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的思与惑——“凤尾竹”团队第二届科研沙龙活动。

<h3></h3><h3></h3><h3></h3><h3></h3><h3></h3><h3> 4月10日上午,我校举行了教育研究的思与惑——“凤尾竹”团队第二届科研沙龙活动。</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施胜利校长作出了指导讲话。他指出沙龙贵在思维的碰撞,贵在平等的对话,贵在积极的分享。有思考才能有感悟,有感悟才会有进步。鼓励每一位成员日益精进,不断创新与探索。 </h3><h3><br></h3> <h3>  随后开展了圆桌讨论与分享,团队的每一位成员结合前期写的申报方案,对近期的思考与困惑进行了研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流氛围十分浓厚。 </h3><h3><br></h3> <h3>  严群利老师从守好教学阵地、尽好学校责任,发挥成员能量和成果水到渠成四个方面谈了自己教育研究中的感想和体会。她说到:“<span style="font-size: 17px;">把每一堂课的时间利用起来,利用课余时间做到广泛读书。要学会感恩学校提供的平台,并转换成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做到思维努力和肢体努力。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在课题团队中每个成员应该各有分担,各有帮助,尽显才华。最后要用结果说话,靠实力让别人看见。”</span></h3> <h3>&nbsp;&nbsp; 教科室胡安娜主任围绕学校教育科研规划,布置了近期工作安排。 </h3><h3><br></h3> <h3></h3><h3></h3><h3> 最后,庄晓倩副校长作了活动小结。她提出一是无为与有为,要勤勉力行。要将研究与教学密切结合,不可为研究而研究。二是凭空与沉潜,要注重积累。学习是科研的根, 要持续地积累素材与提高学养, 需要坐冷板凳以求沉下去和潜入, 做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三是无我与有我,要研行一致。研究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要想自己教学之所想, 急自己教学之所急, 将“我”的情感、“我”的智慧和“我”的心思等投入其中。<br></h3><h3></h3><h3></h3> <h3>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相信“凤尾竹”团队会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br></h3> “凤尾竹”成员沙龙感言精选<br><h3><br></h3> <h3>邢欣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做学习型教师,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br></h3> <h3>邵彩艳:课题研究的素材来源于课堂教学,扎扎实实做好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做好积累,课题研究也就有了素材,成果也会水到渠成。课题研究不是单枪匹马,课题研究讲究的是团队之间的合作,课题组成员要人人有事干,互相合作才能创造出成果。课题研究不是闭门造车,需要平时扎扎实实的研究,有记录,有图片等让人看得见的东西。要想有这样的东西,就要做好平时的积累。 </h3><h3><br></h3> <h3>张颖:通过科研活动,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求真务实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生命线,它容不得半点浮夸和造假,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从纷繁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学习研究,积累资料和体会,并进行反思总结,力求形成一定的理论和规律,这才是最具实际意义的。<br></h3> <h3>胡安娜:谦卑、认真、合作、耐心、确定———教育科研不是一件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br></h3> <h3>李丽娟:第一次沙龙如果用美好憧憬来形容,那第二次则是平淡如水,这次更多的是让自己沉淀下来好好思考,我为何而做?是为课题、论文和案例而做吗,不全是,是为学生而做吗,好像也不全是;是兴趣爱好而做吗?好像还没达到这么高雅;到底为何而做?一个大大的问号,也许做着做着某一天就明白了,也算是怀着一份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索吧。 <br></h3> <h3>方婵萍:努力着,一直努力着,对自己负责,守好教学阵地,“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话题可谓老调重弹。但从严老师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她对课堂的执着,他对阅读的热爱,他对学习的渴望……她完全把“话题”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着实让人佩服,值得我学习。</h3> <h3>俞晓倩:我从思想上打破了“教育科研是专家的事,研究人员的事,与我们这些普通教师无关”的认识,明白了教科研的主题哪里来?从平常的点滴中来,从每一次教学后的思考中来。积累教研资料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h3> <h3>张露方:古人云: “吾日三省吾身。”“思想从何而来?关键要学会思考。思广则能活,思活则能深,思深则能透,思透则能明。”课题研究中的教师,回到一种本真的状态看待自己日常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反思教学行为的症结所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