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祥茶号"已亥年开山采茶节记实

明明

<h3><b>好茶天祥百年香</b></h3><h1> 2019年4月7日(已亥年三月初三)“天祥茶号”浮梁茶—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得主,在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塔里古茶山基地举行第四届开山采茶节,为全国各地的茶友们开启了一场亲近自然,寻觅古茶文化之旅。</h1><h1> 笔者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参与了这次活动的全过程。</h1> <h1>"天祥茶号"第三代、第四代传人和公司吴总经理在主席台上。</h1> <h1>  "天祥茶号"第四代嫡氏传人—江建鸿向各位来宾致欢迎词。</h1> <h1>  茶农献上祭祀天地、山神的吉祥三牲和水果。</h1> <h1>  江氏族人敬抬祭品入场。按照庄严隆重的程序:拜天神、地神、山神、茶神、各位菩萨、四方神灵、土地公公、列祖列宗,祈佑茶工安康,开山大吉,生意兴隆,财源广进。</h1><h3></h3> <h1>  烧香祭拜,敬香许愿,祈福纳祥,祈求茶农平安,茶叶丰收</h1> <h1>  "天祥茶号"第三代、第四代传人和公司吴总经理举香祭拜。</h1> <h1>  “浮梁茶”培训学校负责人诵读“开山祭文”。</h1> <h1>  茶农向东、西、南、北四方敬香。</h1> <h1>  "天祥茶号"的第三代、第四代传人给老、新茶农送上开山采茶红包。</h1> <h1>  茶农们手执红包,满脸洋溢出对东家,对今年茶叶丰收的喜悦。</h1> <h1>  伴随着美妙的弦律,从古茶树丛中,一身洁白的“茶仙女”飘然而至,以甜美欢快的嗓音,让《天祥茶号采茶忙》歌在这深山幽谷中飘荡……。</h1> <h1>  鞭炮声声响,歌声阵阵扬,开山采茶仪式热烈而又隆重。</h1> <h1>  "哐!哐!哐!"大锣三声响过之后,“开山啰,摘茶哟”;“天祥号,发新芽”!响彻塔里古茶树山谷!响彻祁峰山脉!</h1> <h1>  一位丹麦女青年带着她的孩子千里迢迢来到这深山老沟,深彻地感受中国茶文化;并现场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h1> <h1><b style="">现场感受茶文化</b></h1><h1> 来自国内外茶客,在现场体验“天祥茶号”独特的制茶工艺,欣赏原汁原味的茶道,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品茗“天祥茶号”新茶。</h1> <h1><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h1><h1> 来自上海、南京、南昌、景德镇的客商及嘉宾云集深山幽谷中感受茶文化。</h1> <h1>  一群特殊的小嘉宾—“五会作文”的小记者们。他(她)们戴着黄色的帽子,在现场认真的观察,仔细听,认真作记录,他们一边学习浮梁茶知识,一边用自己手中的笔让浮梁茶能够被更多的人所认知。</h1> <h1>  在这深山老林中,高科技的无人机航拍开山采茶节盛况。:</h1> <h1><b>“天祥茶号”上了央视</b></h1><h1> 为保护和宣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电视总台第七频道摄制组走进天祥茶号古茶树林基地及博物馆。</h1> <h1>  摄制组用二天时间重点拍摄了古法开山、喊山仪式、手工制茶工艺、传统茶艺文化、古茶树基地风貌等。</h1> <h1>  公司吴总经理向摄制组介绍“天祥茶号”的历史发展。</h1> <h1>  “天祥茶号”公司吴总经理接受采访。</h1> <h1>  “天祥茶号”第四代传人接受采访。</h1> <h1>  老茶农精神饱满在会场。</h1> <h1>  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手。(新老茶农的手)</h1> <h1>新一代茶姑娘。</h1> <h1>  新一代采茶姑娘,心灵手巧。</h1><h3></h3> <h1>  嘉宾向采茶姑娘请教如何分辨茶叶的质量。</h1> <h1><b>“天祥茶号”逢盛世,百年金牌再起航!</b></h1><h1> 2015年是“天祥茶号”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100周年。2015年12月4日在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天祥茶号”发源地举行了隆重的庆典活动。这一天既是隆重庆祝“天祥茶号”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100周年,同时更是“天祥茶号”重新起航—成立“浮梁县天祥茶号有限公司”,让百年金牌再铸辉煌。</h1> <h1>  “天祥茶号”第四代传人江建鸿在庆典活动上致辞。</h1> <h1>  “天祥茶号”第三代传人接过“迟到的证书”。</h1> <h1>“天祥茶号”第四代传人接受“华茶驿站”授牌。2016年“天祥茶号”红茶进入浙江大学求实学苑,成为浙大农学系茶样。</h1> <h1>“天祥茶号”博物馆揭牌。</h1> <h1>  江氏子孙在庆典活动上诵读三字文。</h1> <h1><b>历届开山节剪影</b></h1><h1>2016年</h1> <h1>2017年</h1> <h1>2018年</h1> <h1><b>“天祥茶号”公司运作模式</b></h1><h1> "天祥茶号"公司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法,整合茶叶基地约4000余亩,其中古茶树面积近500余亩。