月的岸边, 共沾新教育的雨露,</h3><h3><br></h3><h3>北二分数学组全体家人, 用心情和诗意, 描绘生命的隽永与辽阔, 感受生命的色彩, 分享教研的幸福。<br></h3> <h3>  本次教研活动由雷腊腊老师主持。</h3> <h3>  今天参加教研的有教学顾问杨建斌老师、郭书记、马主任以及北二分的全体数学老师。</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阶段:微型课</b></h1> <h3>  第一节是张晓娜老师执教的《分类和整理》。瞧她仪表大方,她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h3> <h3>  第二节是周燕莉老师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周老师教态亲切自然,节奏把握清晰。</h3> <h3>  第三节课是高晓静老师执教的《平均数》。这节课经过多次打磨,一次比一次更精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阶段:现场课和说课</b></h1> <h3>  本次的现场课和说课的都是由司马会歌老师给我们展示——《分段计费》。</h3> <h3> <b>现场课</b>:看她在教授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h3> <h3>  瞧,学生们认真思考总结,积极回答问题。</h3> <h3><b>  说课:</b>通过说课,司马老师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让我心生敬佩。</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阶段:我们的感受</b></h3> <h3>  每一节展示课都离不开教师的辛勤付出,离不开我们北二分团队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杨老师高屋建瓴的指导。</h3> <h3>  杨老师为我们指出这四节课的不足之处,给我们修改建议,让这些课能更加完美。</h3> <h3>  各年级组代表分享听课感受。</h3> <h3>  四月天碰见周四又遇见了四节数学课,结果就是一个词“精彩”!</h3><h3> 一个下午我们都徜徉在数学的海洋里,游走在一四五年级。跟着四位老师在杨老师的引领下,一次次的听,一次次的看着他们改正,修整,让每一节课越来越完美,让我无比感动。</h3><h3> 精彩的背后我的思考就是努力,只有努力了才会这么完美,举首投足,甚至一个语气都是练过很多次的。磨课,磨过的课就像抛了光的玉器,更加有质感了。</h3><h3> 以前我们上一节课,就是集各家所长往自己的课里搬,可是现在我们再看这节课,亮点都很突出,懂行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哪些点是别人没有用到的,这些亮点来源于日积月累的学习,唯有努力,继续努力!</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郭丹辉</h3> <h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周老师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一课设计中,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重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周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老师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周老师通过教具直观展示,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也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刘春霞</h3> <h3>  每一次的教研,都深感自身的不足,都值得自己学习。张老师的课抓住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以故事为引,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思路十分清晰,让孩子从“做中学、玩中学”老师的课语言精练,教学环节过渡自然,过程由浅入深,方法灵活多样。让学生实际操作分类,不仅整齐美观,而且方便整理,从而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价值。</h3><h3>周老师的课堂,始终以亲切的语气与孩子们交流,把自己放在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与孩子们处于一种朋友关系,和谐状态,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乐意学。本节课,老师开门见山的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实际操作总结方法,在活动中探究。通过伏羲女蜗的故事有效的引出长方形计算公式,加深理解,再由长方形引到正方形,使学生动起来。</h3><h3>每一位老师上课,对自身来说都是一次提升,一次学习。</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闫海丹</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牡丹盛开的美好季节,我们相聚美茵报告厅进行周四数学教研,非常感谢四位老师的精彩展现 。今天我们再次聆听高晓静老师的微型课《平均数》,相信大家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感受会更深刻!今天展示的教学环节和以前相比,做了一些调整,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除和移位。我们也明显感觉到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了,教学环节的设置更加的细致和合理,高老师背后的付出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正因为她的努力,我们才有机会更近距离更全面地认识《平均数》。</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听了这节课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①设置恰当的问题来引领课堂。问题的设置环环相扣,犹如给学生的学习铺了垫脚石。比如学习新知时,先是提出了小明60米跑步的成绩用哪个时间来表示比较合理?引导学生对4个成绩进行对比,最慢的是15秒,最快的是10秒,稍快的是12秒,14秒稍慢,然后一个问题:“一般"指的是什么样的速度?此时学生会说“一般”就是不快也不慢,在前面4个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引出13这个平均数可以说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以问题的驱动引领学生深度思考。②习题设置有梯度,由易到难。虽然只有两道习题,但是对习题的挖掘很充分到位。在套圈游戏中,第七个同学的得分对平均分的影响分四个层次,分别是第七个同学得0分、7分、大于7分、小于七分,先让孩子们计算每组的平均分,巩固平均分的算法。然后让学生感知每个数据对平均数都有影响,很好地体现了平均数的敏感性。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教育,新教研,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我们在路上,一起努力!</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侯百倩</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  室外,春暖花开,屋内,四位老师绽放精彩。聆听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收获满满。几位老师都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教具设计精美,运用灵活得当。教态亲切、自然大方,讲解过程循循善诱,语言富于感染力,并融知识性于人文性于一体,让人耳目一新,评价语更是富于鼓励性,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一次次的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让我们在磨课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分享智慧,不断磨砺,共同提高。 —— 程杰</h3></font></h3> <h3>  今天听了3位老师的微型课和司马会歌老师的《分段计费》,我觉得每位老师讲的都很好。我受益匪浅。这四位老师都紧抓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态大方,语言亲切。层次清晰明了,学生们理解起来都很容易。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颇多,尤其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我要多向两位老师学习,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完整的语言表述习惯。</h3><p style="text-align: right;"> ——张苗苗</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阶段:分组研讨</b></h1> <h3>  马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布置下周的任务。</h3> <h3>  各年级组分组讨论:</h3><h3> 1. 本周我们遇到的问题。</h3><h3> 2.下周本组的具体工作安排。</h3> <h3>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永无止境。”唯有我们在这浩瀚的教诲中乘风破浪、勇于开拓,才能在课程改革的礁石上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我们相信,在所有数学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北二分小学数学教研之路会走得更稳更远……</h3>

老师

学生

教研

学习

教学

长方形

我们

周长

平均数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