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统编版教材在教学改革的“风雨林”中昂首而来。不管经历怎样的批判和质疑,它还是最大限度地接近了大众意愿,国人意志。其独到的人文性和名族标识还是非其他版本教材所及。我们以工作室为依托,通过两节二年级的课堂激荡教学思维,碰撞教育智慧,创生教研火花。</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一、理性回归,适度创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有一则报道说,“统编本”语文教材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 ”。当使用新教材、推进教学改革从长计议时,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就又回到了原点。课文篇幅拉长,很多课文都掏空了我们原有的记忆储存,必须全面输入课文原貌,重组文章信息,串联知识碎片,可以说要想上好部编教材绝非易事。有传承,但更多的是“首发阵容”。如宋闪闪老师所做的《沙滩上的童话》,就是一篇原版正宗的“始发文”,没有在我们的授课领域出现过。课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但贴近孩子的真实生活情景,趣味横生。宋老师抛却了传统的“第一课时,读书识字”的教学套路。她变换读书的方式,如入课时的创境范读,确切地说是教师披上课文的样子带领孩子们入课文的境,从而获得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绿卡。紧接着孩子们的朗读闸门自动开启,伴着读中思考的小浪花—-孩子们在沙滩上都做了什么?荡漾读思。恰到好处地落实了“每读必有一得”的语文教学归宿。接下来的每一次读的出现都匠心独具,也将随文识字这一方法的妙处开发到了极致。她融景于境,一会炸碉堡识字,一会创境识字,一会借助图片识字,一会形近字对比识字,一会捡贝壳识字,不断变换识字的花样,使整个识字过程趣味盎然,又不落窠臼。闪闪老师还将语文知识的触角搭上词语积累的快车。如在处理“四面八方”这个成语时,不失时机地加入了知识的拓展,拓宽了了识字教学的领域。这一切都是在读、读、读的基础上进行识字教学的镂空、打底、把玩设计。</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第二节一博老师的《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是经历了教材的剧烈动荡后,依然无法撼动其核心地位的一篇课文。无论从文本趣味,还是从情感熏陶,价值观引领上都毫不褪色。一博老师第二课时的引入没有玩花拳绣腿,没有寻找捷径,避开疑难险重,而是将上节课的生字新词融入句子情境中,作为一个知识检测。并适时地提醒学生注意把字书写得工整、美观。既是实实在在落实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让我们真切地嗅到了语文课堂每节课10分钟左右的“写”味。还是在为第二课时接下来的学习扫清障碍,这也许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理性回归的最长情的告白。无须多言,毋庸置疑,却掷地有声,如平地惊雷。</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二、童真童味,激发趣味。</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前一段外出培训时一位专家提出的一个问题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让我们看一幅画,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拟定一个主题,创作一个小故事。就是一幅有远山,有近海,有绿树,海底有鲸鱼在飞的图画,但艺术化的处理后,海面上的绿树、夕阳与海浪构成一个蓝眼、红唇、长发的一个美女。我们众位学员都从自己学科的角度解读了那幅画。美术老师从色彩搭配上剖析,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从PS的角度延伸,地理学科的老师从地理位置、季风等方面分析形成的原因,但专家一一否认。他说“儿童本位”,要树立着眼于素养的课程观。一切的课程实施和研究都应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不管你有多高的学历,多深的阅历,和孩子在一起,就要蹲下身子,拉拉她的衣襟,想想她们的事情。以孩子们的视角看这幅图时,可以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融科幻意趣、悲悯之心、浪漫情怀、大胆想象力与创造力于其中。有的孩子还将神奇想象与全球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所以说课程的基本理念应该是:学生立场、生活眼光、故事表达。也许是纷繁的生活和纷乱的思绪俘虏了我们的童真、童味,枯燥乏味的说教替代了一切。但今天的这两位老师可以说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萌萌哒”。她们的言语中流泻出的是七彩的泡泡,能够引着孩子的兴趣点飘飞。像闪闪老师的多元评价让课堂处处留香。孩子们都被夸得美滋滋的。一博老师在进入生词复习时,一句“小马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生词大礼包呢”,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孩子们的活跃思维,欢欣鼓舞地进入了复习旧知环节。而最后的的复述故事环节,本是劳心费力不出彩的时候,但一博老师的“故事达人”封号,并戴上皇冠引爆了小孩子的童真世界。</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三、基于习题,梯度推进。</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正如“事出皆有因”一样,课后习题的设计都是带着一定的使命出现的。如果视而不见,只会上演掩耳盗铃的乌龙。所以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课后习题就是按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步步深入。如《小马过河》课后习题共三题,一是“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恰当的语气”,属于知识与技能范畴;二是“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讲这个故事”,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三是“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如果一节课上我们就紧紧围绕课后习题设计主问题,不去另辟蹊径、费尽心思就已经是坦途了。可贵的是一博老师就完美地实践了行走课后习题为课堂主旋律的理论,虽然备课之初她也有畏难情绪,但我们这些旁观者一致地举起了赞同牌,一博也迎难而上。所以我想,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课文最近处的风景,而一味的去远方,去远方,最终落了个空手而归。锁定课后习题这条最近的“观光路线”,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旖旎风光,也对落实课时教学目标敲起了响鼓重锤。越过了课后习题这道屏障,也就进入了课堂的“藕花深处”。</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四、捡拾遗漏,优化节奏。</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细看统编版教材的每篇课文,忽然会萌生一种美好的情愫。原来“句句有意,字字生香”。我是第一次这么深入细致地研读教材。个人之见。今天两位老师所选的课文有一个共通处。有一个人都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课文情境里,那就是妈妈。《沙滩上的童话》中妈妈出现在结尾,一直陪伴着孩子们玩呀,欢呼呀,最后还充当了一个公主的角色。《小马过河》妈妈从一而终,一直以影子的形象陪伴着小马的行踪。刚开始遇到困难时说“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呀!”到了后来举棋不定的时候,它又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妈妈吧!”哦,妈妈,妈妈,亲爱的妈妈,孩子童年快乐、平安、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孩子有苦找我们诉,有难求我们解,化险为夷是妈妈,无所不能是妈妈。如果妈妈一直就扮演这样亲和的、被孩子放在心底最柔软的位置这样的角色,哪里还有那么多成长的烦恼?哪里还有那么多悲伤的故事?如果我们的课堂中善于捕捉这样一些有正向思维、理性思考的元素,并通过追问、评价等适时引导一下,我想这正如“思维热饮”一样,引着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对,和妈妈在一起,听妈妈的话,永远没烦恼!当然这只是个人之见,与课文的主旨并无交集,涉不涉及都无大碍。但我还是一厢情愿地认为一个有生命本真的课堂和一个有生活化的课堂应该关注这些作者的“草木本心”,虽不求“有人折”,但就这样慢慢地发现着,感悟着,也许就慢慢地成为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美好的情愫,它会优化我们的课堂节奏,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灵动跳跃之美,多一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恬淡闲适,也增一份“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而垂钩“的参差兴味。</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泰戈尔说:“我感恩,我不是权力的车轮,我只是被车轮碾碎的某个鲜活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温和性格,悲悯气质,开阔胸襟,人文情怀,这也许正是我们在追求学生成人、成才路上的最有价值的“细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