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天的南粤大地,到处草长莺飞,百花争艳,正是一年中踏青的季节。慕名称沟潭世外桃源的秀丽风光,与世君夫妇、自纯几位老铁两部小车,早上从本县五经富镇出发,经南山镇和龙潭墟,一路往目的地行走。穿过熙熙攘攘的龙潭镇区,往北进发,从乡间村道走向盘山小路。茂密的树林,狭小的羊肠小路仅容一部小车通过,左边是万丈深渊,右边是断璧山岩道路蜿蜒曲折,树叶几乎遮住了汽车挡风玻璃,司机小心翼翼地抓车驾驶,个人平生第一次走过这么危险的山路。在粤东潮汕地区还有这么一片荒无人烟之境,大出我们的意外。我们战战兢兢,集中十二分精神,骑行这十几公里的艰难路程。一路上仅有几部小车相遇,如果不是前车的老兄去过这个偏僻的地方,我们简直不敢继续前行,怀疑走错了方向。十几公里内没有村寨,水泥路面长满了青苔,枯藤老树,怪石嶙峋,青树翠蔓,一片原始森林的本色。大约一个钟头的车程,小车终于开出了开阔的视野,眼前村寨瓦房林立,巷陌人家,一片久无人居的村寨景象。</p><p class="ql-block"> 好客的主人刘瑞金、刘佑干先生早已在村头等候我们的到来。小车在主人的安排下停放在村前大道。几位客人来到村基建办公室,泡茶小息。据介绍,称沟潭村,为揭西县南山镇辖下的行政村,坐落于大北山区。平均海拔300米以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村人口700多人,以后逐步外迁,现基本上没有在村中耕田种地的本村居民。称沟潭村由伯公岩寨、溪背寨、桥背寨、上屋寨、碗窑背寨、早禾坑寨6个自然村组成。称沟潭四面环山,清澈的山坑水川流不息,汇聚在村口的一口八亩见方的小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唐朝诗人柳宗元的巜小石潭记》景象,就是今天的称沟潭水!我们驱车前往称沟潭的狭小山路,也是当年外出乡贤联合村民开挖的,其间之艰辛言词无法叙述⋯ </p><p class="ql-block"> 称沟潭四面环山,村寨在绿树掩映丛中,狭小的盆地建起了土房瓦屋,不少房子是石屋结构,甚至连水泥夯实基础都没有,全靠石头、沙子和本村的特种粘土夯实而成。据刘氏叔侄介绍,一百多年前,称沟潭溪背寨始祖朴直公系龙潭能臣公第五代后裔,从龙潭泉水塘移居称沟潭溪背寨,至今传下5000多人,现居住广州、中山、深圳、东莞、惠州、陆丰等地,本县的以南山、龙潭、河婆三镇为主,乔居外国的以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为主。当年刘氏祖先为开辟居住地,选择了山高皇帝远的称沟潭定居,几代繁衍,开枝散叶,终成一方旺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面而来,山村与外界商品经济的交流已十分不便,人多地少的现实背景迫使本地居民外迁珠三角等地和附近县城、乡镇居住谋生。“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故土难离,难离故土,当年外出从政、经商的乡民不少人功成名就,政界人士、商界精英众多,他们远离乡土几十年,但对故乡的情、故乡的爱是深沉的。回乡修桥舍路,建设新农村,让这个大北山的革命圣地继续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的社会组织叫“公社、大队、生产队”,其时称谓是南山公社称沟潭大队,各村辖下是生产队,像溪背寨分为一队、二队。队里有队长、财务、会计、保管等管理人员,每家每户的劳动力都是社员。社员参加生产劳动,壮劳力一天记一个工(相当于一元或者一元二角),妇女七八分,少年劳动力二分至五分不等,低廉的工价与当年低廉的物价相适应。称沟潭人多地少,水田面积稀少,田块小且成无规则形状,不便于驶牛耕作。当年还有部分田地位于五公里外的湖洋坪,也仅仅能单季节生产,在土地是农民命脉的基础上,乡亲们对土地爱护有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有闻。”,陶渊明笔下的巜桃花源记》,也许部分是当年农村的情景吧。回忆总是美好的,釆访过来的中老年人,艰辛的劳作、缺衣少食、单调的生活,才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图景。</p><p class="ql-block"> 到了一九八三年左右,中国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的称沟潭农民开荒山种姜,经营副业,靠山吃山,日子异常艰难。三日一墟市的农村集市农副土特产品交易,山民担柴卖木,换回油盐酱醋,添补日常生活家用。这个年代的情况是,山高路远、道路不通已经严重阻碍了称沟潭经济的发展,大约2003年,称沟潭村外出乡贤高瞻远瞩,排除一切困难,关山条河山路的开挖施工扩大,大大促进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称沟潭村只是当年中国乡村的一个个案,却折射出特定的社会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 四五十岁、六七十岁以上的本乡里人,在这里出生长大,读书生活了十几年几十年不等,乡土情结深厚,虽然外出多年,但祖上的根,身上的血脉来自故土,对家乡魂牵梦绕。“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人与自然界的动物情感何其相似!客家人安土重迁,情系家乡。在外久居,也会适应社会。“年深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成故乡”,故土在呼唤,常回家看看!</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村庄周边逛逛,感受大自然的乡土气息,这是一片陶渊明笔下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虫鸣鸟叫,泉水叮咚,草木茂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少旧居已成断壁残桓,依稀可见当年的陈迹,狗洞、石磨、村前桃花潭水⋯几十年前的景象历历在目。乡贤们心系故土,重新开挖通往乡镇的康庄大道,整治填实象征家底丰厚的小潭,修造设计景观工程。乡贤出钱出力,个别乡民回乡督导,钩机、挖机等现代化机械作业,开创出一个崭新的新农村,一个富有乡村特色的人居环境,一个人人艳羡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p> <h3>天人合一的山水画卷</h3> <h3>介绍小潭的前世今生</h3> <h3>山路十八弯</h3> <h3>白云深处有人家</h3> <h3>康庄大道</h3> <h3>绿树村边合</h3> <h3>水清见底</h3> <h3>轻舟荡漾</h3> <h3>清泉石上流</h3> <h3>龙潭飞瀑</h3> <h3>当年山村的革命事迹</h3> <h3>丰年留客足鸡豚</h3> <h3>记住乡愁</h3> <h3>寻找历史的痕迹</h3> <p>(本文部分图片、视频由刘佑干先生、曾世君先生等提供,特此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