带动2个合作社,以及农户500多户,关联农户300多户,拥有厂房300余平方米,形成农户专心种茶、育茶,"天祥茶号"专业加工、生产和市场销售模式。</h1><h3></h3><h1>“天祥茶号”现有许家、汪家、塔里三个古茶树基地。</h1><h1>许家古茶树基地</h1> <h1>汪家古茶树基地</h1> <h1>塔里古茶树基地</h1> <h1>  初春的“天祥茶号”古树茶基地,满目青山,枯木逢春,一路上时而泉声叮咚响,时而溪水潺潺流,时而看不到水的踪影,只听其声不见其影…。</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想要品茗一杯"天祥茶号"的古树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清早各地茶客100余人,跋山涉水,徒步攀登、行走在700多米”塔里古茶树基地”的深山之中。这里四周群山环抱,溪涧纵横,空气清新沁入心肺,奇花异草清香扑鼻,整个路程就是在一个大氧吧里行进。经历百年风雨的"天祥茶号"800多亩古茶树群,便成长于桃树坞祁峰山脉的群山之中。</h1><h3><br></h3><h1><br></h1> <h1>"天祥茶号"的茶鲜芽,采自深山中,不用化肥,不喷农药,无任何污染。</h1> <h1>  嘉宾和茶友们在喝山泉茶并连声说:“好喝”!“好喝”!</h1> <h1><b>“天祥茶号”博物馆</b></h1><h1>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牌得主"天祥茶号"就是从这山旮旯里走出去。沿袭了七代人的制茶世家,演绎了四代人金牌的故事,释放了百年茶的芳香,增添了浮梁茶的荣光。</h1> <h1>博物馆内存放着各种各样的实物和资料。</h1> <h1>  民国四年(1915年),江村乡严台村江资甫老先生"天祥茶号"经营的“浮红”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h1><h1> 这是荣获的金质奖章和证书。</h1><h3></h3> <h1>  "天祥茶号"第三代、第四代传人以及公司吴总经理在博览会上和外国友人的合影。</h1> <h1>  "天祥茶号"第三代传人在博览会上和外国客商握手。</h1> <h1><b>历史解密</b></h1><h1> 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国苏联,参加斯大林70寿辰,“天祥茶号”浮梁红茶作为国礼,送给斯大林70大寿。</h1> <h1>  世界华人企业家联合协会执行主席余顺标先生应邀到"天祥茶号"博物馆参观。并对1915巴拿马金奖"天祥号"浮梁红茶给予了高度评价,鼓励天祥茶号走出去,参加国际展览评奖赛会,进一步扩大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h1> <h1><b>“天祥茶号”制茶秘籍</b></h1><h1> 2017年,茶叶专家戎新宇老师来到“天祥茶号”参加“浮红故里•印象严台”活动时说:在严台天祥茶号,他欣慰的找到了全国唯一保留的工夫红茶百年传统工艺—“过红锅”。</h1> <h1>  "天祥茶号"红茶制作技艺以其技艺的独创性、科学性和规程的严谨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作秘藉。</h1> <h1><b>技艺的独创性</b></h1><h1> 在萎凋方法上,他们根据春季气候规律,将传统的“单式萎凋”改成“复式萎凋”,以保证当天的鲜叶完成萎凋工序。</h1><h3> 在揉捻方法上,将手揉法改为脚揉法,避免了因手腕的力度不够,而使条索难以形成或不紧密。</h3><h3>技艺的科学性</h3><h3> 江氏从实践中总结了一套科学的揉茶法,即轻~重~轻~和慢~快~慢~抖散反复三次即可得到理想的条索。</h3><h3>技艺规模的严谨性</h3><h1> 从收集采茶工采摘的鲜茶起至成茶包装止,每一工序都有严格的要求,严密把关,一丝不苟。</h1> <h1><b>风景秀美,人杰地灵的严台村</b></h1><h1>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江村乡严台村,古称严溪,坐落在江村的最北端,紧邻安徽祁门渚口乡和闪里镇,距浮梁县城74公里。严台村高山重叠,森林茂密,是得天种植高山茶叶的地方。</h1> <h1>  严台村起源于东汉光武年间,到现在有1900多年的历史。村内有徽派古建的民宅140多幢。风景秀丽,历史文化悠久,2008年12月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殊荣。</h1> <h1>  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其名著《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描写,文中的浮梁就是当今浮梁县。</h1><h1> 明朝汤显祖在其《浮梁县新作讲堂赋》一文中,曾对浮梁茶有过生动描述:“今夫浮梁之茗,冠于天下,帷清帷馨,系其薄者。”</h1> <h1>  村庄里的茶农都是用这样最原始的方式制作高品质的红茶。</h1> <h1>亲朋好友和"天祥茶号"第三代传人合影。</h1> <h1>"天祥茶号"第三代传人和笔者合影。</h1> <h1>"天祥茶号"第四代传人和笔者合影。</h1> <h1>  茶是严台村的魂;茶是严台人的根;茶更是景德镇另一张光彩照人的世界名片!</h1> <h1>  美篇中部分文字和图片均采用网络和友人的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h1><h3><br></h3>