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事儿丨崔登祥:还账

陌上清风

<h3>老刘刚过完六十岁生日没几天,就给女儿打电话,让女儿来一趟。女儿在电话里问他什么事,他说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楚,只含含糊糊地说了三个字——去还账。</h3></br><h3>刘萍是老刘唯一的女儿,很孝顺,平时无论大小事儿,老刘都找女儿商量。挂了父亲的电话,刘萍赶紧往他家里赶,心里一个劲儿的嘀咕:平时没少给父亲零用钱啊,日常用品也备的齐,怎么还欠了账呢!父亲平时没有不良嗜好,也从不乱花钱……她突然想到前几天有个卖保健品的人曾找过父亲,莫非是让他们给骗了?想到这里,刘萍的心里七上八下,砰砰乱跳。</h3></br><h3>刘萍推开门,老爹正站在院子里。小黑听到刘萍的声音,从屋里窜出来,扑上扑下,摇着尾巴围着她转,异常兴奋——小黑是刘萍捡回来的流浪狗,它陪伴老刘已有四五年了。刘萍问父亲欠账是怎么一回事儿,老刘脸涨得通红,说是四十年前的一个旧账。</h3></br><h3>上了车,老刘才慢慢地说出了这件事情的原委。</h3></br> <h3>那年,他二十岁,家里生活特别困难,缺衣少食,眼瞅着家里要断粮了,一家人又要挨饿,心里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他无意中听人说百里之外的惠民县粮食比较便宜,也好买,于是他就动了心思。第二天,鸡刚叫过头遍,他就摸黑起床,口袋里揣上仅有的几块钱,骑上那辆破自行车,出发去惠民。</h3></br><h3>虽说已是春天,但天还有些冷。凉风钻进老刘的夹袄里面,汗津津的身体顿感刺骨一样的冷。他使劲儿裹了裹夹袄,感觉好了一点儿,一边用力蹬自行车赶路,一边盘算着衣兜里的钱能买到多少粮食。不知不觉,天渐渐亮了,他又摁了摁衣兜,硬硬的还在,才放心。此时,他又渴又饿,去路旁的小溪里捧了两捧水喝了才感觉好了些。溪旁地里的麦子已有半尺多高,稀稀落落,既不成垄,也不成行,像大病初愈的人一样弱不禁风,无精打采,老刘看到这麦田,不禁又深深地叹了口气。</h3></br><h3>喝过水,老刘坐在溪坡上休息了一会儿,继续赶路。太阳升渐渐升起来了,他又骑了十来里路,肚子饿得咕噜咕噜直叫唤,实在忍不住了,强撑着来到一个叫“流坡坞”的小集市上。路旁包子铺里冒出腾腾的热气,笼屉里窜出来包子的香味儿,更让他饥饿难耐。此时,老刘大脑一片空白,总觉得眼前黑一阵儿白一阵儿,几乎要从自行车上跌落下来。他踉踉跄跄地走进包子铺,有气无力地向掌柜伸出两根手指,晃了晃,示意要两个包子。两个包子落肚,喝了一碗热水,老刘这才觉得稳住了心神。他把手伸进衣兜,掏出一个裹得严严实实的布包,从里面捻出一个毛票,递给掌柜,说了声“辛苦了”,接着又把布包裹好,系牢,塞回兜里,又摁了摁。掌柜冲他笑笑,接过角票又招呼别的顾客去了。</h3></br> <h3>老刘继续赶路,当他到了卖粮食的那个小集市时,天已经接近中午了。</h3></br><h3>那个年代,粮食短缺,当地人卖粮食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买主要么买一整袋或者半袋买,卖主都不愿意把粮食分开零卖。老刘接连问了好几家粮食的主人,可人家一听老刘要那么一点儿粮食,都摇头或者摆手,示意不愿意拆开卖。后来,好不容易遇到一卖主,买粮食的钱正好接近衣兜里的钱,只可惜还差了五毛。五毛钱在那个时候也不算是个小数目,这可把老刘愁坏了。他蹲在路边,掏出纸卷烟,泄气的抽着,懊恼自己路上不该吃那两个包子……在升起的烟雾中,他似乎看到了一家人挨饿的情景:满脸愁容的父母,沮丧的妻子,可怜巴巴的女儿……想到这里,老刘的心针扎一样疼,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边叹气,边抹眼泪。</h3></br><h3>“喂,老弟,遇到什么难事儿啦?”一位年轻人走了过来,说话嗓门挺大,也响亮。来人和他年龄差不多,中等身材,稍胖,穿一件黑夹袄,肩头补着一块蓝补丁,裤角皱巴巴的,鞋上还粘满了泥巴。最惹眼的是在他左嘴角上长有一颗大痦子。老刘垂头丧气地说了卖粮食的钱不够,还差五毛钱,得空手回家了,家里人都得跟着挨饿了……</h3></br><h3>那人二话没说,从自己衣兜里掏出五毛钱,递给老刘,说:“这愁啥!我刚卖完粮食,给你五毛。”老刘简直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彼此萍水相逢,竟有人平白无故地借给他钱。他接过钱,千恩万谢,说他日一定来还这救命钱。那人笑笑说:“出门在外,谁还没个难处。”老刘在烟纸上记下了恩人的姓名和地址,并在火柴盒上留下了自己的地址和姓名,给了那人。那人把钱随意揣进兜里,说:“赶紧回家吧,家里都等着你呢!”头也没回地走了。</h3></br> <h3>由于种种原因,老刘再没去过惠民县,但是四十年以来,他从没有忘记这份债。如今,他想到自己年岁已高,且身体也大不如从前,再也不能再等了。于是,他决定去一趟惠民,还那个四十年前的旧账。一来可以卸下自己的一块心病,二来他确实想再见一见当年那个有恩于自己的人。</h3></br><h3>刘萍一路车开得很快,柏油马路也很宽敞,已不再是当年的羊肠小路。四十多分钟就到了惠民县,一波三折,经过多方打听,他们终于打听到一位和“下巴有痦的青年”熟识的老人,由他带路到了“青年”的家。“青年”当时没在家,“青年”的孙子找到他时说:“庆云来的人找您了。”“青年”先是一愣,自言自语道:“庆云来的人?庆云来人找我干什么呢……”他突然醒悟似的边摇头边感叹道:“难道是他?难道他还真来了啊!”</h3></br><h3>一见面,老刘一眼就认出,来人正是当年的恩人,尽管那时浓密的头发现在已经所剩无几,但那颗痦子还在,看上去还是那么亲切。他快步向前握着恩人的手,说:“兄弟,我来了,迟到了四十年,对不起啊!……”“你还真把那事儿记心上了,我都忘了……”两位老人彼此握住着对方的手,很激动,像久别的老友,亲热不够,叙说着当年的情景……</h3></br><h3>之后的六年,他们老哥俩多次相聚,都有说不完的话。老刘去世前十天还和刘萍说,觉得亏欠了当年的恩人,并且嘱咐她: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别退缩,得到别人的帮助的时候别忘恩!</h3></br><h3>老刘的恩人是惠民县石望乡石望村人,他的名字叫石玉柱。</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b3G13_48JSHa784njPId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